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鵬原創丨怎樣吃出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後警示錄之一

怎樣吃出健康

李友鵬原創丨怎樣吃出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後警示錄之一


這個鼠年過得真是不太平,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人民帶來了極大的影響,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疫情過後也留給人們極其深刻的警示。在痛定後思痛,這次疫情就是由於人們亂吃野味而造成的,應該說是“人禍”,而且是吃出來的“禍”。天災固然可怕,但“人禍”更為兇險。慘痛的教訓告訴我們,人類要敬畏自然,對野生動物要有敬畏之心,不要隨便殺戮食用,還要注意保護好。大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只有與某些野生動物共存,環境才能和諧,人類才能得安寧。那麼,哪些該吃,哪些不該吃,到底怎樣吃才為正確,怎樣才能吃出健康?這些問題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

萬物之理即謂之“道”,中華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遵循“天道”行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人得天地之氣而生存,中醫講究“天人合一”,怎樣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這就是人與自然需要高度和諧,如果人與自然不和諧就很難達到這種境界了。日月盈昃,傳承有序,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三不問,四不吃”的道德禮儀,做人首先要從這些簡單常識學起。“三不問”是老祖宗留下做人的禮儀,是與人相處的學問,原意是指在與人不太熟悉時一般不閒敘拉家常,不要像警察查戶口似的問人家的年齡、籍貫。“四不吃”則是關於保護動物的關鍵,更是以物喻人的至理,這其中不僅僅是個不要吃的問題,還蘊含著做人要遵守“忠義孝潔”的道理。原意是不吃狗肉,不吃牛肉,不吃烏龜,不吃大雁。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耕牛已經轉為“非農業”了,成為純粹的肉食牛,上了人們的餐桌,對此亦無可厚非。其次,就是關於吃狗肉的問題。實踐證明,吃狗肉也不安全,中醫認為吃狗肉可導致發熱動火,生痰發渴,臨床上曾有吃狗肉時剔牙出血而導致感染狂犬病的報道。另外,從道義上講,狗對主人那麼忠誠,再吃它的肉未免太殘忍,只有不吃它才能透析出人性的光輝,折射出人性的善良和知遇的緣分。吃狗肉更是佛教徒的大忌,所以,對於狗肉我們也要慎食或不食。三是不吃烏龜,古人的原意是烏龜很有靈性,食用會觸犯神靈,所以忌諱吃。烏龜營養價值較高,是女性的恩物,龜殼可入藥,但從保護動物的角度出發,最好不要吃,至於人工養殖的原來是可以吃,但隨著禁野令的越來越嚴厲,去從尚難以定論。四是不吃大雁肉,大雁是候鳥,是國家二級保護類動物,很容易傳染禽流感,也不能食用。至於人工飼養的大雁原來是可以食用的,但以食用為目的人工養殖,會面臨全部終結。

居家周圍的一些動物也不宜食用。老祖宗留下的還有一句俗語就是“狐黃白柳灰,五大保家仙”,這裡“狐”指狐狸,“黃”指黃鼠狼,“白”指刺蝟,“柳”指蛇,“灰”指老鼠。古人們把這些動物奉若看家的神仙,告誡人們不要傷害它們,才能保家人安全。當然,這其中有它的時代侷限性和片面性。狐狸肉不好吃,也不宜吃。黃鼠狼身上攜帶多種病毒,包括真菌、細菌、原蟲等,黃鼠狼的肉除了有腥味便是尿臊味,甚是難吃。不僅如此,就是被黃鼠狼咬過的食物也不要吃,因可傳染多種疾病。刺蝟,古人認為可以成仙,稱其為“白師傅”,應予保護,不可食之。刺蝟現在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齧齒類動物老鼠,因傳播鼠疫,禍害糧食,早已成為人人喊打的“四害”之一,南方早已出現了吃鼠肉的食客一族。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在食物極度睏乏的情況下,我曾喝過貓肉湯治療便秘,曾冒著感染流行性出血熱的風險烤過老鼠肉吃充飢,但那時是為了活命。現在生活好了,市面上圈養的家畜肉應有盡有,已沒有必要沒事找事、為了獵奇巧吃,再去吃那些亂七八糟的動物肉了。事情雖然過去半個多世紀,但一回想起那時吃老鼠肉的情景就噁心,成為難以忘卻的齷齪事。再如南方還有的人喜歡吃蛇肉,須知蛇是極陰極毒之物,所帶的細菌和病毒很多,吃蛇肉後人體肝臟的解毒功能無法完全清除,可引發多種疾病,常見的如皮膚病等,還能激活艾滋病毒,對人體危害很大,我們還是遵照老祖宗的囑咐,不要去食用這類動物為宜。

野生動物堅決不能吃,千萬不要再犯死在嘴上的錯誤。凡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野生動物都不能吃,對此不可猶豫,更不可以身試法,冒著生命危險,為了滿足口欲之福而恣意妄為鋌而走險。這其中不僅果子狸、蝙蝠、穿山甲、獾、竹鼠等之類的不能食,還有當地政府所規定的一些不能吃的野生動物也不要吃。天地玄黃,行事悠悠,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濫食或偷食野生動物暗藏著諸多風險,說不定某個動物還是什麼動物的中間宿主,吃出什麼新型病毒來,釀成巨大人禍,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在保護野生動物方面,我們要從自身做起,做到不逮、不售、不做、不吃,從源頭上杜絕。在這一方面,有很多的名人軼事,古人亦深諳其中之理。如唐朝名醫孫思邈,為了保護野生動物,開藥方從不開動物藥,如穿山甲、虎骨等,不主張動物入藥,認為不用野生動物照樣能治好病,堪稱是早期保護野生動物的典範。反思一下,我們是不是不吃野生動物就不能存活了,就餓肚子了?不吃野生動物就沒得肉吃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相反,不食野生動物人們會活得更好、更安全。

