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作者丨小朋

如果有人可以代替你懷孕,替你承受10月懷胎之苦你願意嗎?

面對這個問題,我想多數人會像我一樣有些遲疑,且不說代孕是否合理合法,我們多少都會懷疑一個問題:我只是提供了一個卵子,孩子沒有經過我的孕育,那我還是她的媽媽嗎?

電影《母語》講述的就是一個有關代孕的故事,這部電影由真實故事改編而來,於2012年在中國大陸上映。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電影中,張磬和方韻是一對還算恩愛的夫妻,他們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張磬是科學家在國外工作,方韻是國內電視臺的一名記者,倆人長期分居兩地,聚少離多。他們雖然結婚多年,但卻一直膝下無子。一邊是張磬的父母急著抱孫子,另一邊是夫妻倆年齡也越來越大了,要孩子成為了這個家庭裡比較緊迫的一件事。張磬本來在國外工作,專門回國為的就是和妻子生孩子的。對於方韻來說,她多次懷孕,最後都是意外流產了,再不敢輕易嘗試。所以當張磬提到要孩子時,她的態度是沒時間。得知這種情況後,張磬的朋友告訴他另一種要孩子的方式:找代孕。

方韻是不排斥找代孕這件事的,工作忙碌加上孕育上的挫敗感,讓她更傾向於這種選擇。於是夫妻倆人才找了美麗清秀的女大學生李妍代孕。張磬的精子,方韻的卵子,經試管嬰兒成功後,再把受精卵放進李妍的子宮裡,沒過多久李妍就懷上了。在生孩子之前,張磬幾乎都是在家工作並照顧有孕在身的李妍,而方韻大部分時候都忙碌於工作。

孩子出生了,作為觀眾的我,不知道該替他們喜還是悲。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都成功了,李妍可以獲得金錢,張磬和方韻可以獲得孩子,圓了做爸爸媽媽的夢,看上去兩全其美,實則又帶著悲劇的色彩。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孩子出生後,方韻和李妍究竟誰才是孩子的媽媽這個問題變得混亂起來。方韻提供了卵子,李妍提供了子宮和情感,可是倆人誰也不能真正稱之為孩子的媽媽。最終,兩位同時和孩子有著血緣關係的女性不謀而合的在同一天選擇了離開。半年之後,方韻和丈夫辦理了離婚,而李妍再也杳無音訊,張磬獨自一人撫養孩子。無疑,這部電影是個悲劇。

接下來我會從孕育生命,由代孕產生的身份錯亂,以及母親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三個角度淺析《母語》這部電影。最後,我會藉由《母語》這部電影談談現代社會中的隔代撫養現象。希望我的觀點能夠帶給讀者們一些關於什麼才是“成為媽媽”的思考。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一、“孕育生命”是成為媽媽的第一道坎

孕育生命是喜悅的,也可能是痛苦的。

喜悅在於你終於要成為媽媽了,痛苦在於可怕的妊娠反應,諸如:沒精神,脾氣大,孕吐,水腫,身體的某項指徵不正常,或者存在著先兆流產的風險等等。

我記得有一次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懷孕時,我問她狀況怎麼樣,她說胎兒不穩,所以在住院。為了保胎,她要一直躺在病床上不能亂動。幾個月後,我們再聯繫時她依然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說要等到孩子出生才能出院。

生過孩子的朋友都知道,孕育生命的過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有個胎兒在你的肚子裡,吃飯睡覺你都要考慮到他的存在。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願意承擔可能會存在的風險和痛苦,去把小生命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可以說,孕育生命就是成為媽媽的第一道坎。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對於一些女性來講,也許這個過程會稍微容易一些,對於另一些女性來講卻是困難重重。就像電影中的方韻,她連著3次意外流產,可以想象這對她來講是多麼挫敗而無助的體驗。她期盼著自己成為媽媽,卻屢屢受挫。

所以當老公張磬提議生孩子時,她說沒有時間。的確,她的工作很忙。不過在我看來,忙只是她迴避懷孕這件事的藉口,甚至可以說頻頻流產已經讓她產生心理陰影,她對自己可以生孩子這件事沒有一點兒信心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也可以理解她為何願意選擇“代孕”作為捷徑了,因為成為媽媽的第一道坎她沒有走過去。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二、由代孕產生的身份錯亂:究竟誰才是孩子的媽媽?

