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官屬續寫“大雁情”

著名作家和電影演員黃宗英女士,1979年發表報告文學《大雁情》,精心描寫西安植物園秦官屬一顆“含辱忍垢而又奮鬥不止的科學家的良心”,經《光明日報》轉載,國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熱情推薦,在國內外產生廣泛影響(摘自《中國文學百科知識手冊》)。

秦官屬續寫“大雁情”

1978年《大雁情》的作者黃宗英(右)在秦嶺山中跟蹤採訪秦官屬時兩人的合影(資料照片)

在五彩繽紛的鮮花和悅耳動聽的讚揚聲中,西安植物園研究員秦官屬既沒有陶醉也沒有止步,她從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出發,不斷深入研究引進花卉和產業化生產技術,撰寫花卉引進和栽培技術科普著作,應邀北上黃龍南下武漢,不辭勞苦考察和介紹花卉引進和栽培技術知識。與此同時,她目睹我國中小學青少年每年輟學400多萬的嚴峻現實,1985年經西安市教委批准,在雁塔區幹部群眾支持下率先創辦“慶齡技術學校”,面向老少山邊窮地區失學青少年,優先招收孤、殘、女、少數民族和初中文化學生,分別開設社會需求的中醫藥、護士、建築裝修、服裝裁剪、園藝和花卉栽培等專業,提倡勤工儉學、半工半讀,長短班結合、實行彈性學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有實際操作技術的一專多能的人才,許多畢業後返原籍就業或創業,成為當地專業技術骨幹和行業生產能手,廣泛受到歷屆畢業生及其家長的好評。雖然歷經千辛萬苦和人們無法預料的周折,秦官屬百折不撓、頑強拚搏,又在新長征的道路上闊步向前建功立業,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和赤子之心,續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雁情”!

秦官屬續寫“大雁情”

秦官屬

西安慶齡技術學校1991年合併升級為院校後停止招生。隨著中央號召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部署的展開,秦官屬研究員浮想聯翩心潮澎湃,她與志同道合的朋友認真分析西部開發的實際情況,確認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仍然是當務之急。然而,我國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卻恰恰處於低谷狀態,社會需求和教育體制矛盾的癥結在於辦學經費的來源,坐等國家撥款和收取高價學費都行不通,只有半工半讀自力求學才能振興職業技術教育。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西部大開發首先需要的是人才,人才開發主要依靠的是西部人民,特別是老少山邊窮地區的青少年。因此,要支援西部大開發,就要解決老少山邊窮地區的青少年職業教育的問題,而職業教育的經費來源只能是“半工半讀,以勞養學”。所以,秦官屬和她的朋友們又在忙忙碌碌地籌劃著,怎樣向國內外有識之士呼籲籌建“半工半讀希望工程基金會”,怎樣恢復和重建“國際慶齡技術學校”,怎樣深化和擴大教育體制改革,為西部大開發做出自己應有的新貢獻。
莫道夕陽近黃昏,老驥奮蹄從頭越。秦官屬和她的朋友們,在西部大開發的嘹亮號角聲中,正在準備以新的實際行動和赤子之心,繼續譜寫祖國西部大開發的“大雁情”! (陝西漢中科教扶貧社張俊傑撰寫)


秦官屬簡歷
  秦官屬,原籍南鄭縣,1929年12月生於北京市,1955年西北農學院林學系畢業後,在中國科學院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從事黃土高原造林技術研究及陝西省秦巴山區野生經濟植物調查研究工作。從事“速生樹種研究”,建立擁有國內外優良楊柳樹品種400多個的標本園,為西北首創。從事野生短缺藥材桔梗、丹參家種研究,利用超聲波等高新技術試驗成功,獲省科技二、三等獎,至今仍為山區副業生產的拳頭產品。編寫著作有《花木繁殖與栽培》、《草本花卉》、《木本花卉》、《養花致富500問》、《陝西中藥材栽培手冊》1~5集、《鬱金香》等。在全國十餘報刊發表論文及科普文章60餘篇,總計100多萬字。曾榮獲陝西省三八紅旗手稱號及科技成績優異獎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