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标与淮安河下曲江园

张新标与淮安河下曲江园

“清风过境,水若轻弦。”张新标站在依绿园,面对萧湖。萧湖亦名珠湖(又称东湖),在城北里许,运河东岸。蒹葭摇曳,白鹭游飞,萧音起伏,如珠如玉。那时候的萧湖很美,在张新标的心中一定美到极致,宛若张新标的心境。
这是顺治六年(1649)的光景,张新标中进士,正意气风发胸怀壮志的时候。那种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快意,使他应景应情臆有千般遐想。张新标环顾依绿园,依萧湖之滨的依绿园,东连黄氏舫阁、止园,斜对黄家山;大门临水,西南有正楼三间名曰“曲江楼”,东楼三间曰“云起阁”;西首面南三间房,一间曰“娱轩”;西南船房六间,东曰“水西亭”,西曰“半亩方塘”;北首有亭“翼然”,曰“万斛香”,后门竹扉四扇。
抑或是那水若轻弦的乐感,还是那丝竹笙歌美人如画的日子,后期在其原有读书处——东溪草堂的基础上,张新标不断扩大修建,不知不觉间依绿园变成盛名远播的曲江园。曲江园具体建于何时,确实已是“茫茫泥爪,世远难稽”。
曲江园的建造只能从张新标生平活动的年代来大致推测了,张新标,字鞠存。顺治六年(1649)进士。八年为乡试同考官,因官称得入擢吏部考功司主事,后改户部。坐事谪黑水监,以疾告归。其子张鸿烈,字毅文,号泾原,又号岸斋,初名乃炜,又字云子。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充纂修明史官。康熙二十三年(1684)上疏请开黄河两岸泄水河及停采楠木事。以不应密封挂部议处,左迁大理寺副。未几以丁艰归里,服阕不复入都,后徙宅于东海郁洲之上园山中。


由张氏父子的简历,以及留存于世的曲江园早期文人题咏推断,曲江园建于清初顺治后期,也就是张鞠存入仕后或致仕后于其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修建的。
……笑语笙歌群辐辏,余乃因之感跳丸,人生乐境乌可极,金鸦玉兔真相逼,古言行乐当及时,秋声瑟瑟起階墀。
从张鞠存在园中张灯赏荷大宴宾的赋诗纪胜中,可以一窥其繁华奢侈,又从“秋声瑟瑟起階墀”渗透出由盛而衰的箴言。
曲江园易主的时间,从张鸿烈的简历中可以看出,只可能是丁忧孝满隐居东海郁洲之时。由程爽林、程风衣的二伯父程朝宣于康熙中期,从张鸿烈手中买下曲江园。爽林、风衣之父朝征排行老三,老大朝聘。程氏自晋梁起即为徽州名族,是晋新安太守程元谭之后,世居歙之岑山渡。明季迁于淮、扬,业鹾的共有好几支,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淮北盐业。据李元庚《梓里待征录》记述,清初淮安盐商十三家,全部姓程,皆极豪富。程爽林、程水南兄弟于其旁益辟为林园,重楼复阁、月槛风轩,又增加了涵清轩、水仙别馆、香雪山房等诸胜。并被程眷谷易名为柳衣园。此时主持文社的是程爽林、程风衣兄弟。
程爽林,名垲。程风衣,名嗣立,原名城,号水南,一号篁村。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生性英敏,读书一过即诵。诗文苍深,气味醇古。工行、草书,精于山水。风流隽望倾倒一时,交游满天下。尤为有趣的是,若有人求其书,则以画应;有人求其画,则以书应。若求其书、画,则必与对坐,讲庄子、毛诗数则。

正因为风衣如此风流儒雅,在他与其兄主持曲江园文社期间,才得以凝聚大江南北的名士耆宿。其中有会稽徐笠山,宛陵汪师退,桐城方南塘,长洲沈德潜,金坛王汝骧、王澍,涂山吴纯人等。当时程氏族中文人高士也不少,有程增(维高)、程均(又庠)、程坤(退翁)、程銮(坡士)、程鉴(镜斋)、程沆(琴南)等。在淮安本邑的诸名宿中,周白民(振采)、刘万资(培元)、刘万吹(培风)、王素珍(家贲)、邱庸谨(谨)、邱长孺(重慕)、吴慎公(宁谧)、边颐公(寿民)、戴白玉(大纯)与风衣并称为曲江十子。如此壮观的阵容,使得曲江楼稿风行海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从王汝骧“美人不可见,频梦亦奚为”到邱谨的“独把一樽追昔梦,竹林萧飒首频搔”,盛宴过后,曲终人散,爽林、风衣在曲江园的文坛上逐渐消失以后,曲江园便开始进入了她的衰落期。
是宿命也罢,轮回也好,那些先哲名流,那些风雅韵致均销歇在历史的长河。高堂大楼拆为旷野,曲江园再难觅其踪,悉付杳然旷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