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陳冰研


《言葉之庭》是新海誠於2013年掌鏡的影片。該片全長只有46分鐘,卻令人印象深刻。曾有人說,如果有一個導演,讓畫面主導電影,讓觀眾的聽覺與風雨共鳴,他一定是新海誠。如果有一部短片動畫,劇情流於俗套卻直叫人念念不忘,它一定是《言葉之庭》。

影片的情節平淡,講述了男女主隔著年齡和身份的差距,彼此牽掛,卻最終沒有在一起的純愛故事。15歲的高中生秋月,在一個下雨的早晨,逃課來到了隱於鬧市的庭院。在那裡,他遇見了27歲的雪野。女子邊吃巧克力變飲啤酒的樣子,引起了秋月的注意。在這雨天寧靜的小亭子中,各懷心事的兩人不期而遇,感覺又似曾相識。之後,每到落雨之時,兩人便會不約而同在亭中相遇,由此展開了一段唯美的愛情故事。

整部影片傳遞的,依舊是距離和思念的主題。秋月和雪野之間,隔著12歲的年齡,隔著學生與老師的身份,似乎註定是一場歡喜夢。但即使是這樣,新海誠用其寫意般的敘事,細膩鮮活的畫面,為我們譜寫了一段隱秘而真切的感情,一場清新盎然的視覺盛宴。我們為男女主真摯的愛意而動容,也為兩人最後的分別而惋惜。

本片看似短小精悍,但實則信息量十分豐富。今天,我將從電影色彩的運用、雨景背後的象徵意義,影片的藝術特點三個角度入手,分析一下這部影片所呈現的深層次含義。

《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01、細膩純美的色彩,婉轉鮮活的色調,將主人公在不同場景下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新海誠動畫的畫面唯美,極其注重色彩在電影中的呈現。其通過色彩傳遞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言葉之庭》即是藉助精緻設計的色彩元素,提升作品整體表現力的典範之作。暗色調的秋葉,暖色調的雪野,通過最直觀的呈現,讓我們看見了男女主獨有的個性特徵。

男主秋月:低明度低純度的黑白灰三色,呈現安靜內斂的人物個性

在影片中,15歲的男主秋月,是高一的一名學生。與同齡男生的莽撞、神經大條不同,秋月性格內斂安靜,有著超乎年齡的成熟。這或許與他的家庭環境有關。母親大大咧咧,兄長忙於上班,秋月在學業之於,不得不承擔大部分的家務。甚至為了自己製鞋的夢想,他還要忙於勤工儉學,賺取購買材料的費用。

為了塑造這樣一個自立懂事卻又略帶青澀單純的男主形象,導演採用了較為黯淡的色彩元素予以支撐。

我們可以看到,在居家的場景中,秋月大多身著灰白色短袖、深黑色短褲,體現休閒沉穩的形象。而在學校中,淺褐色的長褲,米白色的短袖制服,和周圍學生一樣的穿著,又在時時刻刻提醒著觀眾,如此成熟的秋月,其實也只是個15歲的少年啊。

而在與女主的相處畫面中,低明度低亮度的色彩規劃,呈現出略帶猶豫哀傷的情感特點。在男女主首次相遇的碧葉庭院,秋月身著墨綠色學生毛衫,搭配著淺白學院式襯衫,與周圍高純度的深綠色林葉相融合,烘托出男主青春幹練而又穩重沉著的性格特點,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在我看來,導演使用暗色調塑造男主的形象,除了體現其內斂的性格特點,也暗示了秋月在與雪野的情感中,處於弱勢地位。默默逐夢,辛勤打工,是為了突破12歲年齡隔閡,讓雪野不把自己當個孩子看待。秋月超出年齡的成熟,以及為了愛情的努力,讓人動容。

《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② 女主雪野:高明度低純度的淺色系,塑造了文雅可人的性格特徵

與男主秋月低明度低純度的色彩規劃不同,女主雪野身上,開始有了暖色調的加入。影片中的雪野,是秋月學校的語文老師。但與以往師生和睦的景象不同,雪野卻被高三女生的語言暴力所傷害,是她無法突破心理障礙,繼續在學校裡教書。身邊的男友,也在雪野最痛苦的日子裡,選擇相信謠言,沒有相伴在雪野身邊。所有的遭遇,使雪野心中感到無比的苦悶與壓抑,無所適從。

為了塑造這樣一個知性優雅而又略帶抑鬱的女主形象,導演採用了高明度低純度的色調予以體現。居家獨處的雪野,身穿米白色短袖,暗紅色短褲,安靜優雅,卻讓人感到她的迷茫與壓抑。去學校辦理離職手續,以及秋月得知雪野老師身份後,雪野身著藍褐色的小西服,內搭淺綠色的襯衫,身著深褐色九分褲,顯得知性獨立,文藝文雅。

但在與男主秋月的相處中,雪野卻顯得更為活潑生動。在碧葉庭院中,雪野或身穿淺黃色長袖,或身著草綠色長裙,兩人一起吃便當,一起聊天。通過暖色調的呈現,我們可以感覺雪野的黑暗的內心中,逐漸透進絲絲的亮光。與秋月相處的日子,雖然平靜的如同一碗端平的白開水,但卻有溫馨美好。

