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名人常說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這樣說正確嗎?

紅樓夢真神


這樣說非常正確。中華文化的復興不是中國過去文化的簡單沿襲。而是通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吸取內外精華髮展壯大,大放異彩。對國人對世界具有面目一新,空前巨大的影響力,才能稱得上文化復興。

縱觀整個歷史。誰也不能否認,中華民族現在正走在偉大復興的康莊大道上。這次偉大復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真正比較順利地推進,應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這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復興的也是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產生了毛澤東思想。

新中國的強大首先是從文化強大開始的,或者說是從精神強大開始的。解放戰爭敢於炮擊英國軍艦,一振中華雄風。抗美援朝一掃世界強權威風,中國在精神文化上已經很強了。之後,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再也不是總看人家臉色行事,而是越來越多的人在看中國如何行事了。這最有力的證明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


白頭髮黑頭髮


我覺得按小平同志說的:解放思想才能解放生產力,這句話的意思來理解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這句話比較好。

解放思想,才能促進生力的進步,而生產力的進步又會反哺思想文化的發展。民族的興盛離不開生產力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發展。

人類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民族文化也肯定要與時俱進。這是說的文化復興決不是復古,不能躺在老祖宗的餘蔭下過日子,我們確實有過四大發明,但我們不能僅僅只有四大發明。

中華文明淵源流長,有無窮的生命力,我們不需要崇洋媚外,也不要盲目自高自大。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與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是密不可分的,我們也不可能照抄照搬地把以前的文化生搬硬套地拿到現在來用。外國人學點中國文化,僅興趣而已。不用過於沾沾自喜。我們的目不光要往後看,也要向前看,如果遇事老是回頭去看老祖宗的臉色,那是沒有自信,是長不大的孩子。

不管是民族復興還是文化復興,我們都應該活在當下面向未來。還是小平同志說的好:發展才是硬道理。


聖谷凡心


在歷史的長河裡,世界無數民族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各民族為人類文明的多元化豐富性做出了貢獻,但是又有多少曾經燦爛奪目的文明消失在歷史的滾滾紅塵裡。

歷史始終是向前進的,回望歷史,羅馬文明、希臘文明、瑪雅文明、巴比倫文明、猶太文明、華夏文明等,當今依然屹立於世界的屈指可數。而華夏文明是唯一幾千年來延綿不斷,現在依然在創造歷史的文明。儘管歷經坎坷,哪怕受盡屈辱,依然倔強的存活下來。

中華民族經歷滄桑,百折不撓,越發頑強,越發自信,來自於中華名族的偉大的精神指引。從炎黃五帝到諸子百家,華夏民族的先哲們為我們留下了極其燦爛的文化瑰寶。正是這些文化,深深的印在華夏子孫的骨髓裡,流淌在華夏子孫的血液裡,得以讓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淵源流長。

所以一個民族的復興,沒有文化的支撐是空中樓閣;沒有文化的民族,是一盤散沙;沒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沒有家的流浪的孩子。當前抗擊罕見的新冠病毒的偉大勝利再次驗證了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面對疫情,而縱觀全世界有幾個國家能做到像中國這樣,是活生生的教材,是鮮明的對比。

歷史終將證明,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観滄海


以我【種花喝茶】多年的經驗分析:對於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是比較認同的。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核心,是一種精神烙印

文化不單單指書籍,而應該包括了風俗習氣、行為習慣、乃至於語言、飲食、服裝、建築風格等等。這些東西是通過長時間的歷史沉澱之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烙印,深深的烙在了各民族的血液和靈魂。拿歷史上有名的猶太復國案例來講,猶太人被滅國之後,流散到了世界各地,但是所有猶太人都保存著自己的宗教信仰,語言習慣,風俗習慣。正是因為這樣文化習慣的一種保留,讓所有的猶太人都清楚自己是什麼人,自己的國家在哪裡,自己的民族在哪裡!

