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人與鎮番衛

此文在梳理家族歷史的過程中醞釀,以此獻給荒涼貧瘠的土地上一代代嚮往美好的民勤人。

一、 “奧區”軍事要地鎮番衛

世久年煙之前,民勤水草豐茂,湖汊眾多。遊牧之民遷徙往復,臨澤而居。柳湖墩沙井文化遺址是這兒發現最早的一處沙井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農耕用具很少,石刀、石斧卻多,還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皮革製品等。說明,最早來到民勤的是遊牧民族部落。

及漢之武帝,國富民強,兵厲馬秣,西敗匈奴,張國之臂掖,牧天馬於野澤泮,耀武威以屈匈奴,置縣郡曰武威。唐時白亭,曾拒安史叛軍。宋室衰微,鐵蹄南下,蒙元既定,歸甘肅行省永昌路轄制。元季,朱元璋稱帝南京,元順帝逃亡至草原腹地。洪武五年(1372),馮勝為徵西將軍,進剿元之殘部。

據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明嘉靖時期彩繪紙本《甘肅鎮戰守圖略》“鎮番圖說”記載:鎮番衛,古麗澤郡也,設有守備官一員,此地沙沒平原,又無山險壕塹阻遏,遍通賊徑,止靠墩臺瞭望極為重要,孤懸。東通賀蘭山套虜,由紅山寺哨馬營抹山墩犯本境,一路由紅山寺往南透大小松山犯涼州地方,一路往西透鞍子山、獨青山、萊菔山、九個井透永昌昌寧湖地方,一路由獨青山拜亞湖山前透山丹衛,山後透甘州。如零賊犯境,必當嚴謹烽火有警,接舉到城,守備領兵在於重要堡寨,按伏待賊至分散搶掠,兵馬突出截殺,若賊夤夜入境,失於瞭望,搶回之時兵馬襲至水頭撲殺,乘其不備可期成功。大賊犯境,收斂保固無虞,南至涼州地方。

深哨地方八處:紅山寺離城七百二十里、天鵝湖離城五百五十里、鞍子山離城六百里、獨青山離城三百五十里、白鹽池離城三百七十里、常湖離城三百二十里、沙山湖離城一百五十里。

民勤人與鎮番衛

我個人認為,鎮番(民勤)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的凸顯,與匈奴的崛起以及漢、明兩朝的邊境保衛戰,有重要的關係。依據可尋的史料,明朝鎮番衛屯軍,真正開啟了奧區孤懸小衛的興盛。

據《鎮番遺事歷鑑》卷一記載,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5年)壬子,飭令設鎮番營。《五涼全志》卷二“沿革條”言:“元季唯空城,明洪武二十九年設衛,改名鎮番衛。”

《鎮番遺事歷鑑》卷一,“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記載:“八月,大河水潮,自紅崖以北決口十餘處,小河灘水漾如湖,營地亦遭水淅。”洪武八年小河灘城有屯軍營地,足以說明,此時的鎮番衛就在今連城一帶(故小河灘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癸未,春三月,守備馬得,募資展修衛城,於東南、西南、西北城角築角墩三座。又於四周挖護城壕,寬三丈,深一丈八尺。中常蓄水,深可沒人。按鎮邑之城,自有明洪武中,因元季小河灘空城修葺為衛址。舊志雲:舊址三里五分,城牆頹廢,不足禦寇敵,不足蔽風沙”。我們可推斷,永樂年間,鎮番衛舊址已廢,修築了新城。至英宗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庚申:“縣人於西關外築鎮國亭”。今縣醫院西側的鎮國塔區域,應該就是當年的西關外。

至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乙酉:“春三月,調集涼、永官軍協助鎮番衛軍,由都督指揮馬昭監工展築衛城西北二面三里有餘,新舊周圍計六里三分二十三步,高三丈一尺,厚二丈有奇。東西南三門,東曰永和,西曰永綏,南曰陽武。巧的是,馬昭正是永樂元年春修築衛城的守備馬得之孫。《鎮番遺事歷鑑》作者謝廣恩言:“蓋盧公為鎮邑第一翰林,而馬公則為鎮邑第一武將。”殊不知,盧翰林的先祖也是鎮邑之武將,後文將探討這個清初河西科舉世家。

我之所以如此關注鎮番衛的所在,是因為家族是鎮番衛軍戶後裔,依據明朝兵部檔案《武職選簿》記錄,鎮番衛有左中右三所,自古以北為上,且明朝設立鎮番衛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有“達賊”侵擾,故,左所和右所,估計應以鎮番衛為中心,成犄角之勢。那麼,左所和右所就應該是北面的三角城和另外一座沙漠中的城堡。

關於民勤的歷史,早有邑人考證,無論是沙井文化之遠古,還是漢唐先民之遺珠,隨著石羊河徑流減少,文明從這個盆地的邊緣,追逐著水位的後退,一直到清初成為柳林湖以及眾多的 “姊妹湖”,移民大舉向北挺進,帶狀綠洲的雛形自此形成。邑人有作《奧區雜記》者,謂民勤曰“奧區”,何為奧區?——深居內地的腹地。可以看出,以先民之歷史觀已對民勤的地位有了定義。

民勤人與鎮番衛


民勤人與鎮番衛

通過研究鎮番衛屯軍遺蹟可以發現,自漢朝以來的烽燧、城址也都是沿盆地邊緣及河道的走向分佈的。漢長城自永昌方向依次北上,至今在三角城南側的沙窩中,依稀可辨漢長城遺蹟。諸多的烽燧、城堡也說明了軍事活動曾經是這個奧區小衛主要的活動。對照《鎮番縣誌》,萊菔山、抹山、明沙窩、紅山、獨青山等歷史地名在《武職選簿》中多次出現,鎮番衛的的武將們在這些地方斬達賊,獲軍功,拜將受封。隨著明王朝各時期與少數民族軍事實力的此消彼長以及戰和決策,鎮番衛屯軍數量也在不斷變化。戰事緊則重武備,戰事疲則興文教。隨著軍事形勢的安穩,為了穩定軍心,遷來的軍屬們,在鎮番衛西南三十里的青松堡、蔡旗堡一帶安家落戶,並隨著清初的柳林湖大開發,播遷至全縣。

關於鎮番衛址的推論,僅為個人思考和據史料的推斷,邑人不乏熟諳典故精於推論者,本篇僅為拋磚之舉,期堪引玉。

作者簡介:孫飛虎,1986年4月,民勤縣紅沙梁鎮小東村人,現居蘭州,甘肅萬華職業培訓學校校長。鄉土文化的痴迷者,傳統文化的追尋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