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虞富蓮先生

十多年前,一位普洱攝影師送了一塊茶化石給我,黃褐色的岩層上有一片葉脈的印痕,裝石頭的小盒子裡有一張紙片,記載為寬葉木蘭。化石當是稀罕之物,故將其束之高閣。


今秋,意外看到了《中國古茶樹》,作者虞富蓮。在書中我讀到了這樣一些內容:“所有植物都有地理起源和栽培起源的問題。楊士雄(2007年)認為,地理起源是指某一植物分類群從無到有的自然過程,是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發生,且時間是以地質年代(百萬年)為單位來計算的。”“20世紀80年代初,雲南省地礦局何昌祥等在雲南景谷縣發現了漸新世景谷植物群化石,共有19科、25屬、36種,其中有寬葉木蘭。在野生茶樹分佈比較集中的雲南西南部的臨滄、滄源、瀾滄、梁河、騰衝等地也都發現了木蘭化石。由此推論,茶樹是由第三紀寬葉木蘭經中華木蘭進化而來的,並作為茶樹原產於雲南的一個依據。”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雲南出土的木蘭化石,在虞富蓮的《中國古茶樹》這本書裡找到了讓人欣喜的理由,它說明了,雲南不僅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山茶科植物的地理起源中心。這成了我與好友喝茶聊天的“資本”。


2019年11月13日,勐庫戎氏創牌20年時光慶典,一個午後,在戎氏茶莊園裡,我見到了虞富蓮先生。很快,我們的談話便聚焦在《中國古茶樹》上。邊喝著濃釅的勐庫大葉茶,邊談論著一些我感興趣的問題。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2019秋天虞老在雙江


80高齡的虞先生高瘦,面容清矍,思維敏捷。走近他,似乎走進了科學的三維空間,我不斷地解構著自己,想鎔進虞先生構築的古茶樹境地裡。


“臨滄是世界茶樹發源地之一!”他肯定地說。“2002年,我們十幾位科技工作者,在雙江勐庫大雪山考察論證了目前發現的海拔最高,樹體最大,分佈最多的野生型茶樹,這是很震撼人心的。”他有些興奮地說,茶樹原產地問題不僅是個學術問題,而且還是個民族自豪感問題,是中國的先民發現了茶樹是飲料植物,這是對世界物質文明的一大貢獻。


茶樹原產地國際上有爭議,中外多數學者認為以雲南為中心的中國西南部是茶樹原產地,但國外也有人認為印度等地是原產地。雲南茶樹品種資源的多樣性,是其他國家沒有的,在版納、普洱、臨滄、文山、紅河、保山、德宏、楚雄、昭通等州市都有野生茶樹,這一點我們感到非常自豪。有人說印度阿薩姆是茶樹原產地,但經過考證,印度沒有野生型大茶樹,印度的栽培茶樹品種是也是從雲南引去的。其中可以佐證的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及2002年,日本著名學者松下智先生先後5次到印度阿薩姆地區考察,未發現有野生大茶樹,而栽培茶樹的特徵特性與“雲南大葉茶”相同,屬於普洱茶變種。他認為阿薩姆栽培的茶種很可能是早年景頗族人從雲南帶去的。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印度阿薩姆的景頗族人


第一、原來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江心坡地帶(與今雲南怒江州接壤),在中緬邊境調整前屬於中國,當時從雲南到印度不需要經過第三國或繞道西藏,且印度阿薩姆的薩地亞離雲南西北部最近,景頗族又主要居住在滇西一帶,這樣景頗族的遷徙完全是有可能的;第二、現今阿薩姆地區從事茶樹種植業的鄉民多為景頗族,他們仍保留著雲南景頗族的民居和著裝,尤其是飲竹筒茶的方式與雲南一樣(松下智先生13次到過雲南,1995年到了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第三、當地居民亦有著嚼檳榔的習慣,而嚼檳榔是景頗族的一種嗜好,且竹筒茶與嚼檳榔還有著密切關係。由此,他推斷印度阿薩姆地區的景頗族和茶樹都是與雲南同宗同種的。


虞老不斷引證著《中國古茶樹》的內容侃侃而談,他有些眉飛色舞,談笑間,我彷彿見到他們風餐露宿,披星戴月,在高山峽谷中調查古茶樹的身影。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他就開始了對古茶樹的考察論證,走遍中國大部分茶區,尤其是雲南十四個州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踏遍青山人未老”,現今耄耋之年還常深入到滇、黔、川考察鑑定古茶樹。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2002年12月虞富蓮等專家考察勐庫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


