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是怎麼做的?

首席人力資源官


教育孩子有方法,不要粗暴與強迫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0debe7afa1a415cbb67ba2c41243d1b\

大愚侃人生


曾記得好象在2o17年,在安徽合肥的一個村莊發生過這樣一個悲劇,回想起來,真心痛心。

十五歲的小洛玩手機的時候,被母親批評幾句,其實這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這個孩子竟然趁天黑的時候跑出家門,小洛的姐姐小楠不放心跟著弟弟也跑出去了,結果剛出在村口不遠,小洛跳進一個深水塘,姐姐看到弟弟有危險,不顧自己不會游泳也跳過去,最終弟弟上岸,姐姐溺亡。

雖然,這件事情已過兩年,但是對於這件事情,大家覺得父母教育孩子的尺度到底如何把握。其實,我覺得這不是教育孩子的盡度問題,而是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空白,才會造成這樣的悲劇出現。現在的家庭,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就是學習,對於思想道德的教育根本沒有意識,孩子在成長中只要學習好,家長基本不會約束孩子的行為。

學校教育方面更是如此,對於學生老師大部分覺得學習好就可以,其餘的思想道德教育早就拋到天邊去了。這是這樣的情況造成孩子們學習成績好,但是思想道德差。所以孩子年紀到十五六歲的時候,是逆反的心態十分嚴重的歲數,特別是對於父母的話根本不聽,言語不和孩子就會做出極端的事情。

所以,我覺得現在的父母親,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候,思想道德品質的教育要放在和學習同等主要的位置,學校的教育方面更應該如此。

就說2o17年,在安徽合肥一個孩子的悲劇,明顯就是一個例子,本來媽媽嘮叨幾句很正常,而且,也沒有說什麼過頭的話,可是小洛逆反的心理嚴重,自我意識太強,這才出現悲劇。可見,孩子的父母真的要在思想道德品上對孩子下力氣了,如果孩子思想道德提高,那麼父母說話重一些他也知道百善孝為先。


家長要多積累些和他們交流和經驗,遵重孩子的世界裡的思想和行為,否則再多的交流和教育都是火上澆油。父母教育,既要注重成績,也要重視思想道德品質,才會恰到好處,而非火上澆油。



yao33168


對於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每位做父母的都會很重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非常優秀,出類拔萃。我也一樣,我的女兒今年7歲,平時工作雜事比較多,但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和她的媽媽還是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

1、什麼年齡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要從小就開始為了讀博士而打基礎。現在的孩子其實真的很辛苦,每天除了正常上學之外,還要去參加各種學習班,什麼作文,數學,英語等等,每天跟大人似的,忙的不亦樂乎,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在這裡,我不是認為上學習班不好,而是希望能夠給孩子留出自己的時間,可以玩玩具,看動畫片,畫畫等等,別讓孩子過早的承受學習的壓力。

2、不溺愛。現在很多家庭條件都不錯,而且就這一個孩子,所以好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過度的溺愛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要什麼買什麼。過度的溺愛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最厲害的,別人都會讓著他。沒錯,在家裡可能家長都會讓著孩子,但長大之後勢必有一天會進入社會,在社會中還會有人去嬌慣嗎?所以在家裡要教育孩子什麼事情是自己可以做的,當孩子自己做成一件事的時候也會很高興的,不信你試試。

3、為人善良,尊老愛幼。我們要教育孩子,社會是和諧的,人與人之間是友愛的,我們要以和善的眼光去對待這個世界。當然家長朋友更多的可以通過身體力行去教育孩子,畢竟這是中華的傳統美都。

4、接受孩子普通。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人中龍鳳,但當孩子上學之後你會發現,每次考試畢竟會出現第一名和最後一名,難道你就會覺得第一名就比最後一名強嗎?可能單純在學習上,孩子們之間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不要忘了,評價一個人時,不光要看他的成績如何,還要看孩子的品德,不要光看孩子的外表,要去發現他的優勢,他的美。

