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文章學術性較高,全文閱讀需10-15分鐘


摘要: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他的成長髮展有著自身的規律。教師的專業成長,其實就是教師的人生成長,因為專業伴隨著教師走完人生的全部歷程。教師的成長過程涵蓋著三大內容:讀書學習是基礎、悉心育人是事業、不斷求索是昇華。教師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去踐行既定的生涯計劃,會對自己、對學生、對事業有很大的益處。教師不是聖人,卻承擔著聖人的重任;教師是凡夫,追求的是高雅;教師是一群真正的人,他留給世人更多的是智慧 。

關鍵詞:教師成長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求索不已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人的發展是人的生理發展和人的思想發展的綜合,人的思想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人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地揚棄舊我,創造新我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在人的生涯計劃之中,便是遵循著發展的思路,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教師是特殊的社會公民,他有著和其他社會成員不同的成長規律:文化意識伴隨教師度過人生的全部歷程;在"傳道受業解惑"中展示自身的生命價值;永不停息的求索精神得到世人的尊敬。教師的成長是一條循序漸進、螺旋遞升、追求生命質量至高的道路。教師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立足自己的專業去終身學習,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甘當人師,立足事業的發展不斷地探索,以此構成教師專業成長的三大境界

自強不息伴一生

學習是教師成長中永恆的主題。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說:"一個人因學習而擁有,因學習而豐富,因學習而發展。一個教師的專業知識、理論素養從哪裡來?從根本上說還是學習。

我們把通常所說的書可分三類:

一是"飯碗"書,即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是教師不可不讀的書;

二是繼續教育書,是國家對專業技術人員讀書的法定要求;

三是教育智慧書,包括教育理論書、教學藝術書、教學名家論著等。

我們所說的讀書學習,主要指第二類、第三類書和一些優秀的教育書刊,這是提升教師智慧和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教師獲取知識的源頭活水在哪裡?在讀書。提升教師業務水平的捷徑是什麼?是教師勤奮地學習。教師具備了學習的本領,就意味著掌握了自我發展的訣竅,把握住了成長的主脈。縱觀現實生活中為數不少的教師,讀書少得可憐,甚至是厭惡讀書,自己僅有的一點點知識也是在學校讀書時,老師靠著應試那一套逼出來的。在給學生講課時,除了課本和教參上的東西之外,一點輔助性的內容都說不上來,課講得乾癟癟的,沒有一點新鮮的氣息,試想這樣的教學能有好的效果嗎?我們知道,許許多多教育家的成長都是和他們終生勤奮讀書分不開的,葉聖陶、於漪、魏書生無一例外地是博覽群書的典範,他們在廣泛地吸收前人在教育教學寶貴經驗的同時,又將其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無愧於名副其實的教育家稱號。

教師是文化的代言人,他擔負著文化傳播的重任。教師應該終生與書本相伴,永遠是一個忠實的讀者。

首先,教師應該是社會成員中最愛讀書的人。《中國教師報》曾刊登一篇文章,標題是"教育競爭 ,理念制勝"。教育理念源於哪裡?源於實踐。實踐得出的結論通過書本得以傳播。教師獲取知識、實現理念更新的最佳途徑就是讀書。我們如果把新課程背景下的讀書理解為一種生活方式、把學習理解為一種生命狀態的話,那麼,高雅的生活方式和高質量的生命狀態應該是教師獨有的生活樂趣。一個教師能夠養成讀書的習慣,並能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養分,就會讓自己的生命之樹變得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馬克思是讀書的楷範,他為寫《資本論》,讀完了整個大英圖書館的全部書籍;魯迅先生是博覽群書先賢,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古今中外無所不知。現任陝西社科聯主席的趙馥潔教授也酷愛讀書,他說"除卻讀書無所好,偶題詩句不需編"。一個教師能夠腹中藏書千萬卷,思想就會馳騁萬里,縱橫八荒,坐觀時世,明察風雲,在教學舞臺上展示獨特的教學風采。人民教師擔負著文化傳播的重任,其讀書與否,直接影響著文化的傳播和文明的延續。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魯迅先生 圖片來自於網絡

