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引言:

明永樂十二年(1414)二月,朱棣集結全國兵力,率領五十萬大軍開啟了遠征。隨行的大將有安定侯柳升等重將,這次遠征,皇長孫朱瞻基也跟隨祖父朱棣在軍中同行。遠征的目標,則是蒙古草原上逐漸勢大的瓦刺部落。

瓦刺部落的首領名為馬哈木,在明朝重創了他的鄰居韃靼部落的阿魯臺後,馬哈木趁韃靼部落元氣大傷之機,不斷蠶食阿魯臺的地盤,通過不斷地擴張,迅速膨脹為蒙古草原上一股實力強大的部落,同時虎視眈眈看向明朝。

一家做大,是明朝政府不願意看到的局面。朱棣選擇親征,就是要一次性解決蒙古問題。此戰的結果,以明朝全面勝利告終,通過本次戰役,也明朝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明朝軍隊


一、 解決蒙古遺留的歷史問題是明政府必須要做的措施

自明朝開國以來,蒙古這個鄰居就讓明朝的歷任領導者極為頭疼。從太祖朱元璋把元朝打成了北元,又從北元打成了韃靼,從正牌軍打成了雜牌軍,可是不管怎麼打,幾十年下來,蒙古草原就沒有消停過。不時的騷擾邊境,破壞和平。

其實這也是能理解的,畢竟蒙古貴族之前是中原大地的主人,在中原大地吃得好,穿得好,還有人伺候著,這猛不丁的被趕回了草原,日日夜夜和大風牛羊打交道,之前的錦衣玉食沒有了,娛樂節目沒有了,換成誰也不好受。再加上草原上除了牛羊不缺,其他什麼都缺,又不會自己生產,只得搶吧。搶,是需要付出代價的,蒙古來搶,明朝政府自然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你搶我,我打你,就這樣,糾纏了上百年的時間。

1、三足鼎立的蒙古草原

到了永樂時期,蒙古已經分裂成三個部落,本部是韃靼,由黃金家族後裔掌管,佔據蒙古草原的東部,另外就是西部蒙古,又稱為瓦刺,佔據蒙古西部。最後就是曾經參加過靖難之役的哈三衛。

哈三衛不用說,已經是明朝的老朋友了,尤其在朱棣登上皇位的過程中,立下了大功,而作為黃金家族後裔的蒙古本部韃靼,一向瞧不起瓦刺,因為瓦刺曾經是自己的僕人。而西蒙古瓦刺,在黃金家族衰落後,趁勢崛起,企圖一統蒙古,對於曾經的老大韃靼,相當抗拒,因為之前是老大,現在你不行了,還想指手畫腳,所以說不出的厭煩。

"瓦刺,蒙古部落也。在韃靼西。元亡,其部落分為三,元舊臣猛可帖木兒據西之。"----沈曾植《蒙古源流》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明朝時期各勢力示意圖

對於明朝來說,蒙古草原的局勢,是關係到邊境安寧的重要因素,分裂的越多越好,打的越熱鬧越好,畢竟蒙古亂了,自身的穩定就無憂了。瓦刺的野心與膨脹,明朝政府及時的發現了這一點,於是暗中支持韃靼,這麼做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讓曾經的元帝國再次分解,讓它沒有統一翻身的機會。

2、企圖統一蒙古的瓦刺,成為明朝潛在的威脅

韃靼部落在經歷了一段休養生息後,人口快速增長,實力上也比明初時期有所增強,此時的韃靼太師阿魯臺就開始信心膨脹起來,再加上黃金家族高傲的自尊,於是對明朝就開始了挑釁。

面對挑釁,朱棣自然要出手,永樂十一年,朱棣命丘福為主將,率十萬大軍攻打阿魯臺。結果,丘福的冒進。致使明軍全軍覆沒。

"八月甲寅,丘福敗績於臚朐河,福及聰、真、忠、遠皆戰死。。。甲醜,帝決意親征。"《明史--成祖本紀》

全軍覆沒的結果,讓朱棣大為震怒,決定御駕親征,明軍以迅雷之勢將阿魯臺擊敗,班師回朝。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馬哈木

對於韃靼的戰敗,瓦刺首領馬哈木相當的滿意。之前他的最大競爭對手就是阿魯臺,但是目前的阿魯臺,已如喪家之犬,俗話說的好,牆倒眾人捶。馬哈木是一個見了便宜就想佔的主兒。於是就開始了他的蠶食計劃,通過不斷地搶奪,將東部蒙古的地盤逐漸收為自己的地盤。短短几年時間,馬哈木的瓦刺,就成為蒙古草原上實力最為強大的部落。

馬哈木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瓦刺在他的手中,變得越發強大,強大之後,他的目標就指向了身旁這個龐大的帝國—大明。在馬哈木看來,明朝與韃靼的戰爭,之所以韃靼戰敗,一來是蒙古各部出現分裂,沒有將力量集中。二來就是阿魯臺實在無軍事能力。擁有強悍騎兵和計謀的他一定會擊敗明朝,重現蒙古的輝煌。

