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第二回 百年老柳樹下“小仙房”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話說大女兒孫伊孩,已遠嫁海州沭陽,其餘六女只有,小女孫知雅尚未婚配。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中,今年“八月半”(海州本地方言:中秋節的意思)轉瞬即至,中秋之夜,月圓之時,乃思念親人,傷感的日子,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一輪圓月慢慢悠悠地,上升在沉重的夜裡,屋外孫缺侽,踟躕碎步飄逸,想到遠嫁之前六女,在院裡玩耍嬉鬧情景,如今已物是人非、都已經成家立業,不免心中澎湃感慨、湧動思念無數。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頓時淚水順著眼角熱淚盈眶,黯然惆悵,頗躊躇了一會,他不疾不徐,用手輕輕抹去淚痕,淚水滑過月色的指間,一切都了無生息。

農院裡那顆老槐樹,樹葉再無春天那般翠綠欲滴,也無夏日那般鬱鬱蔥蔥、枝繁葉茂,而在悄悄的轉黃,樹葉甚至開始漂落,忽一陣風徐徐吹來,漸黃的樹葉隨風而下盤旋至地,地上的樹葉也隨風而行,在蕭瑟的秋風中時起時落。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俗話說:“葉落知秋”,大自然的生命,又開始一個新的輪迴。

院內只有那幾株,夜來香花開的最盛,芬芳馥郁、沁人心脾,濃香四溢,那濃郁的香味,象長了蝴蝶的翅膀一般,翩翩起舞滿院子飛翔,滿庭芳香。

孫缺侽此時“欲折芳馨兮遺所思,卻望斷明月淚,秋思盡染塵,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此時家家戶戶的煙窗,冒出炊煙裊裊,輕煙徐徐迴旋上升,炊煙繚繞,若即若離,隨風而逝,像風追著煙,可望卻不可及。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缺侽此時心願:“莫不是思女之愁,能待浮煙隨風俱盡,且不伴月幽獨.......”他望著東方,緩緩升起的圓月,心卻倍感寂寥!

從幼年到待年,總以為父親是,離我們最遙遠的那個人,殊不知,他也和母親毫無二致,自始至終總在,不動聲色中注意著你,始終不渝無微不至的愛著你。

比起母愛的酣暢淋漓,父親只是作為男人,年紀越大越習慣沉默寡言,不知如何去表達深情厚意,只能潤物無聲、悄無聲息。

孫缺侽懂得承擔責任,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為家人責無旁貸遮風擋雨,孫缺侽用默默無聲的行為,給家人帶來絲絲溫暖,教會七個女兒,做人與生活的道理,自己臉上卻飽經風霜、絲鬢如銀絲......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八月半”但對孫知雅,心情而言既是酸滋滋,又是甜蜜蜜,說酸滋滋畢竟,六位姐姐都已出嫁,姐妹情深,此時此景十分想念。

說甜蜜蜜是因為,可以享用可口的月餅,還有那母親孫吳氏,所包香噴噴的芝麻糖餅,不僅薄,而且脆,輕輕咬下一口,一點一點的咀嚼,細細品嚐,滿嘴香氣濃郁,餘味猶存,味能飄之十里,那可是吃過口齒留香,酥脆爽口,看著都讓人垂涎三尺。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趕緊擀,不要誤了包餅時辰,月神娘娘已經升起”,母親孫吳氏聲音婉轉笑言呵斥道!

