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真的有益健康嗎?

用戶6665283154


很多文章和宣傳都會以“獻血促進機體新陳代謝、有益身體健康”等等作為鼓勵大家進行獻血的理由,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以“獻血、有益”作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CNKI)中進行檢索,得到119篇文獻,按相關度排列的前20位文章如下:

可見大部分是刊登在報紙上的個人意見和理論推導,按照現代醫學的核心理念——循證醫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文章的證據力度屬於證據力度最低的一級。而且這些文章中列出的支持性證據都沒有詳細說明引用資料的原題、刊登時間和期刊名稱等,也沒有參考文獻列表,意味著基本無法對原始材料進行查證。

不過詳細搜索的話,還是可以找到幾篇可以算得上“證據”的文章,比如《定期無償獻血對獻血者血壓血糖及血脂的影響》(2014年《中外醫學》雜誌)、《定期無償獻血對獻血者血脂的影響》(2016年《大家健康》雜誌)、《反覆獻血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研究》(2006年《醫學檢驗與臨床》雜誌)。這些文章是否可信呢?由於中文學術論文的質量嚴重參差不齊,具有一定可信度的中文臨床研究文獻至少應該具備幾個特點:刊登在較為權威(審稿較嚴格)的期刊,如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中華”系列雜誌及部分“中國”系列雜誌上,研究對象數量較高(千人甚至萬人以上,越多越好),採用隨機、雙盲、對照等實驗設計。而上述幾篇支持“獻血有益”的文獻,刊載的雜誌知名度不算高,研究對象為40~180例,部分採用了隨機和對照設計,限於篇幅,不再對其研究設計是否合理做進一步展開,讀者可自行判斷。

國外的研究情況如何呢?我們以“blood donation + benefit”(獻血+益處)在國際醫學論文庫Pubmed中進行檢索,可得到1350個結果,然而其中絕大部分文章屬於下面3類:1、從公共衛生的角度討論獻血對社會的益處;2、獻血者的動機等心理學調查;3、自身輸血技術與異體輸血技術的優勢比較,我們真正想要的“獻血對於獻血者本人在生理上的益處”的相關文獻僅有寥寥數篇,比如這篇“Beneficial effects of blood donation on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the oxidative potential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獻血對於高密度脂蛋白濃度及低密度脂蛋白氧化能力的有益影響),刊登在2002年的動脈粥樣硬化雜誌(《Atherosclerosis》),研究者發現獻血可通過影響機體鐵水平對脂蛋白產生正面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這篇文章及其他英文文獻,都只是提示獻血對身體某些指標有存在一定作用,然後間接推論出獻血可能通過這些指標對健康產生有益影響,缺乏對重要終點事件(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死亡率、壽命等)的觀察和長期性研究,我們認為其具備一定的證據力度,但仍然不是決定性的證據。

最後我們將搜索文獻類型限定為綜述,試圖看看是否有前人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總結,然而我們再次失望了,其實可以想見,本來相關研究就很少,自然也就不大可能有人對這些文章進行總結,這本身又提示了一種可能: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獻血對身體有益”是一個研究價值較低的題目。

綜上所述,從循證醫學的角度看,有很少的低級別證據支持“獻血對身體有益”,但沒有高級別的證據證明這一點。無償獻血本身是是一件有利於整個社會的大好事,但在證據不足時過度誇大其對個體上的生理學益處,是一種不科學不嚴謹的態度。


閱微書法日講


獻血,即獻出自身的血液多供臨床輸血之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我國健康公民積極參與無償獻血,已成為一種高尚的自覺行為。那麼,獻血真的有利於身體健康嗎?

