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信息系統的“科技抗疫戰”

本文將刊登於《城市與減災》“公共衛生危機與治理”專刊,作者:袁含贇、馮世騰、李銘,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專刊由《城市與減災》編輯部與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攜手合作,特邀唐鈞主任為執行主編,2020年3月25日出版。為回應廣大網友讀者的呼聲,現優先推送,感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全面、嚴格、徹底的防控措施,及時有效地阻止了疫情的蔓延趨勢。其中,基層單位作為防控疫情“最後一公里”的堅守人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然而,大疫如大考,疫情所帶來的複雜困難局勢暴露出了基層抗疫的“痛點”和“難點”。面對這一困境,眾多科技公司響應國家政策,積極探尋基層抗疫難的科技解決方案,以疫情監測指揮信息系統等新興技術為“武器”打響“科技防疫戰”。

基層的抗疫“痛點”

其一,“人傳人”卻需“人盯人”與“人管人”。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傳播途徑廣泛,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染性強。根據3月4日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已經證實的傳播途徑就有呼吸道飛沫傳播、密切接觸傳播、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長時間暴露於高濃度氣溶膠情況下的氣溶膠傳播和糞便及尿對環境汙染造成的氣溶膠或接觸傳播幾種。然而,為了防止疫情的傳播和擴散,梳理排查人員情況、核查隔離涉及疫情人員和宣傳教育防止人群聚集就成為了基層防疫工作的首要任務。

挨家挨戶排查人員往來、測量體溫、宣傳防控知識、發宣傳單、對疫區返鄉人員進行跟蹤監測、值守村頭攔截可疑人員、村莊巡查、勸散聚會點等等,每一項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資源。

這樣的做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基層工作人員,也是基礎任務繁重,另一方面更無法避免因人員接觸、人員聚集所帶來的二次傳播和次生矛盾。但是,由於短時間內無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許多地方還是隻能採取“人盯人”、“人管人”的“傳統辦法”,防控效率低下。

其二,“防疫”“復工”並行,任務繁重。

在堅持防控疫情的同時,生產生活也要逐步恢復正常。2月9日以來,全國多省市逐步復工復產,返工人員的流動給城市管理和基層治理帶來了挑戰。為了防止疫情的輸入輸出和蔓延擴散,基層工作人員不僅需要高度關注從疫情高發地區(含境外)前來和從其他地方返程的人員,也要為居家觀察和隔離的人員做好服務工作,還要為企業的正常復工復產提供保障和支持。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無大事,但每一件衣食住行的小事加起來,都是人民生活的頭等大事。一邊是防控疫情,一邊是保障復工,原本可能產生衝突的兩件事並行,就需要基層工作深入下沉、精準細化,這給處於疫情壓力下的基層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然而,繁重的任務給本已連軸轉了多日的基層政府帶來了巨大壓力,一個網格員需要對應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一個基層政府的工作人員需要對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人力物力捉襟見肘。

其三,科技支撐“強幹弱枝”。

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新興技術在政府管理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儘管全國已經有多個省市能夠通過大數據、人臉識別等技術精確識別高危人群,提升疫情前期“找到人”的效率,但是在社區村鎮等基層一線,“管住人”的防控末段依靠的仍舊是“人海戰術”和“表格抗疫”等原始辦法。基層數字化基礎的缺陷使得信息共享只能自上而下單向傳導,而缺乏自下而上傳遞的便捷方式。

新興科技在疫情趨勢研判、人群精準識別、信息實時公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輔助作用,但在基層疫情防控的具體環節卻未能發揮解放基層生產力的功能,甚至給基層疫情防控帶來額外的工作和負擔。政府的數字化和信息化仍是一個亟待發展的領域,此次疫情中所暴露出的政府科技支撐“強幹弱枝”的現象仍有待在未來得以改善。

