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將領中有“三李一王”,為什麼說這三李比不上這一王?

大不列顛的帝王

我是“紅雨說歷史”,三李一王是國民黨四位著名將領,因為四人籍貫是山東,所以合稱“三李一王”。他們四人都曾學於大名鼎鼎的黃埔軍校。三李: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生。一王:王耀武是黃埔軍校三期的學生。

功是功,過是過,他們雖然是國民黨將領但是四人都為抗日戰爭做出傑出貢獻,我們就從他們參與抗日戰爭這一方面談談:

李仙洲:參加忻口會戰,作為師長頑強抵抗日軍進攻,深受重傷。




李玉堂:抗戰史上聞名中外的三次長沙大捷中擔任第十軍軍長,為戰爭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李延年:參加淞滬會戰,臺兒莊戰役。宜昌江防守備戰和宜昌攻堅戰和日軍激戰五個月,日寇未能前進一步

王耀武:人們說“寧碰閻王,莫碰老王”王耀武官至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抗日戰爭淞滬會戰,蘭封會戰,長沙會戰,雪峰山戰役顯示出其卓越的軍事才華和能力。


這樣三李一王能力一目瞭然,確實三李不如一王。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三李是三位山東籍將領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都是黃埔一期生。此三人都是抗日優秀將領,算不上名將,但是卻是比一般的要厲害許多。而抗戰結束後三李在山東又統歸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部下,而王耀武也是黃埔子弟,只是其是三期的。

通過對比三人抗日時期的一些戰鬥,我們可以分析三李不如一王。

李仙洲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仙洲率部開赴華北,與宋哲元的第29軍。發起了保衛南口、忻口的戰役。1939年秋,率部由移防的襄陽、隨縣等地。1940年春,又移防皖北阜陽,在渦陽、蒙城、太和一線同日軍作戰。

李會打仗,戰術能力強,而其待人十分親切,部下都十分尊敬他。在忻口一戰,李以軍長之身在前線指揮,被日軍打穿胸部,其手下士兵不顧日軍炮火。硬是以犧牲13人的代價把他抬到了後方搶救。

李延年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當時的李延年任第2軍軍長,參加了上海的“八一三”抗戰。面對囂張的日寇,其部頑強抵抗,拉鋸式戰術與敵激戰數月之久,戰鬥結束後,其部連排級軍官悉數陣亡,隨後到武漢重新整編。

徐州第五戰區臺兒莊,李部擔任截擊日軍由海州、魯南調來參戰的兩支援軍。此一戰擊敗日軍兩個號稱王牌的師團,震驚中外。之後,李延年所屬第2軍集體立功受獎,李升任第11軍團長兼第2軍軍長。同年夏秋,李部又參加了保衛徐州、武漢等戰役。

1940年李部進駐湖南省常德,先後參加了湖北省宜昌江防守備戰和宜昌攻堅戰。與日軍交戰四五個月之久,雙方都損失慘重,但直至日本投降,日軍未能前進一步。

李玉堂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李玉堂率部參加上海“八一三”抗戰,同年,被提升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軍軍長。在1939年率部在武寧阻擊日軍,數次打退敵軍,被總部稱為“泰山軍”稱號。同年10月,日軍進攻長沙,李部參加此次會戰打,並且取得長沙抗日的三次大捷。

王耀武

王耀武幾乎參加了國民政府發起的所有抗日大會戰。

淞滬抗戰:1937年七七事變後,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從漢中前往上海,參加淞滬抗戰。戰後五十一師與五十八師合編成立七十四軍,以俞濟時為軍長。之後七十四軍成為國民黨抗日勁旅,王耀武成為七十四軍的一員主將。

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初,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參加南京保衛戰,奉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的命令,負責淳化鎮、牛首山一帶的防禦。此役從12月7日開始到13日結束,中國軍隊頑強抵抗日軍6天,終因武器懸殊而撤退。

