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中的天干地支?

道火


天干地支,早已有之,但干支用於曆法,卻是在東漢後期,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庭下令全國實行干支紀年。

西漢漢武帝時制定的《太初曆》,太初紀年,不是干支紀年。歲星即木星,約十二年(11.862年)繞天一週,十二輪迴。但已有干支紀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即,漢武帝七年十一月冬至日,為第一個甲子日。

《太初曆》。太初元年,焉逢攝提格。太初二年,端蒙單閼。太初三年,遊兆執徐。,,太初六十年,尚章赤奮若。六十輪迴,太初六十一年與元年同名。

這些年名,記憶比較複雜,直到漢章帝元和二年才改用干支紀年。


趙日金141


天干地支是古人紀年的,玄學八字也要用到天干地支,十天干排序為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排序單為陽幹偶為陰天如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已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十二地支排序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地支排序也是單為陽偶為陰,亥子屬水亥為陰水子為陽水,寅卯屬木,辛酉屬金,巳午屬火,辰戍醜未屬土。天干和地支組合是陽幹配陽支如甲子、庚子、丙午等共六十個組合,天干有五合,地支有六合,地支還有三合局三會局如申子辰三合水局,亥子丑三會水局,三會局的五行力量比三合局的五行力量大。地支還有刑沖剋害,這些都是天干地支方面的基礎知識。


大道至簡923


首先說,天干地支的用途在於曆法,是遠古計算時間與方位重要工具,遠比現代的阿拉伯數字和字母準確得多。下面用我解讀《孟子》中“天時不如地利”一段文字作簡要說明,太深的我也沒學好,即使是學好了也不便說的。

我發現越是為人熟知的名言越多是理解走樣的歧義,就拿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來說,其中的天時的涵義現在的理解變窄了,簡易化了,而歧義卻發生在“人和”上。

先說“天時”,我們通常理解是合適的時間和有利的天氣氣候。我們還是先看看朱熹在《四書集註》裡為“天時”作的解釋吧。朱熹的解釋非常簡單,寥寥幾個字而已:“天時,謂時日支幹、孤虛、王相之屬也。”

所謂“時日支幹”,“時”是指時辰,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人不用數字來標記時辰,而用十二個怪字來標誌十二個時辰,這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十二個怪字,古人稱之為“地支”。說完“時”再說“日”,這裡的“日”可未必就是指“一天”,而是指“十天”。十二個時辰是“地支”數,而十天則是“天干”數:“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有十個,地支有十二個,這就是朱熹所謂的“支幹”——我們現在一般倒過來說,叫“干支”。古人用干支系統來標記時間,現在一般人都知道干支紀年,像“戊戌變法”就是發生在戊戌年的變法,“辛亥革命”就是發生在辛亥年的革命,天干和地支兩兩相配,到六十年走完一個週期,然後從頭再來。其實古人用這套干支系統不僅僅是紀年的,而是從年到月、日、時無一不包。比如,說一個人的生日,是“戊戌(年),辛亥(月),甲子(日),丁未(時)”,如果數一數,一共是八個字,這就是所謂的“生辰八字”。

再看看什麼叫“孤虛”。要說“孤虛”這兩個字,聽說過的人恐怕不多,可要說起“奇門遁甲”,中國人恐怕沒有不知道的。不錯,“孤虛”就是奇門遁甲的祖師爺。“孤虛”這套東西的全名應該叫“六甲孤虛法”,如果想把它搞得更神秘一點兒,也可以叫“六甲孤虛秘法”。據說這東西是黃帝他老人家傳下來的,第一代傳人叫風后,是黃帝手下的一個小弟,後來姜太公學了它才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張良學了它才輔佐劉邦打下漢家江山。看看,這可是驚天地、泣鬼神的絕世秘技,是歷代高人的不傳之秘,而現在,各位簡直太幸運了,因為我這就要把這門蓋世絕學無私地(免費地)傳授給大家。

