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軍名將杜聿明,從軍事學角度講,杜聿明的軍事指揮有何得失?

別當真58


菸酒閣大學士國軍將領系列八:徐州剿總副司令官杜聿明。杜聿明是國軍屈指可數的帥才,是蔣介石依賴的戰場救火超人,抗戰時任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第5軍軍長、中國遠征軍司令官,日本投降後擔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是唯一肩負2大戰區的實際軍事長官(東北、華東)。淮海戰役杜聿明在陳官莊被解放軍俘虜,後關押撫順戰犯管理所改造,釋放後於1978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其女婿是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陝西米脂人,國軍陸軍中將。父親是清末舉人,參加過同盟會,1923年畢業於榆林中學,後決定投筆從戎,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在討伐陳炯明戰鬥中初露頭角,擔任排長,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17軍25師旅長、副師長,參加過北伐戰爭、抗日戰爭。1937任國軍第一個裝甲團團長,1938年擴編為200任師長,1939年11月任第五軍軍長(200師擴編),參加過桂南戰爭,在崑崙關大敗日軍,重創日軍王牌鋼軍第五師團。

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國軍組建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總司令衛立煌,杜聿明任第一路軍副司令,其第5軍為主力。此期間杜聿明無條件執行蔣介石命令,在失利後率軍穿越野人山,得到蔣介石重用,升為遠征軍總司令。1945年抗戰勝利,杜聿明執行蔣介石密令,解除了雲南王龍雲武裝,但蔣介石為平息眾怒,解除杜聿明職務(昆明駐防總司令、第五集團軍總司令)以謝國人。


蔣介石與杜聿明。

杜聿明是為數不多掌握戰略態勢的軍事長官,比較清晰戰場局勢和捕捉戰機,完全能勝任職責,但每每被業餘軍事家蔣介石干擾,功虧一簣。1948年國民黨局勢如江河日下,杜聿明也知道大廈將傾,但是為報校長知遇之恩,抱病臨危救火、顧此失彼,無可奈何為之。是國軍中無條件執行老頭子命令的戰區大員,最終在徐蚌會戰又是執行蔣介石亂命,致數十萬大軍陷入絕境,在陳官莊兵敗身俘,算是報答了校長栽培之恩。

淮海戰役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韜。

在杜聿明免去昆明駐防總司令同一天,即被任命為東北保安總司令。日本投降後,國共雙方都把東北得失作為第一要務:我中央組建東北民主聯軍,從延安、山東抽調大量幹部、部隊前往東北,林彪任司令員,率10萬之眾抵達山海關並建立防禦陣地;杜聿明率全美械的13軍國軍、52軍海運秦皇島登陸,國軍山海關首戰失利,說解放軍火力強大,杜聿明聽了不信,親臨一線陣地觀察,指揮美式105重炮攻擊,並派部隊在解放軍側後發起攻擊。林彪初到東北,很多部隊沒有攜帶武器,為避免損失主動放棄山海關防線。


蔣介石檢閱第5軍。

隨後國軍大舉增兵東北,國軍主力新1軍、新6軍、71軍等數十萬部隊陸續到達。這時期林彪有攻有守,打的非常出色,硬是在松花江站住了腳跟。而杜聿明算是在各戰場中表現最好的,其他各戰場國軍均有重大損失和失誤,如胡宗南佔領延安後,被彭德懷青化店等連敗四場,丟盔棄甲;陳誠在華東被粟裕接連敗於萊蕪、孟良崮,特別是整編74師被全殲,極大降低了國軍士氣;而華中戰場被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牽制了大量國軍機動兵力,對南京形成一定威懾。 1947年林彪指揮東北民主聯軍發起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國軍雖然遭受打擊,杜聿明還是穩定了局勢,並在四平之戰中扳回一手。其後因身體原因卸任東北保安司令,前往上海養病。


