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壽命長短,由什麼因素決定?

木每支



劉道春6


每次在電視上看到“長壽村探秘”這類的節目,總會聽到當地的老人說起相似的話:“早飯要好、午飯要飽、晚飯要少”,“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飯能長壽”,“夜飯少一口、能活九十九”,“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蔔保平安”。到底該怎麼吃,才能像他們一樣健康長壽呢?

每天8杯白開水,少喝飲料、茶

每天至少要喝8杯白開水(1500ml),水溫在30°C左右為宜(這個溫度的水不會像冰水那樣刺激血管收縮)。起床後喝一杯水,可以補償夜間水分消耗,預防高血壓、腦溢血;三餐前(約1小時前)喝水,可以刺激胃分泌足夠的消化液來幫助消化;睡前2~3個小時喝水,能促進血液循環。

含糖飲料每天控制在一杯左右,最多不要超過200ml,如果是有糖尿病或比較胖的老年人,最好不要喝飲料。

喜歡喝茶的老年人最好只喝淡茶水哦,因為茶有提神的作用,容易造成神經系統興奮,老年人睡眠時間本來就短,再喝濃茶會更容易緊張、失眠。

蛋奶、肉類、豆製品,一個都不能少

老年人對蛋白質的需求並不比成年人低,尤其是在老年人咀嚼能力下降、消化不好、吃得少的情況下,更需要補充優質蛋白質(動物蛋白、豆類蛋白)。一般來說,老年人每天要保證瘦肉和魚類各50g,低脂牛奶250g,雞蛋1個,大豆25g。

多吃細軟蔬菜、水果拼盤和少量菌類

大多數維生素不能在體內合成,或不能在體內大量儲存,必須通過食物提供。由於老年人代謝和免疫功能降低,對各種維生素的需要量相對增加,但是進食量下降又使攝入的維生素減少,因此更要注意多吃點富含維生素的食物,或適量吃一些維生素補充劑。

所以,老人每天要吃細軟蔬菜(好咀嚼的蔬菜,如綠葉菜的嫩葉)250~500g、多種水果(200g左右),少量菌藻類(如蘑菇、木耳、海帶、紫菜等)。

主食多樣:穀物為主,粗細搭配

現代人日常吃的主食,不外乎米、面這種比較精細的穀類,其實也可以用薯類(紅薯、馬鈴薯等)代替主食,因為薯類能提供豐富的能量、蛋白質、膳食纖維、礦物質及B族維生素,而且口感軟糯,很適合老人食用。老年人每天應該食用200~250g主食,其中粗糧可以有100g。

做菜少用“煎炸烤醃”,炒菜少放油

脂肪是人體需要的重要營養素之一,但如果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多種心血管疾病,所以脂肪的攝入量,最好控制在每天攝入總能量的20%,並且最好少吃動物脂肪,像是肥肉、動物內臟等。

做菜的時候最好能“蒸、煮、燉、炒”,少用“煎、炸、烤、醃”的烹調方法。炒菜的油也不能忽視哦,每天炒菜用油不要多於20~25g( 2湯勺),最好幾種植物油(葵瓜子油、花生油等)交替使用。

對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的老年人,尤其要注意控制鹽、糖的用量,儘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飲食,少飲酒。

三餐定時、適量運動,保持健康體重

老年人體重過高會增加患心血管疾病、膽囊疾病、糖尿病的可能性。但也並不是越瘦越好,在老年時期要保持適宜體重,不要發展為肥胖。

保持健康體重的重要一點,就是要規律飲食,適量運動,最好每天固定吃三餐的時間,如果覺得餓的話,可以在三餐的間隙中加兩次點心。


好大夫在線


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人群健康水平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的綜合指標。2016 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中國居民平均期望壽命為76歲,很多發達地區的期望壽命高於這個數據,而一些落後地區還未達到這個目標。眾所周知,期望壽命受社會經濟、衛生狀況、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而經濟發展水平與期望壽命呈正相關,一個地區的經濟越發達,人民生活水平越好,其預期壽命也就越高。反之,一個地區的經濟落後,人民預期壽命可能就越低。