關於“月神娘娘”本地有一個,流傳千年的傳說,“月神娘娘”即:嫦娥,海州朐山人。

當年傳說居住於伊廬山上的,后羿憑藉力射九日的功勳,當上了東夷地區部落聯盟的大統領。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據史書記載:后羿史上確有其人,作為東夷部落族長的后羿,帶領族人以伊廬山為大本營,陸續武力征服周邊海島上,九個以太陽為圖騰崇拜的部落,後經過民間長期潤色傳頌,故演變成射日神話傳說。

家居海州朐山的部落“姮”姓首領,對后羿這位英雄甚是仰慕,本意既想將愛女姮娥(本叫:姮娥,後因避諱漢文帝劉恆而改稱嫦娥)嫁於后羿,但唯獨沒有機會。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姮娥愛兔,唯獨甚喜“海州玉兔”,時常兔不離身,飲仙藥升月後也獨帶玉兔,自古民間流傳“月中玉兔出海州”。

后羿跟姮娥愛情故事,也是因兔結緣,傳聞一日姮娥帶著“海州玉兔”,在朐山腳下嬉戲,忽然玉兔跑遠不見,姮娥四處找尋均不見玉兔蹤跡。

后羿善於射箭喜歡狩獵,碰巧當時也在朐山附近狩獵,故偶遇海州玉兔,只見后羿接連射出幾箭,都沒能射中玉兔,心有不甘一路追尋而來,卻邂逅姮娥。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他倆一見鍾情 ,情愫暗生情投意合後,在姮娥父親撮合之下,成為夫妻後,成為彼此一生摯愛,姮娥與后羿,還開創了一夫一妻的先河。

後人為了紀念他們,演繹出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一段漫長悽美地尋覓,真愛的旅途,終將流傳萬世......

海州朐山當地今尚存玉兔巖,姮娥常賞花戲水於,海州的桃花澗,飲仙藥升月後,據說真身留置於,桃花澗頂化為一塊岩石,澗頂現尚存一塊岩石,如栩栩如生的“石美人”。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還有嫁於后羿後,經常游泳沐浴的“羿後河”,相傳夏朝大王,太康繼位後只顧遊玩,不理朝政,被東夷族首領后羿,率軍奪得夏王朝政權,后羿奪權後並未稱王,立太康之弟中康為王,但實為傀儡,事實上國事,皆有後羿治理,中康死後其子繼位,不久即被后羿廢,后羿獨攬大權、一統江山,隨即稱王!,

故嫦娥亦稱羿後,海州當地現有“羿後河”就是為了懷念嫦娥。還有當地人祭拜懷念海州本地女神,為嫦娥搭建的天后宮、月亮庵......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只見孫知雅翹著二郎腿,顛著腳斜坐在堂屋,吃飯桌旁板凳上,看那七尺身軀,拳頭佈滿老繭的手,正拿著擀麵杖若有所思,無精打采的擀芝麻,邊上大瓷碗裡,芝麻與白糖攪拌已均勻。

孫知雅眼角餘光,偷瞄了母親一眼:只見孫吳氏正低頭熟練的,往桌上撒些麵粉攤平,把和好面起的面,拿在手裡揉捏成長條,再放桌上使用“石刀”(海州本地方言:所有品種材質刀統稱)切一段段,再把切斷留下的面,揉捏成碗狀,再用銅勺把芝麻白糖,挖幾勺放入,再揉捏成圓形,放在桌上兩手,慢慢拍打按扁,啪啪啪節奏似如鼓點,瞬時即成型,渾圓如圓月,輕輕攤放於灑好的白麵上,錯落有致。

趁此時機孫知雅,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鬼鬼祟祟拿起勺子,放了幾勺子白糖芝麻放嘴裡,得手後非常心滿意足,真的很古靈精怪,穎悟絕人、聰明伶俐!

其實都難逃母親的餘光,母親孫吳氏會心一笑!不時餅做成已達七塊,其中一塊特別大圓,據母親孫吳氏所言,那是祭月所用。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祭月是古海州民間中秋,重要習俗非常隆重,一般在中秋夜擺出七種祭品,包括圓形大糖餅(寓意團圓圓圓)、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芋頭(寓意富裕)、蘋果(寓意平平安安)、柿子(寓意事事如意)、棗與慄(寓意早早自力)、月餅(寓意團圓)。

在祭月時,而由家中輩分最長的女性,帶領家人準備祭品,且只有家族裡的男性,才有資格跪拜“月神娘娘”。

當人們仰望星空,皎潔明月如玉如盤,自然會讓人期盼親人團聚,遠在他鄉的親人,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因此祭月活動,不僅是海州當地傳統的文化習俗,而且還是寄託家人希望團聚,闔家團圓的寓意!