首先,適量獻血無礙健康己被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千百萬獻血者所證實,所以才會說獻血無礙健康,只需小小勇氣。獻血首先想到的是救死扶傷,這是義不容辭的。其實,另一方面,大量科學研究證明,獻血者在為社會奉獻愛心的同時,無意中也改善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如:


1.改善血液新陳代謝。同任何生物一樣,人的血液是不斷新陳代謝的,一般每四個月紅細胞要更新一次, 獻血會刺激造血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加新生紅細胞,有利於健康。


2.獻血對心腦血管系統有良好的遠期影響,可預防、緩解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生。經常獻血,減少了體內一部分粘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水,填充了血容量,使血液自然稀釋,血脂就會隨著下降。堅持適量獻血可減少血液中的所有成份,減少比例最大的是血鐵和蛋白,還降低血液的粘稠度,使血液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感到身體輕鬆、頭腦清醒,能有效降低動脈硬化、血栓和腦血管意外及心肌梗塞等病症。


3.經常獻血可提高造血功能。獻血後,由於血細胞數量減少,對骨髓產生刺激作用,促使骨髓儲備的成熟血細胞釋放,並刺激骨髓造血組織,促使血細胞的生成,經常按規定期限獻血,就可使骨髓保持旺盛的活力。


4.可促進、改善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健康的情緒可通過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溝通大腦及其他組織與器官,使其處於良好的狀態,有益於人體免疫力的增強、抵抗力的提高。而獻血是救人一命的高尚品行,在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同時,也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淨化,心靈得到慰藉,工作與生活更加充實。做好事者以德施善,實際上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這是健康長壽的重要要素。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積極參與無償獻血,用愛心挽回需要救治的生命。


關注“家庭醫生在線”頭條號,更多健康問答輕鬆看~~~


家庭醫生在線


我不是學醫的,對此也沒有研究,只是在新聞上看到有些人說獻血有利於健康,至於真假,無從考證。

長這麼大,只獻過一次血,被抽了200ml,事後給了我一個所謂的水晶玻璃杯和一小盒牛奶,當然一本獻血證,這個小本子我一直珍藏在辦公室的抽屜裡。

一直不敢獻血,是因為害怕,想到那麼多血被抽了出去,還是蠻心疼的。那為什麼又獻了一次血呢,那是因為單位組織獻血,大家都獻愛心,我也不能表現得落後,所以就“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上了。

抽過血,不知是緊張,還是心理因素,或者就是真實的感受,感覺頭有點發暈,所以發給我的一小盒牛奶,當即就被我喝了。有了這一次經歷後,此後就再也沒有獻過血。

看新聞,有的報道說獻血也會上癮,因為我獻血較少,所以沒有發言權,不過我的一位同事,只要滿足了獻血的時間間隔要求,他就會獻血。我曾問他有沒有上癮症狀,他說這倒沒有,只是每次出去逛街看到獻血車,就忍不住要去獻血。我笑笑沒有吱聲,心想這不就是上癮的症狀嗎?


打虎拍蠅


作為一個醫務人員,也是一個獻血老兵,我以自己的實際體驗負責任地說:獻血對身體無害,我已獻血5800ml,目前身體健康,前幾天醫院跑步比賽還第一名。是否對身體有益不知道,但是我覺得你能獻血,說明你身體很健康。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大家都不獻血,病人無血可用,會失去自己的生命。我已鼓勵我兒子和侄兒成功獻血。



東邪7567


第一次獻血是18歲生日,獻血車上的人還勸我晚兩年再獻,當時瘦,200CC,獻了暈乎乎,到教室桌子睡了一覺好了。後來胖了,上了大學,一次就放血400CC啥感覺也沒有。就這樣陸續近16年了,啥感覺也沒有,跑步游泳樣樣行。還得了一個免費愛心卡,可以佔便宜了,哈哈


繹翎黎明


作為一個科研人,我喜歡查閱文獻來回答問題。關於獻血的不良反應,數據庫中比較多的是普通獻血的不良反應和長期高頻血小板獻血者的身體變化。

關於無償獻血的不良反應問題

  • 隨著我國醫療體系制度逐步完善, 臨床血液、血液製品需求持續增加, 推動了無償獻血事業的快速發展。

  • 定期獻血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 但在獻血過程中或獻血後, 由於獻血者生理與心理因素、採血環境、採血者操作問題與工作態度等原因, 導致獻血者出現血容量急劇下降、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等表現的情況, 稱為獻血不良反應。