喜歡讀書的教師常常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著周圍的人們,尤其是自己的學生。

我在上小學五年級時,語文張老師特別喜歡讀書,每次上課之前,都利用三分鐘時間給講起書中的故事,講得大家興趣盎然,沉醉其中。就在那個時候,我知道了"水滸""三國""聊齋";知道了奧斯特洛夫斯基高爾基和巴爾扎克;體會到了"高玉寶"的辛酸;看到了"收租院"的血淚,摸到了"荷花澱"的蘆葦。即使在將要參加高考的緊張歲月,我還讀了《愛迪生》、《十萬個為什麼》等書;

到了大學,又和圖書館結下不解之緣,一個學期二十本書,期末保證完成。遇到特別喜愛的書,那真是廢寢忘食,像《啼笑因緣》《第二次握手》

,只需一天的時間就能讀完。教書之後忙於教務,大部頭的書看不了,就利用閒暇時間讀點教育理論篇章,看看報紙、雜誌、教學參考書等,從未間斷。

在教學中,我引用的很多例子都是平常讀書學習時的積累,學生聽起來興致高,教學效果好,很多學生還模仿我去讀書。

其次,教師應選擇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書去讀。我們平時教育學生要讀書有選擇,作為教師更應當有選擇地去讀書。教師應該讀什麼書?我們認為,應該有選擇地去閱讀三類書籍:

一、中外的名著要讀。譬如:外國的象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的作品;中國的象《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等,還有茅盾、魯迅、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都是文中精品,要反覆閱讀,一部作品甚至可以讀它幾十遍,直到爛熟於心為止。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紅樓夢》 圖片來自於網絡

二、教育理論書籍必須讀。從孔夫子到魏書生,從卡美紐斯到蘇霍姆林斯基,幾千年的教育實踐積澱下來的教育理論,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思想支柱,承繼這些教育理論並把它用於教育實踐中,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現代教育的飛速發展,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象江蘇的洋思、山東的杜郎口等教育現象,他們成功的教育經驗有必要去反覆品味,以此促使教師去發現、去創新。

三、與教學有關的書籍務必讀。按照終身教育的理論,一個教師在上師範學校時所學的知識,三年之後就會變得陳舊,特別是現代信息的日新月異,知識的發展每三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要翻倍,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地去更新專業知識。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推廣新課程教學,新課程的亮點就是開設綜合課程,這給教師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實現知識的綜合,需要教師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淵博的學科知識、嫻熟的教學技巧。現在中、高考開設的文綜、理綜兩張試卷,都需要教師去慎重應對。因此說,教師必須去認真閱讀教學方面的書籍,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求。我曾對一所中學的50名教師做過讀書調查,有64%的教師不看課外書,認為讀那些書沒用;23%的教師看武俠書,籍以消遣;只有13%的教師去翻閱報紙雜誌,閱讀一些體育新聞,對於傳統的名著以及與教育有關的書籍很少有人拜讀。靠著在師範院校學習的幾本書來應對一日千里變化的世界,豈非天大的笑話?教師不喜歡讀書,如何影響學生去讀?可以這樣說,不讀書的教師是不求發展的教師,是愚昧的教師,是一種自我毀滅。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教師閱讀課外書統計

再次,教師要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去讀書。上海教科院副院長顧冷沅教授管零碎時間叫"零布頭",倡導教師充分利用零碎時間來學習,充實自己,思考工作,其做法曾收到了良好效果。我在參加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常常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讀書學習,頗為受益。具體做法是:一、合理利用寒暑假。每年的寒暑假時間相對集中,可以設想較大的讀書計劃 。我一般把農活放在優先位置,不違農時,然後再安排讀書,決不放鬆自己。例如:去年暑假,假期是45天,我閱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與黑》《魯賓遜漂流記》等三本外國名著,除了解了許多國外的風俗人情外,還淨化了靈魂,陶冶了情操,享受了快樂,培養了情感。二、認真把握星期天。兩天時間不算少。不少人認為週末就是放鬆,我認為利用這兩天時間去讀書收穫會更大。我一般的做法是,結合自己目前的教學工作,有選擇地去讀書。星期六在書店度過,星期日上午網上閱覽,下午去閱覽室看報刊雜誌。三、入睡之前書相伴。養成睡前半小時讀書的習慣業已多年,報刊中的豆腐方塊、書上一禎照片,去稍加瀏覽、略作琢磨,受益匪淺。