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烙印,讓流散在各地的猶太人團結在一起,最終實現了自己的民族復興,復國夢想。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標誌

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一種感受,去外地出差或者旅遊會有一種很新鮮的感覺,但是卻知道這裡不是自己的家鄉。我曾經有段時間長期在湖南長沙出差,呆的時間久了,甚至連當地長沙話都能略微聽懂一些了。但有一天和同事出去見一個客戶,突然在路上聽到有人用家鄉話聊天,瞬間一種久違的親切感,讓我的內心真的有一些激動。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當我們華人去國外的時候,雖然會感覺到很新奇,

但是當他走進唐人街以後,就會有一種久違的親切感,他只要看到唐人街的建築,看到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字,發自內心的就會有一種認同感,到了家的感覺,這就是文化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標誌。

文化給民族帶來了強大的凝聚力。

各個民族面臨戰爭侵略的時候,往往都會面對很多難關,但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會牢牢的把他的人民連接在一起,讓他們能夠渡過難關,並最終把侵略者打敗。我們中華民族在近代飽受列強的侵略,但正是因為我們有燦爛的中華文明,文化的底蘊讓我們始終牢記自己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我們排除萬難也要把侵略者趕出去,讓自己的民族得到復興。

所以在那個時期孫中山先生才會說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就是文化的魅力能夠讓同一個民族充滿著凝聚力,戰鬥力!

所以只有在同一個文化下生存久了的人才能成為一個民族,民族要復興,文化一定是先鋒!

對回答感興趣的朋友,歡迎留言討論👏👏


種花喝茶


談古今文化,某人趣味風雅。文化復興才能民族復興是否正確呢?

這是一道論證題,也是一道因果題。接下來,我們先看因。

文化為我們帶來了什麼?而帶來的這些因素是否能夠達到民族復興?

首先我們列數據來證明一下。

文化帶來了自信:

1:B 站與共青團中央共同發起了一項活動:將農曆三月初三(上巳節)定為“中國華服日”。與此同時,“中國華服日”賬號及話題也已在微博上線。截止發稿,該賬號目前共有 21036 人關注,話題閱讀量則達到 1.7 億。

2:《中國詩詞大會>據央視數據顯示,這個節目全部10期累計收看觀眾達到11.63億人次。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播放量更是達到了數億次。

3:在中國年輕人最集中的B站,國風興趣圈層(國創、國風舞蹈、漢服等)的覆蓋人數相比5年前增長了20倍以上。

4:漢語熱,除中國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逾1億,漢語“朋友圈”正日益擴張版圖,如今已有60多個國家與地區把中文納入中小學考試或大學入學考試。

在當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關注並參與到傳統文化復興中。中國年輕的80,90後們,他們受過高質量的教育,有著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他們會主動發掘並傳播傳統文化之美,這個才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關鍵。”

文化帶來了愛國:

越來越多的愛國電影電視劇推出。《我和我的祖國》,《戰狼2》,《紅海行動》,《中國機長》等。

《紅海行動》是根據2015年也門撤僑事件改編,也門撤僑是中國政府應有關國家請求開展的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也是中國政府首次為撤離處於危險地區的外國公民採取的專門行動。整部影片不僅將戰爭的殘酷呈現在大家眼前,同時充分表現了愛國主義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

《戰狼2》這部電影中,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鏡頭是:當戰鬥結束後,冷鋒帶著一批就出來的工人回接應的地方時,路過一片戰區,當大家都以為過不去的時候,冷鋒站起來,一聲,把國旗給我,用手臂當做了旗杆,撐著國旗,讓五星紅旗在他國空中飄揚,接著一句,開車,安全的通過了交戰區,這一刻壯我國威,震撼人心。全場關注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一刻,我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沒有什麼能比一個強大,負責的祖國更加令人心安。

在不遠的將來,只要是中國人,不論在哪個國家,都沒有人敢小看我們,只要亮出我們的五星紅旗。

愛國的話題更多層次的更多頻率的出現在網絡電視上。我想每個中國人捫心自問,比以前更愛國了。

文化帶來了產業:

2017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34722億元,佔GDP比重4.2%,繼續向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邁進。文化產業總體融資規模不斷擴大。

2017年全國5.5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950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提高3.3個百分點,持續保持較快增長。旅遊、文化藝術、新聞出版、電影等產業共同發展。

數據顯示,中國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呈高速增長態勢,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2.92億人。分析師認為,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和整個社會對知識的迫切需求,知識付費市場不斷擴大,用戶逐漸養成知識付費的消費習慣。隨著2018年知識付費市場傳播以及營銷手段的不斷演進,知識付費市場發展空間仍受人矚目。