在得知李妍成功懷孕後,張磬一家人都很高興,要孩子這件事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張磬的媽媽甚至在無意識間把李妍說成是兒媳婦。身份的錯亂就是從這裡拉開帷幕。

這種錯亂感不僅在張磬的媽媽這裡會有,在張磬和李妍這裡也會有。

當方韻去外地工作時,李妍和張磬互相照顧彼此,你可以想象一個畫面,李妍的肚子裡有著張磬和方韻的孩子。作為孩子的爸爸,張磬同時和兩個女人都有密切關聯,他不可能不投入感情在李妍身上,他和李妍既是僱傭關係,又在一些時候像是夫妻,一起期盼著孩子出生。

李妍說:我覺得有時候人挺奇怪的,我每天晚上都給她講故事,有時候講著講著,她好像就是我的孩子。

張磬回應: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你就是她的母親。

在孩子出生之後,身份的錯亂就更加明顯了。方韻、張磬、李妍這三個與孩子有關的人,每個人的內心也都是極為複雜的。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孩子只認李妍,方韻一抱她就哇哇大哭,而李妍已經對孩子產生了濃厚的情感,她做不到不親近孩子。此時矛盾激化,在孩子這裡,李妍才是她的媽媽。但從基因遺傳學的角度來講,方韻是孩子的媽媽。

於是孩子成了兩個“媽媽”之間的競爭品,但這場競爭沒有贏家。

作為方韻,她竭力去親近孩子,卻一再被孩子的哭聲拒絕。作為李妍,她生下孩子交易就算完成了,孩子也不可能會屬於她,按照約定她要離開張家。最終兩個人誰都沒能成為孩子的媽媽,同一天,兩位女士都選擇了離開。

說到底,成為媽媽的路沒有捷徑,你不可能靠讓別人代替來完成媽媽這個角色的轉變,成為媽媽的路還是要靠自己親自去走。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三、從依戀關係談成為媽媽的另一種可能:收養孩子

母嬰關係從本質上來說是一份依戀關係。就像李妍和孩子之間的依戀關係,從她孕期投入情感關注就已經開始了,出生後更是如此,她和孩子之間密不可分,只要她一抱孩子就會感覺到安全,就不哭了。即便方韻後來穿上了李妍的衣服,用衣服的味道引誘孩子,也沒有能讓孩子對她產生依戀。

方韻不能面對的是自己在成為媽媽這條道路上的挫敗,她將自己投入於工作之中。就在這時她找到了成為媽媽的另一種途徑:收養孩子。

一次, 方韻去地震後的災區採訪,遇見了一個三歲多的小女孩兒,她媽媽為了救她用身子支撐保護著她好幾個小時,直到最後媽媽死了,媽媽用身軀保護孩子活了下來。看到這一幕,方韻受到了極大的觸動。她看到了母愛的無私,反觀自己,她看見了自己的自私:用忙碌做擋箭牌,請別人替自己承擔做媽媽的辛苦與責任。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也就在這時,方韻和小女孩產生了特別的情感,小女孩看方韻的眼神,彷彿她就是她的媽媽,她們感受到了一種孩子和媽媽之間的親近和依戀。於是方韻收養了孩子,真正成為了這個小女孩的媽媽。

這是一種非血緣式的母女關係,但這個關係無疑是有營養的依戀關係。方韻恰好想要成為媽媽,女孩兒恰好需要媽媽,她們對的彼此需要讓這份依戀關係成為了現實。

四、從《母語》這部電影談現代養育:隔代撫養

《母語》這部電影,通過代孕的故事將媽媽這個角色分給兩個人,最後誰也沒有能夠成為媽媽。在我看來,生和養一體化,才能實現媽媽角色的真正轉變。毫不誇張的來說,養育比生這個過程要更加重要。

這讓我想到了現代養育中的一個現象:隔代撫養

《母語》:成為媽媽,沒有捷徑可走

隔代撫養中,孩子的媽媽就是那個生孩子的人,養育工作交給老人來撫養,中國有很多家庭在用隔代撫養來帶孩子。某種程度上來講,這種養育方式似乎合理,它滿足了老人帶娃的願望,讓孩子的父母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以便在日後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

然而,隔代撫養的弊端是孩子知道他有爸爸媽媽,卻感受不到爸爸媽媽的情感。他會把依戀投射到爺爺奶奶身上,然而爺爺奶奶又不是他的爸爸媽媽。

在隔代撫養的案例中,我聽到過媽媽們的懺悔,她們錯過了最佳養育孩子的時機,在孩子即將成人時,她們想彌補,卻感覺和孩子隔著千山萬水。實際上,她錯過了太多太多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我也聽到過隔代撫養下孩子們的迷思,他們告訴我,他們有多麼的依戀爺爺奶奶,可是有一天他卻被爸爸媽媽從爺爺奶奶那裡奪走,他感覺到的是“媽媽”這個角色的割裂。心理層面上來講奶奶就是媽媽,理智層面上他又知道她不是。然而真正的媽媽,並沒有執行媽媽撫養孩子的責任,而是把責任交給了老人。

隔代撫養和《母語》這部電影相似的是,它將媽媽這個角色分給了兩個人。《母語》中女主角把生的責任拋給了代孕女,隔代撫養中把養的責任拋給了老人,這些屬於責任外包,結果就是孩子分不清媽媽是誰。

成為媽媽的路並沒有捷徑可言,從孕育生命,到孩子出生後媽媽對孩子吃喝拉撒的照護,再到你陪伴他進入幼兒園走向更寬廣的世界,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為媽媽這個角色做加持。


作者:小朋,二級心理諮詢師,用簡單的文字,書寫普通人的心靈世界。願你好好生活,好好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