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當作是在“五七幹校”學習吧

就當作是在“五七幹校”學習吧

京國別離為浪淘。咸寧水闊楚天遙。西涼波映甘棠閣,南浦煙橫汀泗橋。

畫裡雲層青靉靆,望中山影碧巖曉。荒唐最是長江汛,百萬資財湖底拋。

——劉炳森《暑中憶向陽湖》

2005年2月15日中國著名書畫家劉炳森逝世。劉炳森為上海新華字模廠書寫了“現代漢字隸書”的字模範本,今天我們電腦裡的隸書字體用的就是這套字模範本。比起這個範本更有名的是許多賓館、飯店、企事業單位邀劉炳森題寫匾額。湖北咸寧“向陽湖文化碑林”以及向陽湖文化研究會等都是劉炳森題寫的匾額。他還作有一首《暑中憶向陽湖》,講的也是在向陽湖“五七幹校”的經歷。

就當作是在“五七幹校”學習吧

文革中期原文化部在咸寧創辦“五七”幹校。六千餘名文化界高級領導幹部和名家及家屬告別首都北京,來到這塊彈丸之地,開始了為期三年左右的“勞動鍛鍊”。浩浩蕩蕩的文化大軍一下子集中下放在江南的一隅,人數之多,密度之高,縱觀中國曆代都罕有,橫看世界文化史也少見。

劉炳森是1969年9月21日到向陽湖,1970年6月30日作為業務骨幹奉命回京為故宮開放做準備。雖然只有280天,但也經歷了水土不服,生活單調等困難,卻始終保持樂觀態度,積極參加文藝宣傳和勞動,才被認為是改造得好從而在第一批返京的。和劉炳森一起勞動的還有沈從文等人。網上也有人說《暑中憶向陽湖》系沈從文所作。但劉炳森接受李城外採訪先提到這首詩,應該確定是他本人所作。

就當作是在“五七幹校”學習吧

如今圍繞向陽湖畔的文化部“五七幹校”而展開的文化學術活動被稱為向陽湖文化研究。向陽湖文化是對歷史的反思文化、對名人的紀念文化,也是一種地方旅遊文化,開闢了一個文化研究新領域。專家認為,向陽湖文化是特殊歷史的標本,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特殊人群的一種精神狀態。其特殊性,寄寓了特別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隨著歲月的沉澱,內涵會越來越豐富。因此,向陽湖文化的普遍推廣要進一步做大文章,要借鑑流行文化的宣傳手段,向百姓生活滲透。要儘快將研究成果轉化為開發成果,讓人們看到、感受到、並留下向陽湖歷史的深刻印記。

就當作是在“五七幹校”學習吧

今天我們被“困”在家裡,也有許多困難。不過面對困難從來都是“大浪淘沙”,居家的日子裡只要保持樂觀肯定也能找到“水闊天遙”的美景。從另一個方面想,下週就要開始去單位做復工準備了。這個過程也和在“五七幹校”學習一樣。甚至疫情結束恢復正常之後,我們學習、工作的過程也會有許多和“五七幹校”學習一樣。

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問題是:荒唐最是長江汛,百萬資財湖底拋。你認為是百萬資財,有人認為是封建糟粕。你遇到過這樣的事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