“知雅”,與你父把桌抬到大門口,擺上祭品六種並每種七個,且準備二碗清茶,母孫吳氏在庖屋(廚房的意思)大聲叫喚。

孫知雅曰:知道嘞,遂與父抬桌於院外桂花樹旁,父女二人依孫吳氏所示排序擺好,並預留放糖餅的位置,以便湊齊七種,不一會糖餅,已熱騰騰出鍋歸其位。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只見孫缺侽,在地上放鬆木一堆點燃,(松木乃此地做香原料,窮人只燒松木不燒香,但虔誠恭敬之意亦已表達)松木上方,還放幾捆幹芝麻桿(寓意步步高昇、越過越好)瞬時即成熊熊烈火,頓時火光沖天,一會待火苗燃盡,只見孫缺侽屈膝跪於火堆前,面對“月神娘娘”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手在膝前,頭在後,頭緩緩至於地,虔誠磕頭叩拜三次。

磕頭畢他言:知雅,您也磕拜三次,言畢:孫知雅也學父模樣,按之囑託完成祭禮。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呦呦呦,女兒真當兒子養了,哈哈哈!”孫知雅趁著月光,見夜色中出現一婦人,原來是隔壁“愛盤當老舌頭根”(海州本地方言:喜歡搬弄是非的意思)的:王萍兒。

只見此婦嘴裡嗑著瓜子,嘴裡笑容夾雜嘲弄譏諷、揶揄調侃如此道。

此婦乃生於上回“比膽招親”那集市,因嫁隔壁鄰居:丁待綠,才到此地。

此婦長相肥腸腦滿,鷹鉤鼻,尖下巴,梳倭墜髻斜插祖傳鑲金玉簪,巧舌如簧,濃濃的眉毛下方,嵌著一對碩大的三角眼,烏黑的眼珠,如算盤珠似的滴溜溜亂轉。

幾年前待她,公公婆婆潑辣兇悍,毆公罵婆、整日罵罵咧咧,無理取鬧!附近村民都知此婦為人,常言道蛇必咬人、虎定傷人,王萍兒即是擁有“蛇蠍心腸”之人。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據傳此婦年齡,不足二十時便水性楊花,舉止輕浮,作風已極差,當時很多男人,對她趨之若鶩,王萍兒唯獨與隔壁做生意,到此地的“同姓男”(實為隔壁老王,暫且曰:同姓男)情有獨鍾、親密無間。

交往後同姓男,因家裡尚有妻室,故逃離消失,當時王萍兒還是挺同姓男,已懷胎八月的肚子,嫁於丁待綠,但因丁待綠家窮苦,三十有二一直尚未婚娶,故能忍辱負重,經人做媒才娶了王萍兒,油瓶不拖直接放肚裡裝著,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真實寫照。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如今王萍兒嫁丁待綠已有十五載。

孫知雅有時路過,偶遇窗前看王萍兒,鏡前搔首弄姿之態,忸怩騷媚入骨之形,著實讓她倍感噁心反胃,孫知雅是咬牙切齒,心裡唸唸有詞:這副“尊榮”真難以對得起天地,“未料此生遊眺遇潑婦,恨婦漭蕩無垠到天邊”。

因住隔壁,前幾年王萍兒,因孫知雅家瓜藤越界,進入她家地界,此等小小瑣事,竟對她母親孫吳氏,是惡語相向,甚至汙言穢語、百般辱罵。

當時孫知雅尚且年幼,但心中已火冒三丈、怒火中燒,氣不打一處來,晚上一把火燒了王萍兒家,堆積如山的大草堆,為此還賠了家裡養的一頭驢!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王萍兒婆婆人稱:“七姑姑”,她一臉慈愛滄桑,絲眉浩然、和藹可親、鶴骨霜髻、蒼顏白髮,根根銀髮如霜,面目之上條條皺紋,如溝壑縱橫,但銀髮梳的十分工整,無一絲凌亂。