六甲孤虛法是建立在天干地支的基礎上的,“孤”和“虛”各有其意。這套法門分為兩個體系,一是“年孤”和“月孤”,一是“日孤”和“時孤”。“年孤”和“月孤”的實用意義不大,這裡只談“日孤”和“時孤”。什麼叫“孤”?天干和地支兩兩相配,十個天干分別配了十個地支,還剩下兩個地支沒地方擺,這剩下的兩個地支就叫做“孤”。把十二地支放到帶有刻度的錶盤上就能說明問題,按照順時針從12點開始分別排列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排完了你會發現:十二點是“子”,六點是“午”,一個在最頂端,一個在最底端,兩端之間拉上一根直線,這就是所謂的“子午線”——干支系統既表示時間,也表示方位。如果把干支畫在地圖上的話,“子”就是正北,“午”就是正南,北京故宮的建築群就是按照這個子午線來佈局的,北京發展到現在,原來的子午線就成了中軸路。什麼是“虛”呢?在錶盤裡與“孤”相對的兩個地支就是虛。“孤虛”都是指的方位。六甲孤虛法的原則就是四個字:“背孤擊虛。”也就是說,你要把自己的軍隊安排在“孤”的方位上去攻打處於“虛”的方位上的敵人。可是有兩個方位,按哪個為準呢?繼續給大家透露不傳之秘——陽日用陽孤擊陽虛,陰日陰孤擊陰虛。問題又來了,何為陽日,哪為陰日,孤虛又怎麼分陰陽呢?(我無語,傳統文化基礎知識普及的太差了,簡單說,農曆單數日為陽,雙數日為陰,十二地支也是同理,其中子為陽,醜為陰,依此類推。)古人打仗軍師會根據進攻的日期計算出進攻方位,或者根據進軍路線去反推適合進攻的日期和時辰;作為防守一方,也會根據日期計算敵人可能進攻的方位以便有針對性地將計就計。六甲孤虛法不只可以用在戰爭上還可以用在談判和對弈等對抗性的事務上,通過選擇有利於己方的方位和時間來提供成功率。

還有就是“王相”,這個很複雜,簡單說是說事物發展的五種狀態,配合五行相生相剋、陰陽消長來進一步計算。總之一句話六甲孤虛法才是“天時”,其複雜程度可以用一部書來解釋清楚,我在這裡就不繼續解釋了(雖然我自己還不太懂)。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天干地支的來源是天文曆法,這是公認的事實。所以要了解天干地支,就要了解天文觀測的歷史和技術發展的過程。

最早的天文觀測是沒有儀器設備的就是用肉眼直接觀測,觀測最多的對象就是太陽,以山頭為參照,記錄太陽昇起和落下的位置,不同的時間太陽昇起和落下的位置是不一樣的,與只同步的是氣溫,物候的變化,古人將這些現象和天文的變化結合起來就行成了季節的概念,並且季節變化的時鐘以天象為刻度,這也是最早的天人合一理念的來源。

後來為了更精確的預知季節的變化,人們就在山頭壘起石頭臺,以石頭太之間的間隙為依據來確定太陽昇起的位置,這樣的遺蹟在考古上是有發現的。如果在地面立一排木杆也能有相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做到,只是遺蹟很難保存,但後來立杆觀測的方法逐漸演化成了表的形式,也就是後來的華表!可以想見,最早的觀測應該是在山頭立一排木樁。

隨著觀測的豐富,中國古人最早定出來的成熟的歷法是每360天是一個太陽迴歸年,這也就是周天360度這個數字的來源,古人把360天分為10份,每份36天,這套曆法裡的數字奠定了後來中國農曆的核心框架,因為有十個月,所以需要十個符號來標定,用來標定這十個月的符號,就是天干的來源!!!六六是三十六天,這也就是六氣理論的源頭。

之過天文觀測的對象有所擴展,尤其是對月亮,和五行星的觀測,曆法的精確度越來越高,原來的360天,精確到365天,月份也由十個月精確到十二個月。但是曆法的更新一定比天文觀測要慢一步,所以,對多出的這5天就用祭祀活動來用掉,這也就是過年的來歷,因為月份變為了十二,所以用來標定月份的符號就又成了十二個,這也就是十二地支的來源。

