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一境:2黃河邊上的刀削麵

挑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朝黃河出發。

一路上,心情有些激動。

那可是黃河啊,傳說中哺育了華夏兒女,橫貫九州的母親河!

身為世界第五,中國第二的黃河,全長5464公里,比深圳去漠河還要遠1000公里。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山頂終年積雪。從西向東,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注入渤海。

為啥叫黃河呢?

因為它流經黃土高原,帶走大量泥沙,看起來真的很黃,所以就成了黃河。


一食一境:2黃河邊上的刀削麵

關於黃河源頭最早的記載,是戰國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唐朝公元821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黃河發源處,方知源出紫山(就是巴顏喀拉山)。

九曲黃河來到山西和陝西中間,形成著名的壺口瀑布,東瀕山西臨汾,西臨陝西延安,是中國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最大的黃色瀑布。

我坐大巴前往的,是臨近陝西宜川的壺口瀑布。

去瀑布的路上,看到都是小溪流和幾近乾涸的河床,心想難道遇到降水少的年份?估摸過去也看不到什麼,心下有些索然。

可等真正來到壺口瀑布面前時,心情好激動啊!


一食一境:2黃河邊上的刀削麵

萬馬奔騰的氣勢讓人歎為觀止,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風在吼,馬在叫”也不斷在耳邊自動循環。

我等俗人,對著眼前的壯闊場面,只會不斷髮出:“哇哇哇,好厲害啊,好酷啊”的感慨!

搜索了一下文人的作品,心中由衷佩服,此處mark一下:

王維《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李白《行路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劉禹錫《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

柳中庸《徵人怨》: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

李白《將進酒》: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不愧是詩詞大家,超有文采,超有畫面感,膜拜!

看完黃河,在附近的小館子吃了個刀削麵,想來是山西特產,改天寫一寫。

最後,某位同行的好友穿上花棉襖,戴上紅頭巾,手持豔麗花束,坐上打扮一新的花驢子,還不斷招手讓我入坑,我默默含笑,然後躲開三米遠。

喜感十足的照片,能夠讓我笑好多年了,哈哈哈!

看完瀑布,心裡好感恩,感謝大自然給了這麼大的驚喜。

旅行之美,在於時常充滿未知,帶著一顆坦然接受的心,隨時收穫更多美好的心情。


看完浩浩湯湯的黃河,心情太興奮了,決定要在黃河邊上祭一祭五臟廟。

附近都是頗具陝西和山西特色的小館子,簡而言之,麵食為主。

找了家刀削麵館擠進去,環境說不上太好,可人非常多。誰讓黃河這麼有魅力,方圓百里乃至全國各地的人都擠過來了。

刀削麵有個傳說,當年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就把家家戶戶的金屬沒收,規定10戶人家輪流用一把刀。

一天,老婆婆和好面讓老漢取刀,結果被別人先取走了。回來時,他的腳被一塊薄鐵皮撞了,就撿起帶回家。可是那會,湯鍋已經熱了,全家人就等著切面,沒有刀怎麼辦?

老漢突然想起撿回來的鐵皮,於是取出來嘗試。老太婆左手端起麵糰,右手拿著鐵片,站在開水鍋邊,將一片片面葉落入鍋內,煮熟撈起澆上滷汁。

老漢吃得熱汗淋漓,滿意誇讚:“好得很。”

從此,刀削麵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


一食一境:2黃河邊上的刀削麵

百無聊賴盯著灰牆上的掛鐘,直到一大海碗的刀削麵上桌,蒸騰煙霧撲面而來。

浮雲般的面片臥在湯中央,綠盈盈的蔥花和芫荽上上下下飄著,濃重的醬料色彩,漸漸將澄淨的清湯渲染。夾起一片凌峰分明的面葉,入口很有勁道,嚼了半天才完成在口腔的運動。

刀削麵館中,獨特的削麵技法很重要,但是臊子配方和湯底更重要。據說這是一家好的麵館得以立於江湖的不敗寶典。

刀削麵的臊子多種多樣,有番茄醬,肉炸醬,羊肉湯,還有雞蛋和時鮮蔬菜,愛吃醋的山西人還會淋上濃濃的老陳醋。


戴高帽的大師傅,左手舉著雲朵般的麵糰,右手執弧形大刀,站得離大鍋有段距離,一刀趕一刀,流星趕月般將面葉削出,無數面葉像銀魚落入沸騰的湯鍋,擺尾暢遊。

看著師傅表演,一起一落間,行雲流水,多像技藝高超的江湖俠客。

此外,我的腦海還浮現出邱淑貞穿一襲紅衣咬拍,然後將手中王牌飛出的經典畫面。真是魅惑至極,又帥氣無比!

當然,刀削麵大師傅的力量之美,跟女神的嬌柔之美並非同一種,可是彼此共同擁有的颯爽,頓時讓眼前的一碗麵活色生香起來。

一食一境:2黃河邊上的刀削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