杜聿明與國軍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

1948年國軍在國防軍事檢討會上,國防部部長何應欽通報了內戰國軍損失情況和48年作戰計劃,參會將領對國軍人員、武器損失目瞪口呆、吵成一團。杜聿明在戰略層面早已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提出放棄華東、華北,將主力撤退到江淮一帶,蔣介石做事猶豫拖拉,還是幻想在徐蚌與解放軍決戰。江淮地帶國軍分華中、華東2個戰區,不能統一指揮,蔣介石希望白崇禧能出任2個戰區總司令統籌兵力,但遭到白的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一意孤行,要求參謀部制定徐蚌決戰計劃,核心是以一個最堅軍吸引華野主力來攻,然後國軍各主力兵團形成大包圍,蔣介石派人徵詢杜聿明意見,杜聿明看了計劃沒有問題,唯一要求蔣介石下令劉峙將分散在隴海路、津浦路上7個兵團往徐州靠攏。然而徐州剿總司令劉峙(豬頭)只關心自己私利,不管部隊死活,在濟南失陷後20天裡沒有絲毫動作。遼瀋戰役爆發後,蔣介石無將可用,把時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派往葫蘆島指揮東進兵團,攻擊塔山。在林彪攻克錦州後調頭準備消滅葫蘆島國軍,杜聿明感覺不妙,又及時指揮葫蘆島部隊撤退,結果廖耀湘的第9兵團成了替死鬼,被消滅在黑虎山。



淮海戰場被俘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

沒等遼瀋戰事消停,粟裕抓住徐州國軍戰守不能的窘態,迅速制定淮海(小淮海)作戰計劃,準備消滅前出在新安鎮的國軍黃伯滔第7兵團,隨著第3綏靖區張、何起義,華野迅速穿插,追上黃伯滔兵團將其圍在碾莊。杜聿明飛往南京面見蔣介石,得知其在葫蘆島期間,華東國軍沒有向徐州靠攏、黃伯滔兵團被圍,大驚失色,第二天飛往徐州指揮作戰,提出第一方案,徐州主力匯合黃維兵團攻擊中野,再回頭救黃伯滔兵團;第二方案,孫元良兵團守徐州,自己率邱清泉、李彌兩兵團救黃伯滔。劉峙以徐州安危為由反對,後經蔣介石協調,同意杜聿明第2方案,結果浪費一天最佳救援時間,被華野第7,10,11縱隊在大許家建立堅固防線。



淮海戰役12兵團副司令官胡璉。

11月13日杜聿明指揮邱、李兩兵團5個軍12個師,100門重炮、100多輛坦克在飛機配合下,向大許家陣地,戰鬥一直打到22日,國軍在損失34輛坦克、1萬多官兵情況下,只前進了10多公里,雖然黃伯滔兵團已聽到援軍炮聲,卻始終沒有見到援軍。23日被解放軍突破碾莊核心陣地的黃伯滔舉槍自殺,大許家的攻擊隨即停止,擺在杜聿明頭上的,是徐州國軍三個兵團何去何從的抉擇。禍不單行,24日從蒙城往宿縣攻擊前進的黃維第12兵團在雙堆集遭到中野合圍,前來救援的部隊現在成了救援對象,國軍統帥部與徐州剿總亂成一團:戰,如何戰?退,如何退?



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顧祝同參加會議,杜聿明頭腦最為清醒,經過局勢分析後,杜聿明提出核心觀點:戰就不能撤,如戰則以徐州為中心,速調5個軍以上援兵,與華野在徐州決戰;撤就不能戰,如果沒有援軍,徐州主力需立即南撤至江淮,整頓後再發起攻擊救援黃維兵團,撤退途中無險可依,絕對不能停留。顧祝同聽懂了杜聿明的話,要救黃維得大舉增援,沒有援軍徐州主力必須撤退,不能戀戰,這是丟車保帥的棋,但也比大家捆在一起死好。會議上同意了杜聿明的計劃,批准30日徐州主力往徐州東南方向撤往淮南、淮安,再建立陣地反擊。


