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從來不缺技工?深度分析

思想者只管天馬行空暢想,思考戰略,提出各種建議,哪怕不切實際;批評者專門做挑剔性的工作,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思想者的建議,從而發現最優;實幹者則是從批評者優化後的建議中建立可實施的方案,將思想者的戰略意圖轉變為現實。

一個團隊如此,一個企業如然,一個國家也不例外。

德國社會則是一個理想的“迪士尼團隊”結構。德國不缺批評者,這首先是緣於社會大眾對批評的理性態度。更重要的是德國教育鼓勵學生獨立思維,不盲從權威,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元的思想造就了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

正因為社會的多元,德國產生了一批又一批偉大的哲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法律及經濟學者,如康德、黑格爾、尼采、叔本華、萊布尼茨、韋伯、洪堡、馮特、歐肯、博姆等人。這些仰望星空的大家可謂光芒四射,為德國乃至全人類奉獻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和財富。

如今的“德國工業4.0”就是思想者綻放的火花,引領了世界產業升級的潮流。思想改變世界,“德國工業4.0”戰略便是明證。


為什麼德國從來不缺技工?深度分析


除了批評者和思想者之外,德國實幹者更是人才輩出,他們以精湛的工藝技術創造了享譽世界的“德國製造”。雖然德國曆經風雨,但德國製造讓德國經濟穩健增長,牢牢地支撐了歐洲的危局。歐元區至今屹立不倒,德國製造功不可沒。

德國製造之所以如此強悍,關鍵是這個國家積蓄了豐厚的“工匠”資源,包括工程師、高級技工、普通技工。德國的工匠精神就是嚴謹、規範、一絲不苟,規定螺絲需要擰五圈,他們絕不會擰四圈半。無論是工程師還是普通的技工,每人都有一手絕活,有的是祖上傳承,但更多來自遍佈德國的職業學校、技工學校,甚至應用技術大學,此外德國行業協會的培訓和企業內部的實地訓練也非常普遍。

問題是,為何那麼多德國人甘願做技工而不是普遍追求高校文憑?


為什麼德國從來不缺技工?深度分析


在德國,做技工不丟人,他們在社會上同樣享受其他“高等職業”所擁有的聲譽和尊敬。在德國人看來,每個人所做的事情不過是分工不同而已,無論是政治家、教育家、企業家、工程師還是技工,他們僅僅是職業之別,不存在尊卑貴賤。德語“職業”一詞,意即天職或上帝的召喚,每個人從事的職業,從“天職”的意義上看都是神聖的。正因為如此,德國人做事認真負責,能靜下心來做好分內工作。

第二個原因是技工同樣也有很高的收入。普通技工2000-3000歐元的收入,一點也不比大學畢業生差,而且更好找工作。高級技工則是企業之寶,他們的收入更高,養家餬口已經不在話下,而且還可以買房買車,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就算是一人養家,同樣可以到國外度假或專注於自己的業餘愛好,比如名酒收藏、古董字畫收藏等,這些並不是只有受過高等教育人士才享有的“專利”。從職業學校畢業出來的同樣是人才,他們也有機會被派往海外工作,享受高工資和海外補貼。我的一個朋友從技校畢業後就職於辛克全球貨運,工作幾年後被分別派到北京和上海擔任技術主管,不僅能存下很多錢,而且每年還邀請父母到中國旅遊。

第三個原因是德國的教育通道對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非常暢通。從事技工的人,如果想“轉換跑道”,也可以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繼續深造,畢業後拿到國家承認的碩士文憑。當然也可以通過補習,取得“Abitur”(完全中學畢業文憑)後,同樣也可以申請綜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德國上學沒有年齡限制,屬典型的活到老學到老的範例。因此,如果大學課堂上見到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那根本就不足為怪。


為什麼德國從來不缺技工?深度分析


由於德國人具有普遍平等的觀念、技工也享有較高的收入、隨時可以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所以不少德國人寧願選擇做技工,而不是非要去比拼大學文憑。正因為如此,德國不僅有眾多“仰望星空”的思想家,而且也有大量“腳踏實地”的實幹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