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儿童电影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给孩子看的电影,也是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但是其面向的观众不一定是儿童,也可以面向成人。那么今天我就借着《蜻蜓少年》这部电影,谈谈儿童电影最吸引人的两大要素以及正确的观影指南。

《蜻蜓少年》是根据陈志敏的原创短片《被称赞的孩子》改编而成的电影,在第五届北京青年影展上斩获年度男演员奖,同时入围年度电影名单。

影片的内容很接地气:导演陈志敏说,影片的取景地在他的老家方圆三公里内,演员几乎98%都是非职业演员,影片所描绘的故事也是我们出生农村人的身边事。

影片主要讲述了双胞胎兄弟暑假在家帮忙农忙的母亲,为了在城里来的女孩面前赢得自尊心,而努力练习自行车技术,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让人笑中带泪的故事.

这是一部以四个孩子和两个大人的生活经历,诠释农村家庭和教育的电影,导演通过几位人物的经历向我们传递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通过《蜻蜓少年》的故事内容和观众的评价,我发现很多观众都被这部电影所深深吸引.

那么今天我就借着这部电影和自己的观影经验,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三个方面来解读该儿童电影的魅力价值所在.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我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单独谈谈如何高质量的赏析一部电影.


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01.受众群体:

电影的受众定位失误,没有抓住孩子却虏获了70-90后的芳心

其实一提到儿童电影,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应该是迪士尼系列或者其他类型的动画片。它们有的讲述王子与公主的爱情,有的讲述小英雄成长记,也有的只是用孩子的思维讲述奇思妙想。但是《蜻蜓少年》只是讲述了一个80年代农村暑假,双胞胎儿子和母亲生活的故事。

所以接下来我将结合《蜻蜓少年》从两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受众人群并不是孩子:

①电影的受众群体大多数是拥有类似经历的人群,所以角色的生活经常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

《蜻蜓少年》中,电影的开篇就出现了一幅幅青山绿水,仙气缭绕的大山,再加上一头慵懒的老牛。马上吸引住了陪孩子进电影院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目光。以至于在评论里有人说:“看龙猫找童年,不如看《蜻蜓少年》找童年。”这是看了这部电影的大人的真实体验。开篇就把大人带进了午夜梦回的老家,或者是压力大时一定会想起的童年场所。

这部电影的取景,孩子生活的空间其实都是有针对性的。农田旁边的水沟、地里面的藕塘、星空下的竹床、水井里面的冰西瓜、村头妈妈浣衣服的池塘。一幅幅拼接起来的画面让人一下回到80年代的农村,那时候父母还没有出来打工,我们也没有离开家外出上学工作。一边看一边笑,笑出的眼泪里藏着想念,想念的的幼年时光,记忆里的爷爷奶奶,村子里的老人,善良的叔叔们,一起偷西瓜的小伙伴,那么多的人怎么后来就不见了?

其实这部电影里除了双胞胎的励志情节外,其余的各种设计都像是在翻拍我们这些大人的亲身经历,

每一个喜欢这部电影的人都喜欢自己的过去,一部电影能被人喜欢的最大因素就是它更容易踏进受众群体的内心,电影角色的日常生活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那个曾经为了偷一颗西瓜而和伙伴们半夜不睡觉的自己,所以角色的经历其实对应的是观众的情感。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最大受众群体是一批有着农村家乡情怀的中老年人,他们在农村长大,那山、水、池塘、田地、老牛都已经印记在他们的骨血里,就算多年不回去,对着电影,也可以刻画出家乡的样子。


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②儿童定位对于孩子群体没有角色代入感,就像大人看古装剧时的万般不解

电影中不光只有陌生的环境让孩子无法感同身受,另一个重要的因素还包括孩子的日常生活也有偏差。

基本上近几年的儿童剧都有一个相似的大背景:都市与科技。除了一部分电影的剧情设计,大多数儿童电影的情节或者道具都有手机,电脑,高科技等。

影片中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是村子附近的土路,田野里面的水库,种花生的土地,一切都围绕着生活的农村和父母种地的范围展开。孩子们的玩具是掉链子的自行车,田里面收回来的需要反复晾晒的稻谷,孩子们的日常是结伴在乡间小路上骑自行车,水库里游泳,或者是去藕塘里采莲蓬。

上述种种,跟现在暑假坐在空调房里面玩手机,平板,或者电脑的孩子来说没有相似之处。城里的孩子没有跳水库游泳的机会,也不能理解一群人灰头土脸骑自行车的乐趣。而现在大多数的农村都已经装空调连WIFI,去年暑假带女儿回去,村子里静悄悄的,就算是孩子也在家玩电脑,根本就没有趁大人午睡一群孩子出去菜地里摘黄瓜的场景。

在我看来,儿童电影想要吸引孩子的目光,就总得有一样留住他们的东西,生活环境,游戏节目,吃穿学习,同伴相处。哪怕有一样可以让孩子感同身受,孩子就愿意把目光转向你。而《蜻蜓少年》迷倒了一片大叔大妈,让人感叹,那就是我以前的生活。


