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用了幾件事來說明劉備乃“世之梟雄”?

虛竹0316


劉備是《三國演義》極力歌頌的人物,字裡行間無不表現劉備的長厚仁義。如劉備率兵去救徐州,陶謙欲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執意拒絕,說:“備來救徐州,為義也。今無端據而有之,天下將以備為無義人矣。”劉備自以為是仗義之人。陶謙死後,糜竺等將徐州牌印交送劉備,劉備還是固辭不受。次日,徐州百姓擁擠府前哭拜曰:“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百姓亦將劉備視為仁義之君。諸如此類的記載,在《三國演義》中俯拾即是。


可是,據《三國志·呂布傳》,呂布在白門樓被俘後,向曹操表示臣服,希望能保全性命,為曹操效力。在曹操猶疑之際,劉備主動進言:“明公忘記了丁原和董卓是怎樣死的了嗎!”劉備此舉導致曹操決意殺呂布。由於袁術部將紀靈進攻劉備時,呂布曾救劉備於危難,故呂布大罵劉備“是兒最回信者”。說劉備是最無信義之人。

其實,指劉備無義並非僅呂布一人,據《三國志》,認為劉備“數反覆難養”似為當時公論。此主要是指劉備在入川之前,經常改換門庭。

《三國演義》對劉備奔走於漢末諸豪強門下亦做了交代,但每次他背棄舊主投奔新主,似乎都有一個或迫不得已、或出於大義的理由。其實不盡然也。

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最先投靠的主人是公孫遺。劉備與公孫瓚自少年時即為好友,公孫瓚年長,劉備以兄事之。當時公孫瓚為中郎將,見劉備來投十分高興,表劉備為別部司馬、平原相。曹操攻徐州,徐州牧陶謙向公孫遺告急,公孫派劉備去救。當時劉備手下有士兵千餘人及部分幽州烏丸雜胡騎,到徐州後,陶謙見劉備兵少,又送給劉備四千兵馬。劉備見利,就轉投陶謙,背棄了公孫瓚。

此後劉備代陶謙領徐州。徐州被呂布所取,又投靠呂布,接著又走歸曹操。曹操一向器重劉備,視劉備為天下英雄,本領在袁紹之上,故對劉備禮遇甚厚,表為左將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三五日一宴請。然而劉備卻暗中參與董承等謀殺曹操的行動,後乘曹操派他率兵擊袁術之機出走徐州,至徐州後殺曹操委派的刺史車胄,奪得徐州,舉兵反曹。

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之時,突然自率精兵往徐州襲擊劉備。劉備被曹操打敗,又去投靠袁紹。劉備先至青州,青州刺史袁紹子袁譚率步騎歡迎劉備,然後派快馬馳告袁紹劉備來投袁紹一聽大喜,派部將一路奉迎,又離開所居鄴城二百里親自迎接。可見袁紹對劉備之敬重。可是劉備在袁紹處呆了一段時間又“陰欲離紹”,假勸袁紹連結荊州劉表以抗曹,並請擔此任。於是劉備又藉此機會率兵背棄袁紹投靠劉表而去。

最後,劉備受益州牧劉璋之邀自荊州入川,卻以兵戎與劉璋相見,迫使劉璋投降,佔據益州。雖偏居一隅,終於成就了帝業。

縱觀劉備所為,說其是無義之人並不為過。然而,劉備乃世之梟雄,他並不滿足於在某一勢力下做一大將或謀士,他無論投靠,都只為“哲趨身”,當看到沒有機會取面代之(像取代陶謙那樣),或無發展餘地時,就換一個地方。他是大政治家,他要做一方豪強乃至帝王。用“義”和“不義”這一道德標準來評價政治家的行為,是沒有意義的。


Mr張先森說


有人說劉備劉備是靠哭取得的天下,這個我太不敢苟同,但是要說劉備乃是“世之梟雄”我是絕對贊成的。因為觀其一生運用權術要比曹操都厲害。曹操那是明壞,所以《三國演義》才有“寧教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這頂“奸雄”的帽子算是在這句話上面坐實了。好了不扯太遠。那麼劉備到底在哪些事件什麼上面體現了他的梟雄本色呢?

