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我為什麼不能“澹泊寧靜”,因為沒有這麼好的環境


別問我為什麼不能“澹泊寧靜”,因為沒有這麼好的環境


別問我為什麼不能“澹泊寧靜”,因為沒有這麼好的環境


別問我為什麼不能“澹泊寧靜”,因為沒有這麼好的環境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今天說一說圓明園四十景之“澹泊寧靜”。

“澹泊寧靜”語出《淮南子·主術訓》:“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這所同側目而視,側耳而聽,延頸舉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非慈厚無以懷眾,非平正無以制斷。”澹薄明德、寧靜致遠、寬大兼覆、慈厚懷眾、平正制斷等都是對君主品格提出的要求,君主做到這些,就像太陽和月亮那樣明亮,天下百姓就會側目而視,側耳而聽,伸長脖子抬起腳跟地盼望。

大家最熟悉它,還是因為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的兩句:“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澹泊寧靜這樣的景區一聽名字就知道是雍正建的,它位於圓明園北部,九州景區以北,文源閣以南,坐石臨流西側。主建築是座田字大殿,俗稱“田”字房,東為曙光樓,北為翠扶樓。“田”寓意耕地,農業是清朝,乃至整個封建時代的命脈。雍正皇帝每年會在這裡舉行犁田儀式,祈求風調雨順。“田”字房的北部和西部都規劃成了一片水田,雍正常在這些田地裡親自耕種,既可瞭解農民的疾苦,也來檢驗收成,確定當年的賦稅。他不僅自己食用這裡收穫的農作物,還會分給一些大臣一起食用。

雍正五年,弘曆曾寫過一篇《田字房記》,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丁未四月十八日,皇父萬幾之暇,燕接親藩遊豫於此。是田地,西山遠帶,碧沼前流,每當盛夏,開窗則四面風至,不復知暑。其北則稻田數畝,嘉禾生香藹聞於室。”說雍正日理萬機,還不忘自己的試驗田,可見雍正的重農之心

乾隆九年,他寫了一首御製 《澹泊寧靜》詩,詩中描寫了澹泊寧靜的風貌,並寫明“澹泊寧靜”正是引用諸葛亮的話,出自“武侯妙語”。序言是這樣的:“仿田字為房,密室周遮,塵氛不到。其外槐陰花蔓,延青綴紫,風水淪漣,蒹葭蒼瑟,澹泊相遭,洵矣視之既靜,其聽始遠。”詩的正文:青山本來寧靜體,綠水如斯澹泊容。境有會心皆可樂,武侯妙語時相逢。千秋之下對綸羽,溪煙嵐霧方重重。

現在這裡雖已看不到“田”字房,也無農田,但風光依然優美,身處其中,自然會“澹泊寧靜”。

有時候我們不能做到“澹泊寧靜”,除了修養不足以外,可能與身邊的環境不好也有很大關係。不知,您同不同意我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