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

針對各地基層在疫情防控中所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提升政府信息化水平、以“物”來代替“人”是解放基層生產力、提升疫情防控和疫情服務效率的長效機制。2月5日,為充分發揮信息化在輔助疫情研判、創新診療模式、提升服務效率等方面的支撐作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總結各地典型做法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助力疫情阻擊戰,減少線下診療壓力和交叉感染風險,減輕基層統計填報負擔,對疫情發展進行高效跟蹤、篩查、預測,為科學防治、精準施策、便民服務提供有力支撐。

為此,一些科技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政策,主動探索基層疫情防控“痛點”的科技解決方案,供各級部門公益使用。2月12日,一款名為《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的平臺正式上線運行,2月17日,《新冠防疫監測一張圖》系統在浙江省湖州莫干山高新區上線試運行,有效提升了疫情防控的工作實效。下面簡要介紹平臺的功能及其提供的服務。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平臺架構圖(一)

《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設計為區政府、街道、社區三級實時動態監測指揮系統,採用WEBGIS、雲存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同步接收各級工作人員實時上傳疫情相關信息、相關處置措施等,實現指揮機構、應急處置力量和相關疾控部門之間的信息的互通互聯和共享,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功能:

1.模擬業務流程:

復原事件處置過程,對事件發生地點、照片、視頻、相關描述、現場處置方法等信息及時上傳管理後臺,更方便基層工作人員(網格員、服務專員)作業,做到一個後臺同步發佈到各上級部門,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2.物資調度管理:

利用空間位置定位技術、疊加地圖場景,展現人、應急物資等部署,建立後臺管理數據庫臺賬,實現物資的精細化調度配置,有助於領導快速準確決策。

3.可視化呈現:

利用大屏疊加二(三)維矢量及影像數據,把防控過程中碎片化信息全部分析整理,給領導、管理人員呈現高度聚焦有價值的信息,建立智慧指揮控制中心。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平臺架構圖(二)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監測指揮一張圖指揮大屏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數據採集手機APP端界面

通過《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基層政府能夠有效化解現有困境,藉助數字化、信息化的手段解決疫情防控中的“痛點”和“難點”。具體而言,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疫情監測指揮信息系統能夠打通自下而上的信息共享渠道,解放基層生產力,降低人員接觸的次生風險。基層政府只能採取“人盯人”、“人管人”的傳統管理手段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上下級之間信息共享渠道的不對稱、不通暢,即疫情防控方案和要求已能實現迅速快捷地自上而下傳達,但基層的基本信息和執行情況在自下而上傳達時卻面臨著工作量大、手段老舊等問題,另一方面在於信息的來源少、難核實,一家一戶的每日情況往往只由一個網格員負責採集和更新,村莊、社區入口往往只由幾個工作人員負責看管和勸導等。

《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通過打通省、縣、鄉三級之間的信息共享渠道,實現數據交換、統一權限,減少逐級上報環節,使基層工作人員能夠從費時費力的表格、文件中脫離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疫情防控一線。

此外,《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還提供了社會群眾監測舉報、信息共享的渠道,發動社會力量擴充信息來源、進行信息核實,既能夠提升信息收集效率,又可以減少人員接觸和人群聚集,防範疫情防控的次生風險。

其二,疫情監測指揮信息系統能夠融合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實時動態監測,精準提供決策支持。《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運用應急智慧雲,疊加物資調配管理庫、基礎地理數據庫和疫情管理專業庫三個數據庫,對地區防控疫情相關資源實現實時監控,對地區疫情發展變化情況實現動態預測,從而為及時調整應對方案、統一調度防疫資源、實現科學高效決策提供依據和保障。

《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藉助多個數據庫的疊加效應,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進行有機結合,統籌管理地區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狀況,有效改善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基層工作零散化、碎片化的狀態,解放基層生產力,真正實現減負增效。

其三,疫情監測指揮信息系統建設所需資源少,培訓簡單,能夠克服基層數字化基礎弱的缺陷,高效快速地投入使用。當前,我國科技支撐“強幹弱枝”的狀況使得新興科技無法迅速地在數字化基礎較弱的基層進行普及。《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充分考慮到基層的這一狀況,在設計開發時就避開這一缺陷,依靠最少資源獲得最大效能。