蘭封會戰:1938年5月,王耀武率五十一師參加蘭封會戰,與日軍土肥原之第二師團激戰於河南三義寨附近,重創日軍。

萬家嶺戰役:1938年7月,王耀武率部參加萬家嶺戰役。五十一師協同國軍其它部隊與日軍激戰數週,傷斃日軍4000餘人,取得萬家嶺戰役的勝利。戰後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仍兼五十一師師長。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6月,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軍長。9月,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奉命攔截向長沙進犯的兩個師團的日軍,激戰於贛北重鎮高安。王耀武運用反包圍的戰術,經過3天激戰,收復高安城。
上高會戰:1941年春,王耀武率部參加了江西上高會戰。3月15日,日軍合擊上高縣城,王耀武令五十七、五十八兩師進入第一線。在爭奪雞公嶺戰鬥中,擊斃日軍1000餘人。24日,在白茅山戰鬥中,王耀武指揮預備隊先後發起7次衝鋒,斃敵2000餘人。
浙贛會戰:1942年4月,王耀武率部參加浙贛會戰,在衢州、江山一帶與日軍展開激戰,延緩了日軍西犯的企圖
鄂西戰役:1943年4月,王耀武率部參加鄂西戰役,七十四軍經石門對湘北松滋縣日軍側背攻擊,並截斷日軍交通線。此次戰役結束後,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仍兼七十四軍軍長。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日軍糾集7個師團約10萬人進攻常德,王耀武率七十四軍參加常德會戰。
雪峰山戰役:日軍以坂西一良中將為指揮,糾集6個師團的兵力,約10餘萬人,沿湘黔公路向芷江進犯。王耀武率十八軍、七十三軍、七十四軍、一OO軍及湖南省吳奇偉所率保安部隊共約30萬兵力迎擊日軍。戰役歷時近兩個月,日軍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後來中國軍隊從防禦轉入進攻,日軍潰不成軍。

小司馬遷論史

王耀武在國軍中火箭式竄升,全賴所率領之“抗日鐵軍”第74軍在抗日戰爭中的不二武功,逐漸成為蔣介石和國民政府軍委會仰仗的王牌悍將。抗日戰爭爆發時,黃埔三期的王耀武僅以51師師長之身參加淞滬會戰,戰場編入新組建的第74軍,軍長為蔣介石心腹俞濟時中將。

而此時黃埔一期的李仙洲已經是第92軍軍長(駐山東),李玉堂是第8軍軍長(駐江西),李延年是第2軍軍長(駐福建),從正常的軍官升遷速度看,此時四人軍職是基本合理的,一期生苦戰十年終於熬到軍長,三期生表現出色混到師長。



(李仙洲)

世人之所以將這四個人捏成一起比較,是因為全部是山東大漢,黃埔軍校裡妥妥的老鄉。

然而就在這以後,王耀武開始了他的花樣升官之旅:1938年7月,第51師隨軍取得“萬家嶺大捷”,幾乎全殲日寇第106師團,戰後王耀武升74軍副軍長;1939年6月俞濟時調離,王耀武接掌第74軍軍長,率部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激戰三日收復贛北重鎮高安,威鎮九戰區。

1941年率部參加上高會戰,一舉打出“抗日鐵軍”稱號,第74軍獲“飛虎旗”,王耀武獲“青天白日”勳章;1942年率部參加浙贛會戰,阻敵西犯;1943年參加鄂西會戰,旋即升任第29集團軍副總司令兼74軍軍長。六年時間,王耀武從師級殺到集團軍級,已經與三位師兄基本拉齊。到常德會戰結束,1944年初王耀武終於轉正,成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下轄四個軍:第73、第74、第79、第100軍。

同樣是集團軍司令,一眼望去所轄部隊,就知道含金量了,王耀武統領的可是四個黃埔系精銳中央軍。



(李玉堂)

1945年初國府軍事委員會成立陸軍總司令部,以何應欽為總司令,宣佈組建四個方面軍:第一方面軍盧漢、第二方面軍張發奎、第三方面軍湯恩伯、第四方面軍王耀武,這就厲害了,因為另外三個雖然不是黃埔生,卻都是戰區長官級別的軍界元老,而王耀武不過是個黃埔三期生,三個姓李的一期老鄉仍然在集團軍司令的職務上原地踏步,王耀武已經後來居上。

此時,李仙洲任第28集團軍總司令(兩個軍),李玉堂任第27集團軍總司令(三個軍),李延年任第34集團軍總司令(三個軍),其中李玉堂集團軍就劃歸第三方面軍湯恩伯指揮,雖然四位都是中將,但級差高下立判。

王耀武司令官的第四方面軍不僅指揮老部隊第74軍,甚至下轄土木系老本、胡璉的第18軍!