桃園結義

年輕時,拜在盧植門下求學,寧願花大價錢也要結識天下好友,彼時也結識了在日後對他多有幫助的公孫瓚。甚至是在還是個一窮二白的小商販的時候說法關羽張飛一起共謀大事,這兩個人後來也發展成為蜀漢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我們可以想,要是劉備沒點權謀對關張進行洗腦,他們怎麼會心甘情願的願意追隨呢?

三讓徐州

誰都看得出來當時劉備需要徐州,劉備也想得徐州,但是礙於面子,拉不下來要,周圍的人也配合,這前後讓了三次,還不是美滋滋的收下了,哈哈哈。這讓我想起過年大戲“拒收壓歲錢”。

白門樓

劉備歷來都是仁厚的形象,但是在白門樓這裡卻把其隱藏起來的梟雄本色展露無疑。我平時可能老實巴交的,任你欺負,但是逮住機會,一出手就得要你的小命。於是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因為劉備的“公不見丁原董卓之事乎”而送了小命。劉備真是借刀殺人,報了奪徐州的仇。而且還不損其形象。

煮酒論英雄

裝,實在是太能裝了。先是怕被漢獻帝認為皇叔太招搖,一直在院裡種菜,裝出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而後青梅煮酒被曹操指認為英雄,震驚落筷,假以怕雷掩飾,進而全身而退,這不是梟雄還是什麼?

長坂坡摔孩子

劉備在這裡貢獻了一句歇後語“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一摔,摔出來了一個五虎大將趙雲,俗話說虎毒還不食子。這得有多麼的那什麼,才做得出來的事啊!

借荊州

劉備在這裡又貢獻了一句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借了就沒想再還給東吳過,借的時候笑嘻嘻,還的時候各種演戲。實在是繃不住了,才還給人家一部分。

取益州

這裡和讓徐州是一個道理,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對,應該是劉備之心路人皆知。

當然還是許許多多的小事件,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所以說劉備是個梟雄就很容易看出來了是吧?


舊人何時歸


劉備的身世比不得曹操的名門望族和孫權的豪強世家,雖有一個皇叔的名份,但是當時漢朝過了幾百年,向他這樣的所謂宗室多如牛毛根本不值錢。

劉備出身貧寒,白手起家終成三國鼎立的一方霸主,身處亂世之中卻能留下仁義的名聲,足見其能。

至於為什麼不稱之為英雄,大概世人眼中的英雄都要有氣吞山河、不可一世的氣概吧(比如千古公認的英雄項羽),退而求其次,劉備以堅忍的個性和志在天下的野心終成就一番霸業,稱為亂世梟雄應該不過分。

周瑜說過:“劉備以梟雄之姿。”陸遜也說:“劉備世之梟雄。”

何謂梟雄?我們翻閱了相關資料。所謂梟雄,乃驍悍雄傑之人,多指強橫而有野心的。

所以,我們說,劉備是梟雄,他懂得怎麼去收買人心,知道如何去發展帝業,明白怎樣去做個仁德之君,瞭解如何去隱藏自己。所以他成功地瞞過曹操,逃出牢籠。他也成功地瞞過眾人,讓我們始終認為他是寬厚仁德之人,對他推心置腹,對他信任不疑,對他禮遇有加。

最後,我們小組總結出,劉備實乃三國中真正的“梟雄”,而非人們一直認為的“英雄”。











今古雜壇


大家好,我是驚鴻影視,我瞭解很多影視領域作品,在影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小時候,喜歡劉備,討厭曹操,因為《三國演義》裡面是這樣寫的,劉備是忠,曹操是奸。

後來學歷史了,開始喜歡曹操,討厭劉備。因為歷史上的曹操確實很厲害,文武雙全,他才是三國時代的絕對主角。而劉備則似乎沒多大本事,整天頂著仁德二字,甚至於顯得有些虛偽。

而走入社會以後,我又開始喜歡上劉備了。因為他的人生太勵志了。

眾所周知,東漢末年,亂世紛爭,都說亂世出英雄,但這個英雄不是那麼好當,至少開始得有本錢。

例如袁紹,頭頂四世三公的名聲,後又有西元新軍的背景;曹操,同樣是官宦之後,曹嵩曾花了萬金買了一個“太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曹操年輕時身邊的朋友,比如喬玄、鮑信、張邈、袁紹等,不是大名士就是官二代,這都對曹操起家有很大幫助。此外曹操起兵時更是有著夏侯氏和曹氏兩大豪族的鼎力支持。孫權,父兄之威名,江東之基業,讓他開局就是富二代。還有張魯,背後更是有著五斗米道這樣的宗教背景。

而劉備呢?

