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兩年前的今天,我在電影院看了《芳華》,貢獻了14.23億票房中的一丟丟。

當片尾曲《絨花》響起的時候,影廳內所有人都沒有動,而是隨著情不自禁的淚水,一直看到影片放完最後一幀。

退場時,有人感嘆很久沒有哭得這麼盡興了,有人抱怨這2小時16分鐘的電影太短,沒看夠。

而我,擦淚,然後為馮小剛再一次豎起了大拇指。

這個12月,馮小剛的新片《只有芸知道》來了。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沒有生活在大城市的影迷們那樣幸運,可以看到點映,我只能從幾支預告片和他人觀影之後的點評中窺探一二。

得知這又是一部強力的馮氏“催淚彈”,心中自然更是滿懷期待,終於又能看到馮小剛作品了。

賀歲片只是手段

1996年,馮小剛和王朔共同寫了一個劇本《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改編自王朔的小說《狼狽不堪》,這也就是說後來的《一聲嘆息》。

劇本完成後,馮小剛自信滿滿地開拍了。然而拍攝進行到一半,卻被北京電影製片廠叫停。

原因是劇本題材有問題,認為劇本描寫的婚外戀、第三者插足等醜惡現象,並沒有鞭撻討伐,只是直白的敘述,極易引導公眾錯誤的審美趣味,這樣的電影,很難通過電影局的審查。

為此事,馮小剛失落了很長一段時間。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拍片被“斃”了,幾乎已經把一隻腳邁進了地下導演圈的門檻,思考過後,他打算採用迂迴的戰術。

那幾年正是喜劇大規模爆發的時候,趙本山的小品、陳佩斯的電影、英達的情景喜劇火的一塌糊塗。

同時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賀歲片,何不把最受歡迎的喜劇,與賀歲片結合起來?

於是,內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賀歲電影《甲方乙方》誕生了。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馮小剛的這種迂迴,有別於其他地下導演送作品到國外參展、獲獎,空得一句“牆內開花牆外香”的評價,他的策略更為直接,佔據口碑、佔有觀眾、佔領市場。

而對藝術有著自己追求的他,也讓我們在喜劇中得到了別樣的感動。

幾年之後,馮小剛贏得了掌聲、名氣、票房,意味著他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意味著華誼兄弟可以更放心地在他身上投資。

同時在和電影審查的鬥智鬥勇中,摸索出了一套獨特的應對策略。

期間,《一聲嘆息》也在2000年上映了,在那之後,除了受范冰冰影響的《手機2》,他的電影從沒被槍斃過。

馮小剛自己也曾表示,拍賀歲片其實是為了能賺點錢,以後可以拍我自己喜歡的東西。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馮氏電影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拍給市場。

《甲方乙方》、《沒完沒了》、《大碗》、《天下無賊》等一系列賀歲片,矛頭是直指電影票房的。

第二階段,拍給社會。

《唐山大地震》、《1942》、《我不是潘金蓮》等則將視角轉向了歷史、社會、民生。

第三階段,拍給自己。

《芳華》、《只有芸知道》又變成了或是以自己經歷結合,或是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改編。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當有人質疑馮小剛只會逗咳嗽,他連著幾部題材厚重的作品問世,當有人咆哮他“假大空”,他又玩起了屬於自己的溫情小品。

但這三個階段的共同點是,它們都是面向觀眾的,都是為觀眾服務的。

同時,在每個階段都取得了中國電影的突破:

《一聲嘆息》突破了婚外戀題材的禁區;《天下無賊》突破了賊不能當角兒的禁區;《集結號》突破了戰爭對人性描寫的禁區;《一九四二》突破了對民族和歷史的解讀;《私人訂製》突破了對權力的諷刺。

馮小剛說:我盡了一個導演對中國電影的責任。自視甚高的影評人們,我如果是一個笑話,你們是什麼?

一切為了電影

馮褲子、小鋼炮、護舒寶……網友們送給馮小剛一個又一個外號,這都源於他的直言快語、仗義執言。

能夠出現這麼一位罕見的、屬於“公眾”的性情中人,其實是我們的幸事。

他讓我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名人,不再高高在上的名人。

撕逼王思聰、怒懟孫海英、為舒淇打抱不平……馮小剛每發表一次言論,總會有很多別有用心的人站出來,用“大髒炮”對著他狂轟亂炸。

讓人不解的是,就連聽個CD也會被人挖出不是正版,然後肆意攻擊,難道說一個導演必須要具備鑑定CD真偽的能力嗎?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馮小剛在微博上發佈的照片 網友指出CD是盜版的


還有,並不是只有《手機2》沒有上映,曹保平的《他殺》、郭敬明的《爵跡2》也都因為范冰冰事件的影響,宣佈撤檔。

從藝的人是公眾人物,要面對千百萬雙眼睛,總有人看你就是不順眼,沒有原因,就是看著不舒服。

當然也可以對其作品評頭論足、充當談資。

只是為了罵而罵,也未免太過蒼白了。

更何況這些事,又有多少和電影本身有關呢?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馮小剛的第一部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意為把一切獻給電影、獻給觀眾,但他沒想到換來的卻是漫無邊際、毫無根據的謾罵、詆譭和造謠。

有些事必須回應,有些事真的沒有必要理會。

而當你和他純粹地討論電影的時候,他就不再是小鋼炮了,近日在微博上,馮小剛就關於《只有芸知道》連發數條微博,和網友們進行了親切而友好的交流。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馮小剛電影的節奏、美感、臺詞,對戲劇衝突的把握,以及講故事的能力,在內地導演中仍舊是頂級的。

喜愛他的大有人在,而這絕對不是當年作為賀歲片大佬的沉澱效果,更多的原因是他給我們帶來的一部部美好的電影。

馮小剛是最熱愛電影的電影人。


單從電影角度,馮小剛,不應承受如此多的罵名


最後,希望《只有芸知道》的上映能夠給人們帶來關於愛情的溫暖和感動,但願關於這部影片的評價僅限於電影本身,不帶有其他個人色彩。

如果還有人帶著各色眼鏡,以評價電影為名,在談論它的時候裹挾著其他因素,

只能說,你不熱愛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