(李延年)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王耀武率全副美械的第四方面軍大敗日軍第20軍坂西一郎部,取得“湘西會戰”的大捷,經蔣介石提議,戰後被推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年40歲。

“三李不如一王”,首先是戰功,然後才有老蔣的信任和器重,當然,王耀武會做人會做生意也有一定關係,按今天的話,雙商齊高啊。



(王耀武)


度度狼gg

1948年8月,大將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奉中央軍委命令,開始向濟南府集結。此時鎮守濟南府者,正是與粟裕有生死大仇的國民黨虎將王耀武。

王耀武是著名抗日將領,參加了幾乎所有的抗戰大型戰役。他帶領著74軍轉戰大江南北,長期擔任對日作戰的急先鋒部隊。一生戰績,顯赫彪炳,世人皆知“寧碰閻王,莫遇老王。”蔣介石讚揚他“善於帶兵,有智慧才能”。國民黨內部常有“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三李指的是三位國民黨李姓抗日名將,分別是李延年、李仙洲和李玉堂。三李是黃埔一期畢業,王耀武是黃埔三期畢業。四人又都是山東老鄉,在抗戰中都有大戰功。所以國民黨軍界有此一比,以示敬佩王耀武。

王耀武為人正直豪爽,個人品德高尚,是國民黨中難得的一位,私生活嚴謹的將領。他治軍嚴格,賞罰分明,強調紀律,以身作則。確實也當的起這“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1934年9月,受劉峙推薦的王耀武,出任國民黨新編補一旅旅長,參與國民黨對紅十軍團的“圍剿”。在黃山譚家橋,初出茅廬,獨立作戰的補一旅圍殲了紅十軍團,總指揮方誌敏被俘,紅軍優秀將領副總指揮尋淮州壯烈犧牲。時任參謀長的粟裕,在方誌敏命令下,帶領四百戰士突圍,只以身免。紅十軍團雖然全軍覆沒,但他留下的革命火焰,將再次捲土重來。


此次濟南對戰王耀武,必將是一次艱難的攻堅戰。中央軍委異常重視,毛主席親自指定,由養病的大將許世友擔任攻城先鋒部隊。主席希望作戰勇猛的許世友,能壓制同樣勇猛著稱的王耀武。

得知華東野戰軍異動的蔣介石,立即命令整編74師和整編83師,邱清泉的第二兵團,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和李彌的13兵團集結待命,準備增援濟南。

早已定好“攻濟打援”作戰方針的華東野戰軍,正嚴陣以待,那裡能讓蔣介石如願呢。

濟南城內的王耀武,制定城防計劃,設立東西兩個防禦戰區,重點放在西方機場方向。


陳毅元帥曾讚揚王耀武是“”國民黨中少有的明白人”。粟裕也深知王耀武厲害,建國後有一次,他一位部下問他,國民黨將領中誰最為出色,粟裕毫不猶豫回答:“杜聿明和王耀武。”而兩人之間粟裕更看重王耀武,因為“杜聿明只會打勝戰”。此次為激勵士氣,也為了自己犧牲的戰友,他親自定下口號“打到濟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16日,濟南戰役正式打響,激戰兩天後,負責防守西方機場的整編96師師長吳化文約2萬人,不願意繼續內戰,陣前起義,王耀武大勢已去。

已知必敗無疑的王耀武,向蔣介石發出急電,要求向北援軍方向突圍,蔣介石回電嚴加斥責,要求固守待援。

看完回電的王耀武,在電報上“固守”兩字上畫了四個圈,“援軍”兩字上畫了四個叉。隨即召開旅長以上軍事會議。



此時的王耀武,再次顯示出他忠於國家而不是私人的愛國名將風采。

他說道:“作為軍人,我們早已以身許國,這場戰爭,內有叛逆,外無援兵。我們已持續了八日八夜,已盡到責任。此不同於抗日,不必萌發輕生的念頭。現在大勢已去,已到了事不可為的地步,希望大家各自珍重。”

講話結束,王耀武下令疏散老幼婦孺,釋放所有在押共產黨人和解放軍戰士,禮送出城併發給路費。

9月24日,濟南宣告失守,對部下發表珍重講話後的王耀武換上老百姓衣服向東逃亡。幾日後在壽光縣被被抓獲。


一代名將,始於紅十軍團,終於紅十軍團。

被俘的王耀武作為戰犯服刑。但國家並沒有忘記他為國家民族立下過的功勳。服刑期間,王耀武因為自己曾經俘獲過方誌敏,時常內心不安,得知消息的毛主席,託人帶話給他:“你在抗日戰爭中立下大功,是人民英雄,人民不會忘記你對民族的貢獻。好好改造,人民歡迎你回來。”王耀武非常欣慰。1959年,王耀武被國家第一批特赦,後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終於又回到他一生守護的人民中間。被特赦後有人問他最想見誰,他脫口而出:“粟裕”。