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02.时代背景: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南下打工潮开始,以小家为缩影,展现了留守家庭妇女和儿童的生存现状

电影上映于2019年,但是电影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后,农村“打工潮”兴起时期。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

《蜻蜓少年》中双胞胎的父亲独自在广东打工,没读书的妈妈在家忙农活和照顾他们。电影中有2处对母亲的着重描述,这几个部分也是我反复看了又看的原因,每看一次就像在眼泪中看到了妈妈一样。

①花生地里母亲头晕,还不让双胞胎帮忙

一样的弯腰手扯,别人地里面还能看见男人的身影,而他们家只有单薄的三母子,母亲因为太过劳累,头晕靠着拉花生的板车,凯文担心母亲的身体,要求自己来抱花生到比自己还高的板车上,母亲就算累倒,也不愿意孩子做重力活。

小时候家里没有爷爷奶奶,爸爸为了赚钱去了广州打工,妈妈就算生病也要起来做饭和去地里除草。不一样的家庭,同样的父母。只有经历过,才知道当时母亲的坚强,孩子的害怕,和生活的残酷。而在外面为了省路费无法回家的爸爸。


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②晒外面的稻谷突然被雷阵雨袭击,妈妈无奈的骂老天爷

收回来的稻谷需要反复晾晒、干透才可以入仓,暑假时天天搬稻谷的场面还记忆犹新。不确定的阵雨突袭,一家人手忙脚乱还是慢了一步,被大雨淋过的稻谷如果处理不好会发芽,那么一年的辛苦就白费。妈妈和凯文来不及收稻谷,就被阵雨打湿,站在屋檐下的母亲生气又无奈的骂天公:“你个鬼棺材天,早不落晚不落,偏偏在我摊开谷的时候你就落,成心给我作对是吗?实在是没有你长竹篙,有长竹篙我捅得你也没有好日子过。”

阵雨开了个玩笑就溜了,对着老天爷出完气的母亲重新又把稻谷摊开,希望大太阳出现。凯文问妈妈:“刚刚收回去又摊开晒,等下又落雨呢?”妈妈也累,但是妈妈更知道:现在全是水更要晒,要不然很容易发芽。妈妈怕的是稻谷发芽吗?怕的是发芽后一年的收成就没有了,一个农村家庭经不起一次阵雨的玩笑。

对妈妈的每次细节刻画,都让我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处境更多了一份了解。打工潮的背景下,男人为了更好地帮助家庭远离老婆孩子,女人独子承担起农活,家务,孩子的重担。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写,通过一个小家,反映了90年代大部分农村家庭的真实写照。


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03.主题表达:

以留守儿童和妇女的视角强烈的表现出了农村家庭的生活面貌,升华了女性的自我牺牲、独立担当的主旨。

母亲洗衣服时晕倒落水,父亲回来了短短几天,在父亲要走的那天早上,母亲独自早起,为父亲准备了丰盛的早餐,还有自家的咸菜。父亲吃早饭时,母亲站在一旁那忧伤的神情,无助的双眼,父亲低头假装的视而不见,凯武假装睡着了不起来,凯文独自去了外面。一家人的离愁藏不住,但是也无可奈何改变不了。

大时代背景下,父亲的离家是必然,母亲和孩子的留守则是无奈。

影片的故事很简单,导演将镜头围绕一家人的平凡生活展开,在这种简单平凡的生活中,给我们传递了女性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将基于《蜻蜓少年》的电影内容,谈谈我对现实生活的两点思考:

①留守妇女儿童,你们才是家里面的顶梁柱

为了家庭而和丈夫分开,从此地里的重担,家里的人情,孩子的教育,全部在女人的肩膀上。失去了自我,也没有女人原本的笑容,缺少教育灰头土脸为生活操劳,这些不正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的写照吗?

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问题,但是女人和孩子在家却是常态,无论贫穷疾病,他们只有自己相互取暖。


从时代背景、受众群体、主题表达解读《蜻蜓少年》的艺术魅力


②父母受教育程度决定孩子的高度

在《蜻蜓少年》中,也有不一样的风景,从城市里回来陪女儿过暑假的之之妈妈,一个靠读书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幸福女人。有文化,会打扮,享受生活,做人做事透出的自信,不是钱能够带来的。

她和双胞胎妈妈教育的方式显然是不一样的,面对凯武的调皮,双胞胎妈妈第一时间想到的教育方式是以粗暴的打来解决问题。而从之之的知性,会做人,会说话,就可看出之之妈在之之身上倾注了多少时间和爱。

结语:

《蜻蜓少年》不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带有社会反思意义的电影。它给观影者的启迪绝不是表面所呈现出来的人物走向剧情,深藏在电影背后的意义才是我们应该挖掘的重点。

这部轻松搞笑的影片,除了告诉我们农村的风景,孩子的淳朴,他更让我们思考: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流失了什么,家庭和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去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