他什麼也沒有。論出身,他們家就一個小商販家庭,織蓆販履為生。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別說什麼中山靖王之後,且不說是真是假,就算是真的 ,推恩令後這麼幾百年下來,早就不值錢了。要知道漢末時期漢室宗親早已爛大街,如果這名頭真要是管用,那人人都是草頭王了。當時連皇帝都被廢來廢去,劉備這樣的邊緣宗室真有很強的號召力嗎?

劉備若日後沒有稱帝建國,沒人有會在乎他的宗親身份。即便稱帝的張備、王備、李備,文人和史官也會給他們找出其他的祖宗。

正如塞萬提斯寫《唐吉可德》時,借主人公之口說:

“只要你能混出點名堂,自然會有人發現你的貴族血統。”

古今中外都一樣,所以在《三國志》中,曹操是西漢丞相曹參之後,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孫權是兵聖孫武之後。他們的血脈是否純正,皆無法考察。但這不重要,因為他們自己需要這種身份,臣子贊同這種身份,老百姓崇拜這種身份,史官也默認這種身份,只因為他們混出了所謂的“名堂”。

總的來說,不是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所以他能成為梟雄,相反正是劉備成了梟雄,人們才認可他是漢室宗親。

當然,相對於一般的寒門,劉備其實也沒那麼差,畢竟人家祖上是當官兒的,世仕州郡。

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

只是劉備父親死得早,家道中落,只能是靠著族中父老資助,這才得以拜上盧植這樣的名師。

所以,雖然劉備家裡不算富裕,但多少有些政治資源,沒大家說得那麼慘。

不過話說回來,這僅僅是相對普通人而言。如果對比曹操、孫權這些人,劉備是真的白手起家。看一下交際圈就知道了。曹操能和四世三公的袁紹袁術談笑風生,而劉備的交際圈則是三教九流無所不包,詳見關張。最主要的是劉備與宗族的關係,我除了劉備被叔父資助得以上學以外,找不到任何其他的記載。孫堅都種瓜了還能召集一堆親戚。

而劉備論他要錢沒錢、要權沒權,就算搭上張飛關羽兄弟,在當時那也只能是一群不入流的小團體。

雖然後來劉備從軍,打過黃巾軍,也有過軍功,授過官職,但依舊是不顯眼的主。

所以,當亂世紛爭開啟,群雄逐鹿中原的時候,劉備只能給別人打工。

所以,劉備是白手起家的英雄,而他卻一步步做到了三分天下,開創一方,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主角之一,這難道不勵志嗎?

顯然,比起曹操孫權,他要難得多。

當然,劉備吸引我的不僅僅是他白手起家的勵志傳奇,更重要的是他堅定的意志。劉備之所以能在當時立足,更重要的是他不害怕失敗——多少梟雄在經歷了一兩次失敗後便一蹶不振,如黃巢張角,如陳友諒張士誠,他們缺乏的正是劉備那顆折而不撓的決心。

劉備這一路走來,絕對稱得上坎坷二字。

平定黃巾之亂後,劉備獲封安喜縣縣尉,這也算得上是進入仕途了,結果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他棄官而去。這是劉備創業路上的第一次失敗,但他並沒有放棄,又跑到好友公孫瓚底下繼續奮鬥,並一步步走上正軌,最早入主徐州,成為一方諸侯。

原本前途一片大好,結果又被呂布坑了,不得已到曹操手下混飯吃。劉備的創業路,似乎又斷了。

劉備還是沒有放棄,依舊胸懷大志,並最終跳槽,離曹操而去,並和曹操勢不兩立。結果被曹操率兵打爆,主臣失散,妻子流落,投奔袁紹。

當然,那個時候的曹操是無敵的,連袁紹都打不過曹操,更別說依附於袁紹的劉備了。

於是劉備依然被曹操狂揍,屢戰屢敗。離開袁紹後,劉備與劉闢聯合,在曹操後方做小動作。結果被曹操小弟曹仁胖揍,幾乎全軍覆沒,不得已投奔劉表。屯兵新野,幫劉表看門。結果又在當陽被曹操繼續打爆,逃往夏口。

