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GDP還有追上武漢的可能嗎?

中華城市行


GDP本身追不追上,其實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這其實就是一個數字問題,其實平心而論,這兩座城市的GDP。至少在未來相當一時間,都會吃的比較緊。不大可能會有大幾千億的波動,回答問題的,大部分是針對這兩座城市前景的討論。本人兩座城市都待過,所以提一點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

杭州絕對是一座非常有前景的城市,杭州已經是人才淨流入第一大省,而21世紀什麼最值錢?人才!所以,杭州才在人才引進上花了不少功夫,2萬元人才補貼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只要滿足研究生及以上學歷和杭州市屬企業上班,就可以申請。這真的是造福剛剛畢業的大學生了,而且杭州行政服務效率,居民素質普遍較高。這一點,是武漢甚至很多其他城市比不了的。最多跑一次,就是從這裡出來的。在杭州辦事 尤其是醫療社保,只需在市民之家辦理,簡單高效。

正是這樣的高效,才有了那麼多上市企業花落浙江的結果。杭州位列所謂的北上廣深杭,更多的是一些人的意淫罷了。GDP差的不是一點半點,短期都無法趕超的。但在所以二線城市中 杭州是最被看好的,互聯網,數字經濟,電商是這座城市的名片。也是未來杭州發力點,這座城市年輕,激情,加上浙江人的務實,肯幹,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

再來說說武漢,離開武漢三四年。發展也是快到無法想象,四通八達的地鐵網絡,越來越多的人口融入,加上製造業的發達。這座城市,發展有基礎 沒有很多互聯網企業 是它被詬病的一個原因。但這並不影響這座城市的發展,武漢不能被看好無非是人,經濟還有所謂的武漢省的包袱。

杭州武漢 本來就是風格不同的兩座城市,發展思路和模式也有一些區別。杭州更受年輕人的喜愛,武漢則更受他們的吐槽。這兩座城市都非常好,沒有絕對高下好壞之分。


老王的茶館


2018年一季度,武漢GDP為2990億元人民幣,名義增量為332億,名義增速為12.45%。2018年第一度,杭州GDP為2923億元人民幣,名義增量為415億,名義增速為16.55%。對比發現,杭州第一季度的名義增速比武漢高出了4.1%,名義增量多出了83億,如果以這樣的速度計算,每一季高出83億,四季就是332億,那麼與上一年度總相差的854就更近了。這還只是根據目前的名義增速保守估計,後續三季兩城增速還未可知。根據深圳與廣州的經驗,樂觀的看待,杭州在GDP上追上武漢,也就這一兩年的事了。

當然,這也只是估計,誰又能肯定,武漢未來的名義增速不會比杭州高呢?如果武漢未來的增速高於杭州,那麼還是同樣的結論,杭州永遠超不過武漢,並且距離越來越大。

但是,大背景下,東部沿海包括長三角地區近幾年都在進行產業升級轉換,GDP從量向質轉變。杭州近幾年在產業升級當中,還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已經是難能可貴。接下來產業升級將推向中西部地區,那麼接下來武漢要走的路就是杭州正在走的路,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遇到增長阻力,大連、天津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個人目前看好杭州,杭州GDP超越武漢也就是近幾年的事了,立此貼為證,要噴的過兩年再來!


那詩那遠方


本人是浙江人,在武漢上的大學,工作在上海,在杭州也工作過一段時間。只談感受,不談數據。浙江民營經濟發達,武漢是老工業城市,經濟基礎不一樣,發展道路也不一樣。武漢憑藉優良的區域優勢和教育資源,吸引著大量的投資。我們公司就在武漢成立了開發中心,武漢人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於東南沿海也低。而說到杭州,外來的資金吸引力沒有那麼大。杭州大多數企業是浙江本土企業。少有外來大企業,而本土企業多半是民營企業,這也是浙江經濟的根,民營經濟發達。而杭州對於人才迴流的吸引力是蠻大的,杭州吸引的投資少,吸引的人才多。2016年開始在上海身邊的同事迫於北上廣的高房價,大多去了杭州發展。而杭州模式並不是重gdp模式,也是杭州和蘇州不一樣。所以gdp只是一個側面,杭州武漢,本是不同模式的城市,不應拿在一起做比較。


數字話電影


單純地比GDP沒有太大意義,我來說句公道話,待過杭州,也待過武漢,現居武漢,我的直觀感受是 杭州民營經濟確實發達,而且杭州人特別能幹敢冒險,跟武漢人在性格上還是差別蠻大的,但是就發展潛力來講,杭州不如武漢,為什麼呢?因為教育 武漢碾壓杭州,醫療武漢碾壓杭州,引進外來資金杭州不如武漢,武漢今年引進校友投資多少錢我就不說了,但是請注意,杭州現在定位很明確,正如馬雲的小而美,杭州就是要做電商之都。武漢可以在摩天大樓,GDP上 可以在教育醫療科技研發,可以在校友投資等等很多方面和杭州拉開距離,但是,杭州的政府政務親民度,杭州的商業規則遵循性,杭州的整體素質,杭州的民營氛圍,杭州的車讓行人,杭州的一個省會多個城市齊頭並進而不像武漢一家獨大,這些東西武漢最起碼要用20年等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為人父母才有可能有些轉變,不過我希望杭州和武漢都能發展的更好,因為受惠的還是我們大家,不喜勿噴


