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改變了奴隸制從而進入了封建制?

日出東方問答


嚴格意義上中國封建社會隨著秦朝統一六國,郡縣制在全國實行,分封制已經消亡。按照馬克思的人類歷史必然是是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最後到共產主義,這是馬克思根據歐洲的歷史劃分的,近代中國引進後強行套進中國歷史。所謂的封建制度是歐洲的中世紀各國國王將國內領土分封給貴族,貴族再分封給自己的親信,貴族在自己的領地中擁有完全的統治權。(馬克思本人也曾稱馬克思主義史僅適用於西歐國家)

中國從秦朝到清朝滅亡這段歷史,應該稱為皇權官僚專制社會。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從目的看,是為了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從具體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

諸侯,建立諸侯國。從本質上看,分封制作為一種國家制度,它屬於上層建築,主要是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矛盾,奴

隸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時也居主導地位。分封制作為我國奴隸社會的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井田制這一經濟基礎上的。實施分封制的意義有:⑴

它總結了歷史經驗,把建立地方政權與鞏固自己統治有機結合起來,周王朝在分封諸侯的過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對整個領土進行控制。⑵

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⑶分

封制促進了諸侯國社會歷史的迅速發展,統一的奴隸制度在各諸侯國得以建立和發展,使奴隸制經濟有了繁榮的基礎。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

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併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奇聞異事大搜尋


在政治上有個詞彙叫“改良”,通過一些方法進行改善使之更合適,古代中國的一切變法、改革、新政等,都稱為改良,甚至改朝換代,也是在原有的社會制度下通過“暴動”達到目的,但它依然是原有政權的翻版,也叫改良。人類歷史上,社會制度和結構發生變革非常困難,你要去變革他,必然觸動現有階級的既得利益,這些人統治著社會,擁有強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想改變他,只能通過革命。

封建制。

革命,就是通過暴力的手段,推翻現有的階級制度,建立新的社會構型的行為,人類文明進程上,革命的例子非常少,英法等歐洲各國推翻封建專制,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社會革命,算一個,美國獨立戰爭,確定了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也算一個,中國有三例,一是武王克商,周武王通過戰爭推翻商的內外服制度,步入了封建制度,二是秦滅六國,由封建制轉為中央集權制,也就是君主專制,三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由君主專制變成了共和制度。

武王伐紂戰爭圖。

武王克商,也叫武王伐紂,《尚書》、《史記》均有記載,周人首領姬發在征服周邊各國後於公元前1046年率兵討伐商王帝辛,也就是商紂王,牧野決戰,周人以少勝多,商紂王兵敗自焚,商朝滅亡,公元前1045年,姬發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姬發死後,諡號“武王”,史稱周武王,武王克商推翻了商的內外服制度,也就是氏族部落邦聯制下的奴隸社會,建立諸侯分封的封建制,所以問題誰改變了奴隸制進入封建制,答案是周武王,通過革命“武王克商”,推翻商建立周。

周武王畫像。

有人說奴隸社會步入封建會是三家分晉才形成的,也就是春秋步入戰國時期,給也的理由也是一大堆,什麼井田制廢除,初稅畝,百家爭鳴,各國變法等,其實,所有的這些仍是前面所說的“改良”,都是在現有封建制的基礎下進行改善,有人說從奴隸的消亡開始算,其實奴隸現象古代一直沒消亡,直到清朝仍有殉葬、賤民,所以如此從制度的轉變,那就是封建制度的建立,也就是周武王時期。


圖文繪歷史


據目前已有的資料記載,中國是最早由奴隸制進入封建制的國家,所以我們直接看中國歷史就行了。中國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是夏,禹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夏是初步形成的國家形態,其本質仍然是氏族部落,例如經常提到的有窮氏。而歷史前進到了公元前1600年,商湯建立商,但是其制度仍然是奴隸制,貴族們仍然以領地劃分,但是商中央集權更為顯現。更有力的證據是商紂王喜征伐,並以各部落的奴隸建立了一隻奴隸軍隊,而武王伐商時這隻奴隸軍隊臨陣倒戈也促成商的滅亡。直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周,以天子自居而分封天下,將世人分為士農工商,中國才正式進入封建社會。