而後來,曹操東征,拿下荊州,劉備最後的庇所也沒了,陷入絕境。但劉備還是沒有放棄,他選擇和東吳結盟,並在赤壁之戰中成功翻盤,不僅僅擊退了曹操,自己還拿下了荊南四郡,自徐州後再度真正意義上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兒。

劉備的創業之路,又再度走上了正軌。

而再往後,劉備西進益州,奪西川,爭漢中,並於漢中之戰第一次獨立擊敗了曹操。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成為當時天下聲勢最強大的軍閥。

此時是建安二十四年,距離他參軍創業過去了34年,劉備已經58歲了。

如果不是內心那強大的意志支撐,我想劉備他估計堅持不了這麼久,更走不了這麼遠。

許多人說《三國演義》在吹捧劉備,劉備名不副實。但這並不能說明劉備差,其實對於劉備,《三國志》作者陳壽也給出了非常高的評價。

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高祖即西漢開國之君劉邦,陳壽那劉備與其相提並論,本身就說明了劉備的歷史地位。

縱觀劉備一生,劉備的一生遭際,其實都在四個字——百折不撓。因為百折不撓,所以能在錯過許多次機會後,後發制人,終成一代梟雄。





騎著小豬看電影


首先,何為梟雄?古有典籍記載梟雄乃強橫而有野心之人,往往都是帶頭大哥,思路清晰、胸有大志,能夠振臂一呼,招攬天下仁人志士,成就一番大業。

《三國演義》裡面有幾件事可以看出劉備乃梟雄也。

第一、青梅煮酒論英雄

在三國這段歷史,曹操可以說是百年一遇的奇才,不論文治武功都是百年罕見。他與劉備評定天下英雄的時候,只認為劉備乃是當世豪傑。曹操善於觀人,那時便看出劉備心藏大志。

第二、援救徐州

曹操之父曹嵩意外死於徐州,曹操以為父報仇為名,攻打徐州。徐州刺史陶謙遍求天下諸侯來援,卻沒有一個來救徐州。只有劉備,率兵前去營救。此為仁義之舉。

第三、徐州門戶小沛

劉備提領徐州後,收容了敗軍呂布,以此共聚曹操大軍。可呂布趁著劉備出軍攻打袁術之際,自己佔了徐州城。劉備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又重回徐州,請求駐守小沛。此為忍辱負重,胸藏大志。

第四、棄新野,攜百姓

早年,曹操攻打荊州,劉備駐守新野,無力抵抗曹操大軍,帶著新野二十萬百姓長途前往江夏。再次說明劉備有帝王之相,懂得取天下離不開百姓。

第五、伐吳兵敗識人

晚年征伐東吳,可最後夷陵大敗,白帝城病危之時,與諸葛亮談及馬謖,認為馬謖之才只是紙上談兵,不可擔當大任。後來,諸葛亮北伐之時,用馬謖鎮守街亭,致使北伐失敗,揮淚斬下馬謖。說明劉備與曹操一樣,有識人之明。

從以上這些事件來看,劉備此人暗藏大志,屢敗屢戰,仁義、有識人之明,能夠收服各種文臣武將,足以證明乃之梟雄。


慕色獨白


三國中,我覺得這幾件事最能反映劉備是個梟雄!

之所以能稱得上梟雄,並不是有萬夫不當之勇,一定要有勇有謀,上乘天意,下遂民心,以仁義為本,還會懂得善用人才,求賢若渴!第一,青梅煮酒論英雄

當年董承約劉備一起立盟,打算除掉曹操。劉備害怕曹操懷疑,每天在菜園子裡種菜,一副與世無爭,悠然自得的心態!曹操還有有一點懷疑的,所以設下酒席,來找劉備青梅煮酒!再兩人暢飲的過程中啊,曹操有意試探,便和劉備討論起來天下都誰算得上英雄,曹操說,我覺得真正算英雄的,也就你和我!劉備一聽曹操此話必然是有所懷疑,趁著打雷把手裡的筷子扔了下去,裝成一副嚇壞的樣子,然後說,就我這打雷都害怕的膽量,能算英雄嗎?