18歲的笑容依舊


杭州追上武漢的GDP,短期內沒有可能。

一、先看GDP情況:

2016年

8.武漢(湖北1)11756億元,同比增長7.8%(人口:1061萬)

10.杭州(浙江1)11700億元,同比增長10%(人口:889萬)

2017年

8.武漢(湖北1)13400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1077萬)

10.杭州(浙江1)12556億元,同比增長8%(人口:919萬)

2018年上半年



增速:杭州10%——8%——7.6%遞減

武漢7.8%——8.0%——8.2遞增

差距:56億——844——424(半年)擴大

杭州的增速在衰減,武漢的增速在加快,總量越拉越大,一個走下坡路,一個走上坡路,怎麼追?



二、城市產業分析

杭州的經濟支柱三大寶:互聯網、民營企業、房地產。

互聯網:風頭已過,陷入低潮,有的走入歧途, P2P爆雷杭州有名,反觀武漢,光谷有50多家互聯網總部(或第二總部企業),5家獨角獸,正發力猛追。

民營企業:當前因為貿易戰開打,民營企業舉步維艱,出口受阻,內需又受高房價拖累,極度疲軟,央行又降準,為的救實體,高層發話要給受貿易戰影響的企業補償,能補多少?活下來都難。杭州民營經濟發達,但遇到低谷,一條腿走路,踉蹌!

反觀武漢,出口貿易佔比很小,國企強大,穩穩佔據半壁江山,新民營經濟勢頭正猛,一個光谷60000多家企業,芯屏端網即將形成萬億產業。武漢是國企民企兩條腿走路,穩健!

房地產:杭州今年上半年賣地收入全國第一,房價直追一線城市,但現在開始降溫了。拿最近的國慶長假為例,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也顯示,10月1日至7日,杭州市區新房成交293套,較去年同期下降近70%,創下10年來新低;二手房成交97套,同比下降超30%,創下5年來新低。


反觀武漢,樓市穩健,沒有爆炒,

據統計,武漢在十一期間開盤的有13個項目,其中日光盤達到5個,都是位於遠城區的剛需盤。

杭州的經濟三大支柱產業都遇到了問題,增速下降在所難免。特別是房地產,現在杭州也出現“維權”的了,杭州房價就是下一個廈門,靠G20、亞運會概念炒上天,肯定要回調。


三、城市潛力分析

杭州,剛才說了,民營企業為主,高速增長難以為繼,說說它的知名企業,阿里,在武漢也有佈局,馬總似乎看懂了什麼,打算激流勇退。吉利,分散在全球,海康威視,在武漢設總部,娃哈哈,熬不住了,說了不上市的也得圈錢了。當然,杭州聚集著很多一夜暴富的“怪才”,設互金陷阱,抬地價房價,也許哪天又有人搞出個新名堂。


武漢,長江存儲的芯片即將量產,國家航天基地的商業航天發射即將形成產業,華星光電、武漢天馬都將進入快車道,武漢是世界設計之都,建橋修路.挖隧造樓都是“國家隊”,訂單做不完。武漢的造船企業也有做不完的活。武漢的汽車產業(下一代智聯汽車,新能源汽車)正快速升級換代,國家網安基地也將形成從培養人才到提供服務的一條龍產業,武漢獨特區位的大物流、大交通產業等等,都能支撐武漢經濟的平穩發展。有人說武漢留不住人才,人才恰恰是武漢的一大優勢,從去年至今年8月底,武漢留住了67萬大學生(武漢招才局數據),武漢光谷今年新增逾30萬人。


至於科教、區位、政治地位、輻射力等就不說了,明眼人都知道。

所以,在一個走下坡路、一個走上坡路的情況下,杭州GDP短期內是不可能追上武漢的。杭州今年有可能被南京超越,擠出前十!

