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巨头蒂森克虏伯172亿欧元卖掉自己最赚钱的业务

2月27日,蒂森克虏伯决定将电梯业务以172亿欧元的价格,出售给安宏资本(Advent)与盛峰公司(Cinven)的联合财团。为什么蒂森克虏伯要卖掉自己最赚钱的业务呢?同时,我们再一起了解一下这个德国工业巨头的发展史、蒂森克虏伯在中国的情况。

(一)蒂森公司的历史

蒂森财团是20世纪西德最大的财团之一,其总公司蒂森股份公司下属有众多的股份公司及有限公司等,其中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产业之一。

蒂森集团从事钢铁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蒂森的创始人奥古斯特·蒂森于1871年建立蒂森联合公司,1890年在德国的杜伊斯堡建立了第一座自己的采煤与炼钢-轧钢联合企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该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采矿、冶金联合企业之一,其拥有煤矿、铁矿、钢铁厂、机器制造厂、运输公司、军火企业及商业企业等,形成了所谓的“蒂森钢铁大王”。

奥古斯特·蒂森死后,其子弗里茨·蒂森于1926年继承父业,切实成为了当时德国的垄断资本家,被称为“鲁尔之王”。到二战前夕,蒂森所控制的联合钢铁股份公司已经占了德国煤产量的25%、焦炭产量的20%、生铁产量的38%和钢产量的40%。

二战期间,蒂森控制的企业全力为希特勒的法西斯战争服务。战后,盟军责令蒂森公司进行清算,其资产一度被没收,不久又被返还。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蒂森公司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粗钢生产商,在世界上则排名第五。

截至与克虏伯合并前的1998年9月30日,蒂森钢铁集团的钢铁雇员达到了39000人,年销售额为155亿马克。

(二)森克虏伯集团与中国情

蒂森克虏伯集团与中国的初次商业接触要追溯到140多年前。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成为蒂森克虏伯在亚洲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1866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实力派主张用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按照欧洲模式来改造军队。在这种大背景下,李鸿章与阿尔弗里德·克虏伯进行了最初的接触。在李鸿章的积极运作下,第一个中国代表团于1866年7月27日首次参观了位于德国埃森的克虏伯铸钢厂。

首次接触后,双方便开始了具体项目的实施。北洋水师选择“定远”、“镇远”、“济远”舰的建造合同也是源于该厂生产的军舰的龙骨、护甲钢板以及舰面的主炮、辅炮、弹药、穿甲弹等均为克虏伯兵工厂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克虏伯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前往北京,成功地恢复了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同时克虏伯开始向中国供应钢材。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对于克虏伯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机遇。整个80年代,克虏伯都不断地从中国接受订单。1988年,克虏伯集团与中国鞍山焦化耐火材料工程顾问公司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90年代初,蒂森集团也成立了有中方参股的合资企业,即生产电梯和自动扶梯的山东蒂森电梯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合并后的蒂森克虏伯公司又投资建立了多家企业并实施了许多重大项目。

2005年,在北京建立的蒂森克虏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也证明了蒂森克虏伯集团长期扎根于中国市场的决心。

(三)疫情中的蒂森克虏伯

自疫情爆发以来,国内最大的救护车生产企业江铃汽车接到了数千台救护车订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倾力保障应急防控物资的生产。而作为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蒂森克虏伯也在全力保证着救护车关键动力零部件——凸轮轴的供应,为驰援抗“疫”提供“动力”。此外,蒂森克虏伯在华运营公司于2月7日捐赠了200万元人民币,助力中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曼隆蒂森克虏伯电梯捐赠了价格20万元的消毒物资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疫情防控。蒂森克虏伯电梯中国还参与到了支持一线疫情抗灾的队伍中,确保医疗机构的电梯设备正常运行,为抗“疫“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