現階段我國人民壽命損失的主要疾病: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代謝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損傷等等。這其中的一些疾病與我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慼慼相關,有些疾病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比如說心腦血管疾病這一類疾病在我國五六十年代並不屬於常見疾病,而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成為第一大疾病,當然這與生活方式的巨大轉變有關。同時自然環境的惡化也帶來了更多的呼吸系統疾病,這也是不容置疑的。

因此,要提高我國居民壽命,積極開展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險因素,逐步降低慢性病發病,規範治療和管理慢性病患者,減輕慢性病疾病負擔,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同時積極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規範社會活動準則,提高人群自我防範能力減少人群損傷等意外傷害的發生也十分重要。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提高各級醫療機構的救治能力,從而達到大幅度提升救治率的目標。


張之瀛大夫


我本家大爺在04 05年的時候身體狀況很不好,經常在醫院一住就是一個多月,我大娘找縣城裡一個很有名氣的盲人給他算命,那個人說定數在71歲五月份,2009年大爺就是71歲。那時候農村算命不興給錢,我大娘給那個算命的兩斤大米,那個人說啥都不要,擺擺手,讓大娘快走,不要再來了。2007年中秋節我們一個家族的幾個晚輩去看他,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皮包骨頭,一直躺在床上半年多,只有吃飯的時候可以勉強站起來,他家的院子裡也提前買好了壽材放在那裡。08年冬天他躺在床上聽到院子外邊有幾個小孩在大喊有人掉水裡了,我那可憐的大爺起來連棉襖都沒穿,跑到院子外邊,看到門口的大池塘裡一男一女兩個四五歲的小孩泡在水裡大喊救命,我大爺二話沒說跳進水裡,好不容易拖著兩個小孩的衣服把他們救上了岸,自己卻凍得高燒了一個冬天,現在是2018年,快十年過去了,大爺80歲了,身體雖然還沒怎麼恢復但是比以前好很多了。命運,不管你信不信,但是卻是真實存在的,善惡到頭終有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過去老一輩口口相傳的多做善事多積德,不為自己也為兒孫,這句話是很對的,多做善事可增壽、增福。人活著,多做善事吧!


宇福88693


人的壽命由遺傳、飲食、心情、鍛鍊和意外等共同決定!

首先,遺傳因素非常關鍵。因為很多疾病都是基因造成的,因此如果父母、甚至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等有某一些基因缺陷而導致有癌症等疾病,那麼到具體的個體。是沒辦法抵抗這一因素的。只能寄希望於科學的發展,能夠治療越來越多的病。甚至以後修復有問題的遺傳基因。

其次,就是飲食習慣也是必須重視的。我出生於內蒙古。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吃肉、喝酒。我的一個堂叔,是一個警察。一直喜歡吃肉、喝酒。但是對蔬菜、水果毫無興趣。打我記事起,他就天天喝酒、吃肉。後來在50歲的時候就查出直腸癌晚期,幾個月後就丟下老婆孩子駕鶴西去了。

再次,就是心情的作用也很大。我奶奶在我爺爺去世以後。因為他覺得爺爺是給老鄉辦事,才造成突發腦溢血。因此,一直對這件事耿耿於懷,甚至還去人家裡鬧,但是最後也沒有什麼結果。從而造成心情極度鬱悶。持續半年以後,就查出胰腺癌晚期。後來在我爺爺去世一年後她也去世了!

再有就是鍛鍊身體,這個也很重要。但是,特別要注意要適度鍛鍊。過量鍛鍊,引起身體的某一個器官功能出現問題,最終在我們年長的時候,都會造成巨大的問題。當然,完全不鍛鍊,也會引起很多問題,比如三高、心腦血管疾病等等!