劉備的故意掩飾,使曹操放鬆了警惕不再疑心劉備,這才有了後邊的三足鼎立!

第二,劉備摔阿斗

長坂坡的戰役對劉備的軍隊來說,是一個重創,但越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越能看出劉備對待百姓的態度!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劉備堅持安全護送百姓,因為他深知,民眾的力量。在此次戰役中,趙雲負責護衛劉備的家眷!後來曹操大軍來勢兇猛,劉備勉強逃了出去,一家老小被曹操大軍包圍了,這時趙雲拼死刺殺,七進七出終於尋得劉備的兒子阿斗。當時劉備大軍都在撤退,只有趙雲反方向奔襲,大家都認為趙雲可能投敵了,劉備堅信趙雲不是不忠之人,等趙雲衝出重圍追上劉備,並把兒子交給劉備時,劉備感動的接過孩子扔在了地上,說寧可不要這孩子,也不能損我大將!趙雲連連泣拜,表示無以為報!

第三,三讓徐州

陶謙多次想把徐州送給劉備,因為他知道,如果曹操來犯,肯定敵不過,可每次提起,都被劉備拒絕了!隨後劉備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走圍困徐州之兵。當時曹操和呂布的戰鬥也是一觸即發,呂布威脅曹操後方,曹操便給了劉備順水人情,撤去了徐州的圍兵。

曹操退兵後,陶謙再讓徐州,劉備還是接受,但答應可以駐守徐州附近,即使曹操再來,仍舊可以抵禦。就這樣,劉備在陶謙的再三挽留下兵駐徐州沛縣。

後來陶謙病重,再次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又沒答應,徐州百姓軍民卻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最後,劉備才不得已同意接受徐州大權,擔任了徐州牧。

我理解這幾件事中塑造了劉備,仁義愛民,有勇有謀的梟雄形象!







影視奧斯卡


你好,我也很喜歡三國演義,,看到你的這個問題,我也查了些資料,做了一些總結,請大家來看下:

劉備從一個販屨織蓆的下層人物,一躍而成為三分天下的霸主。劉備是仁的代表,但作為一個梟雄他的性格不可能是單一的,劉備在群雄並起,英才輩出的亂世中,出生低微的劉備要想成就大事不可能僅僅憑藉一個仁子便可與天下眾雄爭鋒,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劉備並非如魯迅先生說的“,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小說刻畫的劉備是一個仁中有偽,仁德愛民,禮賢下士,知人善用,義氣為先的梟雄。他並非類型化人物。下面從性格中主要的虛偽和仁義分析小說中劉備的形象。

  小說中在刻畫劉備的仁義之時在具體描寫中也表現出他作為一個政治家的虛偽。他城府極深,善用韜光養晦之計。劉備的出場這樣描寫“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當呂布和曹豹裡應外合,襲取徐州,送還他的家眷,他還入城感謝,雖心裡不高興,但口頭上說:“備欲讓兄久已”。這只是為了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時。”後無路可走,隨曹操歸許昌每日種菜以行韜光,煮酒論英雄時“勉從虎穴暫趨身,說破英雄驚殺人。巧借聞雷來掩飾,隨機應變信如神。”趙雲單騎救幼主以後,劉備竟將阿斗扔在地上,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正是“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他口口聲聲說劉璋為漢室宗親,不能奪取。當張松向他建議攻去西川時,他說:“深感君之厚意。奈劉季玉與備同宗,若攻之,恐天下人唾罵。”可見他不是不想奪取,而是害怕悠悠眾口損害自己的仁義之名。當龐統勸他進兵時他說:“今與吾水火相敵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義於天下,吾不忍也。”龐統笑曰:“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從權變。且兼弱攻昧、逆取順守,湯、武之道也。若事定之後,報之以義,封為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被他人取耳。主公幸熟思焉。”玄德乃恍然曰:“金石之言,當銘肺腑。”

龐統、法正勸他席間殺劉璋時說:“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決不可行。當他與劉璋翻臉後,他的表現是:“兵不血刃,得了涪關。蜀兵皆降。玄德各加重賞,遂即分兵前後守把。次日勞軍,設宴於公廳。玄德酒酣,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紂,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歟?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逼劉璋投降後又對劉璋說“非吾不行仁義,奈勢不得已也!”其虛偽現於紙上,仁義只不過他用來撈取政治資本的手段。