淮海戰役徐州剿總副司令官杜聿明被解放軍俘虜。

國防部同意的是杜聿明率徐州主力出徐州東南,往兩淮方向撤退,而華野也掌握了這一機密情報。粟裕迅速派出大部隊往兩淮方向運動,已經走了一天的路程。但是,但是,但是杜聿明根本就不信任國防部,一直認為國防部有我軍間諜(事實如此),報給國防部的計劃根本就是假的,撤退計劃裡徐州國軍主力走的是兩淮,而真正撤退時,杜聿明率軍走的是反方向的徐州西路的永城。等粟裕發現杜聿明真實撤退路線時,華野與徐州國軍主力相隔2天的行軍路程,對於杜聿明集團這樣擁有大量機械化裝備的國軍主力來說,要追上去幾乎比登天還難。



淮海戰役13兵團司令官李彌在進餐(左一)。

歷史總是有那麼多的巧合,杜聿明三個兵團往西轉進永城,順順利利,這個時候杜聿明的上司蔣校長坐著專機在最不該出現的時候出現了。專機在部隊上空轉了幾圈,然後投下一封委員長親筆信:據空軍觀察,你部往永城方向撤退,無異坐視黃維兵團被殲滅,望你部與李延年兵團南北攻擊粟裕,以解黃兵團之圍,否則你我將成為黨國罪人......杜聿明看到手信心如死灰,知道老頭子又變掛了,說好撤就不能打,打就不能撤,如今徐州主力近30萬人,在這荒野上,一無糧草補給,二無險要可守,現在華野幾十萬追兵在後,前面中野大軍虎視眈眈,一旦停住腳步,等待杜聿明結果是什麼,應該不難猜到。



華中剿總總司令白崇禧與徐州剿總司令劉峙。

杜聿明召開緊急軍事會議,宣佈蔣介石命令,其他將領都面面相覷,唯獨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迫不及待的起立說:那就按照委座命令往前打。邱清泉的真實想法,是因為其起家部隊第5軍第45師負責斷後,被解放軍包圍。邱清泉本來就來就哭著喊著要杜聿明停止行軍,回頭去救45師。而70軍軍長高吉人、72軍軍長都勸邱清泉:45師本來就是斷後部隊,做出犧牲是應該的。邱清泉一意孤行,命令70,72兩個軍回頭救援45師,經過一夜激戰,45師是救出來了,但是粟裕也率華野主力到達,然後,然後就杜聿明和30萬大軍過上了包圍圈生活。



淮海戰役16兵團司令官孫元良。

杜聿明年輕時候報考黃埔一期,後浴血東征、北伐,中年時抗日,參加長城保衛戰各役,後擔任裝甲兵指揮官獲得崑崙關大捷,在緬甸擊敗日軍,後歷經萬苦經野人山回國,身染重病,死裡逃生。後在東北疲於奔命,46年摘去左腎。48年指揮徐蚌會戰,跛足執杖而行苦不堪言。杜聿明是國軍唯一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卻每每受到蔣介石亂命干擾,奔著對蔣的愚忠,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只是為盡人事而已。淮海戰役兵敗身俘,關押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是第一批獲得特赦的國軍將領,釋放後發表了抗日、遼瀋、淮海等戰役回憶錄。


菸酒閣大學士


國軍中真正的老蔣天子門生第一人

在黃埔一期中,公認的老蔣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胡宗南,但是,在縱橫看來,蔣介石對胡宗南只能算是恩寵,對杜聿明的才是倚重。

中國遠征緬甸的時候,杜聿明擔任主攻,到解放戰爭時期,國軍中最耀眼的將領就是杜聿明瞭。

胡宗南雖然號稱蔣介石的天子門生,是黃埔一期中第一個成為軍長,第一個成為集團軍司令的人物,並且和陳誠、湯恩伯形成國軍中央軍三大派系之一,但是到後來,胡宗南也就是獨霸西北,在真正決定國民黨生死的東北戰場,中原戰場胡宗南根本就沒有機會參加。

而杜聿明前期指揮整個東北的軍事力量,到遼瀋戰役失敗後,蔣介石更是調集重兵,將寶都壓在杜聿明身上,由此可見,黃埔一期中真正的天子門生第一人,實際上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的厲害之處

很多人都不明白,老蔣為何要重用杜聿明,其他人不行嗎?