以上就是我的一點分享,當然,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方法,我說的不一定對,但還是希望每個家長能夠善待自己的孩子,善待這個掉落人間的小精靈。


下雨天睡大覺


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一直主張父母親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從出生的第一天起,最先接觸的便是自己的父母親,父母親的一言一行,無時無刻,不深深地感染著孩子,從沒有意識到學會說話,學會交流,再到以後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觀,正是因為這樣,就充分地利用孩子的好奇心,經常跟她講故事,從講故事當中再來啟發孩子,引導和教育孩子,使其從小就養成一種獨立上進的一種思想,並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之中,放手讓她自己去獨立完成事情,7一8歲之後,有時就叫她自己去上街買東西,上下學的時候,都是由她自己一人去,我們從沒有接送過孩子一次,除非是學校開家長會的時候,我們才會去學校,平時的生活中,更多的是觀察孩子,比如第一天上學的時候,帶她去報道,以後上學,放學的時候,就讓她一人去,自己則在暗中跟蹤孩子,看看孩子哪裡做的不對的地方,再跟孩子講清楚,等她行為正確之後,以後就很少去管孩子了,直到生活中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脾氣和語言,再來引導孩子,杜絕不切合實際的慾望,當孩子有驕傲情緒時,就要及時提醒她兔子與烏龜賽跑的故事,當她學習情緒低落的時候,就多多地鼓勵她愛因斯坦小時候的學習成長的故事,當她小時候學習上遇到難題的時候,就鼓勵她要自己多動腦筋,思考問題,實在不會的再問爸備或學校的老師,假期的時候,就讓她多看看少兒電視劇或讀一些少兒勵志方面的圖書,或是帶她一起去田裡適當地參加勞動。然後在勞動中再使她接受教育。到了高中階段,假期裡就讀史記,四大名著等書籍。我父親健在的時候,因為我的父親曾經也是一位代課老師,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也喜歡跟孫女經常講故事,使孩子從小就接受很多充滿正能量的思想教育,所以孩子從一開始不肯上學,到後來主動好學,直到後來輕鬆地跨入大學的校門,所以我個人覺得孩子沒有天生就成才的,主要還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統一,才可以培養成一個獨擋一面的孩子。


雨後滴水


一個月前,一個朋友也發了一個視頻,與題主的內容大致相仿,一個十一.二歲的男孩,因為他母親不給買手機,在他奶奶的勸擋下,仍是左右開弓的踢向母親。我當時也是朦了!誰要是教育出這樣的孩子來,那就是一大失敗!這樣說也可能有些人不認可,他(她)們也可能認為:孩子還小!實際這樣的“認識”是大錯特錯!我還見一視頻,也是一個十二、三歲的男孩,在大街上,坐在地上,手裡抓住母親的頭髮,雙腿盤夾著母親的脖子!路人勸開後,還想與路人開打!想想都後怕!如果再大點,他也可能拿起了‘刀’!象這種寵出來的孩子,已後還愁去殺人嗎?監獄不是他‘家’嗎?我從小教育孩子:不要怕吃苦,不要依賴父母,要自立,要堅強,立於眾人中,要走正路,我堅信:父母是子女一生的老師!!!!


想交朋友731


我外孫在我身邊長大,有一次看到他奶奶哄他時他就對他奶奶動過手,他奶奶還笑著。我就說,你要打他,不能慣著他。等到三歲後我家接送他去幼兒園,他不聽話,無理取鬧時,我就打過他,還罰站。我就記著一句話:慣子如殺子,茲母多敗兒。記得讀過一段話,忘了是在哪裡的,說孩子無理取鬧時,可以打。

