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見過嗎?內服治脘腹冷痛,外用治溼疹,止癢效果好


吳茱萸,見過嗎?內服治脘腹冷痛,外用治溼疹,止癢效果好

吳茱萸

來源產地

本品為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 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栽後3年,早熟品種7月上旬,晚熟品種8月上旬,待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未分離時採收,在露水未乾前採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斷果枝,曬乾,用手揉搓,使果柄脫落,揚淨。如遇雨天,用微火抗

生於村邊路旁、山坡草叢中。

分佈於陝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又名:辣子、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茶辣。

吳茱萸,見過嗎?內服治脘腹冷痛,外用治溼疹,止癢效果好


【原形態】

1.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技、葉軸及花軸均被鏽色絨毛。奇數羽狀複葉對生,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小葉柄長2-5mm;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5-15cm,寬3-7cm,先端驟狹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側脈不明顯,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脈上尤多,有明顯的油點,厚紙質或紙質。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廣卵形,長約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葯基著,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後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先端4-5錢裂。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個,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2.石虎

與正種很相似。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小葉3-11,葉片較狹,長圓形至狹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側脈較明顯,全緣,兩面密被長柔毛,脈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軸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種子帶藍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3. 毛脈吳茱萸

與上種相似。小枝被黃鏽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葉軸被長柔毛;小葉5-11,葉形變化較大,長圓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清晰,油腺點小。花期7-8月,果期9-10月。

吳茱萸,見過嗎?內服治脘腹冷痛,外用治溼疹,止癢效果好


性味功效

《中國藥典》

辛、苦,熱;有小毒。

歸肝、脾、胃、腎經。

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溼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洩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中藥大辭典》

味苦辛,大熱,有毒。

歸入肝、胃經。

溫中,止痛,理氣,燥溼,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洩瀉,高血壓症,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溼疹,黃水瘡

吳茱萸,見過嗎?內服治脘腹冷痛,外用治溼疹,止癢效果好


《中華本草》

辛;苦;熱;小毒

歸肝;胃;脾;大腸;腎經

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溼。主脘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溼洩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運用】

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

吳茱萸(湯泡七次,焙)、乾薑(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

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

治頭風:

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根。

治牙齒疼痛:

茱萸煎酒含漱之。

治溼疹:

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溼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乾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一次,上藥後用紗布包紮。

治陰下溼癢生瘡:

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

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

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吳茱萸,見過嗎?內服治脘腹冷痛,外用治溼疹,止癢效果好


全身發癢。

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心腹冷痛。

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