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罵人、打人、亂髮脾氣、不理人,讓《遊戲力》告訴你如何應對

為人子女者,曾經我們對父母有著無限的依賴。

為人父母者,如今我們對自己的子女也必定愛意深沉。

然而,

你知道如何表達,孩子才會收到你完完整整、不打折扣的愛嗎?

你知道如何才能進入孩子那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和他們保持親密關係嗎?

你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具備合作、勇敢和自信的能力嗎?

你知道孩子的行為問題,例如打人、罵人、亂髮脾氣等,如何矯正嗎?

你知道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實現真正的高效陪伴嗎?

《遊戲力》這本書,不僅給了我們可以借鑑的答案,還為我們陪伴孩子提供了啟發:遊戲,不是不務正業,也不是隨便玩玩,而是具備強大的力量,一種可以穿透大人與孩子隔閡、重建親密關係的力。






孩子罵人、打人、亂髮脾氣、不理人,讓《遊戲力》告訴你如何應對


自從有了孩子,我時常會回憶自己的童年。奇怪的是,在所剩不多的記憶裡,那些曾經捱打、捱罵的場景,彷彿格外深刻。

當然,我的父母並沒有什麼虐童傾向,相反,對我們姐弟傾盡了一生所有。

這似乎是中國大多數家庭的縮影,父母勤勤懇懇、省吃儉用,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時常打打孩子、罵罵孩子、吼吼孩子似乎也無傷大雅,無傷他們對子女的付出。“陰天下雨打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論調,並不會遭到任何合理性上的懷疑。

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在這樣衣食無憂的環境里長大了。長大以後,我們也感念父母的付出。

但就不知道為什麼,當了父母以後,我們就下定決心,要去做一對絕不是父母那樣的父母。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長大了,對被愛沒有那麼迫切的時候,是理性的分析告訴我們,父母奉獻自己、努力賺錢、供我吃喝讀書,是愛我的。

但遙遠過去裡,那個幼小懵懂、戰戰兢兢的我,需要爸爸媽媽親親抱抱的時候,並沒有得到感性的愛。

我們得到的愛,抽象而不具體,看得見卻摸不到,歷經滄桑,非常堅硬。

可以說,我們是在父母的約束和管教下長大的。好一點的,是在父母的培養下長大的。父母的角色更多的是體現在不平等的家長上面,而不是體現在平等的朋友上面。他們對子女愛的真誠,但在日常生活裡,卻缺少愛的能力。傳統上父母對子女的權威,沿襲了幾千年,封鎖住了他們表達愛的能力。

大多數家庭裡,母親是溫柔的,充當著主要的撫慰角色;父親則是高高在上,對孩子惜字如金。不知道我們這一代人(1980-2000年出生)中,有多少人親耳聽過父母說過愛自己。如果你拿這個理由指責他們,他們大多數會面紅耳赤的罵你“混賬”、“沒有良心”。

不知道這樣的場景你是否熟悉:當你做了什麼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事情的時候,不要說會得到父母充滿愛的包容了,可能多數時候都是嘲諷、奚落和挖苦。

“小兔崽子,你挺有本事啊!”

“我怎麼這麼有福,生了你這麼個有能耐的兒子/女兒”

......

直接說“我愛你”,已經是表達愛最簡單粗暴、沒有技術含量的方式了,但就連這,我們也求而不得。

所以,我們看似長成了一個個健全的成年人,實際上內心缺失的東西確永遠也彌補不了。



想做一對不像自己的父母的父母,坦白來講很難。因為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深深的塑造了你;父母與子女關係,深深地投射在你與子女的關係上。你的一切經驗和直覺,都來自於父母。

所幸,我們想到了改變。

《遊戲力》這本書,可以看做是在勸父母,有時候不必那麼在意“我是爸爸”或者“我是媽媽”的刻板印象,放下身段,變成一個裝瘋賣傻的玩伴,更容易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親密關係。

對於普通家庭裡想要做合格父母的人而言,這本書絕對讓你耳目一新:原來遊戲還有這種功能!

當然我們不能希望看了這一本書,就變成兒童心理學的專家,但是看看這本書,對解決我在文章最前面的問題大有裨益。

它不只是教你怎麼跟孩子做遊戲,而是告訴你怎麼走進孩子的世界。通過和孩子做遊戲,你不必時時刻刻把愛他們掛在嘴邊,卻能通過互動、擁抱、打鬧,真真切切的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說孩子的一切行為背後,都有著情緒和情感的因素。那些問題行為的出現,恰恰是由於裝著愛的杯子空了,與外界的關係發生了斷裂。父母要做的就是,識別行為背後的情緒,通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裝滿愛的杯子。在遊戲中,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的行為都翻譯成親密或孤獨、自信或無力,那麼將對解決問題非常有幫助。

  • 人們多半不會意識到,“你是討厭鬼”這句話,其實是“我喜歡你”的兒童版本,罵你是大笨蛋的表面攻擊實際是內心“求你了,抱抱我”的間接表達。父母應該堅定的表達愛、擁抱他們。
  • 人們多半不會意識到,當孩子大發脾氣的時候,實際是在釋放壓抑已久的情緒,這也就是為什麼爆發的憤怒,會引發一長串陳芝麻爛穀子,與眼前的爭吵卻關係甚微。孩子發脾氣像是暴風雨,但是這樣的暴風雨卻能衝開無力感的大門。如果父母對這種脾氣認真傾聽、妥善應對,孩子內心就會覺得任何可怕的感覺,都可以和父母分擔,如論多麼強烈,不管什麼內容。信任,安全感也由此建立
  • 當孩子對你的呼喚置之不理的時候,孩子看似在固執的玩自己的,實際上他正被困在無法掙脫的孤獨感和無力感中難以自拔。他是在用一種不回應的方式考驗你,是不是真的愛他。真的愛他就想方設法(多半是遊戲)的走進他那個無力感的堡壘內部吧。
孩子罵人、打人、亂髮脾氣、不理人,讓《遊戲力》告訴你如何應對

當然,遊戲的力量不僅僅表現在矯正問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遊戲的力量與孩子互動,更有助於培養孩子合作的意識、規則的意識、自信的力量和戰勝恐懼的勇氣。

知道了要用孩子的方式(主要是遊戲),進入孩子的世界只是第一步。想到容易做到難,在這裡也一樣。

有時候,大人放不下自己的身段。

有時候,大人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

有時候,大人太忙無暇在孩子身上花費這麼多時間和精力。

......

但是請相信,只要你是真的愛著自己的孩子,裝瘋賣傻、出洋相的投入到孩子的遊戲中,真的無傷大雅。更何況,你用其他的方式來陪伴孩子也並不會更容易,為什麼不用一種讓笑聲充滿家庭的方式呢。

《遊戲力》的末尾,作者引用了庫爾特·馮內古特的一句話,有著看透人生的哲理。

“我們來到地球,就是為了四處逍遙,說別的,都是扯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