我們家除了我,別人都對我外孫比較溺愛,但在我一貫堅持下,這孩子現在懂事多了。不敢對大人動手,也不和大人吼了。一般說話做事都很客觀,覺得懂事很多。

在我自己孩子教育問題上,我主要信奉:身教重於言教,用自己的行動為孩子做出表率。這樣很少說教,真的很少對孩子說過你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因為孩子都比較聽話,在學校和幼兒園老師教什麼他們都會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我就不用再說了。

在家大人不說髒話,孩子就不會罵人。女兒是乖乖女,從小學起就當班幹部,官兒做最大時當學校少先隊副大隊長,還兼任中隊長、班長,後來把中隊長辭了。女兒小時候崇拜的是包公,在她執勤時,鐵面無私,她弟弟提前到校她也會給扣分。小時候他們還比較愛做家務,就是後來學習任務比較緊時,我就不讓他們幹了,活也不多,我就自己做吧。

導致到了今天,孩子們都不做家務。再說老公家的傳統習慣就是女主人做家務,我也沒給改過來。好在現在家裡機械化程度比較高,除了炒菜動動手,其他都可以用家用電器完成。

女兒和兒子身上都沒有令人討厭的毛病,女兒性格和我類似,有點懶,不喜歡主動和人結交,不喜歡八卦。兒子從小就是比較老實的孩子,不打架不罵人,沒有壞習慣。就是高考結束後覺得“革命已經成功,同志不需努力”了,不再那麼用心學習了。

兒子在大學時的專業不是自己喜歡的,成績只求中上游,不求出類拔萃。等到大四看到同學們準備讀研的讀研,出國的出國,才知道自己也該努力。才想出國留學,要考外語,大四暑假才學語言。好在學起來還是比較努力,畢業後一年半終於過了語言關。出國考試還比較順利,考完了對我說:媽媽我全答對了。

孩子身上的惰性,與家長有直接關係。我和他爸爸都是比較隨性的人,不是那麼爭強好勝,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就是對我外孫也有影響。每次考完試,我外孫都能主動地說起考試成績。然後自己檢討:“是我不注意扣了1分,我現在已經懂了,知道該怎麼做了。”把大人想說的話,全都給你堵死。扣分也不著急,也不生氣,就覺得很自然。

我就想,孩子這一生要經歷多少考試,何必在一分兩分上耿耿於懷呢。孩子願意學能學會就行了。不能揠苗助長,只要他肯學,成績上游就行了。

倒是應該在為人處世上更該教育孩子,讓他們學會理解別人,理解別人的感受,接受別人和自己不一樣,有一顆豁達寬容的心。這樣孩子在生活中就不會鑽牛角尖,就會有團隊精神,很好地與他人溝通合作。

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做人比做題更重要。

就想到這些粗淺的道理,歡迎朋友們討論。


素面布衣


我認為應該區別對待:

對於一些小錯誤,偶爾犯的錯誤,當然是和風細雨的批評指正。比如孩子倒水時不小心溢出杯子溼了地板,此時絕不能發脾氣,而應該先示範,怎麼樣拿水杯,怎麼樣倒水的正確姿勢,然後兩個人一起把水擦乾淨。這樣他一定很高興的,下次一定會更加小心。又比如隨手扔垃圾。首先要自己做到不隨手扔垃圾,成為孩子的榜樣。其次,無論在那,只要發現孩子隨手扔垃圾,就一定要告訴他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習慣,必須克服,並且一定要孩子馬上撿起所扔的垃圾,把它放到垃圾桶裡。大人決不能代勞幫孩子撿垃圾扔垃圾。

對於一些有關品德方面的錯誤,那就應該正視了。比如,有的孩子不尊敬師長,取老師的綽號,恥笑老人。家長初次聽到或看到,一定要立即制止,給予嚴肅批評,明確表示不允許出現第二次。又比如,有的孩子有暴力傾向,喜歡損壞東西欺負更小的同學。碰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把嚴重性、危害性說清楚,該賠禮道歉的,就一定要孩子賠禮道歉;該賠償損失的,就一定要賠償損失,調解處理的過程一定要讓孩子全程參加,讓孩子內心接受教育。