先拋開軍事指揮上的東西不說,實際上,杜聿明是黃埔一期裡面最會做人的人,你像胡宗南、關麟徵、宋希濂等這些黃埔名將也都厲害,但是他們都難以堪當大任,為什麼,因為都不服你,即使是陳誠這樣有小委員長之稱也並不服眾。

國軍中央軍也不知道怎麼地了,到了後來剩下的手握重兵的黃埔學生,雖然各有各的操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誰也看不上,比如,邱清泉除了老蔣誰也不服,典型的刺頭;李彌黃埔四期,還嘲諷這個,嘲諷那個;廖耀湘六期,後來連上級衛立煌的命令都不聽,還有諸如孫元良等等。

但是,他們基本對杜聿明還算可以,基本上能做到言聽計從,說明,杜聿明這個人做人方面還算可以,和黃埔這幫人處的更是可以。

杜聿明的軍事指揮有何得失

杜聿明應該算是國軍當中軍事指揮的天降之才了,黃埔出現那麼多人名將,但是真正能夠適應大兵團作戰,號令國軍千軍萬馬的,只有杜聿明一人。

杜聿明在抗戰期間參加了桂南會戰,在崑崙關指揮第五軍擊潰日軍“鋼軍”第五師團。雖然此戰擊斃日軍四千多人,但是國軍可是最精銳的第五軍,全軍付出了傷亡一萬八千人的代價。可以說,只能算是勝有其表,很是艱難啊。

在參加中國遠征的時候前期表現還算可以,但是後期撤退的時候,由於盲目聽從老蔣的建議,從野人山撤退,結果損失慘重。

在東北戰場的時候,杜聿明將東北民主聯軍打的也是夠嗆,可惜後來由於多種原因,換上了陳誠,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遼瀋戰役國軍的大敗局,可以說,如果東北不是換將,後來局勢也不會陷入如此危局。

在遼瀋戰役的時候,杜聿明就讓廖耀湘及早到營口撤出東北。

杜聿明最後的表現就是在淮海戰役的時候,那時候杜聿明也是渾身是病,國軍的局勢也已經是每況愈下了,杜聿明的作戰思想也發生了轉變。在遼瀋剛剛結束的時候,杜聿明就說過:“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很快就入關······從軍事上講······一年以內就可以統一中國”。這個斷言是在1948年年底所說。

淮海戰役沒能有自己的主見

但是,老蔣不甘心,壓上了所有的國軍也要在徐蚌和共 軍決一死戰,在縱橫看來,這本身就是戰略上的錯誤,蔣介石認為國民革命軍能夠主宰民國,就是因為在徐州這個地方軍事上曾經取得過北伐的成績。

杜聿明在指揮淮海戰役時,三十萬精銳國軍坐守徐州,結果黃百韜和黃維兵團都被圍困,當時杜聿明提出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就是放棄黃百韜,全力出擊去殲滅劉伯承部,到時候粟 裕必然來救,這樣黃百韜之圍也就是解決了。

在黃百韜兵團被全殲之後,最後只能南逃,杜聿明打的一手是瞞天過海,企圖向南京逃竄,但是關鍵時刻,老蔣要杜聿明務必救了黃維才能撤退,杜聿明深知,救黃維必然失敗,但是不救的話,也回不了南京了,老蔣不會要一個不聽話的指揮官。

最後被粟裕包圍,三十萬國軍精銳,全軍覆沒。

縱橫認為,杜聿明的能力還是有的,不然也做不到這個位置,之所以,先是有遼瀋戰敗,後是有淮海戰敗,實際上也不能完全怪杜聿明一個人,兩軍交戰,決定勝負的因素是全方位各種各樣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杜聿明缺少一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魄。