我們品茶論道之後,我再次拿起《中國古茶樹》這本書,圍繞著那些專業的術語和生僻的名詞,在章構結句中囫圇著它的梗概。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原副院長劉旭對虞富蓮如斯評價:虞富蓮研究員長期從事茶樹種質資源研究,曾參與編寫了《中國作物遺傳資源》《中國作物及其野生近緣植物》等多部著作。數十年來足跡遍及滇、桂、黔、川、渝、鄂、湘、贛等省、市、自治區。幾度翻越哀牢山、烏蒙山、橫跨瀾滄江、紅水河,古稀之年還深入到無量山、金沙江等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古茶樹第一手資料;主持建立茶樹種質資源圃,徵集保存了各類資源近3000餘份;通過多學科的鑑定評價,建立了古茶樹資源信息系統。在此基礎上,歷時數年,編著了我國第一部古茶樹專著《中國古茶樹》。這本書是古茶樹的集成,為促進茶樹種質資源研究,為保護茶樹遺傳多樣性,為合理利用古茶樹資源以及推動茶產業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金秋綻放的茶花(作者攝於永德)


虞老說,《中國古茶樹》竭盡8 年之久才告成。全書闡述了茶樹的起源與演化、茶樹的植物學分類、茶樹的生態類型及茶區的劃分、古茶樹種質資源的遺傳多樣性、古茶樹、野生茶樹居群和古茶山、特異茶樹資源等。雖然專業,順著書的脈絡,卻也能大致讀懂。最可貴的是該書詳細記述了18個省(市、自治區)的603份古茶樹的形態特徵和利用價值以及90個野生茶樹居群和23份特異資源。大多數茶樹都附有照片和生化成分分析,方便讀者查閱。所以,《中國古茶樹》不失為一部古茶樹工作指南,一本茶葉工具書,是一曠世之作。我拼命地科普著自己,想要在這裡找到一棵與自己家鄉、村寨、山頭有淵源的茶樹,尋找歲月黃金的印記,為這個時代茶產業貼金。我對這本大部頭著作十分崇賞,我要為它科學嚴謹的實證主義論述獻上一束頌辭之花。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虞老在雙江調研


《中國古茶樹》成書於2015年,書中有一章為古茶樹的現狀和保護。從字裡行間可看出虞老對古茶樹的情懷以及對古茶樹不斷消亡的憂慮。他歸納了導致古茶樹死亡的原因:掠奪性採摘、不注意保護、原生環境遭到破壞、將古茶樹當觀賞樹出售等等。虞老是有見識的,時至今日,隨著古樹茶價格超乎想象的攀升,茶商、茶農見利忘形的過度採摘,古茶樹遭受嚴重損傷,古茶園生態環境遭到難以逆轉的破壞。在逐利者眼裡,古茶樹成了“搖錢樹”。極不合理的採摘方式,對於古茶樹無疑是滅頂之災。現在每年都有一批古茶樹在消失,如古茶樹最為集中的雙江勐庫、勐海布朗山、景谷秧塔等地真正的古樹茶產量逐年下降。古茶樹需要休養生息,不斷的強採狠採,只會導致死亡。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強採狠採的古茶樹


早在6 年前,虞老就提出了古茶樹保護對策,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這與2019年8月雲南省自然資源廳、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出臺的《關於保護好古茶山和古茶樹資源的意見》並行不悖。這一措施有望按照最合理的劃分、最堅定的執法、最實際的舉措保護好古茶樹資源。相信不久,古茶樹和它曾經享有的名聲一樣,會健康地生長著,與人們和諧地相處著。


我終於斷斷續續讀完了40萬字的《中國古茶樹》正文。原以為可以忽略的附錄卻因為一篇《雲南古茶樹種質資源考察散記》又勾起了我的興趣。這是篇大散文,由虞富蓮和陳炳環撰寫,從中可以看到,1981—1984年中國農業科學茶葉研究所和雲南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科技工作者為考察茶樹種質資源所付出的艱辛。他們揭示著古茶樹的奧秘,也一一記錄下了一些趣聞軼事。


如在“專訪日本茶”一節講到:1981年10月14日我們前往龍陵赧場戴家坡考察“日本茶”。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為實現全面侵佔我國的野心,一面從正面戰場推進,一面從緬甸包抄滇西,龍陵便是最早受其侵害的縣之一。出於侵華日軍的飲茶需要或其他目的,1943年日軍從緬甸帶來了茶籽強迫群眾栽種,每戶分得一碗。戴家坡的茶樹屬小喬木型,與雲南廣泛栽培的“雲南大葉茶”很相似。由此認為緬甸的栽培茶樹也可能是早年從雲南擴散過去的。