還有一些比較大的錯誤,比如:網戀、早戀,大人不僅要保持時刻關注,而且要來些“疾風暴雨”管教方法,比如一些強制手段。

父母都望子成龍。其實,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孩子不斷成長的過程,所以需要狠下功夫花費一番心血的。



藍色楊宗海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所謂的恰到好處是指既沒放縱孩子,也沒把孩子管死。也就是說既沒有嬌慣孩子,也沒有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至於教育方法,要從以下四方面去做。1.家長做好表率,以身作則。2.教育孩子時要說話算數。3, 不犯大錯誤,不要去約束他,犯了原則性的問題,絕不饒恕。4.要做到獎罰分明,不要輕易的獎勵,也不要輕易的懲罰。獎罰程度是要根據具體的行為程度來確定的。以上4條看上去很簡單,其實很難把握適度。學生既需要管理也需要自由。過多的限制他的自由,他會乾脆不聽你的話,而且限制了他的發展;缺少管理,他會變壞。另外,管理孩子不是一個人的事,全家人都要遵守這個規則。


秒思數學




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你是怎麼做的? ——初看這個問題,覺得又是一個大話題。話題太大,往往不大好回答,粗線條勾勒易流於泛泛而談,具體詳盡則長篇大論也難以窮形盡相。但點開之後,欣喜的是有問題的描述,使這個大的話題有了具體的指向。細細梳理,呈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

  • 一是地鐵上3歲的小孩子穿鞋踩在座位上,爺爺奶奶視而不見,由著孩子。
  • 二是小孩子打爺爺奶奶巴掌,還用腳踢爺爺,兩位老人沒有制止、教育,縱容不管。
  • 三是爺爺奶奶隔代教育存在溺愛行為,父母最好自己帶孩子,不然會害了孩子。

先談第一個問題。

小孩連鞋踩在公共場所的座位上,這種現象其實在我們身邊可謂司空見慣。比如有些同事帶著孩子來到學校老師辦公休息的場所,就有孩子會連鞋踩在沙發上,去窗臺觀察學生升旗的儀式,之後沙發上的腳印也無人去清理;再比如晨練場所旁邊的公共長椅上,常常有小孩直接穿鞋踩在上面玩兒,家長也不理會,或許根本就沒有在意,覺得這不是一件應該“管教”孩子的事兒。或者意識到了,只是以孩子小的理由來打消自己管教的念頭,或強迫別人也同自己一樣,去接受自己孩子的這一行為。

小孩子不懂事,再加上正是調皮搗蛋的年紀,做出在在椅子上玩耍、上竄下跳的行為,以致弄髒了椅子,本是小事一樁。我想,大部分大人看在眼裡,心理上還是能接受的,畢竟孩子無知,情有可原。

然而,理解歸理解,接受歸接受,作為大人目睹這一現狀,心底總還會竄出幾絲不快,生出些許厭棄的。雖然大人會以孩子年齡還小、不大懂事竭力抵消、化解這種不舒服的情緒,但總也無法根除“歸咎孩子沒教養”的念頭。我們也能肯定,這樣的孩子在家裡也會這樣。

誰之過?肯定是大人了。孩子的行為有問題,肯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所以父母在家裡一定要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職責,要重視對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切記,教育孩子無小事。試想,如果孩子在家裡的沙發、椅子、床上連鞋折騰時,父母能夠及時地給予引導,告訴孩子沙發、椅子是用來坐的,床上是用來睡的,即使想站在上面也得脫掉鞋子,以免弄髒,並讓孩子拿來抹布及時擦乾淨,糾正其錯誤的行為,反覆幾次之後,孩子肯定能養成好的習慣的。