從古至今的打仗,從來都是在戰場上才能最瞭解情況,老蔣這個人在北伐的時候的確也是出色的指揮官,但是本身就沒有大兵團作戰的思維,後身為三軍統帥卻不能放權給在一線的指揮官,玩起決勝千里之外的把戲,最後結局也必然慘淡。


史論縱橫


如果說張自忠是中國傳統武將的代表,胡璉是中國儒將的代表,邱清泉是中國少壯派代表,那麼杜聿明將軍則是中國少有的西方化將領代表。



待人友好、敬重師長

杜聿明將軍治軍作戰都是一把好手,而且本人也和藹、熱情,從無驕傲之氣,對自己之前的長官關麟徵一直肅然致敬,可以被稱為四維八德的實行家。


作戰勇猛,為國建功

杜聿明將軍一直堅持德軍的“閃電戰”,在抗戰中他戰績輝煌,雖說殲滅倭寇沒有薛嶽將軍多,但是他所面對的都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他手中擁有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坦克部隊,因此他的作戰特點就是進攻,以優勢的火力壓制敵人,以最快的速度打垮敵人,其中最經典的便是崑崙山大捷了,這次勝利,是中國陸軍第一次運用現代化戰爭方式打贏的勝利,對中國陸軍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由於他對日作戰的貢獻,在日本投降後,他作為中方代表參加了芷江受降。


移孝作忠,因此失敗

當然杜將軍的成功離不開蔣介石的寵愛,他掌握的部隊是國民黨最好的部隊,這有條件讓他去完成他的軍事部屬,也是因為蔣介石的寵愛,他因此對蔣十分忠臣,這導致了他含恨緬甸野人谷和淮海戰役慘遭失敗,他一生流血流汗,移孝作忠。

杜將軍是愛國的,他晚年致力於兩岸統一,他臨終前的遺言仍不忘統一大業,囑咐其妻率子女為祖國現代化作貢獻,並“盼臺灣之同學、親友、同胞們以民族大義為重,早日促成和平統一。”


史裡有料


1946年,就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的杜聿明指揮兩個只是半美械的軍猛攻山海關,拉開了國共爭奪東北的大幕,剛到東北未及整編的民主聯軍第一次見識美式105榴彈炮的威力,不支。

得到全美械的新一軍和新六軍加強後,杜聿明一路攻城略地,直追松花江邊,若不是東北停戰協定簽署以及後來杜聿明病重離職,東北後來的局面恐怕會複雜的多。因此,從軍事指揮上來說,杜聿明是當之無愧的名將。



一,嚴格意義上說,杜聿明屬於何應欽派系及徐庭瑤分支,而不是傳言的陳誠土木系。完全依靠精明強幹和絕對忠誠才得以始終執掌兵權,但是由於何應欽失寵,從旅長、200師長到第五軍軍長等等,杜聿明雖然一直有軍事指揮權,銜級到被俘也沒升起來,陸軍中將,東北和徐州剿總副司令官,實際行使司令官權力,不驕奢淫逸,在國軍將領中口碑不錯,跋扈的邱清泉也尊稱其為“杜老總”。

二,抗日名將, 從長城抗戰、淞滬會戰到全國第一個機械化軍第五軍軍長,從鐵血崑崙關到遠征滇緬,杜聿明將軍在民族戰爭中功不可沒。日軍投降後率領第五軍擔任昆明警備司令,順勢按蔣介石的命令解決龍雲問題,這事我覺得沒什麼錯,一是執行命令,二是龍雲作為軍閥統治雲南,極大影響了軍令和政令的統一,龍雲曾差點投靠汪精衛。



三,過於在軍事上愚忠,缺乏“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氣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杜聿明軍事能力的發揮。這是個矛盾選項,不絕對服從於蔣則沒有統兵權,完全按蔣的指令作戰又容易失敗,比如第一次遠征滇緬失敗後,盲目執行蔣介石率隊回國的命令,將最精銳的十萬大軍帶進野人山,損失慘重,杜聿明自己也差點折在山中;淮海戰役第二階段說好了率徐州三個兵團只管南逃,半路蔣又變卦命令去救黃維,終至被粟裕追上包圍全殲,本人被俘。

