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碩士擴招,“我終下定決心考研,閨蜜卻說我太天真”

昨天,我收到一個朋友轉發的新聞:研究生擴招!

“加的名額快20萬了!”

隔著屏幕,我彷彿都能看到,她在極力剋制,兩行狂喜的熱淚。

“名額一加,上岸幾率大增!我不能再觀望了,是不是該立刻馬上,滾去學習?”

朋友混職場多年,我想一定是江湖險惡,才讓她無比懷念,校園的純淨吧。

這些年,聽多了她的叨叨,什麼想回爐重造,什麼只是想安安靜靜做個研究僧啊。

可一提到慘烈的考研競爭,朋友又忍不住全身打哆嗦,於是就這麼拖著耗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1有充分的信息時,再做決斷也不遲


“考研難度降了!”這個念頭在她腦海萌生,一下點燃了希望、恢復了元氣,真為她高興。

但,我坐定一想,擴招必然帶來這個結果嗎?答案是不一定。

因為,要下這個結論,還需要看「報考人數」這個變量。

事實上,考研的人數,每年都在大幅增加。2019年的考研報名人數為190萬,2020年報考人數突破341萬,足足增加了51萬。

下面這張圖,展示了2009到2020期間,全國碩士招生報考人數和錄取人數的變動。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除了少數年份,報名人數的增幅,一直實力碾壓錄取數。

聽說碩士擴招,“我終下定決心考研,閨蜜卻說我太天真”

能讀研的總人數,著實是多了,但每一個名額面臨的競爭,更殘酷了。

此外,重要的補充信息是,擴招名額不是平均到每個學校每個專業,而是重點向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傾斜,向公共衛生、臨床醫學等專業傾斜,及時瞭解自己心儀學校、專業的具體情況才是王道。

你看,如果在信息、參數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下判斷、做決策,“認知偏差”就在趕來的路上了。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是不準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你小時候就聽過的“盲人摸象”。不同的人,只摸到大象的不同部位,都以為自己是最瞭解大象的人,還鬥嘴吵架,互相不服。

你看,當我們只有局部的信息的時候,基本是很難抓住事物本質和全貌的。


聽說碩士擴招,“我終下定決心考研,閨蜜卻說我太天真”

再說個極端的例子。

松下電器是日本的知名企業,想進的年輕人那是擠破了頭。一次招聘中,一位思維敏捷、聰明伶俐的學霸青年,給松下幸之助留下深刻印象。奇怪的是,錄取名單出來時,卻不見學霸的名字。

松下幸之助叫助理去複核。果不出所料,那位學霸,叫神田三郎,一共10個錄取名額,他的筆試+面試總分排行第二。但偏偏統計時,電腦遇抽風故障,名單把他給漏了。

松下立即叫人補發offer。

結果第二天傳來消息,offer送到的時候,神田三郎已經死了,他因為落選跳樓自殺了。

看到這兒,你一定為工作人員的疏忽憤怒,更替學霸惋惜。

不知道是不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路叱吒筆試、面試,完勝競爭者的神田,卻在最後等offer的環節抱憾而終。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看清事物的方法,除了拓展廣度,還得拉長時間。封閉的時間象限內,信息量亦有限,盲目下判斷、做決策,也許會遺憾地與真相失之交臂。

人們常說,“時間會給你答案”,就是指時間會給你更全面、充分的信息,多方參照,方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2 也許,你只是在相信,你願意相信的


朋友問,天啊,為哈我關注的考研老師,就沒說這些?

《批判性思維》一書告訴我們,評估論斷的可信性,要密切關注其來源。其中一類來源就是,利益相關方。

什麼是利益相關方呢?舉幾個例子。

按售貨員的理論,他店裡的衣服,你隨便穿,反正都是美成仙女;

聽說碩士擴招,“我終下定決心考研,閨蜜卻說我太天真”

在房屋中介嘴裡,一間陰暗無窗的臥室,是私密性好、不被打擾;

一位鼓吹某支股票的專家,也許自己就持有這支股票,等大家一窩蜂購入,他高位拋售、獲利出逃。

他們為什麼極力把某樣東西誇成花?因為他們是利益相關方。你相信了,那是朵花,你才會買。你去摸了錢包,他才能賺到。

考研老師同理,目前的考研培訓市場基本都是商業運作。多一個人考研,考研老師就多一個金主爸爸。現在的考研戰場,上培訓班買課已成為主流。就算你夠牛x全部自主複習,至少也要多買幾本參考書。

當然,不是所有的培訓老師眼裡,都只有票票兒,我相信大部分都是正直的、真心幫助青年人的,只不過每個人所在的位置,是會以無法察覺的方式,影響你的判斷的。

聽說碩士擴招,“我終下定決心考研,閨蜜卻說我太天真”

其實,上面說的這些,朋友未必不知道,她甚至比我更清楚。

她只是陷入一種,所謂“一廂情願的思維”。

《批判性思維》對此的解釋是:我們如果迫切希望某項計劃獲得成功,就能超乎實際地看到其成功的跡象。而我們如果希望某項計劃歸於失敗,就會不自覺地誇大其中的缺陷,甚至想象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不足。

不過反過來講,“一廂情願的思維”也可以被正面地利用。翻看一些大企業家的創業故事,常會看到傳奇般的逆襲,面對幾乎無解的棋局,超乎常人的成功欲,激發了超乎常人的主觀能動性,於是就絕處逢生,春暖花開了。


3 當學歷不再是稀缺資源,還值得追逐嗎?


回過頭來,我覺得,疫情之下,面對就業壓力,研究生擴招,既是應對措施的重要一環,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40年前,高中生就是全村的希望;20年前,大專生也是稀有物種;

如今,也許本科學歷貶值了,但全民素質提高了。

但畢竟,學不能無休止地上下去,你終究還是要找份工作吧。當然如果你是富二代不用工作,當我沒說。

中國教育在線曾做過,關於考研動機的調查,70%的人選擇了“提高就業競爭力”一欄。

聽說碩士擴招,“我終下定決心考研,閨蜜卻說我太天真”

稍作觀察,就會發現,就業市場上,以下兩種情況同時存在:第一,一些行業、地區,研究生的就業率和薪資,與本科生出現倒掛;第二,另一些用人機構(尤以大、中、小學校、幼兒園為代表),招人是學歷門檻一路飆升,研究生爭當幼師早已不是新聞。

足以見得,學歷與就業競爭力的關係極其複雜。說到底,考研是個中性詞,對每個人價值、意義不盡相同,這取決於你的專業,你的經濟狀況,你對未來的規劃。有人靠讀研脫胎換骨,不代表你也可以;在一些人口中,相當雞肋的碩士文憑,卻又可能成為你命運躍遷的關鍵籌碼。

考研要不要、好不好、值不值?成了擺在越來越多大學生面前的靈魂拷問。

一句話,面對一個複雜的問題,作為一個成年人、理性人,應該多維度梳理、貼合自身處境、深入本質地思考問題,爭取做出對自己性價比最高的決定。


-The End-



作者:敖小敖,90後持續精進者,前廣播新聞主持人,專業配音演員、普通話一甲。

每日冒出10w個想法不吐不快,痴迷碼字無法自拔,最高目標是實現「寫」跟「播」一樣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