國際智力引進:須把握好人才質量、人才盡職調查以及風險輿情關

近日,司法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簡稱《條例》)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廣大網民討論熱烈,主要是擔心設置永久居留的條件過於低,會發生大規模的亞非拉國家人的大量湧入。

其實,這個基本上都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草案中設置了配額,不是達到申領綠卡的人就自動可以獲取永久居留資格。同時,外國人的永久權是要考核的,不符合條件的可以取消其永久資格。

申領中國永久居留資格的人員種類有多種,但是,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吸納更多的國際優秀人才來中國工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克服自身民族弱小心態和外國人高人一等的民族自卑感。我們一定要明確,我們不是請神來,而是花錢僱傭他們為我們幹活的,他們也是普通人。這樣一來,有幾個問題必須規範化,將風險控制在合理區間:

首先,如何把好外國人才的入門關。如何甄別國際智力資源的優劣好壞。這個需要在國家層面去制定法律法規,規範引智工作。要將引智的類型、人才的入門條件等作出詳細規定。

其次,如何把控外國人才的風險關。也就是說,如果將外國人進來之後,從制度層面去設置風險防火牆。一是,將外國人在中國以外從事非法行為的,對有此問題的外國人及時趕出去。這個需要國家力量去調查核實;二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有違法犯罪的,應指導相關單位依法處理。

最後,如何把控外國的輿情關。也就是說,如果在中國工作的外國人或曾經在中國工作過的外國人,因自身原因而遭中國的組織解僱的,為了推卸責任和發洩不滿,在各種媒體上汙衊構陷中國政府、組織和個人的,應該予以反擊。搶佔輿論的制高點。

黃星永:湘潭大學非洲法律與社會研究中心副主任、執業律師,湖南同湘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中非法律實務團隊負責人;

學歷背景:中南(工業)英語本科、湘潭大學法理學碩士、國際法(非洲法方向)博士;

工作語言:中文、英語;

研究領域:疑難勞動爭議(國內)、涉外勞動爭議、國際投資等;

執業領域:涉非法律事務、非洲國家勞動法、涉外勞工法律風險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