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為別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1、格局就是宏觀

像“格局”這種很模糊很籠統的的詞彙,我們有著各種各樣的解釋,我自己從一個學術的角度解釋就是——如果我們說這個人很有格局很有眼界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說這個人有很強的“正宏觀性”。

“宏觀性”是一個經濟學名詞,又可以稱作溢出效應,是指一個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對其他主體產生影響,如果好的影響,那麼就叫“正宏觀性”,壞的影響就是“負宏觀性”。

一家工廠生產的廢氣汙染了周邊的環境,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這是“負宏觀性”;如果一家企業綠化的周邊,為人們提供了愜意的生活環境,這是“正宏觀性”。

宏觀性是有一個前提,就是沒有產生交易,受到廢氣的汙染的人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工廠補償;企業的綠化也沒有收到錢,周邊的人也不用支付任何報酬。

人們都是會精打細算的,如果任由“宏觀性”破壞了正常的經濟體系,經濟運作就會受影響,工廠就會大排特排,也不會有公園建設。

所以,宏觀性必須要有政府部門的調控,對汙染的工廠進行處罰,從人們的稅收預留來建設利民項目。管理社會生產中的“宏觀性”,提高經濟的最高效率,就是有關部門的主要職責,也是政府的存在的意義。

“宏觀性”你應該有了大致的瞭解吧,但這和人的格局又會有什麼關係呢?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2 、受到尊敬的人都有正宏觀性

傳統經濟理論非常討厭“宏觀性”,因為它把每一個人都當做一個經濟個體,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會有宏觀性問題。

有問題的地方就會有論證,人其實沒有想象的這麼簡單,很多人肯吃虧,願意承擔宏觀性。

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信仰,沒有機遇時候,他們就會獨善其身,提升自我修養,只要機會來了,他們就會以天下為己任。

再比如,無論什麼時代,什麼地域,大家都對老師都是十分的尊敬,教授很容易被接受成為“一個有大格局的人”。

這是因為教育有很強的“正宏觀性”。

老師教育學生本身就是一種經濟活動,付出勞動,得到報酬,成本與收益至少要打平,就連孔夫子教學生,也要收10條幹肉,

但一個學生學習後成為社會人才,對國家社會產生貢獻,國家的教育水平提升,便利於整個國家的發展,就會有得到了好處的第三方媒介,但是這種好處並沒有補償給老師,所以說,我理解的教育是有“正宏觀性”。

絕大多數受人尊敬的職業都有他的正宏觀性,比如醫生、消防員、軍人等等。

宏觀性代表著功能溢出,一個人的做法中有宏觀性,說明這個人實際上對社會貢獻是大於他本人的收益,在社會公眾看,就是有大格局。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格局不就是從事慈善活動嗎?

並非如此。慈善它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好事,而“宏觀性”本身並不是目的,老師也是為了生活,只是客觀上他的活動為國家社會產生了貢獻。

做好事的人也要從中獲得利益,才能讓好的行為為普通大眾所效仿,才能產生“正外宏觀性”,起到社會產生好的榜樣。

所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我認為最能體現人的“格局”的兩句話。

那為什麼宏觀性產生的格局對人的生活如此重要呢?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3/5、偉大來自外部性

在戰爭年代,錢幣很容易貶值,人們就想尋找相對穩定的物品來代替貨幣,比如香菸等等。

但香菸的工廠一開始並沒有打算讓它成為貨幣,因為這會打擊人們消費,影響香菸的銷量。所以香菸的貨幣價值是一種外部性,並沒有給菸草工廠帶來很多的利益。

但是人們把香菸當成貨幣,迅速增加了“消費人群”,包括那些不抽菸的人,這種外部性還有助於品牌的傳播,最終獲得好處的還是廠商。

中國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那就是茅臺酒,茅臺酒由於具備了貨幣的性質,才成為了中國民間的奢侈品。

甚至我們可以說偉大的產品都是有宏觀性的,蘋果手機之所以偉大,讓全球這麼多人去接受它,追捧她,就是因為它帶給人們一個全新的體驗,全新的生活方式;我認為可樂也是一個變革的產品,因為它能為美國政府叩開一些封閉國家和地區的大門,來接受所謂的美國文化。

事實上,

企業也願意為產品的“宏觀性”買單,提升品牌形象,獲得更加長遠的利益。

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

企業家目的就是為了盈利,投入大把的成本創新也不一定能能帶來盈利,甚至有很多企業因為創新研發而破產,成果卻被其他企業“享用”偷取,所以創新實際上就是“宏觀性”。

但正是因為創新是“宏觀性”,所以商人和企業家才能推動社會進步的不可缺力量,所以創新才是企業家最被人尊敬的地方。

那麼,除了自己的職業以外,一個人如何通過“宏觀性”建立屬於自己的大格局呢?

4、如何通過外部性創造“大格局”

第一,將注意力集中在“得到”,特別是長遠的“得到”上,而不是“失去”。

為什麼說合租就是一個宏觀性,因為打掃房子會產生宏觀性,打掃人會覺得自己吃虧了。如果沒有一個制度去約束他們,結果就是大家都生活在很髒的環境中。

“防止宏觀性出現”的心理本身並沒有錯,但是會對自己的行為產生一個扭曲,它會降低你對待事物的品質,時間久了,一個很勤勞的人也變的很懶惰。

事實上,比得到一個“乾淨的環境”更重要的,是保持你自己勤勞的本質,這是更長遠的“得到”,這種不在乎“宏觀性”的行為,有句話叫“出汙泥而不染”。

第二,更注重“價值輸出”

有一種學習方法名為“費曼學習法”,核心就是“以教代學”,就是用分享的方法,讓自己更好更快的理解所學的內容,因為以“聽、看、讀”為主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遠遠低於以“講述、討論”為主的主動學習。

分享與付出是一種產生“宏觀性”最好方法,知識傳播的同時,自己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一個人的格局就在於“價值輸出”。

中國有一句話叫“財散人聚”——用“散財”方法來“聚人”。華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從小電子廠成為世界科技巨頭,任正非的公司持股也從100%一直縮減到1%,這是用“外部性”來建立人生格局的最好的例子。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第三、讓自己擁有更多不同的人生體驗。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為了體現它的重要性,我要另起一章。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大格局”的人


5、大格局者擁有百味人生

這裡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多數人都喜歡大城市的生活”。

理由有很多,比如說工作機會多,平臺也會很大,成功的幾率也會大很多;醫療教育資源更高級、文化娛樂設施也比小城市多,城市交通更加發達,大家都是陌生人,你再出格也沒有親戚來指責你,就連處對象選擇也更加的多……

這些就是大城市的“宏觀性”,大城市的人民和小城市一樣,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只是因為人多,容易產生很多小城市沒有的生活形態。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宏觀性”,每個人都在享受這些“宏觀性”。

所以一個城市的格局,來源於空間的大小、生活的高低、人們的思想層次、思想的多樣性……

人的格局同樣依靠這些“宏觀性”來建立,包括更加開闊的眼界,更加包容的思想,更多元的生活方式,更多創造的可能性。這些宏觀性的因素不會讓你立刻受益,但它會讓你成為一個有大格局的人,從容地選擇自己的人生,充分釋放自己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