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中華民俗】石頭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饃餅,認為吃餅一年之內便會財運亨通;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日早晨,以繩系罐鼻,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大豐收。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賀老鼠嫁女: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屬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正月初七,有的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麵餅置牆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箱櫃,怕驚動老鼠,前一天晚上,兒童將糖果、花生等放置陰暗處,並將鍋蓋簸箕等大物(件)大敲大打,為老鼠催妝,第二天早晨,將鼠穴閉塞,認為從此以後鼠可以永遠絕跡;還有的地區於“老鼠娶親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為不驚擾老鼠,俗稱“你驚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有所不同。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在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準備成親的喜糖。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在老鼠嫁女夜晚,湖南資興一帶則在屋角、過道插遍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之路照得通亮。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牆上和窗戶上。四川綿竹印製的《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夥老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摺扇,雙目注視著一隻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正當這夥醜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隻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隻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裡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河南周口這塊兒:石頭生日好像已經不太多見,唯有這“老鼠嫁女”的傳說還會有人提及,記得兒時大人們常說“正月十七兒、老鼠嫁妮兒”(地方方言),那時大人們會在鍋裡炒些大豆、並放上食鹽,俗稱“料豆兒”,那時候的小孩們也會敲些東西,圍著大人們聽“老鼠嫁女”的故事,但現在的少兒們估計不會再聽到多少了。正常情況下,過了初八、九日,人們當是趕集上店補充生活物資用品等,也有的準備春播農肥、施肥整地的時候,遠房親戚特別多的家庭也抓緊時間趕在元宵節前拜訪結束,剩餘年輕勞動力也都積極尋求務工機會,出外打工補貼家用,總之,隨著年味兒的逐漸消退,人們開始忙活起來,畢竟“一年之計在於春”。

春節過大年——正月初十:老鼠嫁女、石頭生日

【特別提示】疫情防控依然嚴峻、望大家遵守國家政府佈置的防控隔離、基層組織的安排指揮,切實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圖片來自網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