溫暖慈祥地臉面下,微微下陷的眼窩裡,一雙深褐色的眼眸,悄悄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七姑姑年歲四十,才生丁待綠,視兒如若珍寶,兒娶妻不易,故一直屈己待人,溫良儉讓,朝晡兩餐(古人糧食少,一日只食兩餐,饔飧、熟食也,朝日饔、晡日飧。朝時(7~9時),晡時(15~17時))從不與王萍兒爭論。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五年前一日,王萍兒讓七姑姑幫襯,用針線套家裡棉被,婆媳搭手半個時辰,棉被已套好,晡時正要食飯。

忽見王萍兒暴跳如雷、橫眉怒目、面紅筋跳對七姑姑怒斥曰:老不死竟敢偷,我的祖傳玉簪,速速拿出,要不帶你去見官。

七姑姑一臉無辜,直言不曾看到玉簪,也不會拿更不會偷,我已八十有二,是垂暮老人要那玉簪何用。

王萍兒:“就你這個老東西拿的”,今天我大門未出,二門未入,只跟你這老東西套棉被,不是你拿又是何人!

七姑姑:我真未拿,王萍兒:拿了也無妨,老東西帶到棺材裡,也把你搜出來,說著氣急敗壞,摔門而出回孃家。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當夜七姑姑因不堪羞辱,掛梁自縊而亡,真是禍害活千年,好人不長命。

傳聞當時七姑姑,幻化成小黃雀,整日在她家門前,那顆大榆樹枝丫上,白日夜裡嘰嘰喳喳,連叫了幾日“拆開棉被見人心”;“拆開棉被見人心”;“拆開棉被見人心”......

小黃雀第三日,卻被心狠手辣、作惡多端的王萍兒,用石子砸死。

聞鳥言,七姑姑丈夫丁山伯,當著王萍兒的面拆開棉被,果真在棉被裡找到了玉簪,乃被王萍兒,誤縫於棉被裡。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知妻含冤而去,見狀哀痛欲絕、泣不成聲,整日淚如雨下,終日悶悶不樂,萬念俱灰之下,沒有幾日便,隨妻駕鶴而去。

傳言丁山伯又幻化成喜鵲,白日黑夜連叫曰:“長舌婦,人皆可夫”;“長舌婦,人皆可夫”;“長舌婦,人皆可夫”......

後來榆樹上,又飛來一隻咕咕鳥(學名:斑鳩),整日叫“七姑姑苦”;“七姑姑苦”;“七姑姑苦”;“七姑姑苦”......據說乃是七姑姑,為了明示自己的冤屈,又幻化而來......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你這個玉簪可是祖傳之物”,孫知雅大聲問。

王萍兒曰:“此物乃太爺爺流傳至今,當然是祖傳之物......”

孫知雅又曰:那是否從棉被中取出......

王萍兒頓時手足無措、臉色慘白,焦慮不安、性情突變臉色,似按耐不住焦躁,但又見旁孫缺侽夫婦,放不開臉面,故剋制之下欲又言,“小女子胸襟開闊,大度豁達乃性情中人”,不屑與你這乳臭未乾的,孩子一般見識........

今日過來串門,是無事不登三寶殿,而是有要事相告,王萍兒曰:今日回孃家集市上,巧遇你家二姐,孫貝詩村鄰,聽說你家二姐,被人打傷已臥床不起多日,本是好意,切莫為難於我,不要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聽此言畢,孫知雅一家三口,此時都驚恐失色、錯愕萬分,待王萍兒娓娓倒來前因後果......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知雅芳齡雖才約十六,但走路時健步如飛、孔武有力、曼妙身姿器宇不凡,英姿颯爽,因父把女當兒養,自幼五歲即已跟隨師父:侍其二,習武。

習武已有十載,雖沒萬夫莫敵之勇,但也聊備一格、小有功成,如擇善而從,假以時日定能功成名就。

“侍其二”乃當地武術大家,拳腳功夫了得深不可測,武術功力深厚、常能一招制敵,拳腳來無影去無蹤,此時名號已威震八方,雖談不上一代宗師,但頗有名家風範。

侍其二悉心教於她十八般武藝,本作強身健體之用。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還告知徒兒天下武功,無堅不破、為快不破!