天干和地支的發明很有可能不是在同一個部落裡產生的,如果是在同一部落隨著曆法的精確,在原先的十個符號上再加兩個就好了,沒有必要重新開發。結合上古傳說考古等信息,推測:十天干的發明和使用很有可能是女媧部落,十二地支的起源很有可能是伏羲部落,後來兩個部落融合,天文的知識和文化也有了融合,這樣十天干的這套系統得以保留,並與地支體系融合為六十甲子系統。

以上內容參考了易經研究,曆法技術的發展,考古學的證據等多學科的知識,但有相當一部份的推測成分,能自圓其說,但未必就是歷史的真實,算是一家之言。


突然心動186433511


什麼是天干地支

相傳遠在黃帝時大撓作干支,但是這個說法不可考究,因為中國歷史傳說差不多將所有發明,都說成在黃帝時代始創,大部分都既難以證實、亦難以否定。

天干共十位,依次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共十二位,依序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乾和支各自有陰陽五行的屬性,可以分開來用,也可以合起來一干一支,甲乙丙丁與子醜寅卯依次相配。

由甲子到癸酉,共十組。

天干又回到甲,再與第十一位地支戌相配,餘此類堆,結果是到癸亥是第六十組。

第六十一組,又回到天干甲配地支子,換言之是六十組干支形成一個循環。

干支組合,可以用標示年、月、日、時。


中國傳統曆法

中國傳統曆法,叫夏曆,俗稱陰曆或農曆,與公曆體系有少許偏差。

二零一七年對應丁酉年,六十年前的一九五七年也是丁酉年。

去年是丙申年,明年就是戊戌年。


當代中國讀書人讀近代史應該知道一些干支紀年,因為史學家都通用

當代中國讀書人讀近代史應該知道一些干支紀年,因為史學家都通用。

例如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一九零零年庚子八國聯軍之役,一九零一年辛丑條約向各國賠償。

然後是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一九一二年清室退位,帝制終結,中華民國成立。

一年也可以按地支分成十二月,寅卯辰是春天,巳午未月是夏天,申酉戌月是秋天,亥子丑月是冬天。

用地支標示時,一天十二個時辰,子時在黑夜,午時在白畫,等於兩小時。

子夜和正午的說法源於支。

晚上凌晨十二時,中午十二時。

干支還有很多用法,主要用在占卦算命風水等「封建迷信」了。


[潘國森]答


潘先森說


您好以下視頻是對您提出(國學中的天干地支?)問題的回答,謝謝🙏🙏🙏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7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8c6f14f0374243bc94da4ff98dc2084f\

王寅旭風水


亦文亦物看國寶:何謂天干地支?真有那麼神秘嗎?

天干地支,是在所謂的“國學圈”被熱炒的詞彙,不少文化講師們擠眉弄眼、掐指一算,頗有當年“神算子”的風範。

其實,作為一種流行數千年的紀年、紀日方法,它沒有那麼神秘。

1、天干、地支?

在古代,紀日(就是咱們今天算禮拜幾)、紀年(今年是西曆2017年)用的是干支法。干支,即天干、地支的合稱。

在古代,一個開蒙的小童就能掌握的基礎社會常識,卻被今天的某些人奉若神明,這說明今天我們的知識儲備發生了轉移。換句話說,不流行了。

天干分10種,分別是“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主要用來表達次序,誰先誰後;地支稍微多兩個,十二地支,分別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即十二生肖的前綴),也可以寫成是“A、B、C、D、E、F、G、H、I、J、K、L”,主要用於記時辰。

他們兩者根據規則相互組合,如“甲子”“乙丑”“丙寅”……就會先後產生60種組合,如下圖:

這60個組合,通常為“一甲子”或“六十花甲子”,這就是一個輪迴,週而復始,用來記載日、月、年,每個王朝都在循環使用。

在古代,每任皇帝在任期內都有自己的年號,而皇帝執政的時間又通常不超過二、三十年(康熙皇帝執政夠長,61年),一般也就夠用了,所以廣為流傳,如康熙乙丑年(即康熙2年)。

2、天干、地支如何使用?

