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拉德斯基進行曲》嗎?


你瞭解《拉德斯基進行曲》嗎?

你瞭解《拉德斯基進行曲》嗎?

在我的記憶中,《拉德斯基進行曲》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們國家最為流傳的世界名曲之一。
我第一次聽到這首名曲,是在福州的西湖公園。當時我在福建教育學院讀書,辦了出入西湖公園的月票,所以我們不少同學每天早上好象很儒雅似的都要去公園裝模做樣的早讀一下。那天早上,遊人寥寥無幾,我到得公園,這首著名的《拉德斯基進行曲》響起來了。
當時,和我一同去公園早讀的同桌“鬍子”聽到這曲子,興奮不已,聽到這樣的樂曲,我們都陶醉了,哪還有心思讀書。他一直問我:這是什麼曲子,怎麼這麼好聽,怎麼這樣令人振奮?我說我也不知道,但答應他回學校就去問問我的那個在電視臺做音樂節目主持人的老鄉。我記得那天我們根本沒有看書,為了再次欣賞這首名曲,我和鬍子還來到公園管理處,要求管理員在磁帶上做處理,反覆播放這曲子。那管理員還挺熱心的,因為他說他也覺得這曲子十分不錯,於是便把這曲子反覆播放了3次……
後來,我知道這首曲子叫《拉德斯基進行曲》,從此,我便把這首曲子記得牢牢的並對它有所瞭解——


《拉德斯基進行曲》是老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代表作。樂曲採用“復三部”曲式,其實也就是由對比鮮明的兩部分構成。《拉德斯基進行曲》的旋律走勢是這樣的:開始是強勁有力的“引子”。強勁有力的“引子”之後,便進入主題,這個主題又分三部分,主題A莊重而熱烈,節奏鮮明,威武有力,彷彿讓人們看到一支軍容整齊的隊伍行進在大街上,迎著我們赳赳而來,我們的情緒也不自覺地被這種昂揚的氛圍所感染;主題B則熱情激盪,趾高氣揚,就像眾人矚目的統帥出現在人們面前,他高傲地邁著孔武的步伐,目光犀利,以檢閱的姿態表情嚴肅地從排列整齊的隊伍前走過……音樂經過一個全樂隊齊奏的過渡句,隨後出現的就是與前面陽剛氣十足的主題對比分明的輕柔主題C了:它節奏舒緩,音質優雅,美麗動聽,這給人另一種感覺:就像很多人或交頭接耳,或輕聲議論,但又時不時地突然爆發出熱烈的喝彩。音樂是想象藝術,《拉德斯基進行曲》第二部的C主題輕快活潑的情彩,最能給人多元的想象空間——除了想象它是一支軍隊的活動之外,我們還可以想象它是一種奔放的晚會場景,或者是一種優雅高貴的宴會環境,或者是其他的……
不可忽視的還有樂曲的第三部分。第三部份完全再現第一部份,在優雅的格調中,重新爆發出激烈的旋律,並在熱烈的氣氛中將全曲乾淨利索地結束——這給人以一種隊伍開走了、韻味卻留下來了的感覺,起到了另人再三反芻,往復回想的藝術效果……

後來電視普及了,我看到很多著名的音樂會,經常把《拉德斯基進行曲》作為音樂會的保留曲目安排在最後一首演奏,因為它總能使全部的音樂會留給人們餘音繞樑的感覺。尤其是每年著名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也總是以這首曲子作為結束曲,並且已成為了一種傳統。這不能不說明《拉德斯基進行曲》在後人心中的地位和影響。
《拉德斯基進行曲》如此的令人喜歡,如此的響譽世界,約翰·施特勞斯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他為什麼又會寫這首膾炙人口的曲子呢?
此事說來確有一個鮮為人知、不那麼光彩的創作背景:這首曲子本是老約翰·施特勞斯題獻給一位名叫“拉德斯基”的將軍的,有一次,維也納的保守勢力組織了一場聚會,歡迎這位在戰場上歸來的名聲顯赫的有功之臣,並請老約翰·斯特勞施專門為他寫一部熱烈而不失莊重的進行曲。斯特勞施欣然接受了這個任務,憑著他的音樂天才,老約翰·斯特勞很快地就把樂曲寫了出來,並親自指揮樂隊在宴會上演奏了這部作品,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後,這首曲子因其旋律的歡快而不失莊重、語彙的昂奮而不失柔美、演奏技巧的非高難度而又不乏生動,成為很多音樂團體不忍割捨的曲目,因此,樂曲從此不脛而走,流傳海內外……

但實質上,拉德斯基是一個鐵腕人物,曾殘酷地鎮壓了鄰國的人民起義,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反動軍閥。老約翰·施特勞斯當初創作這首曲子,完全是作為一個藝術家去追求完美的藝術結果的結果,這就像很多人出於某種需要去出席某些原本並非要自己出席不可的社交場合一樣,只不過老約翰·施特勞斯沒有想到,他的這種藝術“行為”所產生的藝術結果,不自覺的為一個歷史的罪人評了功、擺了好,所以,後來,施特勞斯對《拉德斯基進行曲》的創作很是後悔,其本人及其他的兒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再也不願演出這首進行曲了。
然而,珍貴的藝術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為了尊重歷史,現在,儘管《拉德斯基進行曲》依然沿用拉德斯基命名,但樂曲征服廣大聽眾並使其為之振奮的,還是因了它膾炙人口的旋律和鏗鏘有力的節奏,拉德斯基早已淡出了樂曲的內容。

你瞭解《拉德斯基進行曲》嗎?


\u000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