侍其二讓孫知雅,自五歲起便在院內,老槐樹下從挖一尺深坑練起,捆綁沙袋於小腿部與胳膊,每日上下跳躍一個時辰,後二尺坑, 坑現已挖三尺,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孜孜不懈。

侍其二還教於徒兒,“百學須先立志,唯有自強不息方能成才”。

小腿胳膊捆沙袋,每日還急速奔跑五里地,取下沙袋後身輕練得,如燕舒展飄逸,已稱得上身輕如燕。

幾月前師父侍其二,雲遊四海前還告知:“習武之人切記仁者無敵”,切不可橫行霸道、好勇鬥狠,待人謙虛大度,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伸張正義,維護弱者,懲兇除惡,遇歹能力挽狂瀾於危難中!

武以至極而從文,文武雙全乃大智者,實屬善莫大焉,這樣才能行走江湖,遊刃有餘,才算出類拔萃之才......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中秋團圓之夜,得此二姐孫貝詩,被打傷感之事,孫知雅是愁眉苦臉、憂心忡忡、面色憤憤不平,如秋碟般黯然神傷,她緊握滿是老繭的,雙拳深吸一口氣,儘量剋制自己,以保持鎮定。

但嘴裡喃喃有詞道:此事定不會置身事外、更不會袖手旁觀、定當挺身而出,為二姐孫貝詩,討回一個公道。

你二姐家也不富裕,跌打損傷百日,你二姐已自顧不暇,需好生休養,為父與你母商議後,決定明日辰時,你即去二姐家幫襯,細緻入微照顧於她,望你二姐能早日康復,以解我倆思念牽掛之苦。

此行路途遙遠,為父與你母年事已高、腿腳不便,步履蹣跚不便於遠行,你二姐夫正從軍當兵打仗,此時正跟隨當今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瓦剌。

家裡正是缺人之時,明日你去好生照顧你二姐即可,切不可再生事端、呈匹夫之勇,小不忍則亂大謀,父親孫缺侽如是說。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缺侽又言,趁著月白風清,我去捉幾隻野味讓你一併帶去。

孫缺侽平時,在家桀驁不馴,孫知雅與母兩人勸阻未成,母親給他裝兩塊糖餅,以便留著夜裡吃,也就隨他去了,不再阻攔。

說著他即去找出,七個長約二尺的,粗竹編織的捕獵簍,底部有一暗門,以便取獵物,捕獵簍身細孔稠密,開口處鑲入一圈細竹,口外大內小,竹已削尖如刺,動物易進難出,放點肉食引野味進入皆可活捉。

此物乃祖傳捕獵工具,祖上還留有一本,祖傳手寫《孫氏捕獵傳》書籍,以便教於孫氏後人捕獵技藝,但過去幾百年,只傳男而不傳女(古代重男輕女觀念較重,男隨祖姓,可能是為了保持手藝獨特性,避免外傳),孫缺侽對《孫氏捕獵傳》是如獲至寶,愛不釋手且百般呵護,生怕粘有哪怕,是一丁點地灰塵......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他還拿出祖傳,近八尺長紅纓槍,孫缺侽未婚前,有時會到村東頭不足十里的,一處“大土堆”抓野味,婚後再未去過。

“後寨村”位於蘇北,乃平原之地,附近小伊山雖山清水秀,但高不足三十丈,方圓也就幾里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山雖有名但並無山珍。孫缺侽所言野味,常棲息於村莊附近,土洞、石洞、樹洞等處,憑他婚前多年實踐經驗,”大土堆”那裡最為集中。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秋之夜,天高氣冷露水濃,月光之下舉目遠眺,銀河中繁星愈發璀璨。

欲去“大土堆”唯有一條小道,跟著小道直走,必先穿過茂密無垠的野樹林,月光蔭影籠罩著蜿蜒曲折、野草叢叢的小道,秋蟲此起彼伏地,如歌唱般地鳴叫聲,偶爾夾雜幾聲蟈蟈的伴奏聲,秋夜讓人感覺好不愜意!