滄海歷史春秋

這是四人都是山東的漢子,而且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都是在抗日戰爭中頗有戰績的國民黨抗日名將,三李一王分別是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還有一個王耀武,王耀武這個名字大家想必都很熟悉,堂堂74軍的軍長,是能讓日本人恐懼的抗日名將,而其他的三個人相比於王耀武名氣卻顯得小了很多,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三李一王中的其他三李在名氣上比不過王耀武呢?我覺得有幾個最主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王耀武他會“做生意”。

王耀武在就讀黃埔軍校之前,曾經是城裡餅乾店的店員,在餅乾店工作的時候,他見慣了各種各樣的人情世故以及做生意的方法,雖然他後來讀了黃埔軍校並且功成名就的時候,他曾經學習下來的生意經仍然留存在了他潛意識裡,除了是一個將軍之外,他還是一個“商人”。


王耀武很會做生意,他成為國民黨軍隊長官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拿軍餉去開設工廠,並大賺特賺的賺錢途徑,國民黨當時的其他軍官們大都是從軍餉中吃拿卡要富了自己的口袋的。

王耀武會做人以及他的上下打點

而王耀武做的就是自食其力的事情,他最後在成為富翁的時候並沒有拿這筆錢胡吃海喝的揮霍,而是向當時國民政府內的眾多高官上下打點,收買了國民黨高層的心,所以在很多時候他無論任職還是領兵的時候都會受到很大的幫助,好的武器、好的戰場都會優先選擇分配給他,在蔣介石的面前更是會極力的奉承王耀武,使王耀武在蔣介石的面前佔據了不小的地位。

王耀武不僅僅只是收買上層,他對於自己麾下的士兵們也是毫不客氣的,他會將很多的利益收入分配給士兵們,所以士兵們自然就不會做反咬他一口、向上舉報他的事情了,士兵們在作戰的時候也更加的賣命起來,這就是王耀武將生意做到軍隊中的狀況。

王耀武傍上俞濟時這根蔣介石心腹干將的大腿

還有最為重要的是在王耀武51師和58師合併為74軍的時候,74軍的軍長是俞濟時,這俞濟時的叔叔是蔣介石從小玩到大的好友,在蔣介石發跡後,也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高官。


俞濟時也憑藉著自己叔叔的原因成為了蔣介石的心腹干將,即便他後來犯下了很多的錯誤,也被蔣介石毫不猶豫的原諒了,在蔣介石的手下雖然能力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蔣介石的信任才是在國民黨部隊中最為吃香的東西。

王耀武的軍隊在和雨季時的軍隊合併後,他就憑藉著他生意人的敏銳眼光,緊緊的傍上了俞濟時的大腿,俞濟時這個人打仗不行,但是他受老蔣的信用啊,所以接下來王耀武專門負責打仗,俞濟時則負責軍隊中以及國民黨內部的周旋,正是憑藉著俞濟時的這份關係,74軍成為了蔣介石的真正心腹部隊,這才能在後來的日子裡大放異彩。

王耀武會炒作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長沙會戰的時候,王耀武正在薛嶽的部下於長沙一帶跟日本人展開了激戰,這一場戰役中日本人慘敗而歸,但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為了以壯軍威以及給自己獲取利益,所以薛嶽向上和向媒體通報了軍情,聲稱全殲了日本的師團。

雖然國民黨內部和日本人對事情的真相都早已明瞭,但是百姓們不知道啊,所以他們就信以為真了,作為生意人出身的王耀武,自然也沒有放棄這個機會,他藉著薛嶽的大船將自己的74軍炒作了起來,最終甚至連國外的報紙上都出現了王耀武的身影,王耀武也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名聲。

能打是王耀武真正的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最為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王耀武和他的74軍能打、敢打、善打。


在抗日戰爭中,王耀武的74軍是真正的鐵軍,日本的師團雖然編制跟國民黨的軍一樣,但是他們憑藉著精銳的武器以及專業的訓練,日本的師團在很多時候是能以一敵六中國的軍隊的,但是這種優勢在王耀武的74軍面前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74軍是能和日本的師團一對一作戰而不落絲毫弱勢的,在很多時候甚至能經常重創日本的師團部隊,也因為王耀武74軍強大的戰力,王耀武和74軍也因此受到了日本人的敬畏,他們將74軍冠上以了一個名號,那就是"支那第一恐怖軍”,在這個名號裡面包含了日本人對74軍實力的深深認同,王耀武也因為七十四軍的能打獲得了當時代表至高榮耀的青天白日勳章以及中正劍,都是蔣介石親手授予他的榮耀。