  作為一個有帝王之志的亂世梟雄,在謀取帝業的過程中一直用:仁厚和忠義來掩飾自己的政治目的,當曹丕篡奪帝位,廢漢自立時,孔明與許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請他即帝位時,他說“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隨後又矯揉做作的勃然變色說:“孤豈效逆賊所為!”後群臣再上奏,他仍再三堅執不從。後孔明裝病對他說:“目今曹丕篡位,漢祀將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眾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臣安得不憂乎?”他才說出心裡話:“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最後又補上一句:“陷孤於不義,皆卿等也!”後築臺受位時“孔明率眾官恭上玉璽。漢中王受了,捧於壇上,再三推辭曰:“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說穿了他不是不願,而是不敢。劉備的長厚中中處處露出虛偽,真是偽裝的高手。

  但是劉備作為一個仁君形象來刻畫,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的確也仁德待民,與那些暴虐嗜殺的軍閥判然有別,所以他深得民心,桃園結義時就說:“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署安喜縣尉時,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駐守新野時亦有民歌:“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在貪汙橫行之風盛行,諸侯殘暴時,他愛民如子。當徐庶來投,讓他把妨主的的盧送仇人時,他生氣的說:“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當徐庶為母辭別劉備去見曹操時:“孫乾密謂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盡知我軍中虛實。今若使歸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見元直不去,必斬其母。元直知母死,必為母報仇。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子母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劉備此事可謂是仁義之極,以誠待人。曹操南征時,劉表故去,少子劉琮不戰而降,伊籍獻計:“若如此,使君不如以弔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使君矣。”劉備流淚說:“吾兄臨危託孤於我,今若執其子而奪其地,異日死於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這不可謂不是大仁大義。當曹操率大軍攻打劉備時,諸葛亮對他說:“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他說:“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後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才上馬。

當他逃到襄陽時在請求開城救援未果時有魏延砍死守門將士,打開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奔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路過劉表墓,劉備率眾將拜於墓前大哭:“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託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真是仁君風度。“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在生死存亡之際不願拋棄百姓,不正顯示出他的仁德愛民。在他被呂布擊潰,狼狽而逃時書中寫到:“途次絕糧,嘗往村中求食。但到處,聞劉豫州,皆爭進飲食”,入川時“百姓扶老攜幼,滿路瞻觀,焚香禮拜可見劉備深得民心”在曹操說劉備:“沛郡小輩,妄稱皇叔,全無信義,所謂外君子而內小人者也”。書中借徐母之口說:“吾久聞玄德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閣下玄孫,屈身下士,恭己待人,仁聲素著,世之黃童、白叟、牧子、樵夫皆知其名:真當世之英雄也。”可見劉備真是仁義著於四海。

  劉備的仁義還體現在寬厚待人,對結義兄弟視如手足,患難與共;對臣下也不似曹操那樣肆意殺害。曹操對於投降的劉琮暗自派人殺害,相比之下劉備對投降的劉璋加以官職,未傷分好,足見劉備的確心存仁義。

  劉備是作者想要塑造的仁君形象,也是當時社會人們對君主的理想要求。但作為歷史演義小說,羅貫中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歷史人物的基本面貌,所以他寫曹操的殘暴與奸詐時也表現其優長之處,同時寫劉備長厚時也表現他的虛偽。三國演義中作者在極力塑造劉備“仁”的形像時,同時也寫出他作為世之梟雄的一面,劉備並不只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平庸之主,而是一位有勇有謀,膽略過人,愛民如子的世之明君,在三國這個百姓易子而食,諸侯動輒殺人盈城的亂世。劉備作為一個地主階級政治家能心懷百姓,施行仁政就已難能可貴,即使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做的假仁假義,帶著目的去愛民如子。但是比起那些盤剝百姓肆意殺戮的諸侯來說,難道劉備不是一位仁君嗎?作為一個政治家,劉備不可能只是寄希望仁義就可能讓自己成功,所以仁義只是他的一個政治手段,這不足為奇。作者客觀的描述展現的劉備是一個複雜的人物形象,就彝陵之戰前的劉備來看,他的確是一位仁君。作者對劉備的刻畫也並非魯迅先生說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而是一個有心計,有城府,有仁德的“仁君”。大家要獲取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醉飲一曲嘆往事 。會討論更多的歷史文化故事。