過野樹林後會遇一個大池塘,池塘邊上兩顆,據說已有一百多年的老柳樹,聳立在河邊,垂著的柳枝條,隨秋風輕輕搖曳飄逸,其中一顆不知何時已枯死。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缺侽還依稀記得未婚前,有一次在枯死柳樹下差點溺亡,上岸後曾近距離撫摸過,這顆斑痕累累的老柳樹,曾感慨老柳樹,生命之旺盛,能飽經風霜,任憑風吹雨打,仍頑強的活著。

可如今短短,不足三十載,今已成朽木,枯枝腐乾而已,歷史長河煙波浩渺,你我皆是過客,滄海桑田一瞬間,生命如過眼雲煙,如今他已成垂暮老人,光陰荏苒,轉瞬已過幾十年,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聚散皆嘆緣分,黯然惆悵隨時間漫漫飄去,此時此景著實讓人心碎......

柳樹下有一座“小仙房”(祭拜神明的小廟),不過因周邊村莊敗落,看似已經荒廢很久了。

“小仙房”都是當地村民,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較為廣泛的祭祀建築,古時各個鄉村均有分佈,古代封建社會人較迷信,有信仰,以至於凡有民眾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本地神明的地方。

有人求財、有人求子、有人祈禱全家平安......

民眾祭拜神明,以期能達成願望,心靈深處的那些美好,能夢想成真......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過“小仙房”再行,約二里路會路過幾戶,已經荒廢許久,用石頭砌成牆的房子,有幾間石頭屋幾十年前屋頂已坍塌,內部非常的破敗,一片廢墟之上,仍遺留著數個殘垣斷壁,已許久無人居住,毫無生活的氣息,斑駁的歲月,寂靜的古屋......

古時人口較少,村莊都是間隔很遠,才幾戶人家,再加上封建社會,冷兵器時代時常爭戰,人口數量已不多,尤其是男丁,所以大部分村莊,都比較荒涼。

再走了“裡把路”(海州本地方言:約一里路),趁著月光眼前朦朦朧朧,現出一處似與山相似的黑影,是座“小土山”,這應該就是孫缺侽言中,所謂“大土堆”是也。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其實乃是一座荒蕪的墳墓,無人守護、無人管理,只有幾株大樹廕庇,看似樸素無華,卻仍無法掩飾此墓,曾經的氣勢磅礴、宏大規模。

此時夜空中,高懸的明月,散發出幽幽的光芒,斜斜地照在,冰涼的石碑上,反射出一束束銀光,順著銀光而望。

因年代久遠,碑上字跡已然模糊,已分辨不出字跡,但據傳此乃秦末,西楚霸王項羽賬下,五大猛將之一,海州籍猛將:鍾離眜母親之墓,但墓因年代久遠,已無從考究......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秦末楚漢相爭時,鍾離眛乃西楚霸王項羽,麾下一員智勇雙全的猛將,乃五大將中,最具足智多謀才能,多次與漢高祖劉邦,正面對峙時給予,劉邦以沉重打擊,也實屬一方英雄,此海州人著實勇猛......

