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处,在远方


后来我再也未经历过这种力量,这种热情,这种无穷的恨和这种爱,我深受感动。--《露特.贝尔劳回忆录:我与布莱希特》

在近处,在远方


“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没有一种酒,这样令人陶醉,没有一种爱,这样摧毁人,没有一种罪恶,使人这样抵御不了。”毛姆曾经曾这样论述过“自我牺牲”,而女作家露特.贝尔劳是这种精神的最佳诠释者之一。

她是丹麦人,生于1906年8月24日,原本是富家女,20岁的时候,她就成为著名记者和哥本哈根皇家剧院的演员,并创立了工人剧团,嫁给了一位富有的医生,成了众人口中的“红露特"。但,1933年夏天,她拜访了来自德国的戏剧家布莱希特和他的夫人海伦.魏格尔,她的命运随机出现了转折。他开始与布莱希特合作,并在海伦.魏格尔的默许之下成为他的情人之一。

丹麦并不是布莱希特流亡的终点,此后15年,他走遍欧美诸国寻找知音,露特.贝尔劳于是抛家别子,跟着布莱希特家庭团队走遍欧美。分配在她名下的工作,是搜集资料、出创意、为布莱希特全家六口的生计找出路,与此同时,为了不影响他的家庭,她只能在附近租房住,并自己解决生活费。他们之间的盟约是“在近处,在远方”,她终身遵守着这个约定。

1948年,布莱希特受到了东德的欢迎,反德定居。 他无情地打发贝尔劳回丹麦,贝尔劳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

1956年8月,布莱希特因心肌梗塞去世,柏林剧团随机解雇了贝尔劳,柏林艺术科学院“收购”了她手里的布莱希特文稿。她孤苦无依,却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用假嗓音接电话,称自己是“贝尔劳秘书处"。

此后十几年,她就靠一点点记忆的微温,生活在异乡的柏林并定期去布莱希特的墓前缅怀,以至于在墓前踏出了一条独属于她的小路。她也不断回忆,在丹麦和布莱希特仰望仙后座的情景,并自信的说:“我们的眼睛将在那里相遇,我们永远在那里。”布莱希特的学生汉斯.崩埃,忠实记录了她的这些话语,整理出一本题为《我与布莱希特》的回忆录。

1974年2月,贝尔劳在柏林去世。

她像一个匮乏的、贫寒的守护女神,身在匮乏之中,却匀出爱去庇护别人,用整整一生去实践她说的那句话:“相爱的人是伟大的”,并用自己的被遮掩、被覆盖和过度的自我牺牲,成就了这种伟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