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西域记》的故事(三)

七世纪初的印度,是什么样子呢?

首先说下印度名字的由来,梵文“婆罗多”,意为月亮,印度三面环海,北靠高山,像一轮新月。

而尊贵清高的婆罗门,如同月亮的光辉指引着这里的人们,所以,他们称自己的家园为印度。

《大唐西域记》的故事(三)

印度有着严密的种姓制度,分为四种

第一类:婆罗门(宗教祭祀阶层)

第二类:刹帝利(王室贵族)

第三类:犬舍(商人)

第四类:首陀罗(农民)

种姓的社会地位有别,互不通婚,妇女一旦出嫁,终身也不能再婚。

说句题外话,很多不了解印度的人,总以为印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大多是地域歧视,像七世纪初的印度,和大家的印象,完全是两个世界。

大家误认为低种姓的人,世界是灰暗的,其实不然,那时的印度,政治教化宽松,因为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机关部门很精简。没有户口册,人民没有劳役赋税。农民的土地,是世袭耕种的,如果租种国王的土地,也只需交收成的六分之一。国家工程,不强行征调农民,而是花钱雇佣,商人经过关卡,只需缴纳很少的税。

印度人正直质朴,谦让仁义,不贪财,重视誓约,不搞阴谋诡计。偶尔有凶恶悖逆的小人,违犯国法,甚至危害君王,事迹暴露,往往也是关在监狱里,不杀戮,听凭他们自生自灭,任人唾弃。

印度人干净整洁,大都穿着鲜艳洁白的衣服,饭前必洗手,不吃隔夜饭,不公用饮食餐具,像瓦罐和木质的餐具,用一次就丢,金银铜器的餐具,用完后,擦的锃亮才行,饭后,还要嚼下杨枝,清新口气,不嚼完不说话。

印度人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像葱和蒜,吃了要被逐出家园。他们吃鱼,羊,獐,鹿。但是,像牛、驴、象、马、猪、狗、狐、狼、狮子、猴、猿,是不能吃的,吃了也会被逐出家园。

印度人主食有小麦和稻谷,素菜像姜、芥、瓜、葫芦、荤陀菜,水果有梨、柰、桃、杏、葡萄,石榴、柑橘,还是蛮丰富的。

印度人住所也很整洁,墙壁多刷上白石灰,地面经常铺上鲜花,人们崇尚鲜艳洁白的衣服。

印度人对教育,是极其重视的,启蒙教育学悉昙十二章,类似于拼音。七岁后,学五明大论,涵盖义理,佛学,医学,天文,器械等。

印度最有趣的,是他们的计量单位,以拘卢舍为基准,拘卢舍是什么呢?一头成年牛吼叫的最远距离,国王带部下打仗,一天行军8个拘卢舍,大概16里,8头成年牛连在一起吼叫的距离。

但是,印度种姓社会,阶层的区分也很明显,像屠夫、渔夫、倡伎、戏子、厨子、清洁工,不能住在城里,城外的住所要特别标记。特别是酒类的管控,种姓区分明确,婆罗门喝葡萄浆,甘蔗浆,刹帝利喝葡萄酒,甘蔗酒。犬舍喝烈性酒,最低等的首陀罗,不能碰高种姓的酒品。


《大唐西域记》的故事(三)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很多佛法和王室的故事,接下来,会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解释给大家。


《大唐西域记》的故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