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兩萬裡》:當“細讀”海洋,我們能讀懂什麼?

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裡》

《海底兩萬裡》:當“細讀”海洋,我們能讀懂什麼?

海洋之謎

在讀作品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作者——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是19世紀的法國小說家,劇作家及詩人。1828年,凡爾納出生於法國港口城市南特一箇中產階級的家庭裡,早年的時候遵從父母的意願在巴黎學習法律。後來進行文學創作,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在多個國家出版發行。

凡爾納的最著名的作品要數他的三部曲《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裡》《神秘島》了。當然,凡爾納還有其他比較出名的作品,如《地心遊記》《氣球上的五星期》等等。

他和赫伯特·喬治·威爾斯一起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

儒勒·凡爾納的父親皮埃爾·凡爾納是一名訴訟代理人,而且是一個正統的天主教徒,他學識淵博,並且對文學和科學都有濃厚的興趣。母親索菲雖然較為輕浮任性,但為人熱情誠懇,富於幻想。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凡爾納對文學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雖然在大學學習的是法律,但是凡爾納後來專心投入文學的創作。凡爾納在文學領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他的作品雖是科幻小說,但是凡爾納對科學確是有非常嚴謹的態度,“他儘可能把自己的想象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例如,為了寫從地球飛行到月球的故事,他就是先仔細研究過空氣動力、飛行速度、太空中的失重以及物體濺落等等科技問題。正是基於此,他的科學幻想就是科學的預言。”後世為了紀念凡爾納創立了儒勒·凡爾納獎,為了獎勵那些在科幻小說創作範圍之內的優秀原創作品。

關於《海底兩萬裡》其文

《海底兩萬裡》是儒勒·凡爾納三部曲中最具有魔幻色彩的一篇力作,它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講述了一位法國生物學家在海洋中經歷的奇妙冒險。故事的開始十分神秘,巴黎自然史博物館的座客阿羅納克斯教授受邀去捕獲一隻威脅到航線的怪物,這個怪物攻擊船隻,讓各大洲都產生了恐慌。然而,當他跟隨出海的驅逐艦“林肯號”三個月後,他見到了所謂的獨角鯨——一艘潛水艇。在那之後,阿羅納克斯教授經歷了長達八個月的海底冒險,後來他與他的同伴幾經艱險,終於逃脫,重返陸地。

《海底兩萬裡》:當“細讀”海洋,我們能讀懂什麼?

整個故事中,有名有姓的只有四個人。尼摩艇長,阿羅納克斯教授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僕人孔塞伊,以及加拿大捕鯨手內德·蘭德。人物構造十分簡單,但是人物形象卻不單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徵,人物色彩格外鮮明。

尼摩艇長——“鸚鵡螺號”潛水艇的主人,在故事中他負責引導故事的情節以及人物的活動,他是一位知識淵博,富有智慧,舉止高雅的神秘人,他有無數財產,甚至可以償還整個法國的債款,他的潛水艇上擺放了無數價值過百萬的藏品,他古怪而固執,堅定的認為自己是“海洋人”,不吃陸地上的東西,不接觸陸地上的生物,直到——教授一行人的到來。

阿羅納克斯教授,就是文章中的“我”,一位生物學家,對於各種各樣未知的海洋生物充滿好奇,他是個正直仁慈,和善冷靜,博學強記的人,極度熱愛各種各樣的科學考察,因此,他被邀請至此次行動,捲入故事當中。

僕人孔塞伊在文章中扮演的更像一個面面俱到的徒弟,他跟隨教授學習生物知識,對博物學的分類十分精通,他隨時謹記自己僕人的身份,時刻拘謹有禮,對任何人都十分有分寸,但是,他並不冷漠,相反格外穩重踏實,對主人十分忠心。

內德·蘭德是一位捕鯨手,同樣也是受邀來此,與前三位人物相比,他似乎遜色很多,沒有文化,性格暴躁,不易交往,甚至有時候有一些愚昧,但是,他也是最讓人有共鳴的,、

熱心勇敢,身手靈活,知錯就改,知恩圖報,是一個“普通人”。

四個身份不同的人因為一場捕鯨烏龍而相遇,從而揭開了一場華麗的海底冒險。這場魔幻神奇的冒險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其實,故事中有許多戲劇化的情節,比如,沒有文化的蘭德一開始就和教授爭辯過,這個引起騷亂的怪物到底是什麼,蘭德堅持認為“無論鯨類動物具有多強的攻擊力,無論它們用尾巴還是牙齒,他們是絕對無法破壞輪船的鋼板的”,然而,在教授的引導下,他漸漸改變想法,覺得這種鯨魚也許存在,但還是想著“它們的軀體就得是用八寸厚的鋼板造的,如同鐵甲驅逐艦一樣”,教授對此不可置否,卻也不贊同。

戲劇性的一面很快來臨了,這個怪物真的是用鋼板造的,甚至更厚更強大,當然嘍,它是一艘潛水艇,一艘耗費了四五百萬法郎的龐然大物,前無古人,聞所未聞。

富有戲劇性和轉折性是故事的一個亮點,另一個亮點便是故事展示的各種鮮為人知的海洋生物,整部小說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海流、貝類、魚類、珊瑚、海底植物、藻類以及各式各樣的珍珠寶石,介紹了相當可觀的海洋知識,比如採珠的過程,紅海的來歷,這些對於“外行人”來說都是一次次奇妙的感受,彷彿真的能看見那樣神秘而美麗的海底世界。

聚焦小說的人性之美

一部科幻小說,一部科學啟蒙讀物,這都是後來人賦予的價值,更多的,這部小說體現出的,是人的精神,是人性。

個人而言最喜歡的人是尼摩艇長,這個神秘優雅的人,彷彿是個挖不盡的寶藏。他身價不菲,熱愛收藏,談吐高雅,會四門語言甚至更多,這本是一個上流人物的標配,固定思維中,他應該是個貴族或者是大資產家,坐在富麗堂皇的沙發上,安然的享受生活,享受著錢帶來的愉悅。

《海底兩萬裡》:當“細讀”海洋,我們能讀懂什麼?

