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東營區政務

清代雕花鎏金床、民國的粉彩罐、數百冊泛黃的文史資料、各種各樣的農耕器具,在東營區史口鎮劉一村這所頗具古典韻味的民俗博物館裡講述著“光陰的故事”。博物館主人名叫劉馨齋,是劉一村一名普通的農民。他投資建設史口劉集馨齋民俗博物館,展覽出自己用半生積蓄購置的1500多件藏品。今年以來,他積極參與村裡的疫情防控工作,參與一線執勤的同時還捐贈了食品、消殺用品等物資。他的愛心行動,帶動無數村民也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行動中來。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3月10日上午,劉馨齋身穿紅馬甲,站在村口為過往車輛消毒,併為行人進行體溫檢測、登記。換崗休息的時候,他打開了話匣子。

農曆大年初二起,村莊落實上級封村部署,對出入路口進行了嚴格的管理,對來往人員進行勸返。劉馨齋立即行動起來,組織成立劉一村文化志願服務隊,帶領隊員參與村莊路口勸返點執勤,並積極通過上門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對村民進行疫情防控知識宣傳。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為了向村口勸返點人員送去關愛,他出資購置了84消毒液、方便麵、口罩、火腿腸等物品送到了勸返點。“隔離疫情不隔離愛”,元宵節期間,他將關愛村裡的老年人作為個人愛心奉獻主題,驅車前往鎮上超市購買了百餘袋元宵,送給了村裡的老年人、老黨員和環衛工人。村老黨員、抗美援朝老兵劉友經接到元宵後就對劉馨齋豎起了大拇指;95歲的建國前老黨員徐彩雲放下元宵,握著劉馨齋的手唱起了紅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村裡有幾位老人出行不方便,因為封村原因,兒女又不能及時前來探望,劉馨齋便主動加入到村集體的關愛特殊群體行動中,出錢購買了小米、食用油等物資登門走訪。“我還可以外出打工掙錢,這幾千塊錢不算什麼。”每當提起愛心捐贈,劉馨齋臉上便會洋溢起燦爛的笑容。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為給村裡的書畫愛好者搭建一個集中交流的平臺,劉馨齋吸收他們作為馨齋民俗博物館的成員,在博物館二樓設置文藝活動室。疫情防控工作期間,館中書畫愛好者劉明泉與劉登崗等都積極響應號召,為抗擊疫情創作了多幅書畫作品。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博物館成立一年多,已先後義務接待兩萬多人次參觀。”站在古色古香的史口劉集馨齋民俗博物館門口,這位個頭不高、滿臉陽光的農民十分自豪。

一切執著,源自熱愛。劉馨齋從小跟著父母在地裡摸爬滾打。有一次,他突然從地裡刨出幾塊瓷片,頓時覺得很新鮮,便放下鋤頭,跑到水塘邊清洗掉瓷片上的汙泥。儘管是碎瓷片,但是有的瓷片竟薄至1毫米,上面還有精緻雕花。他受到強烈的震撼,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愛上收藏,見了好藏品就想“攬入囊中”。有一年,他偶然得知廣饒陳官有戶人家要搬家,有意向處理家中古床。他立即前往,來來回回好幾趟,才把這個大物件帶回了家。為了讓古床更加有韻味,他還訂做了配套的被子、枕頭。“床體上這四幅畫每一幅都有深刻的寓意,這些傳統工藝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劉馨齋指著床上的背板屏上的郭子儀祝壽圖,介紹的時候還有些意味深長。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自費辦館,只為傳承。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20多年的時間裡,劉馨齋先後投入600多萬元用於收集藏品、建設博物館。博物館分四大展區,分別是紅色展區、民俗文化展區、農耕文化展區和非物質文化展區。每一件藏品讓觀眾得到的不僅僅是豐富歷史知識,更多的是內心世界與傳統文化心與心的交流。劉馨齋說,“劉集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地方,有很多東西值得收藏。我辦博物館就是想靠自己的力量為下一代人留下更多記憶。”自開館以來,馨齋民俗博物館共接待參觀人數達兩萬餘人次。平時,劉馨齋外出打工,讓家人幫助打理博物館。每當有人預約要來參觀,劉馨齋都會停止工作,主動當起免費的講解員,給別人耐心介紹每一件藏品背後的故事。“馨齋民俗博物館”由此也成為了東營市一中、勝利油田一中、東營市實驗中學、史口鎮中學等多所學校的研學旅行教育基地,深受青少年的喜愛。


供稿:王蒙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劉馨齋:村裡有個“熱心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