3、再次御駕親征,強橫的戰鬥力震懾蒙古

於是,瓦刺部落沿襲了韃靼的方法,對明朝不在朝貢,斷絕了外交關係,並對明朝邊境,時不時的進行侵擾,同時加快了侵吞蒙古大小部落的進程,逐漸形成了一股新的勢力。

明朝政府終於發現,這個往日裡不在意的小小部落,已經成為對自己造成威脅的大勢力。而對於自己的調遣,已經不起作用。這一切,對於明成祖朱棣來説,是不能忍受的,瓦刺這顆釘子,勢必要被拔掉,為了邊境的安定也好,為了大明的千秋萬代穩定也罷,好戰鬥勇的明成祖朱棣,再一次披上戰甲,御駕親征。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朱棣御駕親征

對於明成祖朱棣來講,瓦刺不聽從明朝的調遣,執意在蒙古東部地區搶佔地盤的行為,已經深深的讓朱棣下定決心,拔掉這顆釘子。小小的瓦刺公然叫板大明,如果不教訓一下,日後其他的蒙古部落必將也會蠢蠢欲動。

"庚寅,大軍發北京,皇太孫從。六月甲辰,將劉江遇瓦刺兵,戰於康哈里孩,敗之。至忽藍忽失溫,馬哈木率眾來犯,大敗之,追至土刺河,馬哈木宵遁"---《明史-成祖本紀》

此次遠征,取得了較大的勝利成果,而背後,則是朱棣統帥下明軍極為高明的戰法與先進的武裝配置相結合,並充分利用了麾下幾支高素質的部隊

二、王牌力量以及強大戰陣,是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

遠征的結果,自然是在英明神武的永樂大帝帶領下,取得了勝利,而此次戰役,奠定了明朝永樂時期乃至仁總、宣宗時代,數十年的邊境安定。對於擁有騎兵優勢的瓦刺部落,朱棣運用了先進的作戰方法和神秘的軍事武器及力量,換得了勝利。通過史料我們可以分析出,明軍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1、 王牌力量---三大營

三大營是朱棣親自組建的部隊,也是明朝初期最為精銳的軍事力量。在面對馬哈木的作戰中,三大營居功甚偉。

三大營之一五軍營,五軍營並不是指五個軍種,在實際作戰中,五軍營實際上是由步兵和騎兵組成的混合兵種。他們分別是中軍、左軍、左掖軍、右掖軍、右哨軍。組成這支隊伍的,是從全國各個地方抽調上來的精銳,這支軍隊的主要作用就是擔任主力,硬剛敵人的大部分進攻力量。

三大營之三千營,三千營並不是由三千個人做成的。在已經有五軍營作為主力的部隊之外,三千營是作為騎兵力量出現的,而組它的,則是投降的蒙古騎兵,比如哈三衛。換而言之,這支部隊是一支由僱傭兵組成的軍事力量,也可以稱作明朝的國際縱隊。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神機營


最重要的角色往往出現在最後,它就是三大營最為神秘,也是殺傷力最大的部隊—神機營

神機營之所以稱之為神機營,就是在於全部裝備了火器和火銃。明朝時,人們稱這些火炮火銃為神機炮,所以叫做神機營。成立這支隊隊伍的根本原因,就是朱棣當年在靖難中曾吃過虧,被濟南城守將盛庸用大量火器攻擊部隊,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之後朱棣在組建部隊時,專門設置了一隻使用火器的隊伍。這支隊伍,在本次戰役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 火器加大棒,神仙也瘋狂

眾所周知,蒙古的騎兵力量非常輕強大。其機動性和衝擊力,對處於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來說,基本上是站在頂峰的力量。雖說明軍裝備了許多火器火銃,但當時的火器,還遠不如現代熱武器的殺傷力,在裝彈、射程乃至殺傷力等方面,還處於較為原始的狀態,面對騎兵的衝擊,必須就要有更為直接有效的兵器。而這個武器,是很多人非常熟悉的狼牙棒。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狼牙棒


狼牙棒的形狀,不用具體描述。為什麼單說狼牙棒會成為較為重要的武器呢?騎兵一般多裝備彎刀,但彎刀在高速移動的騎兵手中,殺傷力反而會大大降低。但是狼牙棒就不同,首先,狼牙棒雙面帶刺,打擊範圍廣,彎刀則只是一面開刃。狼牙棒利用高速衝擊力,無論從哪個角度打擊敵人,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其次,狼牙棒還兼具棍棒打擊功能,在造成傷害的同時,將敵人從馬背上震下來也是輕而易舉。最後就是,狼牙棒成本低廉,隨便找根木棍,加點鐵釘、刀片就成,甚至於可以自由發揮創造力,加上倒鉤、倒刺等,一