醉飲一曲嘆往事


毫無疑問,劉備乃“世之梟雄”,《三國演義》共用四了件事情來說明,具體如下:
第一件,劉備識人的能力。比如,一開始還是“織蓆販屨”之輩時,大街上遇到關羽張飛,抓住機會就先來個桃園結義,發現人才趕緊拉攏過來;再看,在劉備曹操這一代人去世後,曹魏和孫吳後代都被大臣各種忽悠玩弄,而劉備留給阿斗的人才,就沒有出現這種現象。又如,對於呂布,曹操問他如何處置,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直接借曹之手乾死呂布,同時也識得曹操為何人。識人之準,不可不謂之高。

第二件,劉備用人的魄力。對於剛剛結實的單福、諸葛亮,雖知有風險,還是大膽的選擇相信。特別是徐庶,就是路邊撿來的一個人就大膽使用。對於諸葛亮只聞其名,就大膽使用。用人的魄力實在是高。

第三件,劉備的韜晦術。小院子裡種菜澆水,青梅煮酒借雷扔箸,千百年來,無不讓人佩服。絕殺技能,哭!古今罕見。十姓家奴,到處投靠。利益不符合就溜之大吉。韜晦術展現的淋漓盡致。
第四件,劉備的權謀術。一個“織蓆販屨”之輩,在亂世三國,人才輩出的三國,零基礎一步一步開國稱帝,權謀術不可謂不高。他是如何施展的呢?首先,正名。厚著臉皮,到處鼓吹漢室宗親,硬生生把一個不知真假的漢室宗親吹成正式帝胄;其次,打著漢室宗親旗號,撐著興復漢室的虎皮,假仁假義的忽悠各個上司;再次,假仁假義加上,絕殺技哭,廣招義士吃宗親,籠絡人心;接著,大打興復漢室旗號,實為開疆擴土,伐魏陰吳,老了還接著為關羽報仇幹吳國;最後,臨死白帝城託孤,安排的後事那叫個陰險,一番話還能嚇得諸葛亮汗流浹背。死去多年後,自己安排的輔佐幼主人士還能老老實實的照顧阿斗,沒出現曹魏孫吳的亂象。

文螢之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知“梟雄”兩個字是什麼意思,梟雄通俗的解釋就是強橫有野心的頭領。乍一看,劉備似乎與梟雄無一絲關聯,無論陳壽的《三國志》還是貫中同志的《三國演義》裡的劉備,基本是仁義代名詞,好的不能再好的一個好人,就連94年拍的“三國演義”電視劇裡劉備的演員孫彥軍同志都是一臉“老實仁義”之相,更有人說劉備會哭,以哭來示弱,搏取同情,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好像也很有道理。綜上,三國裡梟雄好像不是劉備,但一定是曹操曹孟德。但細心的您,如果再琢磨琢磨,您就會發現這“仁義”的玄德公還真是“梟雄”。以下例舉,隱約的我們不說,單說以下四段明面上的吧,第一段見《三國演義》第十九回,呂布被曹操抓了,劉備是曹操尊貴的客人,曹操下樓送陳宮的當口,呂布趕緊對坐貴賓席的劉備說:公為座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相寬乎?玄德點頭。這樣,似乎要救呂布的意思,而且呂布不久前才轅門射戟救過劉備,一切在情理之中,但當曹操回來問劉備意見時,劉備只說了一句: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意思說:您還要放了呂布,重用他嗎,您應記得丁原、董卓吧,他兩都是呂布的義父,結果都被呂布殺了呀!曹操自然摸摸自己的脖子說:殺!這時的劉備梟雄。第二段見《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操、劉備煮酒論英雄,喝到高興,曹操問劉備天下英雄有誰,劉備東扯西拉一通,曹操一概搖頭,最後哈哈大笑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劉備)與操(曹操)耳!劉備心裡一驚,手中的勺子、筷子都掉在地上,當時下著雨,正巧又打了個雷,劉備邊撿勺、筷,邊說:那麼大雷,嚇到我了…,曹操大笑說:大丈夫、大英雄也怕雷?自然小看劉備了,我曹操肯定是大英雄,如果你劉備是大英雄,那我遲早找個機會修理掉你,所以不疑劉備了,讓劉備好好澆水、安心種菜。這裡曹操被劉備套路了,又見梟雄劉備。第三段見《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長坂坡趙子龍於百萬軍中救回阿斗,也就是劉禪,渾身是血的趙雲將懷裡熟睡的阿斗遞給劉備,劉備接過後,把阿斗扔在地上,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子龍當時感動的說: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這是梟雄劉備馭將之術,要知道,劉備可是中年得子。第四段見《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劉備徵吳國失敗,託孤永安宮,諸葛亮來了,劉備請其坐於龍榻之側,撫著諸葛亮的背,很親密,最後很傷心,流著眼淚拉著諸葛亮的手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諸葛亮聽完嚇得汗流遍體、手足失措,叩頭流血,諸葛亮是厲害,但皇帝這樣試探,誰個能不怕,難道劉備真想傳江山給諸葛亮?!風再起,再見梟雄劉備。這四段可見梟雄劉備之一斑,其實三讓徐州,借荊州、取益州等故事裡也能常常見到梟雄劉備的身影。這樣是否會顛覆了仁義劉玄德的形象,其實不必這樣想,古之成大事者,誰沒有出類拔萃本領,誰沒有權謀之術呢,當真忠厚、老實可以做得了皇帝!?