2019年1-8月,包括網絡音樂和視頻、網絡遊戲、新聞信息、網絡閱讀等信息服務收入規模達4958億元,同比增長24.3%,佔互聯網業務全行業收入的65.9%,成為發展最快的行業類別。

文化產業比重越來越大,文化輸出越來越多,不久的將來,文化會在各方面來振興中國。民族富強。


河北卡行


關於”歷史名人常說民族復興先要文化復興“,個人這個問題的“復興”二字不甚合理,有點歧義。請看詳細解答:個人以為,文化不能稱為復興!什麼叫做復興呢?復興是指過去很興盛的東西,現在衰落了,期望將來還要興盛。復,可以理解為恢復、再次的意思。雖然明白你的意思大概是“歷史名人常說民族復興先要文化【繁榮】或【再繁榮】”,但文化通常講傳承、發揚光大,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等等。如果講復興,就有了“重新”興盛過去的文化的意思,就有點死灰復燃、復辟的意思在裡面了,不能說錯,至少有歧義,過去興盛的文化不一定值得推崇,比如纏足。因此,文化”復興“有點講不通,文化必定是與所處的時代緊密相連的,在這個時代卻要強行貫徹那個時代的文化理念,不一定是行得通的。須知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化,被時代拋棄的文化,就不屬於這個時代了。嚮往以前繁榮時期的、先進的文化,沒問題,這種文化能不能再繁榮,就的看其能不能與這個時代相適應了。因此,個人覺得,不用“復興”二字,換成“再繁榮”之類的,似乎更合理。【求同存異哈。不是故意摳字眼、故意抬槓,但個人確實理解到“復辟”的意思,也許是我思維有問題,還請多多指教。也不知解釋清楚了沒。求同存異求同存異哈】
若問題是“歷史名人常說民族復興先要文化【繁榮】或【再繁榮】”,這個意思呢。我以為,真的民族復興,必須文化足夠繁榮,文化影響力必須足夠強大,雖然不一定要像強漢盛唐那樣,文化影響世界,要達到世界其他地方遠遠無法企及的程度。但是,文化影響力要能被世界推崇,成為世界主流。因為文化體現的是精氣神,是靈魂。沒有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就沒民族影響力和話語權,也就沒有民族復興的說法。因此若要民族復興,文化影響力必須達到當今世界的頂峰。

文螢之


我認為這句話說的並不嚴謹。

民族復興必然是基於文化復興基礎上的,但是是復興什麼樣的文化呢?必然是復興其精華,捨棄其糟粕,這就是所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文化的定義: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簡單來說文化是一個民族持久發展和興盛的一種精神上的寄託,是一個民族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是一個民族的信仰。

世界文明有,希臘文明,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兩河文明,中華文明,等等一系列文明,這些文明都曾經輝煌過,但能夠持續輝煌發展至今麼只有我們中華文明,這是為什麼呢?究其原因,大多數文明他們沒有新陳代謝,最後被其糟粕所覆滅。中華文明歷久不衰,就是因為它持續的發展,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更新改良,所以能興盛至今,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一直到今天的社會主義社會,我們中華文明一直都在隨時代的進步而進步,而我們文明也推動了時代的進步。





隨性隨心隨緣


沒有文化復興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總書記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八婺大地,發展迅速,萬象紛呈,該如何解讀,該有怎樣的視野。