此時天上一輪圓月,已高高掛起,月光如鏡、天清如水,月光之下荒野如同白晝,趁著月光孫缺侽,拿下揹著的放上肉食的,七個捕獵簍,憑往昔經驗放置於,各個最佳捕捉位置。

佈置完畢兩手抱著紅纓槍,倚在附近一顆樹下守株待兔、坐享其成,期待天亮能如願以償捉滿獵物。

不一會起風了,不時有一片黑雲遮住月亮,已分不清黑夜還是白晝,秋風蕭瑟的野外有絲絲涼意,孫缺侽打了一個冷顫,身體微微顫抖了幾下,急忙裹了裹衣服,畢竟年歲也高,已不如年輕時生龍活虎,竟不知不覺中緩緩睡去......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忽然被一陣寒氣襲來驚醒,因天高地闊,又處於平原地帶,睜開眼睛後朦朧隱約中,看到來時那幾座,破敗的石頭房子裡,竟然有了點點燭光。

仔細聆聽那寂靜的秋夜,清涼的秋風聲,風中不時還夾雜遠處傳來,那絲絲琴音在寂寥的低語,伴隨著那琴音依稀能辨,似有孩童在吟唱,一首古老的童謠。

悲涼的樂曲聲,隨風飄蕩在,夜間荒野田間中,像是在為這裡沉眠的逝者哀悼。

他出於好奇尋蹤覓跡,伴隨著琴音,慢慢靠近這幾座石頭房,躲在屋前一顆大榆樹下,偷偷探出頭,往燭光處窺探張望。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缺侽不由自主大驚失色、目瞪口呆,只見屋內華燈通明、燈火輝煌、飯香四溢、滿眼珠翠羅綺溢目,飲食繁富皆倍於,常時百姓之家,幾個穿秋香色煙羅軟紗的孩童,在歡樂地嬉戲,一位看似著裝,如丫鬟的女子,正端著酒菜來回穿梭著,桌子上還圍了,男男女女一桌人,在怡然自得,喝酒聊天吃飯,桌上不時傳來猜拳聲,談笑聲,勸酒聲,杯盞碰撞聲......

桌旁不遠的窗下燈火闌珊處,坐一女子玉手撫琴情悠遠,絃音飄飄入秋風,琴彈一曲畢微微起身,只見此女手挽綺羅翠軟紗,衣著繡著小黃雀的,黃色碧霞羅,逶迤拖地紫色煙紗裙,身姿搖曳飄逸,翩若驚鴻,舉手投足間,如風拂楊柳般婀娜多姿,風鬟霧鬢斜插一朵牡丹花,還真有點: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秋煙的味道。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只見她冰肌雪膚、皮膚細潤如溫玉柔光若膩,櫻桃小嘴不點而赤,嬌豔欲滴,一頭烏黑的秀髮,挽成高高的美人髻,體態窈窕、腳踏碎步輕盈婉轉,腮邊兩縷髮絲隨秋風輕柔拂面,平添幾分誘人的風情,好一個絕色的美人......,

孫缺侽此時心裡萬分感慨,原來這才是家的模樣,家應是歡樂的殿堂,家應是溫馨的港灣,家應能容納漂泊的靈魂,家能守候延續兒時的夢,有家夢就在,有夢不一定有家......

看此情景屋內,滿滿的都是情義,觸動了他心靈最深處,那種純真的美好,感慨沒有什麼比家更溫暖,沒有什麼比親情更珍貴......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屋內似一家人中秋團圓聚會,再想自己女兒出嫁分隔未團圓,孫缺侽竟黯然神傷,悵然若失下眼角已掛淚。

“為何如此悲傷,因孤獨而寂寞,還是因寂寞而傷感”,納悶驚愕之餘,只聽耳畔傳來一句話。

突然身旁冒出一位,拄著柺杖的白鬍子老頭,看似仙風道骨、鶴髮童顏,他冷冷的笑言:既然來了,何不入內一坐?吾已略備薄酒、可否與我一同進寒舍,小酌幾杯解解乏......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缺侽先是大驚失色,後又趁著月光看此老人面善,也似曾相識,故放下心理防備與老人攀談起來。

白鬍子老頭言:今日月圓中秋之日乃團圓之時,為何你獨自一人半夜還出門,夜半子時還未歸......