(本文討論的是GDP,不涉及其它)


無語石1


本人居在杭州,工作的原因經常去武漢出差,我也來談談我的感受:

現在很多城市比較都是冷冰冰的數值,而百姓的素質、幸福指數;城市的管理水平,辦事效率,服務意識,創新創業環境,新經濟活躍度等軟指標也是非常關鍵的。說到底,城市的本質競爭是人的競爭,城市是人才的培育器,城市應該給人創造各種條件,服務於人、禮待於人。如果從城市軟指標來比較武漢和杭州,杭州的辦事效率非常高:典型代表有“最多跑一次城市服務”,支付寶上的各種城市服務,斑馬線車讓人(現在很多都是自發的行為),老杭州人也不排外,杭州新經濟新零售全國領先,還有一批非常有競爭力的企業,不說吉利海康威視,就說我老家(一個只有40萬人口的山城,就有九家上市企業,還有正在全力打造航空產業小鎮)浙江活躍的民營經濟是杭州未來發展的的基礎和動力,相較之下,我看好杭州,當然也希望武漢大發展,你追我趕才有動力!


島上漁生


這個問題有點博人眼球了,實際上應該問武漢還有多久能追上杭州,現在的杭州幾乎是快要成為真正的一線的城市,北上廣深"杭"。

本人是湖北人,武漢是我們的省會,我也希望武漢發展的好,因為這樣,我也不用在深圳漂泊,以後回湖北發展。本人是一名互聯網從業者,其他的行業不熟悉,不好評價。就拿互聯網行業的薪資水平來看,杭州的就幾乎比武漢的高1倍,武漢的知名互聯網企業就那麼幾家,少的可憐,杭州的就不一樣,大型互聯網企業大把,阿里,網易等等,光招聘網站上的招聘數和薪資範圍就不是一個級別的了。

大環境上,沿海城市要比內陸城市發達很多。不知道什麼樣的錯覺讓提問者有了武漢比杭州發達的錯覺。如果單純說GDP而言,



可以看到,杭州和武漢的GDP很接近,但是,量和質是有本質區別的。本人大學在浙江讀書,對浙江稍微有點點了解,浙江很發達,個城市之間的差距不是特別大,而且,我在大學的很大感受是,很多人,畢業了,會想著回家。而我們大多數人,會想著去大城市找份好工作。根本原因是他們老家能夠給他們提供滿足他們基本生活的工作機會。打個比方,同一份工作,老家給你4k,深圳給你6k,大部分人會選擇回家拿4k,在家裡,開開小車什麼的,工作生活,還是很滋潤的。湖北和浙江的差距,就在這,湖北,大部分城市提供不了年輕人工作機會,所以,人才外流和嚴重,湖北省都成了一線城市的人才加工廠了。

可以說,武漢是集全湖北省之力,成大武漢之威名政策下,全力打造的一個大城市,也是目前湖北唯一拿的出手的城市,而武漢這種實力之上的城市,浙江就有2個,杭州和寧波。杭州並不是傾浙江省之力打造的。可以這麼說,全湖北的高端的人才,政策,資金都在為武漢服務,所以成就了武漢看起來不錯的GDP。然而真正比質的時候,和杭州比起來,人均收入還是差別蠻大的。

如果這個問題在10年前,2個城市還差不多,但如果說今天,武漢確實不如杭州,去過這2個城市就知道了。杭州這幾年的快速發展,主要得益於杭州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而杭州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又得益於阿里的上市。阿里上市之後,研究了很多具富,很多持有阿里股票的人一夜暴富,以後出來投資,或者創業,極大的促進了互聯網行業的大力發展,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下,這幾年杭州大型互聯網公司誕生的數量,馬雲為什麼叫爸爸,一個人,帶動一座城,真不是蓋的。

武漢怎麼超過杭州,或者湖北怎麼超過浙江,首先,政策一定要調整,集全湖北之力,成大武漢之威名的政策一定要改,因為,這樣是等於犧牲了湖北其他城市的發展,來服務武漢的發展,那麼就算武漢發展的好了,然後了,怎麼辦?武漢一座城能拉動湖北其他的城市發展麼,一座城帶一個省,拉著其他城市發展,這樣的情況可能麼?如果武漢不願意拉,選擇直轄,那麼其他犧牲過的城市又怎麼辦?所以政策一定要改,給湖北其他的城市更好的政策,資金和發展空間。當其他的城市發展起來的時候,推一把武漢,成其威名也是容易的多的事情,眾人拾柴火焰高就是這個道理。然後,大力扶植和推動互聯網行業發展,扶植創業公司,對於創業公司,一定要給予一定的包容。我在浙江學到一句話,殺雞取卵和養雞割肉,政府不要在創業未成的時候故意為難創業公司,這樣很容易就死掉了,以前學校講座,有個集團老總講過一句:任何資本的原始積累都是骯髒的。所以,創業公司在起步階段,或多或少有些擦邊球的地方,這時就考驗政府的尺度了。再就是,看雷軍的發展了,我希望雷總也能像馬雲一樣,成為中國首富,然後以他的號召力,一個人,帶動一座城。

