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盖茨比”与“斯特里克兰德”,对于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在追求理想,一个为了理想而陷入世俗,期望跻身上层人群;一个为了理想而抛妻弃子,远离众人。

他们的结局看似都以“死亡”告终,但结局相差甚远。

“盖茨比”被情人黛西的丈夫害死,他的理想没有实现,反而身后情境凄凉,被众人看成是追求“美国梦”的牺牲者。

“斯特里克兰德”因病而死,他的理想实现了,他创作的巨幅壁画使他走向艺术巅峰,虽然最后画作在他的授意下付之一炬,但他实现灵魂自由。

一个低头捡六便士,一个抬头看月亮,“盖茨比”和“斯特里克兰德”所追求的理想截然不同,人生结局也不同。

让我们一起看看,“盖茨比”和“斯特里克兰德”,对于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对比“盖茨比”与“斯特里克兰德”,对于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01 低头捡六便士: “盖茨比”追求物质理想的实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主人翁“盖茨比”曾用名詹姆斯·卡兹本,他出身于美国北达科他州的贫穷的农家,自小梦想要成为出人头地的大人物。

经过不断努力,他步步高升,并更名为“杰伊·盖茨比”。盖茨比在军营任职中尉时,认识南方的大家闺秀“黛茜·费”。

等到战争结束,戴着军功勋章的盖茨比从海外回来时,黛西已经嫁给纨绔子弟“汤姆·布坎农”。

盖茨比自此艰苦创业,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在长岛买了一栋别墅。

为了能吸引黛西的注意,盖茨比的别墅每晚灯火通明,并吸引社会名流,成功人士纷纷来参加他的派对。

当盖茨比和黛西重逢时,盖茨比突然发现黛西并不是他梦想中的样子。然后,盖茨比被汤姆嫁祸撞死了汤姆的情妇而被害。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出,盖茨比实际上是一个追求物质层面理想的人。从小梦想的出人头地,当一切如他所愿,成为百万富翁时,他为了跟黛西跻身上流社会,不惜耗费家财,奢侈花费,只是为了让黛西看上他一眼。

物质的理想像泡沫一样“幻灭”,盖茨比以为的那个“黛西”,与他心目中所想的可人有很大的差距,于是他的理想也同样随着他生命的逝去消沉下去。

盖茨比下葬时,场景凄凉,黛西没有来,曾经无数参加他的派对的人也没有来。盖茨比从始至终结交的都是为了“金钱”,“名利”的虚荣朋友。

他们在盖茨比光鲜亮丽时,频频出现在他的别墅中,在盖茨比生命结束时没有人关心他,由此看出,为了追求物质理想而结交的朋友,没有真心的朋友,就连黛西也同样如此。

盖茨比的理想追求,跟《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背景有关。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20世纪20年代纽约市及长岛为作品背景。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到美国经济大崩溃的1929年期间。

那时期,财富的多少成为人们评判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于是人们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赚更多的钱,变富裕,成为一个成功人士。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盖茨比也是一味地在追求金钱,变得富有,不仅要出人头地的成功,他理想中的“妻子”身份也应与此相匹配。

在盖茨比挥霍钱财,每晚歌舞升平,引起周围人注意时,他是在以炫耀财富让大家认可他是一个成功人士。

来参加他派对的人们,甚至都不曾见过盖茨比,不知道盖茨比是谁,慕名而来狂欢,这个“名”就是一个在那个时代被称为“成功人士”的名,这个“名”是指最富有的人,最有钱的人。

盖茨比的物质理想就像“美国梦”一样是一场虚无缥缈的梦境,当他从梦境醒来时,生命也即将结束。

而《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克兰德”所追求的理想是精神层面的理想。


对比“盖茨比”与“斯特里克兰德”,对于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02 抬头看月亮:“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精神理想的实质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19年写成。

其塑造的典型人物“斯特里克兰德”的原型是法国后期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斯特里克兰德”不安于做一个普通的证券交易人,离家出走追求艺术梦想。