最後,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就是意外。我今年40多歲,我不少的小學、中學、大學同學已經去世了。只有極少數是患病去世的。大多數都是由於意外。比如交通意外等等。


地震博士


(1)人的壽命是和祖輩遺傳基因有很大關係。普遍來講,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輩及父母親對一個人的壽命長短有種內在的聯繫。例如:高血壓症、高血糖、仲瘤、血液病等多種影響人們健康的疾病會遺傳給下一代。

( 2)一個人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的養成。一般來講,健康樂觀的心態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規律的作息時間能使人精力充沛,加上科學的、合理的營養均衡飲食。才能抵抗疾病,增強自身免疫力。相反,悲觀消極的情緒、無規律生活習慣和不良的飲食嗜好,會引發各種疾病,降低機體免疫力。



(3)國家和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據相關部門統計,我國現在男人均壽命(正常死亡)74歲、女人(正常死亡)77歲。人均壽命比清朝民國時期多了十幾年。廷續至今的“人活七十古來稀”早已成為過去,原來的“天花”、“肺結核”、“腦中風”、“心肌梗”不治之症都能得到醫治。醫學科技的進步是提高人壽命的重要保障。

(4)生活環境。生活環境是指某個人居住地的空氣、土壤、水源、氣候等諸多方面。據相關部門調查,我國有幾個地區是典型的長壽之鄉,如廣西巴馬。那裡人均九十歲左右。後來經過調研,巴馬地區人民常年飲用山泉水,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物質。其實,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但說養成的民風和性情,也包括自然資源給人們帶來的傷害。



相知相惜178910574


一個人生命長短最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父母遺傳佔15%,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醫療條件佔8%,而生活方式佔60%,幾乎起了決定作用。

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佔20%,家族裡如果有長壽的基因,其子女活後代在沒有意外死亡情況下也會活大歲數,這是遺傳基因決定的。

2.生活方式及環境:大量睡眠質量調查表明,睡眠時間在6.5~7.4小時之間,死亡率最低;少於4.4小時或高於9.5小時,死亡危險率會翻倍增高。

還有喜歡吸菸喝酒對身體肯定不好,特別是過量喝酒,酗酒對肝臟損害很大。如果每天飲酒不超過50mL對身體有好處的。

抽菸的人,氣管炎,肺氣腫或者肺心病,最後肺癌,這是死亡三部曲。

經常運動的人心臟要比一般人好,心率會慢。經常鍛鍊運動免疫力會比常人高。人體就是依靠免疫力來維持生命,如果沒有免疫力人體會很快死亡。

3.飲食習慣:其次南方飲食偏淡,所以腦卒中發病幾率明顯低於北方。

吃植物性的東西,一定要佔80%,動物性的東西只能佔20%。我們現在相反了,所以很多病都來了,肥胖也來了,糖尿病也來了,痛風也來了。

不要暴飲暴食,容易患胃癌。不要吃生冷變質發黴食物。飲食要清淡,不要經常吃鹹菜等食物,對心血管會好。還有成年人儘量少吃甜食,少吃油膩食物。很多年輕人不吃早餐,這是很不好的習慣,容易患膽結石。

4.自然環境:空氣質量好的地方人生病幾率和對人體危害要少許多。重度汙染會對人體各個器官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傷,比如說:肺,矽肺塵肺損害都是不可逆的。

5.醫療條件:自從抗生素問世,人類的生命得以延長。在抗日戰爭時期,盤尼西林挽救了大量人的生命。以前肺結核,俗稱“癆病”就是絕症,現在醫療條件好了就完全能治癒了。

其他要注意多鍛鍊,最好的健身就是步行走路,還要記住不要生氣,生氣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保持心情開朗,家庭和睦。有的家庭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要知道人的疾病70%來自家庭,人的癌症50%來自家庭。離婚人士、喪偶人士壽命偏短,這個有科學依據。






人的壽命長短受哪些因素影響?



根據我的瞭解和認識,人的壽命長短主要受以下主客觀五大因素影響:

客觀類因素:

1遺傳基因。它是決定壽命的第一位因素。比如:子女遺傳父親或母親的基因多,長的像父親或母親的地方就多一些,父親或母親往上直系親屬的壽命長,則自己的壽命就長。外力導致的死亡除外。

2環境因素。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居住生活地域的水、土、植被、空氣等環境因素是決定壽命的第二位因素。許多長壽村百歲老人居多,就是因為當地生存環境非常宜居。反之,癌症村惡症人數眾多,也多是因為環境被汙染所致。

主觀類因素:

3心理因素。它是主觀方面的第一位因素。由於個性上、工作上、生活上的原因,有的人遇事愛發怒經常生氣;有的人遇事過於能忍,不快長時間積壓在心;有的人遇事太過敏感好鑽牛角尖,鬱悶消沉;有的人精神壓力過多,不能及時轉移或排解;有的人心理承受力過差,恐懼心理過重,等等情況,使自己氣鬱傷身,而影響壽命。心態決定命運,心態也影響壽命。

4食品安全。因食品生產加工不衛生、不安全,而傷害到人類健康和壽命。

5生活方式。比如,飲食習慣不好,飢一頓飽一頓,熱一口冷一口,長期偏食等;比如,營養過剩,缺少運動;比如,經常過度勞累,長期休息不好;比如,有病不看醫,有疾不用藥,有檢不查體;比如,菸酒過度,縱慾過度等。這些不好的生活方式都有礙健康,影響壽命。


老漢心語



其實,在過去算命先生說誰誰高壽,誰誰夭折。是有些依據的,不過他不說而已。現代醫學也有了一些研究發現。人出生後的壽限是有很大差異。我們知道每個人的DNA裡面,已經包括了你生命的所有密碼。你的生命密碼就是你父母的DNA的疊加和重新組合。所以說每個人的脫氧核糖核酸都不是相同的,即使是一個爸媽的親兄弟姐妹。【在他們中間如果選擇器官移植對象,當然比陌生人成功配對的機率要高的多,但仍然絕大部分不能完全吻合】。話再說回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仍然有失誤。我們每個人的移傳密碼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它會在你生命長河中時時操縱你的一切。如果你身上的某一重要器官在還當壯年時,就突然把你擊倒,也許就是密碼中的缺陷造成的。【在於這點,很多人家有相同疾病史或者相類似疾病的多發便是明證。】而修改人生的密碼,似乎是現代醫學的終極目標,很可惜,這方面人類才剛剛起步。至於人所會患上的各種疾病,也分三六九等。有的讓你吃點苦頭,有的就是讓你到造物主那報到去的。【當然,所有因戰爭.災害.車禍.溺水.意外傷害致死的不在此類討論範圍之內】。說到這裡,有網友會說,嗷,反正老天爺早就定好了何時死,那胡來好了。不行!好的生活習慣還是起很大作用的。飲食清淡,口味不能太重。不熬夜,拒菸戒酒。心緒樂觀,有一二樣愛好不過不會玩物喪志。能平和地處理人與人的各種場景的關係。有條件的話,能適當獨處。如果你能做好這些,還是能把造物主的邀請函大大延遲的。不多說了。祝大家幸福安樂。擱筆,即頌,冬安。一八年.一月.五日,夜。永方。



手機用戶崔永方


人的壽命取決於五臟六腑,即心肝脾肺腎以及小腸膽囊胃大腸膀胱和三焦。理想化的狀態就是五臟六腑如果不得病不衰退,人的壽命就是無限長的。然而現實是,人會衰老,衰老的原因就是五臟六腑功能衰退或者生病導致臟器提前老化。中醫認為,人的病有四種形態:風寒溼熱。只要活在大自然裡,就免不了受風寒溼熱的侵襲,就一定會衰老。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臟器會保持相同的衰退速度,由於遺傳原因,有些人的臟器生下來就有毛病,稱為遺傳病。如果排除人為因素,那麼人的壽命取決於那個最弱的臟器,打個比方,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那塊最短的木板。但是,如果人為干預,即通過養生呵護,那麼壽命取決於呵護最差的那個臟器。中醫養生有多種方法,但是最有效的是推拿按摩穴位以及經絡,所謂通則不痛。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通則不痛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但通的方法有了巨大的進步,比如生物電,而且還能將風寒溼熱排出體外,相比中西醫的藥物治療和養生,好上千倍。中西醫藥物治療是將病毒壓制在體內,但也將身體的免疫通道堵塞了,造成新的疾病,並且還對其它臟器有副作用。因此,生物電推拿按摩,具有延長壽命的作用。如果人的一生都能得到這種呵護,活1000歲不再是一種夢想,也不再是“王爺”的尊稱,而是一種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