在我看來,導演用暖色塑造雪野的形象,不僅僅體現她優雅知性的形象,也蘊含著雪野逐漸找到生活希望的命運走向。是秋月的出現,兩人相處中點點滴滴的情真意切,讓雪野找到了走下去的力量。她從之前的獨自喝酒吃巧克力的憂鬱,轉變為與秋月飲酒暢聊時的灑脫爽快。色彩情感趨向於更有活力的表達,讓人直觀地感覺雪野心境的巨大變化。

《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02、雨景作為符號貫穿影片始終,男女主在細雨中萌生情愫,在暴雨中互訴衷腸,卻也在雨過天晴後,難逃分離的宿命

和宮崎駿一樣,新海誠的動畫中,也總有幾樣物品,作為暗線,推動著劇情的發展。例如《秒速五釐米》中的櫻花花瓣,《你的名字》中的繩結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而在本片中,雨作為特殊的符號語言,貫穿了80%的鏡頭,成為繼男女主角之後的第三位"主人公"。這絕非鏡頭的隨意堆砌,而是新海誠的巧妙構思。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一一分析:

① 寄情於景,通過對雨景的刻畫,推動人物情感發展

首先,在影片中,雨天是男女主見面的契機,推動著劇情的緩緩發展;

故事的第一個場景是一場雷雨,雪野和秋月在寧靜的庭院中相遇。一個苦悶喝酒,一個默默畫畫,兩人就在這個寧靜的雨天彼此相伴。第二次在雨中相遇,兩人逐漸熟絡,秋月告訴雪野,自己只會在雨天逃課,雪野則回應或許還會再見。

隨著梅雨季節的到來,兩人開始頻繁地見面。秋月告訴雪野自己製鞋的夢想,雪野主動也脫下鞋,作為秋月製鞋的模特。莫名的情愫也在這雨季的庭院中,悄悄蔓延。故事的最後一個場景,依舊是場雷雨,雪野赤腳衝下樓梯,與秋月相擁而泣。兩人也在這場大雨之後,依依惜別,各自安好。

可以說,雨天不是一個簡單的場景,它被導演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其創造了男女主的首次相遇,又在冥冥之中參與了他們後續的會面。男女主囿於"梅雨季節"的到來變得相互熟絡,也囿於"炎炎夏日"的到來而彼此牽掛著對方。在這過程中,導演借用交叉渲染的表現手法,推動故事情節的延伸發展。

其次,雨作為男女主情感的載體,見證了人物情感的層層遞進

如果我們稍加留意,會發現男女主的情感走向,隨著雨天的出現,不斷得以鋪墊。體現在影片中,主要有以下幾個場景令人印象深刻:

  • 雷雨中的庭院邂逅,這時的男女主初次見面,彼此生份。
    雪野因學校的流言,喝著悶酒,看向遠方。秋月在一旁默默畫著草圖,卻覺得雪野似曾相識。兩人沒有過多交流,各懷心事。
  • ·梅雨季的頻繁相遇,這時的男女主逐漸熟絡,萌生情愫。原本孤單的兩顆心,在聊天互動間逐漸靠近。秋月也第一次將製鞋的夢想告訴了雪野,也表示自己想給雪野做一雙鞋。此時的雨水淅淅瀝瀝,在兩人心中泛起陣陣漣漪。
  • ·暴雨中的樓梯轉角,這時的男女主相擁而泣,互訴衷腸。秋月鼓起勇氣向雪野表白,雪野卻以老師身份而婉拒。心灰意冷的秋月轉身離開,獨自一人的雪野回想以往種種,難以抑制自己的情緒,起身追趕秋月。兩人在風雨中淚流滿面,終於正視了對於彼此的情感。

在我看來,雨天作為男女主的情感的有力載體,是折射不同情境下人物內心情感的最佳方式。影片前半部分的小雨、細雨醞釀著情感的遞增,那影片後半部分,導演就借用了大量的雨水,讓人物的情感得以釋放。

雪野最後的大哭,將前句積澱下來的所有剋制,所有含蓄,所有矯情都統統碎一地。在這一幕幕雨景中,也調動著觀眾情緒的起起伏伏。

《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②雨景的背後,蘊含著無法改變的客觀現實,預示離別的結局

全片是圍繞著男女主人公的庭院邂逅、雨中傾訴以及情感別離而鋪展演進的。

影片因一場雨而拉開序幕,又在一場雨後逐漸落幕,首尾呼應,形成了故事的閉環。而這不間斷的雨水,夾雜著莫名的哀傷,似乎也預示著男女主最終並不在一起的結局。

此外,導演引用《萬葉集.雷神短歌篇》中的俳句,也營造出莫名的孤獨悲傷,與男女主哀傷悽美的愛情向契合。當雪野起身打傘,淺淺吟出短歌的上聯"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似乎在表達,原來偌大的城市,我們看似像是不期而遇,但卻是宿命的安排。而當秋月終於在課本中找到短歌的下聯"隱約雷鳴,陰霾天空,即使天無雨,我亦留此地",以往經歷的點滴,我已傾心於你,但你會同意麼?

