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標與淮安河下曲江園

張新標與淮安河下曲江園

“清風過境,水若輕弦。”張新標站在依綠園,面對蕭湖。蕭湖亦名珠湖(又稱東湖),在城北里許,運河東岸。蒹葭搖曳,白鷺遊飛,蕭音起伏,如珠如玉。那時候的蕭湖很美,在張新標的心中一定美到極致,宛若張新標的心境。
這是順治六年(1649)的光景,張新標中進士,正意氣風發胸懷壯志的時候。那種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快意,使他應景應情臆有千般遐想。張新標環顧依綠園,依蕭湖之濱的依綠園,東連黃氏舫閣、止園,斜對黃家山;大門臨水,西南有正樓三間名曰“曲江樓”,東樓三間曰“雲起閣”;西首面南三間房,一間曰“娛軒”;西南船房六間,東曰“水西亭”,西曰“半畝方塘”;北首有亭“翼然”,曰“萬斛香”,後門竹扉四扇。
抑或是那水若輕弦的樂感,還是那絲竹笙歌美人如畫的日子,後期在其原有讀書處——東溪草堂的基礎上,張新標不斷擴大修建,不知不覺間依綠園變成盛名遠播的曲江園。曲江園具體建於何時,確實已是“茫茫泥爪,世遠難稽”。
曲江園的建造只能從張新標生平活動的年代來大致推測了,張新標,字鞠存。順治六年(1649)進士。八年為鄉試同考官,因官稱得入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後改戶部。坐事謫黑水監,以疾告歸。其子張鴻烈,字毅文,號涇原,又號岸齋,初名乃煒,又字雲子。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充纂修明史官。康熙二十三年(1684)上疏請開黃河兩岸洩水河及停採楠木事。以不應密封掛部議處,左遷大理寺副。未幾以丁艱歸裡,服闋不復入都,後徙宅於東海鬱洲之上園山中。


由張氏父子的簡歷,以及留存於世的曲江園早期文人題詠推斷,曲江園建於清初順治後期,也就是張鞠存入仕後或致仕後於其原來的基礎上擴大修建的。
……笑語笙歌群輻輳,餘乃因之感跳丸,人生樂境烏可極,金鴉玉兔真相逼,古言行樂當及時,秋聲瑟瑟起階墀。
從張鞠存在園中張燈賞荷大宴賓的賦詩紀勝中,可以一窺其繁華奢侈,又從“秋聲瑟瑟起階墀”滲透出由盛而衰的箴言。
曲江園易主的時間,從張鴻烈的簡歷中可以看出,只可能是丁憂孝滿隱居東海鬱洲之時。由程爽林、程風衣的二伯父程朝宣於康熙中期,從張鴻烈手中買下曲江園。爽林、風衣之父朝徵排行老三,老大朝聘。程氏自晉梁起即為徽州名族,是晉新安太守程元譚之後,世居歙之岑山渡。明季遷於淮、揚,業鹺的共有好幾支,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淮北鹽業。據李元庚《梓里待徵錄》記述,清初淮安鹽商十三家,全部姓程,皆極豪富。程爽林、程水南兄弟於其旁益闢為林園,重樓複閣、月檻風軒,又增加了涵清軒、水仙別館、香雪山房等諸勝。並被程眷谷易名為柳衣園。此時主持文社的是程爽林、程風衣兄弟。
程爽林,名塏。程風衣,名嗣立,原名城,號水南,一號篁村。乾隆初舉博學鴻詞不就。生性英敏,讀書一過即誦。詩文蒼深,氣味醇古。工行、草書,精於山水。風流雋望傾倒一時,交遊滿天下。尤為有趣的是,若有人求其書,則以畫應;有人求其畫,則以書應。若求其書、畫,則必與對坐,講莊子、毛詩數則。

正因為風衣如此風流儒雅,在他與其兄主持曲江園文社期間,才得以凝聚大江南北的名士耆宿。其中有會稽徐笠山,宛陵汪師退,桐城方南塘,長洲沈德潛,金壇王汝驤、王澍,塗山吳純人等。當時程氏族中文人高士也不少,有程增(維高)、程均(又庠)、程坤(退翁)、程鑾(坡士)、程鑑(鏡齋)、程沆(琴南)等。在淮安本邑的諸名宿中,周白民(振採)、劉萬資(培元)、劉萬吹(培風)、王素珍(家賁)、邱庸謹(謹)、邱長孺(重慕)、吳慎公(寧謐)、邊頤公(壽民)、戴白玉(大純)與風衣並稱為曲江十子。如此壯觀的陣容,使得曲江樓稿風行海內,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從王汝驤“美人不可見,頻夢亦奚為”到邱謹的“獨把一樽追昔夢,竹林蕭颯首頻搔”,盛宴過後,曲終人散,爽林、風衣在曲江園的文壇上逐漸消失以後,曲江園便開始進入了她的衰落期。
是宿命也罷,輪迴也好,那些先哲名流,那些風雅韻致均銷歇在歷史的長河。高堂大樓拆為曠野,曲江園再難覓其蹤,悉付杳然曠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