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蓋茨比”與“斯特里克蘭德”,對於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德”,這兩個人物形象,都是在追求理想,一個為了理想而陷入世俗,期望躋身上層人群;一個為了理想而拋妻棄子,遠離眾人。

他們的結局看似都以“死亡”告終,但結局相差甚遠。

“蓋茨比”被情人黛西的丈夫害死,他的理想沒有實現,反而身後情境淒涼,被眾人看成是追求“美國夢”的犧牲者。

“斯特里克蘭德”因病而死,他的理想實現了,他創作的巨幅壁畫使他走向藝術巔峰,雖然最後畫作在他的授意下付之一炬,但他實現靈魂自由。

一個低頭撿六便士,一個抬頭看月亮,“蓋茨比”和“斯特里克蘭德”所追求的理想截然不同,人生結局也不同。

讓我們一起看看,“蓋茨比”和“斯特里克蘭德”,對於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對比“蓋茨比”與“斯特里克蘭德”,對於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01 低頭撿六便士: “蓋茨比”追求物質理想的實質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主人翁“蓋茨比”曾用名詹姆斯·卡茲本,他出身於美國北達科他州的貧窮的農家,自小夢想要成為出人頭地的大人物。

經過不斷努力,他步步高昇,並更名為“傑伊·蓋茨比”。蓋茨比在軍營任職中尉時,認識南方的大家閨秀“黛茜·費”。

等到戰爭結束,戴著軍功勳章的蓋茨比從海外回來時,黛西已經嫁給紈絝子弟“湯姆·布坎農”。

蓋茨比自此艱苦創業,成為一個百萬富翁,在長島買了一棟別墅。

為了能吸引黛西的注意,蓋茨比的別墅每晚燈火通明,並吸引社會名流,成功人士紛紛來參加他的派對。

當蓋茨比和黛西重逢時,蓋茨比突然發現黛西並不是他夢想中的樣子。然後,蓋茨比被湯姆嫁禍撞死了湯姆的情婦而被害。

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出,蓋茨比實際上是一個追求物質層面理想的人。從小夢想的出人頭地,當一切如他所願,成為百萬富翁時,他為了跟黛西躋身上流社會,不惜耗費家財,奢侈花費,只是為了讓黛西看上他一眼。

物質的理想像泡沫一樣“幻滅”,蓋茨比以為的那個“黛西”,與他心目中所想的可人有很大的差距,於是他的理想也同樣隨著他生命的逝去消沉下去。

蓋茨比下葬時,場景淒涼,黛西沒有來,曾經無數參加他的派對的人也沒有來。蓋茨比從始至終結交的都是為了“金錢”,“名利”的虛榮朋友。

他們在蓋茨比光鮮亮麗時,頻頻出現在他的別墅中,在蓋茨比生命結束時沒有人關心他,由此看出,為了追求物質理想而結交的朋友,沒有真心的朋友,就連黛西也同樣如此。

蓋茨比的理想追求,跟《了不起的蓋茨比》的創作背景有關。

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創作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以20世紀20年代紐約市及長島為作品背景。

20世紀20年代是美國曆史上的特殊時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到美國經濟大崩潰的1929年期間。

那時期,財富的多少成為人們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於是人們盲目地賺錢,賺“快錢”,賺更多的錢,變富裕,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蓋茨比也是一味地在追求金錢,變得富有,不僅要出人頭地的成功,他理想中的“妻子”身份也應與此相匹配。

在蓋茨比揮霍錢財,每晚歌舞昇平,引起周圍人注意時,他是在以炫耀財富讓大家認可他是一個成功人士。

來參加他派對的人們,甚至都不曾見過蓋茨比,不知道蓋茨比是誰,慕名而來狂歡,這個“名”就是一個在那個時代被稱為“成功人士”的名,這個“名”是指最富有的人,最有錢的人。

蓋茨比的物質理想就像“美國夢”一樣是一場虛無縹緲的夢境,當他從夢境醒來時,生命也即將結束。

而《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蘭德”所追求的理想是精神層面的理想。


對比“蓋茨比”與“斯特里克蘭德”,對於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02 抬頭看月亮:“斯特里克蘭德”追求精神理想的實質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 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於1919年寫成。

其塑造的典型人物“斯特里克蘭德”的原型是法國後期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斯特里克蘭德”不安於做一個普通的證券交易人,離家出走追求藝術夢想。

