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在《洞山指月》中对《指月录》里的“不借借”的讲解

南师:“不借借。”要修到入胎不迷,住胎不迷,出胎不迷。譬如志公大师,不晓得是哪里生的。有人听到树顶上鸟窝里有哭声,就爬上去一看,是个婴儿,抱下来养到七岁就出家了,志公大师是这样,这是“不借借”。还有明代的逆川大师,她的母亲本是大财主家的女孩子,还没有出嫁,一天在河边洗衣服,碰到一位老和尚——小姐啊,天黑了,我借你家里住一晚好吗?女孩抬头看看老和尚:师父啊,我作不了主,要回去问问家人。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女孩回来肚子渐渐大了,很冤枉,家人气死了,就把她赶出去。这个女孩在外面讨饭,等到生下来看看是个男孩,怎么办?她把这个婴儿包起来,写了生辰,放在一个菜篮里,扔到温州永嘉的河中,结果这个篮子逆流而上,被一个和尚发现,抱回去养大,就是逆川大师。朱元璋非常佩服他,当时气候干旱,就请逆川求雨,大师一来就下大雨了,神通广大。像这样都是“不借借”。(编按:此段掌故亦有不同记载。)

———————————————《洞山指月》第十四讲曹山本寂禅师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