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佤邦、撣邦、克欽邦都是什麼關係,有幾股勢力?

秦孝文王


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德昂民族解放軍之間的激烈武裝對抗交火仍持續不斷,其它在克欽邦密支那、八莫、帕敢等地,撣邦還有棒賽、蠻崗、大勐穩、南帕嘎等很多地方的武裝衝突也仍在繼續中,且有擴大蔓延的趨勢,武裝衝突尚未看到有趨緩和停止的跡象。

中緬兩國接壤並有著長達2000多公里的國境線,中緬邊境國境線南段全部在雲南境內,北段在西藏。

朋友們常在新聞中看見緬甸內戰,但依然有一部分朋友不明白緬甸國內民族矛盾的來龍去脈,克欽獨立軍,彭家聲的果敢同盟軍以及德昂民族解放軍與緬甸政府軍的戰爭衝突。

緬甸自獨立以來,國內的民族矛盾就一直存在,加上作為主體民族的緬族和國內的其他少數民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同步,再加上政治訴求的極大差異,國內民族矛盾激化,武裝衝突不斷。

緬甸國內的少數民族武裝(國內習慣簡稱為民地武)數量之多在東南亞地區實屬罕見,民地武與政府軍衝突程度之烈,持續時間之久可以稱得上現代之最。

災禍源頭,英國殖民之罪

十九世紀,英國通過三次殖民戰爭建立了對緬甸的殖民統治。為了

維護殖民統治穩定,對在緬甸國內對各民族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1942年日本入侵緬甸,取代英國的統治地位,這也是民族矛盾顯現的初端。

二戰初期,被譽為“緬甸聯邦之父”的昂山將軍選擇與日軍合作,試圖依靠外部力量謀取緬甸獨立,(有點汪精衛的曲線救國的味道)。但克欽族、克倫族、和印度選擇跟隨英國。隨後發生戰爭中50萬印度人被迫離開緬甸,克倫族在與昂山領導的緬甸獨立軍的衝突中有1800多名克倫族人死亡。

二戰結束之後,昂山將軍來到緬北說服撣族、克欽族、克倫族等少數民族一起建立國家,各民族之間經過力量較量與利益均衡後共同制定聯邦憲法,但緬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的不信任與相互仇恨已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憲法規定給與各民族上層特權,保留世襲制度,重要的一點還規定了撣邦和克倫邦10年後可以通過公投決定是否繼續留在聯邦內。

中央拒絕憲法,民族矛盾升級

緬甸獨立後,緬甸政府嘗試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上實現全國統一,在全國推行一刀切的推廣佛教,普及緬語,統一服飾的強硬措施。在明面上削弱、限制甚至剝奪了在憲法中規定的給予少數民族上層的特權。還拒絕了撣邦和克倫邦公投決定是否脫離聯邦的權利。

1949年,克倫族為謀求獨立,建立克侖國正式宣佈與中央政府決裂,開始了與緬甸政府間持續到現在的武裝衝突。

在撣邦,由於上層貴族的特權被剝奪,緬甸政府軍以追繳國民黨殘部為由直接進入撣邦,引發撣族的強烈抵抗,最終演變為武裝衝突。

戰火迅速蔓延至其他地區,引發了其他少數民族要求獨立或自治,反對中央政府幹預民族內部事務,各地紛紛建立民族武裝,反對聯邦政府的統治,一時間緬甸國內戰火四起,衝突不斷,戰火延續至今!

默許販毒,以夷制夷

1962年後,緬甸國防軍總司令奈溫發動軍事政變,成立軍政府接管國家政權。政變之後,奈溫立即宣佈廢除1947制定的聯邦憲法。在軍事上,以強力軍事手段鎮壓少數民族武裝,逮捕監禁多名撣族,克倫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上層領導人物。

為有效打擊民地武,奈溫政府默許地方自衛隊販毒,換取自衛隊協助政府軍打擊民族武裝,在不斷地打擊與消耗中,雙方力量不但沒有降低,反而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越打越強。

在奈溫執政20年間,緬甸中央政府與各民族之間的連年戰亂,使得緬甸國內社會經濟發展受阻,甚至出現倒退的局面。

和平出現,緬北局勢出現緩和

1988年末,新軍人政府的成立改變了依靠軍事鎮壓和政治強權的做法,實行一系列在政治、軍事、和社會等各方面軟硬兼施的策略。

軍政府的少數民族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直至上個世紀末,共有17支少數民族武裝與新軍人政府簽訂了和平或停火協議,緬甸中央政府與少數民族武裝之間長達50多年的對抗關係開始得到逐步緩解。停火協議和特區自治模式雖然為緬甸換來了20年的相對和平,緬甸經濟在此期間也得以復甦。