《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建設時間短,僅需一週就能夠實現基本功能的在線服務;所需資源少,僅需幾臺硬件設備和一兩個工作人員就能夠實現服務。此外,《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不僅支持指揮中心終端接入,也支持辦公桌面的PC 終端接入,還支持移動手機、Pad 等終端接入,藉助普通設備就能迅速提升平臺系統的普及率和利用率。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新冠病毒疫情監測指揮一張圖》平臺系統建設方案

科技支撐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

以《新冠防疫監測一張圖》平臺系統為代表的新興科技是助力打贏“科技抗疫戰”、科學保障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重要“武器”。這些科技“武器”之所以能夠發揮實際效用、產生正面效能,是因為解構了基層管理的具體環節,適應了基層治理的實際需要。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新冠防疫監測一張圖業務端平臺架構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新冠防疫監測一張圖呈現端平臺架構

一方面,其改變了基層工作人員的工作模式,實現了“人防”向“技防”、“技防”向“智控”的提升。以《新冠防疫監測一張圖》平臺系統為代表的科技手段,將信息採集通過互聯網交由終端(法人主體與員工本人)直接操作,工作人員在系統後臺就可進行信息核實和信息利用。人員少跑路、系統多跑路,減少了人員扎堆聚集、削弱了交叉感染風險,完全釋放人力成本,基層工作人員能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對地區疫情分佈狀況的實時監測、對醫療物資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對疫情防控方案的及時調整上。

以“物力”替代“人力”,以“技術”利用“物力”,以“智能化”武裝“技術”,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中的科技保障實現了防控模式的不斷升級,構築起基層“人防”、“物防”、“技防”、“智防”相結合的堅固防線。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數據錄入端(Pc端IP登錄、移動端二維碼識碼登錄)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浙江健康碼(浙江行的通行證)

另一方面,其實現了科技的深入下沉,與基層政府的治理細節相適應。囿於基層政府數字化基礎的缺失,此次疫情防控中,科技手段儘管在監測和決策層面發揮了巨大的功效,極大地提升了疫情前期人員識別和防控方案制定的速度,然而在政策方案的具體實施層面卻未能發揮應有功效。

而此次疫情防控中疫情監測一張圖指揮系統等的有益嘗試就在於避開了基層信息化基礎的缺陷,利用普通設備實現智能化效果,在信息採集和資源配置等基層治理的細節化、碎片化環節引入人工智能手段,對基層政府零散細碎的工作細節進行整合,實現了科技的深入下沉,也有益於在未來形成基層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

此外,科技保障還滲透到基層治理的各個環節,形成全流程的科技閉環。疫情防控中的科技手段覆蓋基層治理的各個環節,將採集錄入的相關信息與地理信息三維平臺等多個平臺實現疊加互動,形成時空全信息化的指揮一張圖,直觀系統地進行大數據智能精準管控,為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實時監測和動態決策支持。

智能化對基層治理各個環節的滲透形成基層治理的全流程科技閉環,適應政府工作流程,在信息收集、決策支持、分級響應和實時監測等各個方面為基層政府的治理提供全套的科技支撐。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單位復工與員工復崗分類統計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時空全息監測一張圖

數字化與信息化是未來基層治理髮展的必然方向。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以疫情監測指揮信息系統為代表的科技手段化解了基層抗疫“痛點”,構築起基層抗疫的科技防線,為打贏“科技抗疫戰”提供了堅強支持與保障。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排版:譚 陽

審核:潘文霞

疫情专刊 | 新冠病毒疫情监测指挥信息系统的“科技抗疫战”

北京市地震局官方網站

http://www.bjdzj.gov.cn/

北京市地震局官方微博

https://weibo.com/u/2892818962

地震數字科普館(PC版)

http://dsm.besn.org.cn/

北京市防震減災科普網

http://besn.org.cn/

《城市與減災》雜誌網站

http://www.csyjzqika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