四,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的佼佼者,把杜聿明跟胡宗南換換位置,國軍在西北的局面會好很多,黃埔一期生學業太短,又因為資歷原因始終掌握國軍副戰區級和集團軍級的指揮權,能不能勝任根本與黃埔學習成績無關,只能依靠天賦,從這一層看,杜聿明將軍是黃埔一期出類拔萃者,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的“救火隊員”。



淮海戰役在粟裕將軍發動之前,杜聿明曾計劃先發制人,主動攻擊華野,擺脫國軍總是被動決戰的惡習,可惜被緊急調往東北救火,不然國民黨軍在淮海不至於敗的那麼快那麼慘。

都是後話了,既然後面進了功德林,杜將軍只能寫寫戰史反思下走錯的路吧。


度度狼gg


杜聿明的軍事水平,在國民黨諸多將領中不算高,比不上比他高一到兩個層級的白崇禧,薛嶽,衛立煌等,同級或比他低的,他比不上孫立人,胡璉。他在國民黨軍隊中更大的立足點不是他極突出的指揮才能,而是因為他對蔣介石的忠誠而深得信任,每每關鍵時刻會點名讓他出場。當然本事還是有些的,但沒大眾想像那麼高。

血戰崑崙關,是杜聿明最大的成名戰,任第五軍軍長的杜聿明率部打的堅決果敢,不畏犧牲,幾乎全殲日軍號稱鋼軍的第五師團所屬精銳之第21旅團,擊斃旅團長中村正雄及以下幾乎全部軍官,取得自抗戰以來國軍最好戰績,史稱崑崙關大捷。日軍戰史都稱為“這是陸軍對華作戰以來最為暗淡的年代”。



同時,也應該看到,第五軍是國民黨軍著力打造的中國第一隻,也是當時唯一一個機械化軍,裝備的坦克就170餘輛,大量的榴彈炮,山炮,野炮。裝備之精良,火力之強大,是高於對手的。能把這樣的隊伍交給杜聿明,可見蔣對杜的信任,而杜率軍的拼死決戰,也回報了蔣的信任。

再看杜敗走麥城的第一次遠征軍入緬戰役。遠征軍入緬作戰初期小勝,隨後形勢不利,選擇撤退。史迪威要求撤至印度,而做為遠征軍副司令兼第五軍軍長的杜聿明,堅決執行蔣介石的命令,帶領部隊從野人山撤回。十萬遠征軍,戰鬥傷亡不到一萬,而從野人山走出來的才4萬人。大量武器裝備遺失,戴安瀾將軍殉國。這期間,孫立人與杜聿明在戰役預判和指揮上多次發生衝突,並證明孫都是對的,氣的孫說杜的水平,只夠當一個排長。可見其指揮水平在專業同行看,真不咋樣。



孫立人

如此大的損失,杜聿明回國後並沒遭到多少的追究是為什麼?因為蔣不想讓十萬遠征軍撤到印度而失去對這些軍隊的控制,杜在堅決執行他的意圖,6萬遠征軍的屍骨證明了杜對領袖的忠誠。孫立人雖表現出極好的軍事指揮能力,但在抗戰之後,孫卻被剝奪了直接指揮部隊的權利,架空起來,杜卻屢屢受到重用。

遠征軍在叢林

解放戰爭,杜先去東北,國民黨五大王牌軍有兩個交在他手上,特別是孫立人的新一軍,愣是把孫立人調走了。青一色的美式機械化裝備對上剛到東北,連部隊在哪兒都還在逐步收攏的林彪,似乎攻城掠地甚為順暢,但至杜聿明身體不適,離開東北之時,其攻勢也己顯強弩之末之勢。就是與林彪作戰時的指揮,往往也用逐次增兵的戰術,基本只能擊退東北聯軍而無法達成全殲,也多為詬病。

