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又有多篇SCI醫學論文被撤稿

  又有多篇醫學SCI論文被撤稿,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襲,捏造數據現象。

  作者|子葉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悲哀!又有多篇SCI醫學論文被撤稿


  近日,據多家學術媒體報道,SCI國際老牌期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BBRC)一口氣撤回了9篇中國論文,這些文章的通訊單位多是中國高校,其中鄭州大學被撤稿3篇,同濟大學1篇,江蘇大學1篇,常州第七人民醫院1篇,蘇州大學1篇,山東大學1篇,威海市婦女兒童醫院1篇。

  據瞭解,被撤稿的9篇文章中,有8篇論文都是介紹miRNA類的相關文章,然而這8篇來自中國不同科研機構的科研論文,竟然存在相互引用和抄襲,捏造數據的現象,而據瞭解,論文的作者所屬單位不少為高校的附屬醫院。

  實際上,近年來,中國醫學論文造假、甚至被國際期刊批量撤稿的消息並不鮮見。

  2016年9月,世界科學史上最大規模的英文論文造假公司與一個巴西SCI雜誌(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默契合作,收費為中國學者發表了大量涉嫌抄襲、造假的論文。據透露,大量中國大陸醫生的論文投到了這個巴西期刊,佔該期刊發表論文總量的54.901%。2015年,該刊中國學者文章達到了1605篇,比例更是高達78.1%。

  2017年4月,斯普林格旗下《腫瘤生物學》一口氣撤銷2012-2016年發表的107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不少知名高校附屬醫院醫生被牽連。

  醫療界被論文逼得有多慘?人民日報曾撰文直言: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論文造假。長期以來,論文成了科學研究最為重要的“硬槓槓”“金標準”,不管是職稱評定、年終考核還是申請課題、評選院士,都要“數論文”。就連以治病救人為第一要務的臨床醫生也被套上了發論文的“金箍”,評職稱時“做一千臺手術不如發一篇SCI論文”。

  以至於醫療界鬧出了關於不會做手術的外科主任醫師、科主任的笑話。

  以臨床水平評價醫生的時代來了!

  實際上,關於醫療人才的評價一直是業界關注重點,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就醫療衛生人才評價制度的改革提出一攬子方案,其中提出,對主要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才,重點考察其臨床醫療醫技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工作業績,引入臨床病歷、診治方案等作為評價依據。

  強化醫療衛生人才臨床實踐能力評價,完善涵蓋醫德醫風、臨床實踐、科研帶教、公共衛生服務等要素的評價指標體系,合理確定不同醫療衛生機構、不同專業崗位人才評價重點。

  對主要從事臨床工作的人才,重點考察其臨床醫療醫技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和工作業績,引入臨床病歷、診治方案等作為評價依據。

  也就是說,在評價體系中,論文已經被淡化,主要對臨床水平進行考察。這就意味著長期以來困擾著醫生群體的論文評職稱將得到糾正,醫療界論文造假風的根基將被動搖。

  知名心臟專家胡大一教授曾對中國的醫生職稱制度開炮稱:“職稱評審要有區分,當醫生不要重SCI而是重臨床,晉到主治醫生就行了,別再搞副正主任醫師了。”

  基層醫生論文痛要解放了!

  那麼對於有志於醫療科研工作的人才怎麼評價呢?

  對此,文件表示,對主要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點考察其創新能力業績,突出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對主要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等的公共衛生人才,重點考察其流行病學調查、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疾病及危害因素監測與評價等能力。

  對主要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點考察其創新能力業績,突出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能力。

  對主要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等的公共衛生人才,重點考察其流行病學調查、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疾病及危害因素監測與評價等能力。

  不僅如此,全科被重點關照。

  文件表示,建立符合全科醫生崗位特點的評價機制,考核其掌握全科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常見病多發病診療、預防保健和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能力,將簽約居民數量、接診量、服務質量、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評價因素。

  並按照強基層、保基本及分級診療要求,建立更加註重臨床水平、服務質量、工作業績的基層醫療衛生人才評價機制,鼓勵醫療衛生人才服務基層,更好滿足基層人民群眾健康需求。

  也就是說,基層醫生的評價也將迎來大變革。

  當然,可以預見的是,從文件到實踐和落實,還需要一段路要走,但願能夠加快不走樣的實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