我們和金華市社科聯一起,為你打造一份權威的金華社科讀本。每週四推出,幫你解開現象的迷霧,助你追尋理論的真諦。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無與倫比的作用,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推動文化復興,著力構築中華文化的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和塑造力。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要。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只要文化在,這個民族就不會失去希望。文化是什麼?這是令無數學者窮盡一生而無法給出準確定義的東西,據說,關於文化的定義不下幾百種。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總和,換言之,一切都是文化;有人說,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樣式,也就是人們的活法。如果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認知文化,我想,文化是自遠古而來而又奔騰不息流尚未來的河,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精神臍帶和精神TND,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如此看來,文化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一個地區、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只有文化的全面復興,才有可能實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文化力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復興崛起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源頭,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標尺。縱觀人類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一部文明演進史,就是一部文化發展史,世界上每一次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調整,力量對比的削長,主導權的切換,本質上是文化主導權的切換。當今世界,美國為什麼獨霸天下、為所欲為?真正可怕的不是其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而是其文化的霸權。美國學者非常自得地宣稱:美國的文化是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軟刀子”殺人、“沒有硝煙的戰爭”比原子彈、飛機大炮、航空母艦更管用、成本更低。想想也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美國精心策劃的搞跨前蘇聯、東歐地區的“顏色革命”以及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炮彈只是輔助手段,殺手鐧則是憑藉其互聯網優勢,通過“大片:好萊塢電影”“芯片:計算機網絡”“薯片:肯德基等美國產品”,無孔不入地輸出其文化價值觀,先搞亂人們的思想,進而搞亂一個國家,顛覆人們的價值觀,進而顛覆一個國家的政權,達到“不戰而勝”的目的。美國著名心理戰專家克羅斯曼說“上乘的宣傳看起來要像從未進行過一樣,讓被宣傳的對象沿著你所希望的方向前進,而他們卻認為是自己在選擇方向”,為了做到這一點,“必要的謊言”和欺騙都是允許的,而且“所有的知識領域,我們都有興趣,從人類學到藝術創作,從社會學到科學方法論,無一例外”(參見唐晉著《大國軟實力》,華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頁)。其實,對於文化思想的這種“殺傷力”,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智慧地告訴後人:上兵伐謀,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根。有人說,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斷裂而且至今仍在生生不息自我更新並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的文化樣式。是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獨具魅力,曾經長期居於世界主導地位,形成了足以匹敵西方文化的“漢文化圈”。當我們有的人忘了傳統、忘了祖宗、崇洋媚外時,理性的西方學者卻不得不對中華傳統文化推崇有加,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竟有7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聯合聲明稱:要想解決當下人類面臨的各種難題,就必須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東方孔子那裡尋找答案!2002年在芝加哥召開的世界宗教大會通過了《世界倫理宣言》,《宣言》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恕”之道立為世界倫理“第一金律”,認為只要世界各國都能信守“忠恕”之道,就不會有紛爭和戰爭,世界就能和諧共處。也許當中有面對中國強勢崛起的焦慮、誇張甚至虛偽成份,但足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獨特的民族魅力和世界普適意義。西人尚且如此敬重,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以頂禮膜拜的態度禮敬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呢?!中華傳統文化既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必有其必然的歷史積澱、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文化自負要不得,文化自卑更不應該!其實,在傳統走進我們之前,我們早已走進了傳統。文化總是在存續基礎上遞進的,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勇於創新。文化的復興起始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地基”,而只有文化復興才能支撐起民族復興的“大廈”。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必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狂飈式的發展,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才走過的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之路,我們從一個既窮且弱的國家一躍而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我們以一個崛起中大國的尊嚴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讓掌聲響起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未象今天這般接近!然而,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正確:高大不等於強大,重量不等於力量!客觀地審視當下中國社會,我們面臨的矛盾前所未有的複雜,面對的外部環境前所未有嚴峻。如果從文化層面來探討,存在著三個劇烈的反差:一是經濟大國與文化軟實力的反差。當今世界之競爭本質上是以文化軟實力為支撐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只有文化力才是久持的競爭力。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曾經的文化輝煌而自信自豪,但同樣應當為當下世界文化話語權競爭中的守勢、劣勢而保持足夠的冷靜和警覺。我們是第一製造國、第一齣口國,但文化上的“帽大身小”和“逆差”卻讓我們底氣不足,我們解決了“捱打”“捱餓”,卻不得不應對如何“捱罵”的問題,文化軟實力不強、“話權語”缺失的種種困頓是如此刺眼,如此讓人尷尬:我國的文化產品只佔世界份額的2%,甚至還不如印度的 5%;我國每年出口的圖書不如德國一家出版集團;我們很多年輕人看的是美國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追的是“韓劇”和“韓星”……如若長此以往,不僅與大國地位不匹配,更可怕的是:如果人們消費的只是西方文化,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如何捍衛?!你可以痛恨痛罵美國西方陰險毒辣、亡我之心不死,但沒有毛毛作用!咋辦?唯有強大自己的文化,挺起民族文化的脊樑。若要讓小雞認可火雞的高大,就必須讓自己真正變成火雞。二是文化供給與文化訴求的反差。文化權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也是生存權、發展權的重要體現和載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不斷遞進的,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地越加關注文化的滿足和自我的發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的訴求爆發性增長。而面對“富而思文”“富而思樂”的需求,文化供給又是如何?顯然,還有相當的差距。三是國民素質與中國形象的反差。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取決於殷實的國庫、堅固的城堡、華麗的設施,更取決於國民接受的教育及其文化的素養。很顯然,我們跑的太快,靈魂掉在了後面,我們跑的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麼出發。咱中國人給世界的印象是“不差錢”,他們一方面大把大把地賺著中國人出境遊的“狂刷”,而另一方面卻在公然地汙辱著中國人的形象,中國人到底惹誰了?如上,中華民族若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興,中國要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軍事、科技的強大,也許,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強大更為關鍵,也更為艱難。