他即使贫困潦倒,仍然坚持画画。他的坚持令周围人不理解,尤其是他的妻子以为他有了外遇,他不辩解,也不回击,一个人远离生活的城市去了巴黎。

他不擅长画画,甚至没有任何的画画基础,只是爱好画画而已。“斯特里克兰德”为了追求艺术梦想,有几次差点饿死,病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塔西提岛。

在塔西提岛,“斯特里克兰德”与土著姑娘爱塔结婚,于是他们开始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斯特里克兰德”每天画画,在此地,他终于实现人生中的艺术梦想,与此同时,生命也走向尾声。

“斯特里克兰德”得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的眼睛看不见了,他仍然坚持画画,妻子爱塔帮助他完成巨型壁画。

“斯特里克兰德”死后,妻子爱塔依照他的遗言,将所有的画作付之一炬,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这就是“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他忽视物质生活基础,不顾个人安危及他人的非议,一个人坚持追求绘画艺术。

“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如画家高更一样,一生波折,追求艺术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理想。

最后他的精神升华,已不仅仅是追求艺术成功那么简单。从他将所有的壁画焚烧这个举动可以看出,他抬头看见的“月亮”,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已升华为灵魂自由。

“斯特里克兰德”在找寻的是艺术造诣巅峰及艺术真正的灵魂自由,他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英国19世纪,人们认为健康的生活离不开有序的模式,有条理性的秩序,“斯特里克兰德”结婚的17年里,他一直过着有条理,有秩序的生活。

生活平淡无奇,在这样的模式生活中,创作性逐渐失去,人生没有了激情,“斯特里克兰德”不甘于生活的现状,他要打破既定秩序,突破自己,追求梦想。

所以他野蛮的做法得不到周围人的理解,人们甚至认为他疯了。其实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想要干什么。

“斯特里克兰德”的行为给现实的启示:人生总得有一次是毫无顾忌地去追求理想。


对比“盖茨比”与“斯特里克兰德”,对于理想的追求,有何不同

03 “盖茨比”与“斯特里克兰德”的理想殊途同归,有理想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盖茨比”的理想是河对岸那盏绿灯,是那盏绿灯,使“盖茨比”艰苦创业,成为一名百万富翁。

“盖茨比”在别墅里举办宴会的那段时间里,在所有人的眼里他无疑是人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享受物质生活丰裕所带给他的满足、荣誉与权力。

“盖茨比”知道,河对岸的黛西会因为他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来到他的身边。尽管“盖茨比”发现黛西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但他追求梦想的路上一直有那盏绿灯的陪伴,这个过程是充实和幸福的。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描写“盖茨比”的死亡也是因为黛西,在“美国梦”的背景下,“盖茨比”所追求的理想显得纯情和执着。

在追寻理想的路上,结局固然重要,过程其实更值得肯定。

“斯特里克兰德”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他为了画画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差点饿死或病死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常态。在外人看来,这生活充满艰辛和痛苦,可对于“斯特里克兰德”自己来说,画画才是精神享受,物质生活其次。

在途中,“斯特里克兰德”受到常规秩序生活的诱惑,就是情人勃朗什的召唤。勃朗什爱上“斯特里克兰德”,为了他抛弃家庭,与丈夫离婚。

“斯特里克兰德”没有接受勃朗什,而是选择离开,依然追寻艺术理想。

理想的实现是其中的一方面,说明“斯特里克兰德”抬头真的看见了“月亮”,而这个勇于抬头的过程才是更值得的。

苏格拉底在《理想国》中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人的一生有能为之奋斗的理想是一件美好、值得的事情,“盖茨比”和“斯特里克兰德”他们都为理想而奋斗着,一个追求物质,一个追求精神,无论哪一方面他们在以坚强的毅力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收获人生的宝贵财富。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心怀理想,憧憬未来,每一个理想都值得被肯定,因为真心为理想付出的过程,我们会收获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