棒子下去,不死也要脫層皮,實在是居家旅行的防身寶物。

最為重要的是,狼牙棒與火器的配合,通過火器遠程攻擊,再加上狼牙棒進程肉搏,所帶來的的效果,著實明顯。

3、 陣法系統--三行火器法的運用

精銳的軍事力量,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些並不足以成為朱棣致勝的關鍵因素。自古常言說得好,兵者,詭道也。陣法,一直是古代軍事行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出人意料的是,當時的明軍,採用了當時世界上絕無可望其背的先進戰法。

前文說到,明軍大量的裝備了火器以及火銃,這些熱武器,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會給敵軍造成傷害,但是因為當時的火器技術限制,火器的殺傷力以及射程距離一直是一個不能解決的難題,更為要命的是,不管是火銃還是其他形式的火器,還處於單發的狀態,每次打擊後換火藥的時間之長,足以讓敵軍有喘息之機。面對以高速機動性著稱的蒙古騎兵,這一點,更是致命。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明軍的火銃


朱棣在多年的軍事行動中,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點缺陷。既然技術暫時不能改革,那麼就從陣法上解決問題。

明軍此次出征動用了三大營的力量,而這套陣法,就是建立在三大營的基礎上,將三大營的軍事力量進行合理的調配和組合,使其揚長避短,從而剋制高速移動的蒙古騎兵。

陣法的具體應用則為,在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的士兵會快速向大軍前方靠攏,形成弧形,同時做好發射火炮火銃的準備,一旦蒙古騎兵進入射程,在統一的指揮下,開始進行第一輪火器打擊。

"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次行退後,三行繼之"《明史--成祖本紀》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作戰示意圖

第一行士兵火器攻擊後,迅速退後,第二輪會馬上繼續射擊,之後第三輪持續。這樣就極大解決了戰場上士兵裝填火藥時間長的問題,保證了攻擊效率。

其次,神機營射擊完畢後,會立刻撤退到隊伍兩側,同時,三千營以及五軍營的騎兵,會馬上發動衝擊,對受到火器打擊的蒙古騎兵進行第二輪的突擊。

最後,騎兵突擊完畢後,五軍營的步兵隊伍開始進攻,步兵的主要武器就是如長矛之類的長距離武器,同時裝備盾牌,這就是明軍的第三輪攻擊。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作戰示意圖


從明軍的排兵佈陣以及攻擊方式來看,這是一個完整的戰鬥系統。先是使用火器壓制敵人並挫其銳氣,然後立刻發動突擊,最後用步兵鞏固戰果。當然,這一系統會根據戰場條件以及地形的不同而異化操作,比如兵種之間出場順序的調換,但是大致的原理和過程是相通的。

這種陣法,在三百多年後,被一個外國人活學活用,憑藉這套戰法,這個外國人找到了和朱棣相同的工作—皇帝。

這個人叫做拿破崙。

三、一戰打出數十年和平,對"仁宣之治”有了鋪墊

1、對瓦刺主力擊潰,使之數十年不再侵犯邊境

經過此戰,馬哈木大敗,明軍以極小的傷亡,不但讓逐漸成長起來的瓦刺元氣大傷,並擊潰了馬哈木的信心,使瓦刺部落深深的明白,自己已經沒有和大明對抗的實力,永樂十三年,瓦刺開始嚮明朝朝貢,俯首稱臣。自此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裡,瓦刺再也不敢向明朝挑釁,邊境從此安定。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明成祖朱棣


2、對仁宣兩朝來講,能夠將精力放在國內執政上。

對於大明來說,朱棣的此次勝利,帶來的影響頗為深遠,首先是困擾大明多年的邊境穩定得以解決。再也不用為蒙古的侵犯而動用舉國之力進行打擊,同時,此次戰役,大大挫傷了蒙古各族的元氣,使蒙古部落再次陷入分裂狀態。雖說在永樂一朝末期,依然出現了邊境騷亂,但大多數都屬於小打小鬧,沒有構成大氣候。這對於未來的明仁宗和明宣宗來講,能夠更多的蔣精力放在國內的治理上,更多的致力於民生,使明朝出現了永樂一朝後著名的仁宣之治,所以,此戰,為經過明朝初期戰爭所帶來的民生低落,有了很好的緩和作用。

一仗打出數十年太平:朱棣遠征瓦刺,是系統戰法合理高效的運用

江山


總結;

明軍的此戰的勝利,在於先進的戰鬥思想和戰鬥技巧,這些是促成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但是作為瞬息萬變的戰場來說,每一場戰爭的勝利,這些思想和技巧只是作為輔助,而在歷史很多經典戰役上,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就是人,是參加和組織戰爭的人。

在很多史料中,朱棣被描述成一個好大喜功之人,但無可爭議的是,他的軍事才能,在當時的時代,從戰術思想到戰鬥方式,朱棣經過多年的經驗,已經成為引領時代的先驅,無論是從軍事才能上還是從治國方針上,無可爭議的成為了明初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