  • 獻血不良反應不僅會對獻血者造成生理、心理影響, 還會給在場其他獻血者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陰影, 導致連鎖獻血反應, 影響群眾獻血積極性, 不利於無償獻血隊伍的發展壯大

某地區血站統計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 進行的89 557例的體檢與採血, 採血量包括200、300、400mL 3種規格, 發生不良反應共627例, 其中男281例, 女346例。

獻血者產生的不良反應按程度可分為三級:

(1) 輕度:表現為面色蒼白, 精神緊張, 伴有輕度出汗, 自訴頭暈眼花、心慌;

(2) 中度:除輕度表現外還存在噁心嘔吐、胸悶心悸、四肢冰冷、大汗淋漓、意識模糊等;

(3) 重度:除輕、中度表現外還存在持續性低血壓、心動過緩、大小便失禁, 甚至全身抽搐痙攣、暈厥等。

  • 出現不良反應的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長期高頻血小板獻血者的身體健康問題

  • 血小板輸注是目前預防和治療因血小板數量減少或者功能異常所致出血的重要手段, 臨床對單採血小板需求量較大。

  • 2011年, 原衛生部頒佈《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將單採血小板最短間隔時間縮短為2周, 不大於24次/年, 不少固定獻血者長期以最大頻率捐獻血小板。

  • 枸櫞酸鹽在人體內代謝快, 大量應用於尿毒症終末期患者血液透析, 安全性已得到證實, 而單採血小板枸櫞酸鹽抗凝劑 (ACD) 回輸量遠低於血液透析, 故長期血小板捐獻者健康狀況研究應注重血小板、造血生長因子及血漿蛋白能否穩定再升。

  • 有研究指出, 長期單採血小板捐獻者血清鐵隨著血小板捐獻次數的增多而減少。

  • 另有報道表明長期固定血小板捐獻會造成骨髓巨核細胞顯著增加、血小板生成能力增強。

  • 自規定獻血頻率提高以來, 雖未出現如高凝狀態腦血管栓塞等單採血小板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 但國內在長期固定獻血者凝血及健康狀況變化研究仍不夠全面


參考文獻

[1]祁金梅.無償獻血不良反應誘因調查及護理對策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9,16(07):952-954.

[2]張玉忠,欒鷁.長期高頻血小板獻血者凝血功能及健康狀況變化研究[J].國際檢驗醫學雜誌,2019,40(06):761-764.

[3]王凱.長期頻繁捐獻單採血小板對獻血者電解質和骨代謝的影響[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9,21(02):221-224+216.


子樂健康科普


第一張左邊這袋是經常獻血人的血(正常的),右邊這袋和第二張這袋是不經常獻血人的血,像豬油一樣,噁心死了!是報廢血,這種血堵在腦子,就是腦梗,堵在心臟,就是心梗.自個兒看著辦




珍珠的眼淚在飛


其實從理論而言,適當的獻血或許會有利於人體的健康,主要是由於將部分血液排出能夠起到加快血液再生、減少血液粘稠度的作用。不過現在還沒有真正的研究可證實“適當獻血有益健康”的觀念,但也沒有研究可證實獻血有害於健康!

獻血對身體真的不會有影響嗎?