又如,20世紀50年代,省裡提出“砍掉一株報洪茶(荒野茶),擴種勐庫茶,等於殺死一個美國佬”,真意在推廣優良品種。


這篇引人入勝的散記裡還有著大量的考察細節。上世紀80年代,野生大茶樹分佈最多的高黎貢山、無量山、哀牢山等地區,山高谷深,交通極其不便,幾乎還是馬幫時代,他們起早貪黑,爬山涉水,顯現出一代科學家為“國家找寶”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現擷取一段獨龍江考察片段: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1984年10月行走在獨龍江藤篾橋上的虞富蓮


“林中的夜晚來得特早。當晚,在海拔3200米的東哨所宿營,大家擠在一間只有半堵牆的馬廄裡,邊烤烘淋溼的被褥,邊吃著夾生飯(海拔高,飯煮不熟)。儘管水在山澗流,但山上貴如油,大家顧不得滿身汙泥,躺下就睡了。


雨徹夜未停,早晨依舊狂風夾著大雨,為能在天黑前趕到下一個駐地,只得冒雨上路。由於體力還沒有恢復,再加海拔高,不得不放慢了速度。越過3500米後,幾乎每走幾十步就得停下猛喘幾口氣。乏力、缺氧、心悸,使年過半百的老陳望著3900米的南磨王埡口卻步,但為了不連累集體,他還是一步步艱難地向上攀登著,最後在老楊的幫助下終於爬上了山頂。


翻過埡口,依舊是崎嶇千山復千山,極目遠眺,只見奇峰疊嶂,峰連巔接,山勢更加險惡;立於危崖上,只聽得數峰吼鳴,萬流俱響,山谷迴音,驚心動魄;循聲順流,只見澗水奔騰,曲折翻卷,以一瀉千里之勢直撲獨龍江。原來,前方深山峽谷之中的壩子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又經過了一天半的跋涉,終於於15日中午到達了獨龍江區政府。連續三天冒雨急行,人人腰痠腿疼,但大家還是會心地笑了。”


這裡記敘的是三十多年前1984年10月的事,現在獨龍江通車了,後來人是體會不到的。


文章是自己寫的,肯定不會彰顯自己,但樸實的文字似乎讓人走進了茶樹王國,不由得由衷地讚歎。讀著這些記敘,彷彿讀著中國版的《消失的地平線》,他們是那個獻身人類學的洛克;又好像讀到費孝通的《田野調查報告》,他們用堅實的步子丈量著中華的版圖。從虞富蓮身上我們似乎見到了蔡希陶、吳徵鎰的影子。



我還聆聽了虞老回答我的一些感興趣的問題。


雲南的滇紅、普洱茶舉世聞名,這與品種有關。勐庫大葉、鳳慶大葉、勐海大葉是1985年認定的國家級品種,是雲南的“三朵金花”,現在雲南栽培的“雲南大葉種”,大多是它們的後代,昌寧、騰衝等地俗稱的 “原頭子”“客子”“客孫”就是引種的一代、二代、三代。大葉種芽葉肥壯,生化成分含量高,比例協調,這是雲南茶產業的資源優勢。大葉種做紅茶最適合,全國最優紅茶之一的“滇紅”就是鳳慶大葉種制的;著名的冰島、老班章茶是用勐庫大葉、勐海大葉加工的。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今年11 月,虞老在雙江,並分享《勐庫大葉茶質優成因析》


大家很關注茶葉的保健作用,茶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一是EGCG兒茶素,它抗氧化,清除自由基,防輻射,大葉種含量最高,但攝入量也不是越多越好,一個人每天300毫克就可;二是茶氨酸,也是大葉種含量高,它有思維益智,緩解壓力的作用,上班族應該多攝取;再一個是咖啡鹼,它是雙刃劍,咖啡鹼提神、利尿、增強記憶、降低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還具有很快的降血糖作用,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喝茶會影響睡眠,有些人空腹飲茶會發生“茶醉”。所以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乳母、失眠症者以飲清淡茶或不飲為好,低血糖者空腹不宜喝濃茶。此外紅茶中的茶黃素、茶紅素以及普洱茶中的茶褐素、沒食子酸等也都是對人體有利的。這方面介紹的書籍資料很多,有興趣的可找來看看。



碼完這堆文字的時候,我偶爾看到虞老微信中的幾張組合照片,這是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共和國成立70週年獎章紀念照,這個殊榮彌足珍貴。虞老還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所以,榮譽永遠是歸於為國家作出突出貢獻的人。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虞富蓮與《中國古茶樹》

前排右二

這世上,有些人被永遠記住,被記住的人,會同勐庫大雪山上的古茶樹一樣永葆長青。


文/雲南譚天(雲南省紀實文學學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