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小時候,住在大山裡,準確的說,是在太行山脈中,這裡冬天非常冷,呼嘯的風經久不歇的在山谷盤旋,一眼望去,山上和田野間俱被黃色的枯草和未融化的白雪所覆蓋,當然,還有裸在表面那灰色和黑色的岩石……我們的學校就在山腳下馬路的旁邊,這條馬路橫穿山谷,在馬路對面的開闊地便是我們廠的生活區,一排排平房錯落有致的排列著。而當中有一塊顯眼的空地,我們叫它“大操場”,但這個操場沒有任何的體育設施,只在靠近一端的中央立著一個高大的,像門框一樣的鐵架;至於鐵架的作用才是這操場最主要的功能——放電影。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看電影是最讓我們感覺開心、歡樂的事,那時廠裡工會總會不定期的放映一些影片,記得每次都會有一些“消息靈通”人士提前放出消息:今天晚上有電影!(腦補:配上他神秘的笑容……其中,也有若干次被證實是散佈“謠言”)。每次得知這個消息後,整個下午我們都會處於“亢奮”狀態,預測著什麼樣的片子,幻想著怎樣的劇情(大多時候都不知道將上映電影的片名);當然,課是沒法好好上了,因為思緒早不知飄向了何方,時光也感覺開始被“拉長”,盼著許久的鈴聲總不會打響……終於熬到了放學的那一刻,我們用快於平常一倍的速度衝出教室,奔向“操場”。遠遠望去,操場上鐵架旁聚著一群人,看到這狀況,心裡才徹底鬆了口氣,這證明中午得到的消息是確實可靠的!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拉幕布是個“技術活”,放映員從帆布包中取出黑邊圓角的幕布,在旁人的幫助下展開,再拿出一捆不粗不細的麻繩,這時,總有幾個身手利落的小夥子會搶著把繩子纏在腰上,三下兩下的爬到鐵架的頂端,用滿足的目光注視著下面圍觀群眾的歡呼與掌聲;等幕布被抻緊,綁好,大功即告成!而幕布就變成了一面雪白的旗幟,它將成為全廠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人們開始奔走相告,一場集體視覺盛宴即將開啟……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我們則快步回家,完成之後的幾項任務,第一,完成作業,寫不完作業家長是不會讓去看電影的,所以,在這樣的日子裡,作業的任務是要很自覺完成的!第二,搬上凳子去佔位子,冬天裡天黑的早,一定要先去佔好位置,找一個最中央合適的觀看角度非常重要。第三,以最快的速度吃完晚飯,穿上最暖和的“棉猴”(一種帶帽子的棉襖)和棉鞋。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吃完飯,天色已漸黑了,銀幕下也已是黑壓壓的一片,嘈雜聲以及周圍小販的叫賣聲讓這個冬夜格外熱鬧!買上一毛錢用報紙折成圓錐形盛放的五香瓜子是最讓人幸福的事,當然,讓人眼饞的還有:切成小四方塊酸酸甜甜、紅彤彤的山楂糕,賣相不太好但味道絕對正宗的自做冰糖葫蘆,五顏六色的桔瓣狀、西瓜狀的水果糖……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總是費好大勁才能找到自己的板凳,坐下後就開始耐心等待電影開演了;其實我最喜歡看的是“加片”,就是在放映正片之前,等人聚齊的功夫裡放的那些動畫短片,比如:《小蝌蚪找媽媽》、《雪孩子》、《七色鹿》……那些鮮明可愛的形象,光彩四射的畫面至今讓我記憶尤新!隨著正片的開始,人們慢慢的安靜了下來,連小販也總望著畫面頻頻走神,顧不上招呼顧客了,大家都被劇情所吸引,只有偶爾傳來的幾聲咳嗽和小孩子被家長呵止的壓抑哭聲……當然,這個氛圍會在每次換膠片時被打斷,坐的腿麻或者凍得腳麻的人會走到觀眾外圍,一邊跺著腳,一邊哈著氣,咒罵著這天氣,談論著這劇情……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電影結束了,沉浸其中的觀眾直到所有的字幕播過,銀幕上出現了“再見”倆字才紛紛起身;人群漸漸分散成溪流,匯聚到每條街,每個衚衕,家家的燈亮起,還會有興致勃勃的談論聲此起彼伏……躺在被窩裡,感受著慢慢被溫度緩和過來的雙腳,濃濃的睡意襲來,影片中那令人嚮往的景色和對明天美好的幻想又慢慢的走進了我的夢鄉……

還記得嗎?八十年代的童年,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

時至今日,有多少次夢迴童年,在夢境中一次次重溫那天寒地凍的“露天電影”,似乎在恍惚間,時光交錯,光影聚合,我已變成當初銀幕上的某一個角色,看著下面坐在小板凳上那個流著鼻涕,裹著棉襖聚精會神的小小的“我”,突然發現,那一刻在他眼中的新鮮、專注與渴望竟讓我如此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