按照我國現在的一個獻血規定,在進行無償獻血的時候,通常有200 mL與400 mL的選擇,這主要看個人的選擇,不過獻血的間隔時間至少要超過6個月。

如果一個成年人有60公斤,那麼身體裡大概會有4 800 mL的血量,如果是獻血200ml,它只佔體內總血液的4.1%,200ml的血量跟女性6個月月經期間的經血量差不多,一個健康無異常的女性6個月的經血量大概是200-300ml,所以這一些血液對於健康人來說是很容易可以恢復的。

而且即便是獻血400ml,對於人體的影響也不大,只會有總蛋白的指標出現了提高的現象,其它的都非常正常。

因此,只要符合獻血的指標,獻出200-400ml的血液並不會給身體引起極大的影響,不會出白細胞流失、免疫力下降的現象。而獻血可以加快血液再生、減少血液粘稠度這些說法,只有理論,並未明確證實!

哪些人不適宜獻血?

一般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都不適合獻血,包括有女性體重低於45公斤、男性低於50公斤等;而且如果患有營養不良、暈針暈血等人,不提倡進行獻血;另外,如果是空腹、長時間飲食或近期都比較低熱量攝入、休息不足等人,最好調整正常後再去獻血。

其實,獻血這都是看個人的意願,你有獻過血嗎?你對獻血又是怎麼看的呢?

肝火旺盛以及備孕、溼氣重、腎虛、衰老、三高、肝病、皮膚病等等,應該怎樣調理最有效?

康愛多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瞭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


康愛多掌上藥店APP


血量佔體重的8~10%,一次的獻血量為300~400ml,僅佔總血量的5~10%。獻血後,儲存在肝臟,脾臟等器官的血液,可以及時補充血液循環,恢復血管中的血液容量,身體會刺激造血器官,加速新鮮血液的產生,短時間內得到一定的補充。按時和按量獻血不會影響獻血者的健康。

預防癌症

對於鐵,我們非常需要它,因為它是我們血液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過低的鐵導致貧血,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過高會導致健康受損。人體的鐵含量超過正常水平的10%,增加我們患癌症的機會。對於現代人來說,營養補充劑非常豐富,因此缺鐵症狀很少出現。經常發生鐵含量過高的情況。獻血有效地降低我體內的鐵含量,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

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再產生營養不良的現象,營養過剩的疾病確實困擾著我們,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等等。這種情況更常見,對於不經常運動的上班族。獻血可達到減血的目的。隨著我們身體的水被補充,血液將被稀釋,從而達到降低血壓,血脂和預防動脈硬化的目的。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私信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生活健康養生


說獻血有益健康,我是不同意的。

早些年宣傳獻血的遇到的阻力比較大。許多人受傳統傳統觀念影響,認為獻血會使人內在的“精”“氣”受損。於是就有許多科普文章說,獻血對身體沒有害處,相反,還能促進人的造血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粘滯度等等。這其中前半部分是對的,後半部分就屬於主觀臆斷了。

人體血液總量約佔體重的8%,也就是大約4000-5000ml。一般情況下一次獻血量為200ml,佔總量的5%,人體基本上是不會有明顯的感覺的。(規定一次最大獻血量規定在400ml,也就是總量的10%以內,這都是比較安全的範圍。)

人在自然狀態下,紅細胞壽命也只有3個月左右,血細胞都是在不停更新的。因此你損失的血液通過造血系統很快就能補充回來。但是造血也需要原材料,因此,你還需要注意稍微多吃一點瘦肉、豬肝、豬血等食物,補充蛋白質和鐵。

我上大學和上班後自己也獻過血。每次獻完之後有幾天可能自我感覺瞌睡變得比較多,也許是因為自己總在熬夜,所以身體機能相對不怎麼好。雖然我不相信獻血會給身體帶來任何好處,但是我堅信自己也不會有什麼損失。而這是一件能挽救生命的好事,為什麼不順手去做呢?

早些年西方還有“放血療法”,據說能治癒某些疾病。到現在國內民間也還有不少人相信。有些人覺得放血之後神清氣爽,精神明顯變好,可能是腎上腺素增加的作用,至少也有安慰劑效應。我想對下圖的這個人說,你有這個能量,去多獻幾次血多好。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學習更多的日常疾病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