為了在2010年大選前徹底解決少數民族問題,為未來的民選政府執政鋪平道路,在與克欽獨立軍、撣邦軍和佤邦聯合軍等少數民族武裝一系列的改革談判破裂後。2009年8月,新軍人政府對果敢特區發動軍事行動,驅逐了彭家聲政權,扶植服從中央政府的白所成,並持續向佤族特區和克欽特區增兵。

在新軍人政府的高壓下,部分民地武如克欽新民主軍(丁英部,原緬共101軍區)和克倫尼各少數民族人民解放陣線逐步接受了政府的改編,但新軍人政府與佤邦聯合軍、克欽獨立軍、撣東同盟軍的談判卻陷入了僵局。

民主政府時期,緬北局勢動盪,前途不明

2011年下半年,新政府發出與民地武和解的信息,並向各民地武提出停戰談判的邀請。佤邦聯合軍和撣東同盟軍與緬甸政府在撣邦東部的景棟進行了談判,會後簽署了初步和平協議。

直至2012年底,先後有欽民族陣線、南撣邦軍、克倫民族聯盟等10支少數民族武裝與緬甸政府達成停火協議或和平協議。


緬甸政府一方面與主要少數民族武裝進行和談或簽訂停火、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又與克欽獨立軍矛盾激化,現在緬北地區,緬甸政府軍與克欽獨立軍、彭家聲部的果敢同盟軍和德昂解放軍正在持續不斷進行對抗交火,武裝衝突尚未看到停止的態勢。


如果朋友們認為答案中肯,關注一下,後面再詳細解說克欽獨立軍與彭家聲的果敢同盟軍在緬北的混亂局面。


九度工作室


緬甸國內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至今仍有許多割據自守的少數民族武裝存在,讓緬甸軍政府十分頭疼。在歷史上,緬甸共產黨曾經輝煌一時,控制著緬甸北部的大量少數民族軍隊。但在上世紀的九十年代以後,緬共徹底失敗,原緬共人民軍管理的幾個軍區紛紛獨立出來,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緬北的民族武裝。





克欽邦與撣邦兩個“邦”都是緬甸政府治下的自治邦,關係上互不統屬,而果敢、佤邦則是少數民族割據的小區域,在名義上屬於撣邦境內。由於緬北的局勢歷來錯綜複雜,並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一時難以全部概括,本文僅簡要地介紹其中比較有名的幾支。

撣邦的面積為15.5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600萬,是緬甸國內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自治邦。撣邦大部分地區都歸緬甸政府控制,但也有果敢、佤邦、小勐拉這樣的割據區域。另一個克欽邦的面積為8.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60萬,首府設立於密支那,地處緬甸東北部。


果敢同盟軍(控制著撣邦境內的果敢)

1989年3月,彭家聲首先脫離緬共,組織了一支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果敢同盟軍)。果敢同盟軍所控制的果敢地區在名義上屬於緬甸撣邦,面積約為2700平方公里,當地總人口15萬左右,通行簡體漢字和普通話。

不過,果敢軍主要以輕兵器為主,軍隊數量少,裝備有少量的迫擊炮和榴彈發射器,是緬北地區最弱的民族武裝。自2009年的果緬戰爭過後,果敢地區已經被緬甸政府實際控制,其領導人彭家聲疑似流亡國外。


佤邦聯合軍(控制撣邦境內的佤邦)

1989年4月,緬共軍中的趙尼來、鮑有祥等人脫離緬共,以2旅兵力創建了佤邦自治區。佤邦聯合軍如今已經擴充到接近4萬正規軍的規模,是緬北地區最強的民族武裝。佤邦地區在名義上接受緬甸軍的領導,並與果敢一樣歸屬緬甸的撣邦管理,但實際也是武裝割據。

佤聯聯合軍控制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總面積3.5萬平方公里。佤邦北部與我國接壤,西北與果敢地區接壤,東南是撣邦東部同盟軍,共有3個縣2個特區,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當地有人口40餘萬。佤邦南部與泰國、老撾等國接壤,並奪取了原來由蒙泰軍控制的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總面積為1.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26萬。


撣東同盟軍(控制著“撣邦”境內的勐拉)

1989年6月,林明賢脫離緬共,組織了緬甸撣邦東部民族民主同盟軍(撣東同盟軍)。撣東同盟軍擁有兩個師,約5000人的兵力,控制著緬北一共0.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因其統治中心為勐拉,所以這股割據力量又被稱為小勐拉。

克欽獨立軍(爭取“克欽邦”獨立的一支克欽族武裝)