傳道授業終不悔

教師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是因為他以傳授知識為己任,把自己多年的知識積累毫不保留地奉獻給了學生,如蜜蜂、似春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名師。教師要使學生成材,就必須具備"誨人不倦"的高尚品格,用耐心教育學生,以愛心去感染學生,用熱情去發現學生。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教師並沒有真正理解育人的含義,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生氣發火,失去理智,感情衝動,這除了傷害了學生的感情以外,別無他用;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侃侃而談,除了讓學生耳根的繭子更厚以外,沒有其他功能。我們可以這樣嘗試一下,當孩子上課走神的時候,原諒他,提醒他,因為畢竟學習是孩子的事,他沒做好,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當課堂秩序混亂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我們應該從教學對孩子沒有吸引力上考慮,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把孩子們吸引過來;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的時候,原諒他,幫他找出原因,促使他按時完成,使孩子充分體驗完成作業的成功感;當孩子犯了錯誤時,耐心一點,調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找出孩子存在的問題,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交談,幫他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才能達到我們教育學生的目的。

我們體驗到,教師只有在促使學生全面發展上下工夫,當好人師,為學生樹立楷模,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

(一)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作為教師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家庭背景、以及各自的生活經歷,尊重不同生活背景下學生的不同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教師要走進學生的生活、走進學生的心靈、既是朋友又是長者。著名的東方語言學者季羨林教授曾為剛入學的學子照看包袱,讓人欽佩之至,以至於成為教師中的經典之舉。一代宗師魯迅先生,熱心扶植青年作家,讓後來者成為不曾忘卻的紀念。現代社會的中小學生張揚個性,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教師應貼近他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譬如,現在農村學校有不少學生輟學,考其原因,並非家庭困難所致,原因在於,當學生讀完中學之後,升不上大學就業門路不廣所致,對此,教師就應當在教學改進上下工夫,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首選之舉;還有的學生在家嬌生慣養,養就了一個脆弱的心理,怕與別人爭論、怕考試、怕遇到難題,教師就要想法設法給他設置障礙,培養其百折不撓的意志;也有的學生在學校唯老師話是聽,到了家裡卻與父母頂撞。對此,教師要結合家長,分析其家庭原因,教育學生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當個好公民。

(二)教師要幫助學生所需。學生需要什麼?需要知識,需要鼓勵,需要有成就感,學生的這些需求都是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更多地注意到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忽視了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一些教師認為,教給了學生知識,就對得起了良心,就為心無愧。在這種教育思想支配下,我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應試機器,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靈魂並非人人都適合學習"ABC"和"數理化",而那些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在苦惱與悲哀之餘,是多麼需要教師給予鼓勵,又多麼需要在某些方面實現自我的成就感。如果我們的教師用一把尺子去衡量那些個性萬千的學生,那麼,許許多多的運動員、歌唱家、魔術師就必然會被扼殺,更多的明星、藝人、富豪便蕩然無存!要實現學生人人成材,教師就要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讓他們露出一招,請大家去賞識、去認可。因此教師要緊緊圍繞學生的需要去謀劃教學內容,要放眼全體,照顧個別,且不可一概而論。

(三)教師還要急學生之所急。學生在學校難免會遇到一些自己難以克服的困難,除了同伴互助之外,還要求教師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當學生在學校偶然有病而需要醫治時,教師應當竭盡全力,傾囊相助,甚至動員全體學生給予互助;當學生家庭發生重大不幸時,教師除在心靈上予以安慰學生外,還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予經濟上支持;當學生在遇到壞人侵襲時,教師更應當挺身而出,自覺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試想,一個班集體、一個學校,所有教師都能關心學生,這樣的集體肯定是一個團結向上、極具凝聚力的團體,師生在一個和諧的環境中生活,為一個共同的奮鬥目標,還有什麼困難克服不了?