他即使貧困潦倒,仍然堅持畫畫。他的堅持令周圍人不理解,尤其是他的妻子以為他有了外遇,他不辯解,也不回擊,一個人遠離生活的城市去了巴黎。

他不擅長畫畫,甚至沒有任何的畫畫基礎,只是愛好畫畫而已。“斯特里克蘭德”為了追求藝術夢想,有幾次差點餓死,病死,他不停地流浪,最後來到塔西提島。

在塔西提島,“斯特里克蘭德”與土著姑娘愛塔結婚,於是他們開始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斯特里克蘭德”每天畫畫,在此地,他終於實現人生中的藝術夢想,與此同時,生命也走向尾聲。

“斯特里克蘭德”得了麻風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的眼睛看不見了,他仍然堅持畫畫,妻子愛塔幫助他完成巨型壁畫。

“斯特里克蘭德”死後,妻子愛塔依照他的遺言,將所有的畫作付之一炬,甚至沒有留下一根木頭。

這就是“斯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他忽視物質生活基礎,不顧個人安危及他人的非議,一個人堅持追求繪畫藝術。

“斯特里克蘭德”的一生如畫家高更一樣,一生波折,追求藝術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理想。

最後他的精神昇華,已不僅僅是追求藝術成功那麼簡單。從他將所有的壁畫焚燒這個舉動可以看出,他抬頭看見的“月亮”,在他生命最後一刻,已昇華為靈魂自由。

“斯特里克蘭德”在找尋的是藝術造詣巔峰及藝術真正的靈魂自由,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英國19世紀,人們認為健康的生活離不開有序的模式,有條理性的秩序,“斯特里克蘭德”結婚的17年裡,他一直過著有條理,有秩序的生活。

生活平淡無奇,在這樣的模式生活中,創作性逐漸失去,人生沒有了激情,“斯特里克蘭德”不甘於生活的現狀,他要打破既定秩序,突破自己,追求夢想。

所以他野蠻的做法得不到周圍人的理解,人們甚至認為他瘋了。其實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想要幹什麼。

“斯特里克蘭德”的行為給現實的啟示:人生總得有一次是毫無顧忌地去追求理想。


對比“蓋茨比”與“斯特里克蘭德”,對於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03 “蓋茨比”與“斯特里克蘭德”的理想殊途同歸,有理想是人生的寶貴財富

“蓋茨比”的理想是河對岸那盞綠燈,是那盞綠燈,使“蓋茨比”艱苦創業,成為一名百萬富翁。

“蓋茨比”在別墅裡舉辦宴會的那段時間裡,在所有人的眼裡他無疑是人們眼中的“成功人士”,享受物質生活豐裕所帶給他的滿足、榮譽與權力。

“蓋茨比”知道,河對岸的黛西會因為他現在的身份和地位,來到他的身邊。儘管“蓋茨比”發現黛西只不過是凡塵俗世的物質女郎,但他追求夢想的路上一直有那盞綠燈的陪伴,這個過程是充實和幸福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作者菲茨傑拉德描寫“蓋茨比”的死亡也是因為黛西,在“美國夢”的背景下,“蓋茨比”所追求的理想顯得純情和執著。

在追尋理想的路上,結局固然重要,過程其實更值得肯定。

“斯特里克蘭德”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也是如此,他為了畫畫過著貧困潦倒的生活,差點餓死或病死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常態。在外人看來,這生活充滿艱辛和痛苦,可對於“斯特里克蘭德”自己來說,畫畫才是精神享受,物質生活其次。

在途中,“斯特里克蘭德”受到常規秩序生活的誘惑,就是情人勃朗什的召喚。勃朗什愛上“斯特里克蘭德”,為了他拋棄家庭,與丈夫離婚。

“斯特里克蘭德”沒有接受勃朗什,而是選擇離開,依然追尋藝術理想。

理想的實現是其中的一方面,說明“斯特里克蘭德”抬頭真的看見了“月亮”,而這個勇於抬頭的過程才是更值得的。

蘇格拉底在《理想國》中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人的一生有能為之奮鬥的理想是一件美好、值得的事情,“蓋茨比”和“斯特里克蘭德”他們都為理想而奮鬥著,一個追求物質,一個追求精神,無論哪一方面他們在以堅強的毅力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收穫人生的寶貴財富。

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心懷理想,憧憬未來,每一個理想都值得被肯定,因為真心為理想付出的過程,我們會收穫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