至淮海戰役,蔣派杜去收拾爛攤子,目的是讓他把國民黨的精銳部隊帶出來,還不是讓他去打贏戰役。其結果呢?是把自己親建的第五軍給葬送了,自己也當了俘虜。其後自己回憶錄中,有說曾懷疑過國防部作戰處郭汝瑰有問題,但無證據,沒敢和蔣說,撤退中收到蔣三次電令,改變撤退方向,致全軍被圍等等,難免有摔鍋之嫌。優秀的將軍,一定是依據戰場態勢而做出合理選擇,不會唯命是從,讓戰略目標落空,以致最終失敗。

在戰犯改造所功德林,被俘的國民黨高級將領,沒了上下級之分,對三大戰役的戰術指揮有過多次沙盤推演,黃維和杜聿明的指揮被指責不少。

野人山如斯,淮海戰場也如斯,可見杜聿明最多也就是個中材的將領。蔣校長的好學生到可以得到公認。


淨月暖陽


杜聿明的軍事才能在國軍裡排名絕對靠前,在黃埔系裡至少能排前三。

杜聿明乃黃埔一期生,正宗的“天子門生”,吃虧就吃虧在不是浙江人,出生在陝西。相對於又是黃埔系又是校長的浙江老鄉的胡宗南、陳誠,受寵程度不一樣,只能靠自己的努力,掙得名譽地位。

杜聿明的指揮才能比志大才疏的胡宗南、陳誠高的不是一點半點,他就是校長心目中的救火隊長。讓他指揮裝備最精良的第五軍,作為遠征軍主力,出兵緬甸。聽校長的話,翻越野人山,差點喪命。

解放戰爭中,先是到東北,等打開局面,被調走,“大好局面”交給陳誠,短短數月,輸的精光。在遼瀋戰役進入尾聲的時候,臨危受命竟然從林彪眼皮底下救出數萬國軍,也算奇蹟。

淮海戰役危機時刻,又被校長調到前線,關鍵時刻如果不聽校長的指示,完全能夠在解放軍包圍形成之前,帶著數萬大軍全身而退的。

杜聿明,抗日名將,國軍柱石。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沒有校長的賞識,不可能挑大樑居高位;太聽校長的話,畏首畏尾終至失敗。


天地人和103804796


杜聿明起家200師簡史: 整訓(38年)——打殘(39年)——整訓(40年)——打殘(42年)——整訓(43年)——擊潰(44年)——整訓(45年)——擱置(46年)——打殘(47年)——整訓(48年)——覆滅(49年)!桂南會戰時馳援南寧因軍屬汽車團在外跑運輸撈外快無法收攏,部隊只能徒步,一次夜行軍能掉隊一半!戰車白白消耗摩托小時向前開進,600團上來團部就讓自家空軍炸掉、恨得邱瘋子(邱清泉)想擊落自家飛機!598團高吉人袖手旁觀榮一師鄭桂庭被日軍吊打,戰車應用水平低劣得讓徐庭瑤連連吐槽!…… “五大主力”這說法未曾見諸國府檔案史料,不過是後世果粉一廂情願的意淫罷了!

但是杜聿明還是很強啊,別忘了劉峙可是被邱清泉說成是豬,派一隻豬來當主官守衛這麼重要的地方。但是邱清泉是怎麼對待杜聿明的呢?驕橫跋扈能力強打仗像瘋子一樣的邱清泉也尊稱其為“杜老總”,至少表面是這樣的,這就說明了杜聿明的能力是OK的。(邱清泉也曾是杜聿明手下悍將啊,一般人壓得住他?)


