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與叔詹:鄭國的廉頗與藺相如



燭之武與叔詹:鄭國的廉頗與藺相如

《燭之武退秦師》是高中語文必選課文。

沒有老師會問:這篇文章是否應該選入課本——這不是講課老師的活兒,但也應該關心。

課本的編輯肯定會考慮。原因無非兩個:被《古文觀止》選入,大眾普遍認可;高明的語言藝術。

合適不合適,每個人標準不一樣。

崇尚智慧,沒有錯。《燭之武》確是一篇好文章,其中論辯術尤為精彩,充滿了智慧。

我聽某省教師優質課,老師大讚燭之武的智慧,然後大談一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不知為何,突生反感!

與燭之武退秦師幾乎同時發生的事還有一件,而且這件事可能更讓我們震驚,請您耐心看一下:

在燭之武出城遊說秦穆公前,秦晉聯合出兵討伐鄭國,大軍兵臨城下。鄭文公求和,晉文公說:"當年鄭國失禮於我,叔詹作為大臣,沒有勸說國君認清道理,請先交出叔詹,再談撤兵的事。"

叔詹是鄭文公特別倚重的大臣,捨不得。叔詹對鄭文公說:"舍我一人,卻拯救了一國百姓,這是很值得的事。而且,為國盡忠是我的夙願,請主公把我交給晉君吧。"

叔詹見到晉文公重耳以後,重耳架起油鍋,要活烹了他。叔詹面無懼色,他手扶油鍋,高喊道:"我叔詹料事能中,智也;盡心為國,忠也;臨死不懼,勇也;殺身贖國,仁也。像我這樣的大臣卻要被烹,從今後,為臣者不要再學叔詹了!"說完,叔詹神色坦然地就要往油鍋裡跳,他的忠心和大無畏凜然的氣度讓重耳十分敬佩。重耳命人攔住叔詹,恭敬款待之後把他送回了鄭國。但晉文公還是不甘心,說:"我一定要見一下鄭國的國君,當面羞辱他一番再離開。"

燭之武與叔詹:鄭國的廉頗與藺相如


鄭文公沒辦法,才請燭之武出山解圍。

《左傳》裡沒有上面這段故事,《穀梁傳》中是有記載的(《史記》則說叔詹自殺了)。叔詹的故事比燭之武精彩得多,也更讓人感動。

智慧之外還應有“義”!

《春秋》崇尚的就是義!孟子不喜歡梁惠王的“利”,他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並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我們有時候不知道對方是君子還是小人,所以就有了“曉以利義”。

到了今天,不說利,是迂腐,只言利,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求利,是智,求不當之利則是惡;求義,是德,也是勇。

教科書也應該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