王耀武是真正帶領74軍走向名聲巔峰的人,王耀武也在他擔任74軍軍長的時候,帶領著74軍征戰了全國各地,立下了天大的功勞以及奠定下了諾大的名聲。

所以說以上就是我覺得王耀武之所以比其他三李名聲要大的原因,王耀武和他們一樣都是很能打仗的人,甚至比他們了還有著少許的優勢,除了能打的原因王耀武還很會做生意,會抓住各種機會發展自己的軍隊,會通過各種渠道提高自己軍隊的名聲,正是因為憑藉著這眾多的因素才導致了王耀武在名氣、以及人們的潛意識裡比其他三李還要厲害的原因。


孤客生

這“三李一王”指的是國軍將領李仙洲、李延年,還有李玉堂,這三人都是黃埔一期生,也算屬於黃埔生中的老大哥了,而這“一王”便是大名鼎鼎的王耀武。其實拋開這四人的軍事能力不說,他們還都是山東籍將領,但是在抗戰勝利後,王耀武可謂是光宗耀祖,一舉成為了國民政府當時山東的軍政一把手,而他的這三位同鄉兼黃埔老大哥卻並無此殊榮,這是為何呢?




其實這“三李”呢,你放在眾多的黃埔生裡面,那也絕對不是庸才,也算是九死一生脫穎而出的戰將,尤其更是第一期黃埔畢業,可謂有著十足的政治資本,老蔣對於他們的依賴程度可以說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王耀武卻是一個三期生中的幸運兒,這點別說區區“三李”,就是一期生中的胡宗南之流也比不得。這王耀武為何幸運呢?其實說幸運也並非幸運,正所謂一功將成萬骨枯,一場抗戰成就了老王的大名。



在抗戰初期國軍可謂損失慘重,一些精銳德械師幾乎全軍覆沒,在這種情況下,國軍需要的是那種既能帶兵又懂得打仗的人物,王耀武正好是那種類型的。在其接受俞濟時的七十四軍時,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並沒有多麼強大,可以理解為不出色,但在老王接手後的短短几年,七十四軍風貌大變,歷經數次血戰,其中更是取得了萬家嶺大捷、常德血戰、上高戰役、雪峰山戰役等多次勝利,被老蔣授予“飛虎旗”,到抗戰勝利後,七十四軍直接搖身一變成為了國軍五大主力之一,全美式裝備,而且被很多人奉為五大主力之首,也就是日後的整編七十四師,而這支部隊正是老王的發家起底部隊。



反觀這“三李”就比較悲催了,雖然早期軍階都比王耀武高,而且之後官做的一個比一個大,不是戰區司令就是綏靖公署主任,但是卻沒形成自己的派系,沒有帶出有影響力的軍隊,這點他們首先就比不上王耀武。而在王耀武抗戰功成名就之後,他的心腹手下也走出了很多戰將,尤其張靈甫深受老蔣寵愛,老蔣對於王耀武的治兵能力是極為看重的,所以同樣做為山東人,只有老王回家當省政府主席了,而且還成為了國民黨的中央委員,就一點來說,直接碾壓一眾黃埔一期的大員。

縱然“三李不如一王”,那也僅僅是對王耀武而言,相比於他人,這三李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們在抗戰中都有過巨大的貢獻,只不過這風頭,似乎老王更大點而已。


風流倜儻張四少

“三李一王”指國民時期蔣介石門下的李仙洲、李延年、李玉堂、王耀武。此四人全都出身黃埔軍校,且系山東老鄉,故有“三李一王”之稱。

黃埔軍校是臥虎藏龍的軍官培訓根據地,按理“三李一王”的軍事能力應該不相上下。然而,為何傳言三李不如一王呢?