俗話說得好,“百菜唯有白菜白,百肉唯有豬肉香”,若想吃肉的話,市面上從來不缺少,我們要只吃飼養的家禽肉,野生動物經過人工養殖的也不建議食用(如狐狸肉),飼養的家禽當中什麼肉也沒有豬肉的口感好,也沒有豬肉好吃。就是家畜肉也不建議多吃,以免引起肥胖及高血壓、高血脂等病症,已經患有這些慢性病症的更要少吃肉或不吃肉為佳。

那麼什麼野味可以吃?簡單地說拒食野味未免有些籠統,問題是怎麼做到有選擇地吃,怎樣吃出健康才是目的。有些野味還是可以吃的,如江河湖海里的魚、田地裡的野兔,這些野味還是可以吃的。但從養生保健的角度認為魚生溼肉生痰,還是白菜豆腐保平安,吃什麼肉食也不如吃青菜好,素食更有利於養生,所以魚肉這些食物均不可多食。

從養生的角度推崇適量吃田地裡的野菜,會吃營養藥也不如會吃這類野菜,有些野菜的歸屬更是藥食同源。野菜在荒年是為了果腹,在現時是為了調劑生活,更是為了養生,為了健康。有些野菜還是中藥,如在我們魯西老家的大平原上常見的一種野菜叫“薊薊菜”,取類比象,因葉緣長滿刺兒,俗名又叫“刺兒菜”,這就是中藥的小薊,是一種優質的野菜,有涼血、止血、解毒消癰的作用;把“刺兒菜”洗淨剁碎加豆麵做成菜豆腐,是一道人人愛吃的美食;小時候在田地裡給生產隊薅牛草不小心割破手,用“刺兒菜”揉成團擠出汁液滴於傷口血即止;“刺兒菜”加工後的汁液用於治療消化道出血,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又如我們老家常見的一種野菜叫“婆婆丁”,學名叫“蒲公英”,是處方中常用的中草藥,竟對幽門螺旋桿菌有抑制作用;蒲公英用來熬粥有很好的清熱解毒作用,是地裡長出來的“青黴素”。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野菜“馬齒莧”,我們老家叫“馬聖菜”,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能清熱解毒、散血消腫、止痢消炎,有“吃得馬齒莧,到老少病患”之說;把新鮮的馬齒莧洗淨用開水焯後加蒜泥涼拌,更是一道美味佳餚。其他野菜還有苦菜、麵條菜、菔子苗、灰灰菜、蓬蓬菜等都可以剜來當食物吃,對健康大有裨益。吃野菜有瘦身的作用,有的野菜還是治療便秘的良藥,如菔子苗這種野菜,俗話有“菔子苗、菔子苗,吃一碗拉一瓢”之說,有很好的淨腸和治療便秘的作用,勝過中藥的番茄葉。需要注意的是,野菜也不可多吃,市面上賣的野菜可放心購買,而自己不要隨便採食不知名的野菜,畢竟“食以安為先”,以免發生食用野菜中毒的事情。

“安身立命,必資於食”,“人得食則生,不得食則死”,人不吃飯無法供給能量,也就沒法活著。光活著還不行,還要活得好、不生病,還要吃得久、吃出長壽才是目的,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有利於健康的長遠之計。我們的食物鏈是健康的源頭,寧可食無肉,不可餐無蔬,只要養成堅決不食野生動物、少食家禽肉、多食蔬菜水果的良好習慣,我們的健康就有了能源供應源頭上的保障。食物在胃內排空的時候,是我們感覺飢餓的時候。一般來講,食物在胃內的存留時間越長,產生的毒素越多,對心腦腎的影響就越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就越大。一般食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為3天左右,在胃內存留的時間為1~6小時。食物在入胃後5分鐘左右就開始往下排,各種食物在胃內的存留時間有較大差異,其中糖類即碳水化合物(如饅頭、米飯等主食)排空最快,時間在2~3小時,蛋白類的物質在胃內停留時間稍長,脂肪類(如肥肉)的物質停留時間最長,約為4~6個小時。當人體患有疾病時,胃的消化功能下降,食物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就要有所延長,這就是常說的“病害人,病也養人”的道理,也是患病後更不宜感覺飢餓、不宜多吃的原理。知道了各種食物在胃內的存留時間,也為我們根據情況選擇食物有了依據。假如我們要外出,預估下一餐時間會滯後,就要適當吃些在胃腸內存留時間較長、能“頂時”的食物來填充。人體健康的標誌就是說得快、走得快、吃後排得快,減少食物在胃內瀦留的時間,對各種器官都有益。從上述時間可以看出,不吃肉食排得最快,腸胃負擔及時得到減排,毒素很快跑到體外,人體輕鬆了,健康也就自然來。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吃得安全是關鍵,吃出健康是目的。我們要糾正認識上的偏差,摒棄飲食上的陋習,抵禦舌尖味蕾的誘惑,克服嗜吃的貪慾,遏制嘴邊的任性,追求安安穩穩的生活,按人類延續的有益的食物鏈來滋養生命,就能在生命的旅途上走得更遠。

(寫於2020年3月11日)

李友鵬原創丨怎樣吃出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後警示錄之一


【作者簡介】李友鵬(男),知名中醫,北京名醫名方研究推廣中心特邀研究員,河南仲景醫藥研究會特邀研究員,中國特效醫術發掘整理委員會專業委員。原籍山東齊河,現居山東濟南。文學愛好者,熱愛生命,熱心公益事業,注重中醫養生研究和疑難雜症的治療,先後發表學術論文與詩歌100多篇,創城徵文獲得濟南市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