總之,現在的武漢還比不上杭州,我希望武漢快速發展,待什麼時候可以了,我也回回去發展了,在外漂久了,很多時候,想離家近一點


MrQ184385612


絕無可能了!杭州跟武漢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此輪城市格局大變動,未來10年頂多20年內一定會產生新的一線城市,而真正的一線城市,必須具備兩個要素:輻射功能和政治地位。目前,國家給各個城市的定位已經很清晰。拿武漢、成都、杭州、西安、合肥、鄭州來說,誰將成為一線誰將停留在二三線?通過以下幾條要點的比較,一目瞭然:

國家定位:武漢(國家中心城市)=成都(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國家中心城市)=西安(國家中心城市待批)>合肥(中部地區區域中心城市)>杭州(旅遊城市);

城市類型:武漢(超大城市)>成都(特大城市)=西安(特大城市)>鄭州(1型大城市)=合肥(1型大城市)=杭州(1型大城市);

全國中心性:武漢(中部地區中心城市)>成都(西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鄭州(中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西安(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合肥(長江中下游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杭州(非中心城市);

交通定位:武漢(國際綜合交通樞紐)=成都(國際綜合交通樞紐)=鄭州(國際綜合交通樞紐)=西安(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合肥(國家綜合交通樞紐)=杭州(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大區機構:成都(西部戰區總部、中國人民銀行分行、國家級新區、領事館等)=西安(第六巡回法庭、中國人民銀行分行、國家級新區、領事館等)>武漢(中國人民銀行分行、領事館等)>鄭州(第四巡回法庭)>合肥(沒有)=杭州(沒有);

科教文衛:西安=武漢>合肥>成都=杭州>鄭州;

GDP總量(億元):成都(12170)>武漢(11912)>杭州(11050)>鄭州(7994)>西安(6907含西鹹新區)>合肥(6274);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杭州(16500)>成都(14300)>合肥(11445)>西安(10865含西鹹新區)>武漢(8494)>鄭州(7446);

自媒體造勢:杭州>成都>鄭州>西安>合肥>武漢。


觀察員Aaron


先看人

2017年,杭州新增人口28萬,武漢新增人口12.67萬,從人才吸引力和薪資水平來看,杭州要高於武漢。

再看錢

我們通過數據統計得出,今年三月份城市資金總量,杭州有3.8萬億資金總量,增幅排名全國第二,高達12.2%,

武漢3月份資金總量為2.72萬億,增幅9.1%,總量和增幅雙雙落後於杭州。這就是真實數據的對比,如果光看招商引資的總額,很虛,錢到自己口袋才是錢,錢在別人口袋,那是別人的錢。落袋為安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

總結:

無論從人的吸引力,還是資金的總量,武漢都落後於杭州,根據蔣昊推算,杭州的新經濟發展在2020年會迎來一波高峰,預計在2020杭州經濟總量超過武漢不是問題,2022年超過成都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深圳觀察


我現在杭州,角度不同看問題不同

一條一條比

教育產業,大學生,技校,研究生武漢都比杭州多好幾倍,不反對吧

醫療衛生,杭州醫療比武漢差許多,這方面杭州可以在全國排10名之外,客觀不

冶金鋼鐵,杭州現在好像沒有,原來有杭鋼關門了

汽車工業,武漢可以在全國排名前5,杭州差一點的,不誇張吧,嗯對了

船舶工業,杭州沒有

部隊,多杭州好多倍,部隊消費可不低哦

城市規模,3倍一點不誇張,人口也多,20年前我武漢上學是武漢人口是800萬人,杭州當時才200萬人,這幾年杭州城區人口張了大概有500萬,是杭州主城區人口,(加郊區也不少,杭州郊區基本上都是山區,比武漢郊區人口少,武漢郊區都是平原)武漢城區人口一千萬人多

交通方面,武漢比杭州發達的多

經濟總量目前杭州比武漢少一點,但是比較強勁

杭州民營企業確實比武漢發達,

杭州城市比武漢文明,人口素質高,是客觀事實

杭州這幾年除了房地產好像沒有什麼,有人說阿里巴巴,是的這個企業早就有,有人說阿里巴巴有4萬員工,可以賺錢多少萬我也信,問題是阿里巴巴解決問題方法其實就是個大中介,做個網頁,買幾臺服務器,弄一幫程序員,然後讓一幫年輕人天天打電話推銷網站,收點中介費發財了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結果天下生意更難做

武漢鋼鐵公司一個單位就有40萬人,叢前門進後門出來要做公交車好多站

紅鋼城聽說沒有

武漢建築工程在全世界有名,中國的工程,國外的工廠,建築工程賺錢不

大橋工程局,中建三局,他們全世界搞工程,鐵4局·

杭州城市現在天天吵房子,好像就沒有其他可幹,下沙有工業園,企業少的可憐,郊區原來有許多小工廠,為了辦亞運會全部關了,杭州絕對趕不上武漢

以後也趕不上,除非把嘉興合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