干支表達時間,最早用於記載日,始於商代(他們也是沿襲古法,即夏朝日曆),咱們現在還將民間傳統日曆稱為“陰曆”,有“殷商之歷”的內涵。

而干支用於紀年在西漢時,就要晚的多。當然,古代是多法並用,還有用帝號、年號的方法,如周平王三年,唐大中十一年等,並用很常見。

其實,這個傳統來自於古人對時間的長期觀察,這種觀察也許歷經幾百年才形成;而“干支”兩字的本意,是說花草樹木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最為直接,而鐵質工具發明之前,竹木也是古人採集、漁獵的最重要的、離不開的工具,所有就以此類比。當然,《說文解字》上也有其他解釋,但極為牽強,顯然是帶有文化主見的後人揣測之說,不足道也。

3、你能輕易學會嗎?

干支沒有什麼神秘之處,無外乎就是“搭配”二字,熟悉了上述的對應表格和次序,你可以在任何場合將其畫出來,一一對應,瞬間提升B格,小夥伴們趕緊學習一下吧。

以上是我的看法,關注賬號【亦文亦物】,實地考察,一起看更多山西精彩國寶。


亦文亦物


最常見的就是干支紀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輪轉,最小公倍數60從而六十甲子一輪迴。天干天干地支又分陰陽五行,甲乙東方陰陽木,丙丁南方陰陽火,戊己中方陰陽土,庚辛西方陰陽金,壬癸北方陰陽水。同樣地支也分陰陽五行,只是四季中都有辰戌醜未四土出現。可見土可孕育萬物。它們也代表了萬物,如甲樹乙草,丙火丁星,燈,戊房屋錢財,山等等。也可代表人體,甲頭乙肩,寅頭手卯關節,丙眼丁辛(同對應巳午火)。以河圖又可得出數字,甲乙寅卯三八木,丙丁巳午二七火,戊己辰戌醜未五十土,庚辛申酉四九金,壬癸亥子一六水。天干為外,地支為內,一外一內遙相呼應。現在最常見的用於計時,實際干支文化很有研究價值與內涵,不妨看成世間萬物的組成與內外結構。最重要的還是人要總有自然包容萬物的心胸,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天衝751


敝人已講了天干,藉此再告大家地支之象意:地,地球,支,動詞,支撐,名詞,分類。講地支先講龍,我們傳統有幾 龍治水之說,但最多是十二龍。易經有乘龍御天之說,誰乘龍御天乎?萬物!那十二龍是什麼,地球是也,明龍六暗龍六,明龍者,子寅辰午申戌,子水龍主湖泊泉水等,寅木龍主植被花草樹木等,辰蒼龍主海洋低床等,午為火龍主火山火龍風等,申為金龍,主礦石山脈走向等,戌為冶龍,煉化金石鋼鐵等,這就是明六龍,是萬物乘之遨遊太空也。暗六龍就無需囉嗦矣!


泥水勞人


天干地支是易學中的識人、辨物、記事、計時、定位、成像、起因、結果的判斷法則數字單位,天干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對應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同年、日十進制,地支為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對應123456789.10.11.12,同月、小時十二進制,如用天干和地支由始至終依次合排如甲子、乙丑……直到壬戌癸亥結束可得六十對,同時間分秒六十進制,易學中太極生二儀為陰陽矛盾相反二進制,即為電腦原理,二儀陰陽生四象少陽老陽少陰老陰及春夏秋冬四季和東西南北四方,即座標四象限,四象生八卦即節氣四立二分二至和四面八方,八八生六十四、一百二十八……為正比函數網速進制,易學是文學、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天文、生物、醫藥、自然、經濟、法規、政治、軍事、工作、生活、社會、生產、科研等各學科的宗科學科,天干地支的不同組合決定了世上萬人事物位時像因果等偶然中的必然規律和真理定義,無形影響者一切發展優劣變化,如大到日月星辰雨雪溫風,中至國家統分、建滅時因,小至健疾生死等一切可用干支公式準確計算,天干差5合化成和減2行,奇偶相吸合孕而生,差6相敵非死即傷,地支和為11相合,和為17相害,差4三合,同季相會,有5、0同現定癌及生殖泌尿等疾,1、7相見肝膽眼疾,3、9相會心腦血管疾癱,7、3互擁呼吸病原等百種組合千個病症,地支同理,良好肝膽眼病用9藥,其它類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