克欽邦雖然是緬甸的7大自治邦之一,但也有民族武裝存在,即“克欽獨立軍”。克欽獨立軍成立於1961年,是緬甸的克欽族為了爭取克欽邦獨立,對抗緬甸中央而存在的少數民族武裝力量。目前在整個緬北,克欽獨立軍的實力僅次於佤聯聯合軍,排行第二位,擁有5個旅的正規軍,總兵力接近2萬人。


中外歷史


1.撣邦是緬甸的省級行政區,但特區很多,民族武裝林立。果敢是撣邦第一特區,佤邦是撣邦第二特區,克欽邦在撣邦北部,也是省級行政區。

2.先說說撣邦,這裡是緬甸最亂的地方。緬甸政府軍控制著大部分果敢地區,果敢同盟軍控制著邊境的紅巖地區。

佤邦聯合軍控制著佤邦北部地區和南部飛地,兵力上萬,擁有緬甸實力最強的民族武裝。

撣邦南部還有個南撣邦軍,頭目以前是大毒梟坤沙的下屬。大大小小的民族武裝很多,至今都室友衝突。

3.克欽邦大部分被緬甸政府軍控制,克欽獨立軍主要控制著邊境地區,不少人信仰基督教。克欽獨立軍有時晚上去收稅,白天與緬甸政府軍打仗。

克欽邦鄰國是印度,有那加武裝戰爭進行跨境行動,總之非常亂。


啥都不知道


緬甸是一個內部民族組成非常複雜的國家,共有8大族系,135個民族。由於民族眾多,而且在歷史上很多部族又都曾建立過政權,所以緬甸內部的民族衝突是十分嚴重的,占人數主體地位的緬族與各少數民族經常有爭鬥現象,甚至出現地方分離勢力對中央政府採取武裝反抗的方式以爭取獨立建國。

這些不同的民族,自然也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緬甸是一個聯邦制國家,行政區域分為7個省、7個邦和1個聯邦直轄區,少數民族都生活在各邦。具體來說:

果敢、佤邦分佈是撣邦的第一、第二特區,果敢族、佤族各自生活在這兩個特區裡;克欽邦則是緬甸的另外一個邦,與撣邦的行政級別相同,生活在該邦的主要民族是果敢族。值得一提的是,撣邦、克欽邦都是緬甸東南邦省中分裂勢頭最強勁的地區。

其中,撣邦(Shan)是緬甸最大的一個邦,於1948年通過《彬龍協議》(Panglong Agreement)加入到緬甸聯邦,保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撣邦的主要人口是撣族,佔整個邦省人口數的大半。果敢是撣邦的第一特區,就地理位置而言,與中國的關係很近,其主要人口就是果敢族——這是1983年由緬甸政府承認的民族。

歷史上果敢族的內部主要分為三種勢力,即楊氏土司、羅興漢、彭家聲,他們互相為爭奪特區的主導權而爭鬥不休,直到90年代後其內部衝突才有所消弭。然而,隨著緬甸聯邦政府對特區自治區的蠶食和躍躍欲試,果敢特區與緬甸政府的衝突也愈演愈烈。特別是2009年,緬甸政府軍以禁毒為由強駐果敢,將果敢軍收編,這一事件使此前20年的和平被打破,造成大量的難民。

克欽邦是緬甸的另外一個邦省,主體民族是克欽族,在歷史上多次與緬甸政府軍衝突。直到1994年,克欽獨立軍與緬甸政府簽署停火協議,成立克欽邦第二特區,由原獨立軍駐守。不過,這份短暫的和平也在2011年打破,政府軍與獨立軍發生數起激戰,造成大量難民進入我國雲南邊境。


HuiNanHistory


所謂果敢、佤邦、撣邦和克欽都是緬北地方民族武裝,除了克欽獨立軍活躍在克欽邦之外,其他三隻民族武裝都活躍在撣邦北部。

緬甸民族衝突源來已久,根源是英國人統治緬甸期間不想緬甸緬族一族做大,英國人就扶持了其他幾個少數民族,其中就包括這其中幾家民族武裝。後來緬甸福利當時政府和其他少數民族組成聯合政府,簽署了彬龍協議。就是緬甸政府允許各簽約少數民族高度自治,甚至保留軍隊。

然後後來緬共後來興起,緬共勢力當時一度很大,佔領了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地區。隨著八十年代緬共瓦解,當時緬共的幾個軍區分分獨立出來。我們耳熟能詳的彭家聲就是那時脫離緬共成立果敢同盟軍,控制整個果敢。而他女婿則控制著緬甸東部第四特區,現在四特區是這幾個民族武裝裡面經濟發展的最好的。