杜聿明曾經點評我軍戰力:“關外G軍的戰略戰術和戰力是關內G軍無法比擬的”,顯然杜聿明認為關內我軍的戰略戰術是很差的,要不是國軍派系多,還有亂指揮的問題,未必是他對手,可見其對自身的看法。杜聿明野人山的損失讓很多人詬病,其餘的指揮整體水平都是不錯的。一句話,聽話的將領裡杜是最能打的;能打的將領裡杜是最聽話的。(聽老蔣的)


李三萬的三萬裡


敗軍之將何以言勇!當年,當共和國領袖把陳毅、杜聿明做為“淮海戰役”的雙方主將介紹給英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蒙哥馬利望著這個被號稱統兵百萬(實際八十萬左右)的敗軍之將,發出來勝利者的疑惑:“一個統兵百萬的將領是不應該被打敗的”!杜聿明的回答非常符合他的為人也十分得體。他指了一下陳毅說:“而他有兩百萬”望著在座諸人不解的目光他解釋道:因為我的人都跑到他那裡去了!賓主盡歡,杜聿明也擺脫了自己的窘迫。但也部分道出了實情!有時候戰爭的勝負非戰將之力也!杜聿明的戰爭歷史成也蔣介石敗也蔣介石。在派系林立的國民黨內部出身黃埔卻非浙江籍的他能得到蔣委員長的青睞既有他唯蔣命是從,也有他善於平衡上層關係有關。他是國民黨上層都能接受的蔣嫡系人物。但杜聿明與蔣介石不喜歡的一線將領關係都不睦,如在東北戰場上孫立人、陳明仁雖立戰功都因杜的“不喜歡”被調離。杜聿明最輝煌的戰績應該是抗戰時期的崑崙關大捷那是國軍第一個以進攻態勢取得的勝利。國軍的第一個機械化部隊也由他來掌握這就是所謂五大主力之“第五軍”,崑崙關一戰成名。杜聿明敗的最慘的戰史有“敗走野人山”“淮海戰役”但這都與蔣校長的直接指揮有關。在東北蔣委員長也直接“叫停”了他勝利的腳步。歷史如果有假設,杜聿明換個領導會是什麼樣?在蔣委員長手下,所有戰將的真實本領都成了謎。


HUIxinliu


杜聿民將軍是同期將領中最出色,最具軍人血性的一代名將,比湯恩伯,胡宗南,胡鏈,蔣鼎文不知孩了多少倍,,可憐統j:帥無才累死三系,,-,由於廠派系複雜,互相撤肘,使一代名將左右為難,,隋有大局整體全盤考量,仍被愚忠封建制度,制約著,向個消防隊長,四處救急解難,是_個即偉大有呆板的大將系,粟大將言,杜將軍,只能打順們仗,無臨危救世的偉大作用,,,但仍不失為除王耀武,孫立人外,有一位偉大的將領, 抗日有大功於民族丶::::::。。。:。。=心:


94310417小云


平心而論,杜聿明在國軍將領中,算是一位能打仗的好手,否則也不會得到蔣介石的倚重,當然,他還有忠心於蔣介石的一面。但是說他的軍事能力,確實有其不足之處。我雖然沒有對杜聿明有深入研究,但通過杜聿明對日軍有崑崙關大捷,有野人山慘敗;對解放軍有四平戰役之勝,有淮海戰役之徹底失敗這四場著名的戰役,即可看出其軍事指揮的能力。概括起來說,一,杜聿明能打硬仗這毋庸置疑。在硬戰中取勝,這是一個軍事將領必備的能力,也是具有現代化軍事素養的表現,這方面就不多說了。二,杜聿明不善於打下風仗。如果說,國軍在淮海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蔣介石瞎指揮的話,那麼杜聿明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優柔寡斷,不敢抗拒外來干擾。而在緬甸指揮的野人山撤退,就是杜聿明指揮的最大失誤。在強勢的情況下,他指揮的戰鬥都打的有聲有色,但當處於相對弱勢的時候,最能看出一位指揮官的能力。在兩次敗退中,杜聿明既不能轉危為安,又不能全身而退。當然,我們不能苛責,能做到這點真是少有的神將。但和他相對比的是,在野人山大撤退中,孫立人的軍事素養就比他強,做到了全身而退。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事實勝於雄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