作為身系萬千士兵性命的領導者來說,一個決策都可能成為成敗的關鍵,而這也直接導致了“三李一王”後來不同的命運。

一、李仙洲萊蕪戰役全軍覆沒

1947年,萊蕪戰役打響。當時李仙洲在前線已經佔領萊蕪,準備一鼓作氣深入敵營,然而共黨早就想好了誘敵深入,然後一網打盡的良策。不出所料,李仙洲兵敗如山倒,帶領的六萬精兵被全數剿滅。

這次敗北成為李仙洲輝煌戰場史上的奇恥大辱。

二、李延年未解黃維之圍

1949年的淮海戰役,是決定全民局面的一場戰役。共軍經過詳細計劃,同樣利用誘敵深入的方法,費盡千辛萬苦“啃下”了蔣介石的“王牌軍”黃維軍團這塊“硬骨頭”。蔣介石慌忙火急地派李延年前去營救。

李延年久在沙場,已顯疲態,馬上又奔赴這場硬戰,實在有些吃不消。他的出馬,終究未能力挽狂瀾。

解救黃維之圍失敗,導致他受了十年的牢獄之災。

三、李玉堂兗州失守,投共被殺

1948年,李玉堂指揮兗州戰役,當時共黨採取切斷兗州與外界聯繫的方式,再將兗州進行圍剿,兗州國軍猶如困獸,做垂死掙扎,終究迴天乏力,共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兗州失守,國黨大勢已去,李玉堂中共地下黨員的妻子和妻弟說服他投靠了共軍,誰知卻被蔣介石知曉,氣急敗壞之下,蔣介石下令擊斃了李玉堂。

可憐一代梟雄,結局不是戰死沙場,卻是死於非命,實在令人嘆息。

四、王耀武戰功累累,加官晉爵

王耀武,如同他的名字一般,打仗屢戰屢勝,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佳績。

1937年,王耀武參加淞滬會戰,成為七十四軍的一名得力干將;

1938年,萬家嶺戰役後,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

1939年,第一次長沙會戰,王耀武升任七十四軍軍長;

1943年,鄂西會戰,王耀武升任第二十九集團軍副總司令;

1944年,常德會戰,王耀武升任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1945年,雪峰山戰役,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軍總司令,後因此戰被提拔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而這些,不過是王耀武身經百戰中的幾次戰役而已,沒有雄厚的實力,清晰的頭腦,準確的判斷力,是無法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的。

他帶領的七十四軍,連日軍都稱之為“中國第一恐怖軍”,可見其能力超群。正因如此,王耀武一路官運亨通,最後坐上了省主席的寶座。

因以上幾點,所以有了三李不如一王的說法。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雖說三李不如一王,但三人並沒有聯手抗敵過,若強強聯手,以他們黃埔軍校的出身,系眾多榮耀於一身的王耀武也未必是他們的對手。

不過,都是中國人,也都是為中國和平而戰,所以也無需因比較而讓他們同室操戈。他們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爭得一席之地也必是能力超群的,我們應取其糟粕,留其精華,記得他們也曾是為中國解放立過赫赫戰功的英雄之輩!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黃埔軍校中的“三李一王”李仙洲、李玉堂、李延年和王耀武是國民黨中有名的高級將領,其中“三李”是黃埔一期出身,王耀武則是黃埔三期;另外他們還都是山東老鄉,李仙洲是長清人,李玉堂和李延年是廣饒人(堂兄弟),王耀武是泰安人。

但是“三李一王”的最後歸宿卻大相徑庭,其中兩人在解放戰爭中被俘,兩人去臺灣,李玉堂去臺後因通共被殺。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三李一王”的主要情況。

一、李仙洲

李仙洲1894年生於山東長清縣,年輕時曾經在當地教書,1924年經孟民言(時任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委員)、王樂平(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委)介紹,參加黃埔軍校考試,與山東省的李玉堂、李延年、王叔銘等人一起被錄取,1924年5月到校學習。在同期同學中,李仙洲年齡最大,並且已結婚生子,所以被同學們稱為“老大哥”。

1924年年底,黃埔一期學生畢業,李仙洲隨之擔任了黃埔軍校教導第一團排長,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征。北伐時,李仙洲在何應欽部擔任營長,期間升任團長。北伐勝利後,李仙洲隨蔣介石南征北戰,抗戰爆發前擔任了第二十一師師長,不久便編入湯恩伯部參加抗戰,此間李累官至第二十八集團軍總司令。1946年 ,李仙洲轉任徐州綏靖公署第二綏靖區(濟南)副司令,成為黃埔三期同學王耀武的副手。

1947年初,李仙洲在萊蕪戰役中受傷被俘,後來在東北戰犯管理所和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關押學習,1960年特赦。1962年,李仙洲擔任了山東省政協秘書處專員,1978年被推舉為全國政協委員,1988年在濟南去世,享年94歲。