天南地北古今


一、公元前475年,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一般認為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確切時間,它是春秋是奴隸制瓦解的時代,也是戰國是封建制形成的時代。

二、標誌:

1、政治上:由分封制向郡縣制轉化,逐漸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2、經濟上: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轉變。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各國的稅制改革,尤其是商鞅變法,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3、思想上:由百家爭鳴向統一思想轉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讓各家學派的主張得以發展,但隨著秦朝建立思想上的統一成為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戀愛謊言天晨


所謂奴隸制就是指奴隸主擁有奴隸的制度。奴隸為奴隸主的私有財產,奴隸主對其握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可隨意奴役、買賣和殺害。奴隸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利。

而封建制則是一種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宗室成員、王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級制和莊園制。農民(或農奴)耕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絕大部分產品交納給封建主。農民較奴隸而言,有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對農民的剝削與奴隸主相比,是較輕的。

簡單來說,從大禹建立夏朝開始,我國社會從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原始社會開始被私有制社會所取代,很多在戰爭中失敗的人變為奴隸,因此夏朝算是奴隸制王朝,而後夏桀亡國,商湯建國延續了這一制度。一直到商紂王,荒淫暴虐,導致武王罰紂,紂王集結70萬大軍抵抗,但是70萬大軍中有很多都是臨時拼湊起來的奴隸,戰爭結果武王5萬對紂王70萬,紂王軍奴隸集體倒戈,紂王只能自焚在鹿臺。

武王滅商後,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並分封諸侯。但是由於過度的辛勞,武王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病倒了。當時,天下尚未安寧,周室大臣們都擔心姬發的逝世將會帶來動亂。姬發的病情曾一度稍有好轉,但很快又惡化了。彌留之際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缺乏政治經驗,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了叔旦。 不久駕崩,諡號“武王”。叔旦就是後來的周公。武王去世後,周公旦輔政,周公在充分吸取了商紂亡國的教訓後,繼承損益前代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的封建制度;“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的宗法制度;在經濟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的井田制度等;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管理體系。

自此,西周的社會制度已具封建社會之形,因此我認為周公已經改變了奴隸制。

以上純屬個人看法。另外,按歷史教材所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自稱始皇帝,立法度,建立郡縣制,實行君主專制體制,中國從此開始進入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因此秦始皇改變了奴隸制從而進入了封建制。


艾克拉夫特




漁樵之人W


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不是一下子轉變而成的,經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封建社會的雛形租佃制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要說是誰改變了奴隸制從而進入封建制?那就是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的,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中央集權制。從那時起才是真正意義上,全國大範圍實現了封建社會的著名標誌—-君田制。從此有了“普天之下非我莫屬”的皇權政策。封建制普通百姓交租納稅後,剩餘的自己支配,明顯區別於以前奴隸制的奴隸們,根本沒有對生活物質的支配權。這也是社會的進步!




宜洛遊俠


首先得把封建社會是什麼理清楚。個人來說是反對把馬克思的社會發展階段劃分方法直接拿來硬套中國的歷史的。

封建社會,取“封邦建國”之意,即分封制,在中國盛行分封制的時期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之前的時期,尤其是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以後,周天子分封天下,那時諸侯小國林立,一個面積幾平方公里的小國,其統治者被周天子分封為君主,以“國”自居,這個時期的經濟模式是各貴族領主大量使用奴隸創造財富,所以可以說是奴隸制的社會。到東周時期,諸侯小國逐步被兼併成諸侯大國,直到戰國末期,秦國併吞六國,建立起郡縣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這以後的中國社會就失去了封建社會的特徵,之後一直到辛亥革命這段時間應該稱之為中央集權的宗法專制社會,同時,奴隸制卻依然存在,沒有為大小貴族服務的奴隸,編戶齊民卻都可以視為為皇權服務的奴隸,奴隸制度趨於國家化。

因此,奴隸制和封建社會也好,宗法專制社會也好,實際上是共存狀態,並無明確分界。


Foxile


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一個過程,需要很多因素潛移默化,不是某個人一己之力所能決定的。