所以,孩子的這種行為,直接評判的話是缺乏社會公德意識,但深入思考,其背後折射的則是父母對孩子日常行為的養成教育問題,沒有責任感,沒有自覺意識。父母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孩子從小養不成好的行為習慣,將來會影響孩子的一切,特別是學習。



接著談第二個問題——3歲孩子打爺奶的問題。

對小孩子打大人的行為,處理的方式大概有三種:

一種就是題主問題描述中的情形——置之不理,縱容忍著,躲閃避開,認為挨幾下,還是能受得住,或者情願挨。

分析:這是典型的溺愛行為,溺愛是害,誰都懂得,道理不再細講。只是再次重申“不可知而踐行”,讓溺愛成為無意識行為。

另一種是嚴厲喝斥,甚而出手教訓孩子,目的是讓孩子長長記心,不能沒大沒小。

分析:這依然是“棍棒教育”的奉行者,採取的是一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手段,顯然我們也不贊成。這種語言或肢體暴力手段,雖然能讓孩子記住打大人是不對的,會受到懲罰。但負面作用也不可小瞧,一是會讓孩子耳濡目染,認可解決問題的這種暴力手段;二是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陰影,形成畏懼、膽小、懦弱、卑微、或暴戾恣睢的人格特質,影響孩子一生。

從本質上來講,這樣的暴力手段是維護家長權威的極端方式,沒有將孩子當作“受尊重的生命體”來對待,是人文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現。同時,也是家長缺乏耐心、偷懶、不稱職的表現,因為有效的引導、教育手段都很複雜,需要學習,來之不易,行之更不易。



第三種,就是平等交流,探詢歸因,引導化解。

孩子做出打罵父母的行為,肯定事出有因,父母先要接納孩子的情緒,耐心地瞭解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動機,比如有什麼要求未滿足、或父母玩手機不陪伴冷落了他,引導著讓孩子說出其打人背後隱藏的原因,並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大人會很不高興,該怎樣做才對。不要怕孩子小不懂事,兩歲以上的孩子再小,也能感覺到父母對其行為評判的態度,喜歡還是生氣。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打大人習慣成自然,先是起因於有情緒發洩,家長聽之任之,尤其是爺奶,覺得捱打是一種親情享受,久而久之,孩子沒事、無聊時就以打大人取樂開心。這就更需父母長期、耐心地引導、糾正了。

最後談爺奶隔代教育的溺愛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呈現慈愛和嚴厲雙重屬性,二者缺一不可。慈愛增進、累積親情,嚴厲約束、規範孩子的行為,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合格的父母應該做到溫柔而堅定。但爺爺奶奶因年齡關係和隔代親情,慈愛有加,嚴厲卻逐步退化或消失至無,所以更容易無條件、無意識地溺愛孩子,就像題主問題描述中兩位老人,面對孩子的打採取的都是忍耐和躲避。



因此,我的主張是——孩子應由父母來撫育,工作事業再忙,也不能將孩子完全託管給爺奶或其他親戚。陪伴孩子是鞏固親情的基石,他人可以輔助,絕不能替代。

希望以上回答,能解題主之困惑。也歡迎各位看客交流。


浮塵微草


教育,並不意味就是刻意的去教什麼。

幼兒階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三歲看老的意思也在此。

父母應該做的:

1.給寶寶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這裡不是指物質上富裕的家庭環境,而是由父母營造的軟環境,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寶寶至關重要,是寶寶模仿的對象,長期潛移默化影響著寶寶;

2.給寶寶一個社會環境,帶寶寶出門去看、玩等,和其他小朋友能快速的融入,有禮貌、愛交流、懂得分享等;

3.培養寶寶的思考能力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等,適當的參加些早教課程,和父母的知識、能力做互補,並不是壞事。

小朋友除了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良好行為習慣、思維習慣等的習慣養成,這才能影響孩子的一生。《咕力咕力》行為養成動畫,是輔助父母家庭教育的有效工具,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小朋友的行為習慣,幫助小朋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父母的好幫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