二、李玉堂


李玉堂1900年生於山東廣饒,1924年5月,經國民黨山東省主委王樂平介紹南下廣州黃埔軍校學習。他的經歷與李仙洲基本相似,抗戰中擔任第十軍軍長,在長沙保衛戰中重創日寇,名揚中外。抗戰勝利後,李玉堂擔任徐州綏靖公署第十綏靖區司令,駐節山東兗州。在兗州戰役中,李玉堂全軍覆沒,隻身逃跑,隨之閒居滬上。1950年,李玉堂復出第三十軍軍長,駐軍海南島。當時中共策反李玉堂成功,但因信息不通,未及起義李玉堂便隨軍撤退至臺灣。李玉堂去臺後仍與中共聯繫,後被臺灣情治機關察覺,李玉堂夫婦被逮捕殺害。1983年,山東省政府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

三、李延年


李延年是“三李”中的小老弟,1904年生於山東廣饒,和李玉堂是同宗堂兄弟,1924年考入黃埔。李延年參見過東征、北伐、國共內戰和抗戰,抗戰中擔任第三十四集團軍司令官,抗戰後任第十一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山東挺進軍司令官,主持山東受降工作。當時人們都以為李延年會擔任戰後山東省政府首任主席,但不知為何,後來卻換成了資歷較淺的王耀武。李延年調徐州“剿總”副司令,後又到上海、福州主持防務,1949年 8月逃臺,1974年去世。

四、王耀武


王耀武與李延年同齡,1904年生於山東泰安,1925年初入黃埔三期,比“三李”晚了大半年,在“三李一王”中資歷最淺。

王耀武經歷與三李差不多,也是先後參加東征、北伐、國共內戰和抗戰。抗戰中,王耀武曾任第七十四軍軍長,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前身。對於這個任命,王耀武后來在《自述》中回憶說:“那時非常感激蔣先生對我的賞識,下決心把七十四軍整訓好,使其成為紀律好、能作戰、不怕死、聽指揮的部隊。”

1945年1月,國民政府成立陸軍總部,以何應欽為總司令,下轄四個方面軍,王耀武升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與老資格的盧漢、張發奎、湯恩伯三人並駕齊驅。抗戰勝利後,王耀武在湖南主持受降。1946年初,王耀武被任命為任命為第二綏靖區司令官,駐軍濟南。蔣介石還安排李玉堂擔任王的副手,但王耀武曾是李玉堂部下,如今官階倒置,不好相處,於是王婉言謝絕。同年,王耀武又擔任了山東省政府主席和山東統一指揮部主任,獨擋一面,負責整個山東事務。王耀武后來在濟南戰役中被俘,1964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去世。

(王耀武公館)室內外陳設和那天宴會的豐盛,在那時的桂林都屬罕見,最有趣的,主人(王耀武)曾不斷問我們:“照外國規矩,此時應酌什麼酒?照國際慣例,此時是否應遞上手巾?”可以說,主人很謙虛,“每事問”。也可見那時他已有雄心,抗戰勝利後升任方面大員了。

從細節上,就可看出一個人素質及水平的高低。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國軍中的“三李一王”分別指山東籍將領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和王耀武,其實最早的說法是“山東三李”,因為李氏三人都是山東籍,而且都是黃埔一期生。然而同樣出自山東,黃埔四期生的王耀武將軍卻後來居上做了山東省主席,並且三李也成了他手下將領,所以很多人就改口成“三李一王”,而且還認為“三李”比不上“一王”。



單單看官職王耀武力壓三李一籌,但除了官職,作為軍人,王耀武的作戰指揮能力也是遠高於三李,這也是認為“三李不如一王”的重要原因。

李仙洲指揮的萊蕪戰役中,三天被解放軍剿滅了六萬人,氣的陳誠大罵李仙洲飯桶,“就是六萬頭豬讓解放軍抓也不只抓三天”。


李延年在淮海戰役中受命去解黃維兵團之圍,結果把自己差點給搭進去了,之後和解放軍作戰也是屢戰屢敗,最後被國民黨送上了軍事法庭,判了十年囚禁。

三李中的李玉堂我曾經有過單獨介紹,他在解放戰爭的海南戰役中本想起義,事先都已經和解放軍談好了,結果因為自己的遲疑不決,直接被解放軍攻克了海南,到了臺灣以後事情敗露,被蔣介石下令處決了,但在大陸這邊李玉堂被山東省追認為了革命烈士,也算是一個交代。