這其中實力最大的就是鮑有祥控制的佤邦,佤邦分南北兩塊區域,人口五十多萬,主體民族是佤族。擁有正規軍三萬多人,再加上預備役可以湊齊十萬兵力。而武裝力量排第二的當屬克欽獨立軍,克欽和我們中國的景頗族是同一民族。克欽獨立軍這幾年和政府軍打的不可開交控制區域比較大,但是兵力不如佤邦,據說也有兩萬多兵力。

這幾個民族自治區和我們國內基本上差不多,除了克欽獨立軍其他幾個民族自治區官方語言是漢語,說的是西南官話。用的是人民幣,連手機也是用的中國移動。如果你去了這幾個地區並沒有出國的感覺。

我覺得緬甸政府很聰明,這些年緬甸政府對民族武裝是拉一派打一派,如果民族武裝再不高度團結起來,遲早要被政府軍個個消滅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果敢當年彭家聲率先脫離緬共,與緬政府達成協議成立了第一特區,後經楊氏三兄弟楊茂良,楊茂安,楊茂賢內亂,元氣大傷,後由其女婿海南出生的廣州知青林明賢,時任四特區主席的幫助下翻盤成功,後又經過88事變被老緬和白所成趕走,特區成了自治區,逐漸緬化。佤邦現是所謂民地武實力最強的,分南北兩塊,號稱有四萬之眾,目前頭領是鮑司令鮑友祥,擁有防空導彈和二架武裝直升機。克欽邦一部分是由克欽獨立軍控制,比較親西方,使用英語,與老緬抗爭了近70年。撣邦有20萬平方公里,佤邦在其之內。撣邦內還有幾支其他民眾武裝


太陽125933863


總體來說中國和美國在緬甸各少數名族有支持對象,比如克欽是美國暗中支持(從西方媒體對克欽武裝的態度和克欽武裝的武器來源就知道),果敢跟臺灣關係更好。之所以之前會有緬甸政府軍打擊果敢,在於緬甸政府想在中美之爭中完成真正的統一,當時國際形勢是美國以允許緬甸政府軍打擊反政府武裝來誘使緬甸干擾中國南境,中國的對策是,緬甸政府軍打可以,先從親西方武裝來。


淡淡清泊


緬甸聯邦共和國,轄2直轄市7省7邦,緬甸的省、邦不少都有豪強問題,但比較突出的是北部兩邦,即我們常說的緬北——克欽邦、撣邦。



有細心的朋友說了,地圖上怎麼沒佤邦?佤邦不是邦嗎?還真不是。我們先說克欽邦。克欽邦大部分曾是我們的一部分,緬甸獨立後建邦。因有罌粟和玉,1962年始有兵勇隊。美國與其親善,內比都雖曾與之和解,但依然是不和不解。 唐元明清時,該地部分為我領土。撣邦曾是兩張(聯合)的天下——張奇夫、張蘇泉。前者是中緬混血,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坤沙——緬甸名。張蘇泉遼寧人,是果軍殘餘。1971年兩人成立撣邦兵勇隊。該地先後為彭家聲、白所成控制。



而彭家聲、白所成控制果敢,建果敢兵勇隊。白所成與彭家聲兩人內訌分裂。然而果敢以漢人居多,因為這裡有明朝滅亡後的殘餘將士的後裔,有果軍後裔。果敢位於撣邦境內被稱為撣邦第一特別區。



那麼撣邦第二特別區是哪裡呢? 沒錯她就是佤邦。佤邦兵勇隊,人數3萬,領軍人物是鮑有祥。 本來佤邦區域是這樣的,下圖wa SAD。



可他實力最強,就成這樣的了。下圖。


那緬甸一共有多少兵勇隊呢? 大概有30多個,僅緬北地區大大小小就有25個。他們大的求擴張,小的為生存,有時還一致對緬軍。像極了我國的春秋,而且他們除了各派間爭鬥外,內部也爭奪不已。



如前文所說的彭家聲、白所成等。



最後提一下南坎,南坎位於我國雲南省瑞麗市西南。南坎開始是租借給了英國,可後來這借卻是劉備借荊州,唉! 原創不易,喜歡請關注,請支持,謝謝。


福垊


各個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信仰和民俗文化,在相同的政治標準統治下難與團結,勢力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勢,在緬甸雖然叫聯邦治政府但是由於受英統治的影響,人的等級制度給一個現代人國家帶來後果相當嚴重!緬甸各民族團結興旺發達必須改變一些不適應國家建設的制度!


用戶12388782293


果敢是漢族,佤邦是佤族,撣邦是傣族,克欽邦是景頗族,世代居住於此,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劃國界的時候被劃給緬甸了。緬甸政府是高棉人(蠻夷),佔總人口的40%,在總人口中不佔絕對多數,又想控制這些受先進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所以力不從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