在多少個雨天的相處中,兩個人彼此懷揣愛意,卻都不敢透露心聲。然而他們一個是高中生,一個已然是成熟女性,年齡和身份的差距,讓他們不斷猜測對方的心意,就好似這霧雨濛濛,擾人思緒,生怕這只不過是一場歡喜夢。

在我看來,導演在影片中濃墨重彩地描寫雨景,賦予雨豐富的意象,想表達的還是距離和思念的主題。

雪野和秋月的情感,隔著無法改變的世俗差距,註定是一場無果的愛戀。但曾經的相遇,最後的相擁,離別後的來信,傳遞著兩人綿延的思念。隱約雷鳴,陰霾天空,我還是會想起你吧。

《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03、影片用現實存在的景色添加了戲劇色彩的故事,虛實結合的手法背後折射日本當代的社會特點

《言葉之庭》繼承了日式自然內斂的風格,整部影片抽離了複雜的敘事關係,講述了符合東方人審美平衡的純愛,給觀眾帶來詩意化的觀影體驗。

新海誠對於實景的就地取材,配合著細膩美好的愛情故事,讓人感受最清澈的情感同時,也折射出屬於日本社會的獨有特點。

所以為了讓大家更深層次地瞭解這部影片,我將結合自己的觀影感受,談談影片背後的獨特意義。

① 秋月熱衷"製鞋",展現日本細膩的匠人精神

影片中,秋月和同齡咋咋呼呼的男生不同,他的夢想是做一名製鞋師。在製鞋的過程中,秋月彷彿脫離了十五歲的孩子氣,變得認真執著,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價值意義。他也並非三分鐘熱度,為了攢錢買材料,他辛勤打工。在給雪野測量腳的尺寸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是那樣嫻熟與溫柔,可以看出他對待制鞋的態度無比真誠。

在我看來,秋月身上體現的是日本傳承的匠人精神,在這個什麼都可以速成的年代,保持著一顆難能可貴的初心。匠人精神的內涵,在於製作人對於製作的物品,注入自己的靈魂,以及發自肺腑的熱愛。秋月為雪野製作的鞋子,不僅僅是對藝術的追求,更承載著對雪野盛滿的愛意。他希望雪野能穿上這雙鞋,在以後的奔波里能夠溫柔對待自己,勇敢走自己的路。

② 雪野遭遇非議,是校園軟暴力的直接受害者

影片中,雪野與一般教師不同,她是校園軟暴力的受害者。因為傳言高三某位女生的男朋友對於雪野老師一見鍾情,氣憤的女生隨即散播了關於雪野的謠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傷雪野的心於無形,使她千瘡百孔,不知如何面對人生的下一步,最終選擇辭職,離開紛紛擾擾的學校。

在我看來,導演藉由影片中的情節,是想影射日本校園中存在已久的暴力現象。然而,導演另闢蹊徑,並沒有將校園暴力放在一個軟弱女生的身上,反而放在一個年輕女教師的身上,似乎是想說明現實生活中暴力現象的嚴重性。對於一個教師而言,最終都不得不迫於壓力,辭職離開,那更何況發生在一個心智還不成熟的學生身上呢?導演藉助影片情節,發人深省。

《言葉之庭》:年齡和身份差距的背後,是屬於新海誠的孤悲物語

③ 幽靜的歷史庭院,反應現代人逃離喧囂的內心訴求

影片中,秋月和雪野相識的庭院,取景於現實生活中的新宿御苑。無論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影片中,那裡宛若世外桃源,遠離都市的喧囂,能讓人找回心靈的寧靜。雪野在庭院中,逐漸走出封閉的內心,面露笑容。秋月在庭院中,也逐漸堅定自己的夢想,為愛逐夢。他們都從森嚴冰冷的都市生活出走,來到這個隱秘幽靜的庭院,又在這裡找到方向,鼓起勇氣直面慘淡黯然的人生。

在我看來,導演將日式庭院賦予符號化的意象應用,迎合了現代人疲於應對生活壓力而尋求暫時逃離的內心訴求。鬧中取靜的庭院,在城市喧囂下更顯恬淡與幽靜,形成了相對密閉的空間結構,創造出與現實社會的疏離感。彷彿是在告訴人們,適時遠離浮躁的城市,還心靈以一片淨土。

總結一下:

《言葉之庭》這部影片,繼承了新海誠的一貫風格,描繪了這個時代年輕人內心特有的細膩、距離、隔閡還有愛情。

整部影片敘事舒緩,故事唯美動人。男女主微妙真摯的感情,被導演一絲一縷慢慢從精緻的畫面中融化開。給觀眾帶來詩意化的觀影體驗。

在我看來,動畫是對於現實的感悟和提煉,對於現實具有影射意義。所以我在分析完色彩應用和雨景象徵意義後,還專門在文章第三部分介紹了這部影片背後蘊含的現實意義,表達了我的所思所想。歡迎關注@陳冰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