孫缺侽:娓娓如實道來,家裡二女兒最近發生的事情,想捉點野味,給窮苦的女兒補補身體......

白鬍子老頭,想到同為父親的孫缺侽,竟有這般責任感,卻有一種同命相憐,沆瀣一氣之感......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孫缺侽:現雖天下暫時太平,但百姓窮困潦倒,每家都缺衣少食,此處荒郊野地,竟有如此奢侈之筵席,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白鬍子老頭:世事萬象,迷惑甚多,平時對生活若沒有,深切觀察與細心思考,遇事則難以判斷,有時你親眼所見,也不一定真實,亦幻亦夢,讓你分不清真實與幻境......

白鬍子老頭:看你年歲已有六十了吧?

孫缺侽此時,心中已略顯不安,惶恐中言:我三十有一娶妻生女,大女兒已二十有八,今年剛湊整六十,您老能掐會算真乃神人也......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白鬍子老頭瞬間,臉色突變大聲呵斥道:那你可否記得,三十年前你許下諾言,不再來此處害我子孫,故讓你平安回家娶妻生女,三十年間你未曾踏入此地,為何此次違背諾言......

孫缺侽這才想起,原來三十年前經歷之事,那年中秋傍晚抓了七隻野味,回家路過池塘,感覺被誰推了一下,故掉入池塘,差一點丟了性命,此時幸得一個老頭出手相救,故撿得一命。

當時老頭讓他放生野味,並勸他以後切不可到此處殺生,他信守承諾三十年從未踏足此處。

白鬍子老頭:你可知你來時遇到,那個小仙房供的是何方神聖......

孫缺侽緊張道:聽家父言乃為供黃大仙是也......

白鬍子老頭大聲呵斥:那你可知黃大仙為何物......

孫缺侽害怕道:恕我才疏學淺,還真不知,不求甚解,但請告知。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白鬍子老頭:黃大仙就是你,今夜要捕捉之物,乃我子孫後代,莫不是全想殺之,以絕我後代......

念你是個慈父,你父亦對我有恩,一直暗中窺探監視您已久,只是不忍加害與你,但勸告你往後餘生,莫不要再有,加害於我子孫的念想,和平相處定能相安無事。

孫缺侽恐懼中保證言:您乃我救命恩人,定不會對您言而無信、出爾反爾,此言定謹記,往後餘生再不敢,踏足此處半步。

白鬍子老頭:屋內有你三十年前,所捉七隻黃大仙僥倖活命,如今都已兒孫滿堂......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得饒人處且饒人,都是生命!當年你差一點滅我全族,但你已經付出代價......

白鬍子老頭道:你可知你為何,生了七個女兒嗎?因為你祖上一直鍥而不捨,以抓黃鼠狼為生,你已是九代單傳......

早上起來發現自己,躺睡在殘垣斷壁,破敗石頭院內一顆大榆樹下,已無昨晚的那種喧鬧,與歡聲笑語,一切都恍如夢境,但依稀記得自己是在,大土堆旁樹下睡著......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心中不免蕩起陣陣波瀾,莫非碰到黃大仙一家老小了,心中不免有一絲後怕,幸虧沒有進屋,遇那七個仇人,要不定不會有好結果,下次夜間定不能出門了......

回家後一把火燒了祖傳七隻捕獵簍,心裡已打定主意,以後每年中秋之日,他都要帶貢品,祭拜小仙房裡的黃大仙,給自己帶來心靈上的慰藉,祈禱全家能平平安安......

連雲港古海州故事傳說雜談“中秋篇”第二回

作者:午時一刻家居,序言:未完待續,預知下回,請持續關注頭條號:午時一刻家居,作者費時記錄整理古時海州地區傳說,把此地風土人情展示於當下,不渲染鬼故事嚇人,只想展示古海州的璀璨文化、源遠流長(此成語出自唐代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誌銘》)人傑地靈、群賢畢至的風采。讓作為古海州地區百姓倍感無限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