皖南沈勝東


《三國演義》中描述劉備是梟雄的地方。

1,第五回《破關兵三英戰呂布》,其中呂布公認三國第一猛將,張飛第一個衝上去,根本不是對手,關羽在上的時候,也只是旗鼓相當。此時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裡也來助戰。如果劉備是真英雄的話此時就不應該上陣,有失公允不說,完全乘人之危,欺負呂布。關羽,張飛已經消耗人家呂布大半戰力,你才上,這不就乘人之危嘛。勝可名揚天下,戰勝當世無雙的呂布,敗可藉口接應二位賢弟,以防不測,收攬人心。所以可以看出劉備真乃梟雄也。

2,第四十一,四十二回《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坂坡》雲喜曰:“幸得公子無恙!”雙手遞與玄德。玄德接過,擲之於地曰:“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趙雲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雲雖肝腦塗地,不能報也!”以兒子性命收攬趙雲。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用這種方式收買人心的,還有曹操,當年徵張繡時候,典韋和曹昂都戰死,曹操顧謂諸將曰:“吾折長子、愛侄,俱無深痛;獨號泣典韋也!”眾皆感嘆。劉備,曹操用同樣辦法,可以見到劉備和曹操是一路人也。當世梟雄不為過。

3,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原》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好一招以退為進,劉備看的比諸葛亮透徹,劉禪能力小,沒治國之才。如今自己命不久矣。先請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星夜來永安宮,商量明面之事。後暗地告知諸葛亮,若劉禪不才,君可自立門戶。劉備知道他去世後,諸葛亮會一家獨大,李嚴之流上不能治理國家,下不能行軍佈陣。劉禪尚幼,只要諸葛亮想,蜀漢易主可能性非常大。故劉備以退為進,明明白白告訴諸葛亮,可以自立為王。1,告訴他我知道你有這個能力。你敢弄一個自立為王試試?2,挑明事情,看諸葛亮表現,如果有異動,劉備會不會立馬翻臉讓諸葛亮死無葬身之地?3,看出諸葛亮為人,最後諸葛亮確實沒給劉備丟臉。劉備也沒有所託非人。奈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所以託孤一事看似簡單,可以看出劉備梟雄本色。

三國中,劉備,曹操,孫權都是梟雄角色。

《厚黑學》描述

劉備,他的特長,全在於臉皮厚:他依公孫瓚,依曹操,依呂布,依劉表,依孫權,依袁紹,東竄西走,寄人籬下,恬不為恥,而且生平善哭,對人痛哭一場,立即轉敗為功,所以俗語有云:“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

他和曹操,可稱雙絕;當著他們煮酒論英雄的時候,一個心子最黑,一個臉皮最厚,一堂晤對,你無奈我何,我無奈你何,環顧袁本初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說:“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