(四)教師教育學生更需要耐心。耐心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他要求每位教師必須具備。有的年輕教師,以為自己明白的道理、通曉的知識,只要講一遍學生就應該掌握,哪個學生接受遲緩,就被視為痴呆、笨蛋、窩囊廢,甚至大聲訓斥,更有甚者放棄不管。試想一下,我們在學校學習某一門知識的時候,老師是那樣的細緻、耐心、苦口悉心,甚至是手把手做、口對口的教,直到學會為止。我在大專學習古漢語時,對許多複雜的句式理解就十分困難,有時因一個問題搞不明白而焦躁不安。教漢語的王老師知道後,就利用晚自習時間到班裡給我輔導,連續半個月都在我的座位上給我講解,有時周圍的同學都聽明白了,我還是不理解,我自己覺得怪不好意思的。可王老師仍是反覆給舉例子,舉一反三做講解。他那時的耐心和細心,事隔二十多年之後,我仍歷歷在目,給我以極大的鞭策,使我在後來的教學中養就了一個耐心、細緻,反覆演示、重複講解的習慣,把知識不折不扣地傳授給了學生,決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研究探索展風采

教師的人生應該是在思考中追求智慧,在研究中發展,在寫作中成長,伴隨教師專業的成長應該是一條上下求索之路

。教師在研究和創作中汲取力量,思考將成為教師成長的動力源泉。一個善於動腦筋,肯于思考的教師,總是能夠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把發現問題當作自己人生的樂趣,把問題的解決當成自己的最大收穫。

教師的智慧在思考中醞釀。教師工作是高度的心智活動,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教學研究,都靠的是思考。2003年5月26日《報刊文摘》上刊登了這樣一句話:我看見水壺開了,高興地叫了起來,馬歇爾也看見了,卻悄悄地坐下來,造了一部蒸汽機(英國凱恩斯《成功的潛質》)。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蒸汽機 圖片來自於網絡

這句話說明了凡人和不平凡的人的區別就在於一個不善於思考,一個善於思考。還有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盧瑟福,在一天夜裡發現一個學生在做實驗,便問:"上午幹什麼?""做實驗。""下午呢?""做實驗。""晚上呢?""做實驗。"盧瑟福斥責到:"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於思考?" 盧瑟福勤于思考,他對思考極為崇拜,這個勤奮的學生因不善於思考便遭到了他的斥責。愛因斯坦是善於思考的大師,他說:想象力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他26歲發表了相對論,成為現代物理的奠基人,按照他當時的知識儲備,絕對遠遠落後於當時同行中的物理前輩,他的成功就得益於其超常的獨立思考和想象力。我國著名的特級教師於永正認為,思考是"在寧靜中找智慧",他說,一節好課是思考的結晶。由此,我們明白一個道理:"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就在於是否思考。以謀生為手段的教書匠,常常不思而教,是"打工者"。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愛因斯坦 圖片來自於網絡

一個優秀的教師往往能把"思考"作為自己發展的源泉,靠"思考"來激發自己去永恆進取,去點燃探索的火把。教師要把"思考"當成一種自覺行為,養成一種習慣。其實,"思考"本身就是對人、對己、對今天、對昨天的大膽懷疑。否定過去,否定自我,跳出自我,就能向更高處邁進。教師對自己教學工作的思考,要廣泛吸收前人和世人的優點,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況且自己的思考又是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教師經常思考自己的教學,必然會形成富有個性化的教學模式。所以說,沒有思考就沒有教師個性,沒有個性化的教學,也就不可能產生現代的教育家。從目前多數學校來看,思考的理念並沒有紮根於教師的心底,這就嚴重影響著教師成長、教育創新和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培養。有的學校雖鼓勵和倡導教師寫反思日記,但應付者較多,動腦筋者甚少;抄作者多,與教學實際聯繫者少;空談者多,實用價值者少。究其原因:

一、教師缺乏思考意識。唯教參、唯名人、唯他人,不自信,不敢懷疑,沒有教學研究的意識,反而更多的滋長了教師的惰性。

二、缺乏思考的環境。有的教師認為,四十五分鐘後就是大"句號",學生寫完作業就完事大結,頭腦中很少有"問號",更談不上思考,個別教育管理者也從沒想在學校創造科研的氣氛。試想,倘若教師人人不去思考,教學如何改進?質量何以提升?怎能不誤人子弟?三、教師缺乏思考的機會。不少教師喊怨,如今做教師真忙:寫教案、講課、改作業、寫批改錄、寫教後記,還有家長訪談筆記等等,那有時間去做"思考"!教師不能認真思考自己的教學工作,談改進教學,那必然是一句空話,教育的成功也必然化為烏有。 因此,教學是反思的基礎,反思是教學的昇華,沒有教學,反思就沒有意義,沒有反思,教學也只能在原地徘徊,教師只有讓反思伴隨成長,才能達到高標準的教學目標。

教師的思想在研究中發現。一提教學研究,不少教師感到高深莫測,那是教學研究人員的事,與一線教師毫不相干。其實,教學研究就是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學中尋找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背景,以及其正反兩方面的作用,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對成功的經驗要推廣,對於不利的因素要克服。一所名校必然有一個好的教學研究的群體,這個"研究群"始終站在教學改革的前沿,把好的教學經驗吸納進來,將成功的做法推廣出去,實現教學方法的開放化。教師教學研究的功用在於,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可以促使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可以促進教師思維的發展,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可以將自己的經驗在一定的範圍內加以推廣。優秀的教師常常把好的教學成績作為立身之本,以優質課來反映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把科研成果當作自己學識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標識。這裡,教學成績、優質課、教學研究三位一體,三角互補,立面組合,缺一不可。課題研究成果、科研論文的發表,都是優秀教師教育思想的集中凝練。在工作中,我們大力倡導教師教學研究,並給予研究型的教師一定的政治和經濟地位,不失是一種明智之舉。 2006年河北省邢臺市教育局經過層層遴選,評出了代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特點的"六十名首屆名師",隨後根據他們的事蹟輯錄了

《邢襄名師風采錄》一書。從他們的事蹟來看,這六十位名師都是集教學、教研於一身,各有自己的教學個性、研究成果和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他們當中,有的對課堂教學見識不凡,有的對升學考試探究精深,有的對學困生的轉化棋高一招,有的對成人教育頗有見地,他們毫無疑問是研究型教師。

「誨人不倦」教師專業成長需要達到的三境界

邢襄名師風采錄

寫作伴隨教師成長。

教師是文化人,知識分子應該具有較高的文字駕御功力,要有流暢地記錄自己工作印跡的能力。我們看到,有不少教師,尤其是理科教師,一提到寫作,覺得難死人,不如做幾道算式題得心應手,於是只好放棄。也有一些教師,認為寫作就是為了評職稱、評模範,除此之外毫無用途。倘若我們把寫作定位在"晉職""評模"上,那未免有點太狹窄了。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就應該將寫作伴隨自己的教學生涯,養成一種自覺行為,實現對自己工作的經常性總結與回顧。教師寫作的意義在於:總結教學中的得失、提升理論素養、梳理教學思想、提煉教學理論、促進教學思考、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我從事教師工作26年,教學之餘,喜歡將自己的教學得失付諸筆端,願意把自己的想法通過報刊與大家共同分享,每每被報刊採用一篇(那怕是幾百字的小文),我都感到欣喜,有著一種成就感。試想,一個教師如果沒有寫作的想法,不能把自己教學中的得失給予總結,不能將自己一生的教學經驗留給後人,那豈不是十分可悲的嗎?教師要想提升自己,就要拿起筆來記錄自己的教學痕跡,總結教學得失,把經驗教訓昭示給後者,以此豐富教育理論的寶庫,把寫作當成一種樂趣,伴隨自己走完教書生涯。

教師應當確立自己的成長規劃,"規劃"要突出教師不斷髮展和全面發展的主題,倘若把"規劃"分為三個部分的話,那麼這"三步曲"將是:充實自我——無私奉獻——昇華理論。我們既然毫不猶豫選擇了教師,已經十分坦然地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事業,那麼就應一如既往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教師的職業是神聖的,教師應該有自身獨特的成長個性,他將追隨聖人的足跡去超越自我,自始至終把讀書、育人、求索作為自己成長的三大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