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記》的故事(三)

七世紀初的印度,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說下印度名字的由來,梵文“婆羅多”,意為月亮,印度三面環海,北靠高山,像一輪新月。

而尊貴清高的婆羅門,如同月亮的光輝指引著這裡的人們,所以,他們稱自己的家園為印度。

《大唐西域記》的故事(三)

印度有著嚴密的種姓制度,分為四種

第一類:婆羅門(宗教祭祀階層)

第二類:剎帝利(王室貴族)

第三類:犬舍(商人)

第四類:首陀羅(農民)

種姓的社會地位有別,互不通婚,婦女一旦出嫁,終身也不能再婚。

說句題外話,很多不瞭解印度的人,總以為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這大多是地域歧視,像七世紀初的印度,和大家的印象,完全是兩個世界。

大家誤認為低種姓的人,世界是灰暗的,其實不然,那時的印度,政治教化寬鬆,因為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機關部門很精簡。沒有戶口冊,人民沒有勞役賦稅。農民的土地,是世襲耕種的,如果租種國王的土地,也只需交收成的六分之一。國家工程,不強行徵調農民,而是花錢僱傭,商人經過關卡,只需繳納很少的稅。

印度人正直質樸,謙讓仁義,不貪財,重視誓約,不搞陰謀詭計。偶爾有兇惡悖逆的小人,違犯國法,甚至危害君王,事蹟暴露,往往也是關在監獄裡,不殺戮,聽憑他們自生自滅,任人唾棄。

印度人乾淨整潔,大都穿著鮮豔潔白的衣服,飯前必洗手,不吃隔夜飯,不公用飲食餐具,像瓦罐和木質的餐具,用一次就丟,金銀銅器的餐具,用完後,擦的鋥亮才行,飯後,還要嚼下楊枝,清新口氣,不嚼完不說話。

印度人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像蔥和蒜,吃了要被逐出家園。他們吃魚,羊,獐,鹿。但是,像牛、驢、象、馬、豬、狗、狐、狼、獅子、猴、猿,是不能吃的,吃了也會被逐出家園。

印度人主食有小麥和稻穀,素菜像姜、芥、瓜、葫蘆、葷陀菜,水果有梨、柰、桃、杏、葡萄,石榴、柑橘,還是蠻豐富的。

印度人住所也很整潔,牆壁多刷上白石灰,地面經常鋪上鮮花,人們崇尚鮮豔潔白的衣服。

印度人對教育,是極其重視的,啟蒙教育學悉曇十二章,類似於拼音。七歲後,學五明大論,涵蓋義理,佛學,醫學,天文,器械等。

印度最有趣的,是他們的計量單位,以拘盧舍為基準,拘盧舍是什麼呢?一頭成年牛吼叫的最遠距離,國王帶部下打仗,一天行軍8個拘盧舍,大概16裡,8頭成年牛連在一起吼叫的距離。

但是,印度種姓社會,階層的區分也很明顯,像屠夫、漁夫、倡伎、戲子、廚子、清潔工,不能住在城裡,城外的住所要特別標記。特別是酒類的管控,種姓區分明確,婆羅門喝葡萄漿,甘蔗漿,剎帝利喝葡萄酒,甘蔗酒。犬舍喝烈性酒,最低等的首陀羅,不能碰高種姓的酒品。


《大唐西域記》的故事(三)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很多佛法和王室的故事,接下來,會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結合當時的歷史狀況,解釋給大家。


《大唐西域記》的故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