和他們相比王耀武就要好很多了,國民黨五大王牌部隊之一的七十四軍就是王耀武在淞滬會戰時期受命組建起來的,後來王耀武就帶著七十四軍參加了南京保衛戰、蘭封會戰、萬家嶺戰役、第一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戰役、常德會戰、雪峰山戰役等戰役,打出了中國抗日軍隊的威名,侵華日軍把七十四軍看成“中國作戰能力最強部隊”。


雖然後來內戰王耀武被解放軍俘虜,但和李仙洲之流相比,王耀武還是要強過他們很多的,而且抗戰時期王耀武將軍的表現遠勝三李,所以“三李不如一王”這句話我個人覺得沒有錯。


一樹梅花一放翁

古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近有“三李不如一王”。這一王是誰?難道這一王比諸葛亮還厲害?那三李又是誰?這三李還比不過臭皮匠嗎?為啥有人認為“三李不如一王”?福垊為您,撥雲見日,細說端詳。


抗戰名將中最帥的是張靈甫,名氣最大而最長壽的是號稱戰神的薛嶽,戰績最大卻名氣最小的是羅卓英,最具才華而又最低調的是王耀武。王耀武(1904-1968)字佐民,山東泰安人。農家子弟,幼習四書五經,長(zhang)考黃埔軍校,為三期生。在圍剿中崛起,日本侵華伊始,就衝向前線!



1938年5月,19集團軍(總司令薛嶽)74軍(軍長俞濟時)51師的王耀武在蘭封(蘭考縣境內)會戰中重創土肥原賢二(1883.8.8-1948.12.23)第二師團軍。7月斃敵3000打贏萬家嶺戰役,升任74軍副軍長。



1939年6月任軍長收復高安城。1943年11月,57師失守常德城,王耀武率51師反擊,在他部配合下,六日即復常德。1945年4月,其任第四方面軍司令打雪峰山戰役。此役歷時兩月,斃傷敵28174人,俘虜軍官17人,士兵230人,戰利品無數。此役勝利,使剛40歲的他,當選為中執委員。他的74軍南征北戰,無往不勝,贏得了抗日鐵軍之稱。

時人謂“寧碰閻王,莫碰老王”。



他還真比諸葛亮厲害,諸葛亮北伐勞而無功,雖然來去自如。他會打仗還會做生意,勤奮好學,治軍嚴明,人品好人緣好,張靈甫即為其部屬。張靈甫殺妻而他與妻相敬如賓。仕途也順先後任24集團軍總司令,第4方面軍司令官。但薛嶽、王耀武一遇粟裕將軍就敗了。這是為什麼呢?

1968年,老王被Red Guards碰到,耀不如要,病逝。

有道是長江前浪推後浪,後來者居上,而王耀武正是後來者。三李就是那個前浪——黃埔一期。三李:李仙洲(1894-1988)、李玉堂(1899-1951)、李延年(1904-1974)。他們來自山東,乃人中龍鳳。那怎麼就三李不如一王呢?



李仙洲,最年長最長壽最有福,真應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那句話。

抗戰爆發後,他以21師師長參與忻(xin)口會戰,率部進攻,敵人火力兇猛,子彈擊中其胸部。卻大難不死,原來他在呼氣時中彈,此時肺部收縮,子彈恰從兩肺間穿過。1984年任南京黃埔軍校同學會名譽會長。



李玉堂,與李仙洲相比有些不幸,但戰績較好。1939年,時任8軍軍長的他,率部在幸福(棺材)山獲勝。兩個名字,對他來說是幸福山,對敵來說是棺材山。全軍立功,授“泰山軍”。王耀武是泰安的,但他家不是泰安,而是東營廣饒的,跟下面這一李同鄉。1939年,在長沙更是打出了人生巔峰。1939年8軍改為10軍,其任軍長駐長沙。1939年10月至1942年1月,日軍三次攻長沙,皆被其擊退。1951年大陸策反他,被蔣發覺,於臺北被殺。



李延年,出身地主,聰明勤奮,20歲一舉考上黃埔一期。早在1928年4月,日軍在濟南,他緊握手槍,高呼:“退後一步者,斃!”。激戰三日,各自罷兵。隨後發生濟南慘案!1938年5月,時任二軍軍長的他,助戰臺兒莊,一舉全殲敵軍王牌師團兩個。1944年5月在師、團長不戰而潰的情況下,李延年一邊正軍法,一邊準備反攻,士氣大振,四日即復我陣地。解放時,他棄軍而逃,被蔣囚禁,一年後保釋,於1974年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