文化的復興發展總是通過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傳遞實現的,文化復興的基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在我們走進傳統之前,傳統早已走進我們。不忘本來,才能開創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勇於創新。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優秀傳統文化的全面復興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之時,便是文化復興之日,唯有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紮實的根基和根本保證。

(作者系金華市政協文史委主任)


Mr張先森


大家好,我是小柴歷史,下面我說說我的看法。我覺得這位名人說的非常正確。我們可以看看“巴米揚大佛”2001年2月26。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傳出一條令全世界震驚的消息:阿富汗執政的塔利班最高領袖奧馬爾下令“銷燬一切異教崇拜”,塔利班要毀掉全國所有的佛像,包括世界聞名的具有2000年曆史的世界最高的石雕立式佛像——巴米揚大佛!為什麼這麼做,就是要摧毀他的信仰,摧毀他們的文化。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沒有文化,都會滅亡。一個民族沒有信仰,沒有文化,這個民族就會墮落,滅亡。為什麼中國近代能崛起,就是因為我們的信仰,我們文化告訴我們百折不饒,絕不屈服。日本人打進中國,教我們的下一代日本的文化,信仰。就是想摧毀我的原有的文化,信仰。所以個人覺得說的非常正確。民族復興先文化復興。《現代漢語詞典》對文化的定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縱觀我國幾千年歷史,傳統文化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動或促進,起著基礎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敢於獨樹一幟、標新立異,不僅大大促進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而且導致了奴隸社會的最終解體。文化建設要優於經濟建設。


小柴歷史


是正確的。任何一個民族的復興的前提是人民要有文化,人民會思考。

3.15晚會應有文化打假內容,文化打假應從《紅樓夢》開始。

胡適對《紅樓夢》的考據是以推翻中國歷史為依據的,上過學的中國人都懂的。《紅樓夢》的偉大之處:讓沒有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的名人窩頭翻個現大眼

四大名著之《紅樓夢》是一部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小說,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古典小說巔峰之作,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的偉大之處是讓沒有歷史常識,文學常識的名人窩頭翻個現大眼。這樣說有人會不太同意,沒關係,要用歷史常識,文學常識,人性常識等證據來說明一下。

先看看《紅樓夢》書裡自己帶的100條歷史常識:

門前蹲著兩個大石獅子,寧國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寧國府正面是五個東西走向的大門,這說的是中國大地上獨一無二說的北京天安門。“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滿人專用詞語,明朝時期,太監稱為“廠臣”、“內臣”,大臣統統自稱為“臣”,並無奴才稱謂。到了清朝,皇宮內的太監、侍女便自稱奴才。賈寶玉的賈家大院天天張口主子,閉口奴才,這在大清朝的中國大地上只有一家,愛新覺羅家族的皇宮。

賈寶玉家大院有穿龍繡裝的人物出現,封建社會規定繡龍服是皇家專用服飾,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賈寶玉家過年祭祖裡的描寫:抱廈前上面懸著只有皇帝家才能掛的九龍金匾。賈寶玉家大院滿院子跑太醫,太醫是幹啥工作的?學過歷史和會查字典的同學都知道。滿院子跑太醫的地方除了皇宮就是太醫院。賈寶玉家大院到處都是進貢的用品,就連過年放的煙火也是各處進貢的。進貢:指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給皇帝送東西稱為進貢,皇帝給別人東西叫賞賜。

這些歷史常識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測和推理思考,歷史常識都不知道的紅學家應該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