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難忘年夜飯父親“放下筷子”的樣子


除夕夜,難忘年夜飯父親“放下筷子”的樣子


剛剛過去的這個春節,我和愛人以及母親,還有弟弟妹妹,一家人聚在一起,忙著準備年夜飯,看春晚,用自拍杆拍合影照片,和老家的親人視頻聊天,難得的清閒與歡樂相聚令人難忘。

只是,我敬愛的父親,他再也看不到這一幕了,轉眼,他已離開我們十年了。

父親在世的時候,一向是個不苟言笑的人,對我們這些孩子,他平常很少管教,只有每年除夕夜年夜飯的“例行訓話”除外。

我還清楚的記得那時的樣子。

小時候年夜飯的飯桌上其實是很簡單的,頂多就是一盤涼拌豆芽加一盆涼拌藕片,白菜炒大肥肉片,要是能宰一隻家養小土雞,那都算奢侈超標了。

一般來說會,也打一點散裝的白酒,那是父親的專利,他用小酒盅砸吧著喝的得很自享受。

酒過三巡,就該是父親訓話的時間了,標誌性的動作就是突然放下筷子,抹一下嘴巴。

放在平常,父親斷然是不允許我們在飯桌上說話的,這是一條鐵的規矩,也成了我至今難以更改的習慣,在各種聚會的酒桌上總是最沉默的那一個。

喝了點酒的父親 ,是此時飯桌上最權威的人,雖然說出來的話很溫和,但是表情依然嚴肅。

這種訓話大多是從總結去年的收成和開支開始,還有“大事”梳理,還會就一些話題內容向母親象徵性地“徵求”一下意見,母親總是敷衍的嗯一聲,然後就低頭繼續做自己的事了。

最終,這樣的訓話重點還是會落到我們頭上。

至今還記得那些冗長卻又難忘的話語。

清晰的記得,訓話裡有關家鄉富平的歷史掌故歌謠,有口訣“文有楊爵,武有王翦,孝子梁悅 ,忠臣張忱,太師太保孫丕揚,魏徵一夢斬龍王。”,這些故鄉歷史上各朝各代的優秀人物,或文韜武略,或孝義忠誠,或澤庇鄉里,或千古留名,他們到現在還是我的人生偶像。

清晰的記得,訓話裡提及的孫悟空不怕劫難,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定天下的神通,《屠夫狀元》裡的勵志逆襲,《三孃教子》裡的良苦用心,《殺狗勸妻》裡的恩怨是非,父親說起這些時,不再是那個普通的關中漢子,瞬間像是滔滔不絕的說書先生。

除夕夜,難忘年夜飯父親“放下筷子”的樣子


清晰的記得,訓話裡父親提起,以前家裡逢年過節會在家裡供奉“神軸”,即先祖神位畫像,因其上下兩端有卷軸,故稱“神軸”。位列先祖畫像一世或數世,亦有神軸無畫像,僅位列先祖名諱數世。平時捲起存放,年 節懸掛供奉於廳堂。兩側對聯多為醒世格言,意在教化後人勤勞節儉,耕讀傳家 。

如今,“神軸”早已蕩然無存,可那些教人向好的話語口口相傳,在我們這些後人心裡牢牢記得,讀書上進,艱苦樸素,勤勞務實,待人誠實等。

因為這“訓話”裡的要求,我和弟弟妹妹不得不具體落實。上學時穿的最多的是母親用布頭縫製的”夾襖”,還有就是接穿一些親戚鄰居小孩的衣服,叫上學“背饃饃”的布袋都是母親利用各色布頭縫製的仿新款。從小就挎著愛自己該大好多的籃子去割草,去漫山遍野的挖草藥,去砍柴放羊,去地裡幹農活……卻並不覺得這些苦,相反決定理所當然。

除夕夜,難忘年夜飯父親“放下筷子”的樣子


在父親的訓話裡,知道了“不學習,沒前途”,我們在煙火燻黑的房屋裡,木製的窗欞,有些年頭的黑漆窗 扇上學會了粉筆書寫的“人口手上中下”,在母親夾鞋樣的書本里知道了三俠五義,知道了標語口號,並愛上了看書。

在父親的訓話裡,我們知道遠方有更廣闊的世界,男子漢要像鷹,“翅膀翔動著,道路就延伸著”。在此後長期漂泊異鄉的日子裡,每每氣餒,每每嘆息,都會想起父親,想起這個世俗眼光裡並無多少光彩,在我心裡偉岸無比的男人。

多想,逢年過節,一家人還能圍在一起,父親還能突然“放下筷子”,告訴我們一個故事,或者一個道理。

除夕夜,難忘年夜飯父親“放下筷子”的樣子


只是,這一切都再無可能,父親已經長眠在異鄉的土地上,而弟弟妹妹也都身處各地求學工作,只有我和母親還能常常待在一起。有時候,母親給我做最愛吃的餃子,看我孩子似的狼吞虎嚥,她會突然放下筷子,憐愛的看著我,然後幸福卻又暗自神傷。

我知道,她是想父親了。

今年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吃飯,吃到中間時,大家不約而同的放下了筷子,然後心有靈犀地開了一次家庭會議,只是再沒了“訓話”,說起那些各自生活裡的遺憾和煩惱,收穫與欣喜,所有人都笑著……

只是有一刻,我的眼裡蓄上了淚花,然後迅速擦去,因為,我想起了父親,想起了那個“放下筷子”訓話的男人,那厚厚的眼鏡片背後威嚴而慈祥的目光,想起那些影響我一生的話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