可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人群,離開陸地。自己造了一艘潛水艇,在安置好後,和自己的船員,毅然決然的離開了。

在他溫和有禮的背後,可能是悲劇,可能是痛苦。他是背叛者,是不能被理解的,是一個憎惡黑暗憎惡壓迫的正直的人。他曾救過一個採珠人,助他逃離鯊口,並送給採珠人一袋珍珠,在二十七章的最後,他這樣說:“那個採珠人,教授先生,是被壓迫國家的居民,我是心向被壓迫國家的人民的,只要我還有一口氣,我就永遠的站在被壓迫國家的人民的一邊。”這其中是否有革命思想暫時不論,暫且就只說人性。

他是否被壓迫過?他為何幫助被壓迫的人民?這是個迷,引人去發掘。他是個如此嫉惡如仇的人,反對壓迫,厭惡陸地,憎惡殖民主義,深度同情被壓迫民族。他遠離陸地,是不是也是為了反抗壓迫,反抗剝削?

不僅僅是艇長,在其他人身上,我們多多少少能發現人性善的一面,教授對他的僕人從不苛責,相反善待他,教他學習;艇長沒有對他的三個敵人視而不見,反而救下了他們;固執的蘭德也在關鍵時刻幫助艇長擊殺鯊魚,儘管他對尼摩艇長心存敵意······

這些都是人性,是作者希望通過人物傳達出的思想,是平等,是善良,是對弱者的同情,是對壓迫的反抗。

這些要聯想到當時的文化背景,19世紀末,西方對於亞非拉世界的瘋狂殖民和壓迫,不僅引發了被壓迫人民的不滿,同時,又有無數個優秀的知識分子站出來,去反抗壓迫,去為被壓迫人民發聲,他們將思想寄託與文學作品,希望給更多人警醒,文中的艇長也好,教授也罷,都是現實中一個個群體的縮影,有的一開始就嚮往光明,嚮往自由,有的迷途知返,也有的只能略盡綿薄之力。

有人說,凡爾納的這部小說太小兒科,彷彿是小孩子的床頭讀物。確實。它的語言不花哨,也沒有過多的贅述,沒有華麗的詞彙去天花亂墜的描述事物,只是樸實的,記述了一個故事。然而,不同時期卻有不同的感受。我幼稚時讀它,只覺得嚮往那神秘的海洋國度,喜歡書裡寫的各式各樣鮮活的海洋生物,更是眼熱那顆一千萬法郎的大珍珠;再大些,我讀它,覺得羨慕艇長,他的生活無拘無束,遠離人群,遠離陸地,不用去面對生活的煩惱;如今我再去讀它,發現,我讀不太懂了,這本書到底要向我展示什麼呢?英雄本色、反抗精神、人性······都能不足以去形容。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覺,作者想要傳達給我的,我隱約能感受一些,卻也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彷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奧妙。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隻需要是一本小說就好了,它富有奇幻色彩,帶我們領略海底風光,能給孩子們啟蒙,是一部豐富的讀物,這就夠了。 也許吧,聽說人生有三重界,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若是能一直在第一重界,也不失為一大樂趣。

唯有探索,才能發現

看凡爾納的作品讓我們對海洋產生了無限的好奇和嚮往之情,因為凡爾納生在歐洲,歐洲瀕臨海洋,生活在島嶼上的歐洲人對海洋的另一邊有著無限的幻想。因為資源的不足,歐洲人想要去海洋上冒險,去尋找未知的陸地。在這樣的地理環境和社會背景下,國家也非常推崇冒險精神,所以向海洋出發成為了人人躍躍欲試的動力。

凡爾納的作品有著科學的依據,更有瑰麗的幻想,我們從他的作品中瞭解大海,瞭解海洋裡面的生物,知道他們的來歷,還有凡爾納對於海洋生物的描寫,那些魚類,蝦類,珊瑚類,對於一個生活在內陸的孩子來說,這簡直就是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新世界。當我們不能親自去感受某些事物的時候,閱讀作品就是最好的途徑。

任何一部經久不衰的文學作品,都會有他經久不衰的道理,當我們還是孩子時,可能看不太懂,但是當我們成長起來,再來閱讀,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就像我上面說的,一開始我去看這本書也只是記住了裡面描寫的廣闊的海洋世界,但是我現在再來閱讀這本書,更多地是關注這部作品的創作背景,和裡面體現的人文精神,他那種對於未知領域的探險精神,甚至也體現了人類對於壓迫的反抗精神,這樣的作品再次閱讀,讓人更加去關注人本身,人的精神,人的存在意義。

《海底兩萬裡》:當“細讀”海洋,我們能讀懂什麼?

去閱讀作品吧,去和作家對話,沉浸在作品描繪的世界中,去探尋未知,去尋求內心的充盈和滿足。說不定當你有一天看到海洋,腦海裡會不自覺的浮現你看過的凡爾納描寫的《海底兩萬裡》,你會好奇廣闊無垠的藍色大海下面,會存在什麼稀奇古怪的東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