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是一顆小草”發聲,喜憂怒罵盼字句不離脫貧那些事兒。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貧困的記錄者,脫貧的宣傳員

沿著同心縣扶貧辦的樓梯走到3樓,抬頭便能看到馬希豐的辦公室。老式寫字檯、木椅、幾沓兒材料,牆上顯眼地貼著一個手機號碼。“這個號我用了十幾年,扶貧大多數時間走村串戶,留個號碼方便群眾找我。”馬希豐說。

其實不用電話,群眾也能“零距離”和老馬溝通。2008年,同心縣開展新一輪移民工作,時任縣移民辦主任的馬希豐,萌生了記錄移民點滴的想法,網絡由此走進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在女兒的幫助下,老馬每天下班後邊學邊寫,不久在同心網論壇首開《我是一棵小草》的專帖,之後在博客、微信朋友圈同步撰文,文字慢慢從記錄生態移民過程到感悟思考工作、解答移民網友提問。

隨著馬希豐去年轉任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關注點延伸至全縣貧困人口脫貧,同心網上《我是一棵小草》專帖的點擊量甚至超過百萬次,藉助微信朋友圈發佈的政策解讀文章也使扶貧工作更加公開透明。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我是一棵小草”漸漸被群眾認同,從側面反映出當地擺脫貧困的難度。同心縣位於寧夏中部乾旱帶,年平均降水量約250毫米,年蒸發量卻達2300毫米以上,荒山禿嶺,寸草不生。旱塬上脫貧猶如植綠,馬希豐希望“像小草一樣給旱塬帶來一絲生機”。

脫貧路上,少不了磕絆,在網上“曬”政策是個好辦法。今年初,同心縣進行建檔立卡戶精準識別“回頭看”,部分村鎮之前識別貧困戶並不精準,非貧困戶戴著“窮帽子”,總有老百姓告狀。馬希豐發帖詳細解讀評定標準,有的村子貧困戶從幾百戶減少到幾戶,群眾也心服口服了。

對馬希豐來說,各平臺上的專帖成了與貧困老百姓之間的橋樑,不僅能第一時間回應疑惑,還能針對網友的“爆料”,發現問題並解決。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直面扶貧問題,不迴避不遮掩

在馬希豐質樸直白的文字裡,更多地傳遞了一種“脫貧觀念”,不僅有對基層幹部落實國家扶貧政策的認同,更多的是對政策從部門到群眾“梗阻”的不解,甚至批評。

對“不妥”政策一針見血。為了脫貧,同心縣已經大規模遷離村民11萬餘人,人走了,“遺留”問題來了。“移民跑來跟我說,家裡老人搬遷到一個縣,分家後的子女卻搬遷到另一個縣,兩地相距較遠,照看老人‘來回跑’誤工費錢。像這種情況,多數是因為政策在制定操作中不夠周全,給群眾造成不便。”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說起移民,馬希豐常憂慮。“十三五”寧夏重點開展勞務移民,剩下的貧困戶多數年齡大、文化程度低,就不了業、籌不上款,困難很多,如不好好研究解決,“最終移民都要移到各級黨委、政府和信訪接待室的門口。”

對“近視”幹部毫不留情。在近乎“火星地貌”的田老莊鄉石羊圈村,從夏到冬只矗立著幾顆棗樹,貧瘠的土地大片被開墾種紅蔥。說起種蔥不種樹,當地村幹部解釋,“種棗樹老百姓嫌麻煩、見效慢、推不開”。

“有的幹部就是想早上娶媳婦、下午抱孫子。”馬希豐直率地說,只要選好模式,從長遠看,種棗樹會實現經濟生態雙贏,不然越墾天越旱、越墾人越窮。

脫貧靠幹部,更要靠貧困戶

“擺脫貧困,要靠實幹,誰來實幹?靠幹部引導,更要靠貧困戶實打實去幹。”馬希豐在網上義正詞言地說。

實幹不等於蠻幹,馬希豐曾在博客、朋友圈裡多次表達,幹部實幹不是去給貧困戶養牛養羊,而是要把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出來,引導貧困戶有發展產業的念頭,有面對困難的勇氣,有收穫喜悅的感恩之心。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在同心縣預旺鎮賀家塬村,今年每戶貧困戶養殖兩個月的50只小雞已經長大,一隻賣100元左右,兩個月收入5000元;全村種植300畝無核葫蘆臨近收穫,一畝地至少500元,再加上試種的黃花菜全部成活,當地群眾誇道:“只要有個好人帶著我們幹,好日子就會越來越近。”

在馬希豐看來,改變老百姓根深蒂固的落後思想才是扶貧的關鍵。幹部要實幹,貧困戶選準了發展項目後更要實打實地去幹。通過辛勤勞動,將一隻羊發展成一群羊,將一頭牛發展成幾頭牛,年年都有羊羔、牛犢,日子就會一年比一年過得好。當然還要扭轉農村拖脫貧後腿的風俗,貧困戶才能“開源節流”。

隨著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生根,大多數貧困群眾正在改變固步自封的想法。他們願意遷離故土、外出打工、改變種植品種,且“沒想到現在搞培訓比發扶貧款還熱鬧”。

同心縣扶貧辦主任馬希豐:旱塬“一棵小草”,網絡“扶貧大V”

今年初,同心縣開展為期一個月的中長期技能培訓,其中一項是“月嫂”培訓。馬希豐詳細記錄道:以往沒人報名,今年卻特別高漲,南安村計劃招生100名實際報名200名……“連農村婦女都認識到有了一技之長就能就業、就能掙錢!”

歲末冬寒,同心縣外出務工的勞力陸續返鄉,本地耕種的農戶也正值冬閒,一些村民卻“閒不住”了,在村部,以前門可羅雀的技工培訓班裡座無虛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