很多人覺得美國廢除奴隸制是由林肯完成的。其實這不準確,林肯確實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遠談不上決定性。附帶說一下,林肯當年宣佈解放的是南方叛亂諸州的奴隸,沒有參加南部邦聯的州不在解放之列。

關鍵是當時渴求勞動力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需要這數百萬黑人進入市場,生產力發展不能容忍種植園經濟畸形發展。林肯無非恰逢其會,是歷史選擇了他,而非他創造了歷史。

近代黑奴制度還在南美洲一些國家,如巴西,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甚至到19世紀末。一種制度存亡自有歷史規律,不能簡單化概念化。

近代如此,古代亦然。

所謂奴隸制,不是存在奴隸或者允許使用奴隸的社會——哪怕到現代社會奴隸也沒有完全禁絕。真正意義的奴隸制是以奴隸勞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社會制度,一般認為這是古代的落後制度。

但是,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奴隸制不是沒有積極意義。

首先,奴隸社會相對原始社會是一種進步。這不僅表現在統治階級生活文明程度提高,奴隸產生本身就代表了一種低級人道主義。原始部落戰爭非常殘忍,戰俘往往會被虐殺,甚至被吃掉,作為奴隸雖然生活艱難,終歸有機會苟活一時。

眾所周知,奴隸是沒有人身自由的,他們的生產成果也與自己無關,於是奴隸基本上不會有什麼生產積極性,不能跟擁有小產業的自耕農相比。從經濟規律看,沒有效率的生產方式難以持久,奴隸制度為什麼能夠長期存在呢?

奴隸生產雖然效率低下,但也有自己的優勢,就是規模化效應。真正廣泛使用奴隸生產的地方,大多為經濟作物種植園,這裡生產規模大,經常要通過二次加工提高產出附加值,因此需要精細分工。而自由的小生產者是分散存在的,既沒有經濟實力籌備足夠生產資料,也無法組織足夠勞動力進行社會化生產。

古代奴隸制度其實是受原始工商資本驅動的,並不滿足於佔領本國市場,更要對外傾銷獲取高額利潤,這就使得生產嚴重受外部市場制約。我們知道,市場從來不是完全理性的,古代原始國際市場更加脆弱,於是奴隸生產也有很大不確定性。而原始資本更容易沉迷短期利潤,存在盲目擴大生產的衝動,因此需要更多奴隸,於是就驅使國家機器發動戰爭,開拓新市場掠奪戰俘。羅馬帝國就是這樣從亞平寧半島的一介蕞爾小邦,擴張到整個環地中海地區。

但是軍事擴張有其極限,古典交通條件制約著對外戰爭,原始資本擴張模式無法長期維持。當羅馬帝國版圖基本穩定,奴隸制種植園也走向衰敗,因為工商奴隸主們很難再取得大量奴隸來擴大再生產,國家機器也無力為他們開拓新市場並保障交易秩序。

隨著商業資本退潮,帝國軍事投放能力下降,對邊緣地區的控制也在削弱。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逐漸陷入分崩離析,在不斷蠻族入侵中,歐洲破碎成一個個狹小領地,原始統一市場破壞殆盡,沒有鉅額貿易利潤,種植園經濟在無法維持,工商奴隸主階級也走向末日。

封建農奴莊園經濟逐漸在西歐確立起來。

從生產力發展角度看,個體經濟相對規模化社會生產是一種倒退。但是“進步”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以上說的是西歐社會發展,跟東亞社會尤其是古典中國社會不是一回事。

古代中國奴婢制度源遠流長,但可考歷史階段從來沒有過大規模奴隸生產!也就是說,從來沒實行過歐洲意義的典型奴隸制!類似於西歐貴族騎士制度的中國的“封建”,盛行於上古時期,在先秦晚期就基本瓦解。中國租佃+自耕農經濟相對歐洲莊園更加碎片化原子化,也不適合用封建社會來概括。

歷史是非常複雜的,不是教科書式的簡單線條,我們學過社會發展史其實是僵化的蘇俄教條,不見得合乎馬老爺子本意。

本文參考網友銀翼要塞重裝步兵論述,在此表示表示感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